•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濕地的認知及濕地戶外教學的意 願與其影響因子,並透過不同社經背景變項比較濕地的認知及濕地戶外 教學的意願與其影響因子的差異性,再探討濕地的認知及濕地戶外教學 的意願之關係。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待答問題,第四節為研究範圍,第五節為研究限制,第六節為 名詞釋義,茲將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濕地雖然看起來像是雜草叢生的爛泥巴地,但它所蘊育的生命卻相 當多樣,尤其於河口或潮間帶,生命力非常旺盛 (Odum, 1993)。濕地可 以淨化水質,所以被稱為大地之腎 (Mitsch & Gosselink, 2000)。此外,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台灣濕地網,2013),它的 生物非常多樣性,僅次於熱帶雨林,也被稱作生物超級市場(陳有祺,

2002)。科學家發現濕地能夠補注地下水、調節水位、淨化河川水質、減 輕洪水災害、防止海岸及河岸侵蝕、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魚類產卵及 成長、提供人們休閒活動等,對整個生態環境非常重要(曾瀧永,1996)。

在 1971 年,由 23 個國家在伊朗的拉姆薩 (Ramsar) 共同簽定的「拉姆 薩公約」 (Ramsar Convention),是特別針對水鳥棲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 約(林務局,2011),國際間並將每年的 2 月 2 日訂為「世界濕地日」,

在這天世界各地會舉辦許多與濕地相關的活動,例如濕地研討會、照片 展覽、電視節目、錄影帶製作、廣播、報紙、攝影展、幻燈片製作,可 見濕地在國際間的地位是非常受到重視的(陳玫璇譯,2000)。

台灣是個島嶼地形,四面環海,有 20 餘處重要的海岸濕地(邱文彥,

2

1996)。台灣的濕地擁有豐富與多元的生物資源,並保育特殊的生物物種,

也是國際候鳥的中途休息站(陳宜清、柳孟宏、宋禾元,2007)。然而,

近年來因應經濟的成長及人口的增加,使得濕地成為被積極開發利用的 空間。人們常將濕地填平為工業、農業、或漁業用地,或將濕地當作廢 棄物堆置處及垃圾掩埋所,加上家庭、工業與畜牧業的污廢水不斷流入,

以及人們缺乏正確的濕地保育觀念,使濕地迅速消失中,濕地生態系面 臨重大的危機(杜政榮,2005)。行政院於 2006 年召開國家重要濕地推 薦說明會,希望落實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大力推廣相關濕地生 態旅遊及教育,設立許多濕地的自然保育區,期待民眾能認識濕地,瞭 解濕地的重要性,進而保育濕地(陳俐欣,2012)。高雄市政府更是規畫 了一條以濕地為主串連而成的生態廊道(如圖 1-1),在這生態多樣的環 境中,如何有效保育、維護與推廣這些濕地的多樣性功能,近年來備受 重視,成為重要的議題。

圖 1-1 高雄市濕地生態廊道示意圖

資料來源:石振弘(2011)。打造都會濕地生態廊道的遠見與氣魄-濕地 生態廊道在高雄。取自 http://pwbgis.kcg.gov.tw/kaohsiungwetland/web_1.

html

3

Lee (1984) 認為戶外教學在教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雖然是非 正規的教學,卻能讓學生藉由觀察與直接經驗,補充學校課程的內容。

國內許多研究也指出戶外教學的實施是達成教學目標最直接而有效的方 式(王鑫,1989;蔡居澤,1996;謝鴻儒,2000)。戶外教學能夠讓學童 在保護自然環境、利用社會資源及野外冒險探索方面的訊息與刺激更豐 富,亦能提供教育性的娛樂活動,讓孩童從親身參與中獲得豐碩的知識 及體驗(徐治霜,2006)。而濕地具有相當豐富的生態資源,利用濕地進 行戶外教學時,能夠讓學生進行觀察與體驗,藉此加深學習與課程相關 單元的深度與廣度。何建勳(2011)認為當學生發現自身的觀察與課本 內容有所差異時,更能藉機讓學生養成批判思考的求真態度,更進一步 對環境生態產生尊重與保育的態度,對環境問題的解決及環境品質的提 升均有正面的影響與意義。

濕地在國際間日漸受到重視,臺灣政府也積極跟上國際腳步,推動 濕地保育的措施。然而要真正做到濕地的保育,必須從改變人的觀念開 始,讓大家有機會了解濕地、認識濕地,進而親近體驗濕地,提高對濕 地的認知後,才能對濕地產生情感進而保育它。國小是人生學習的啟蒙 階段,一切學習資料與環境由教師主控的成分很大。孫敏芝(1997)指 出在教學現場是最具決定性的影響者是教師,而教師在教學中所運用的 知識與主觀的思考,都會影響教學活動的重心。因此教師對濕地的認知 程度若高,便能了解濕地的重要性,而在適當的時機將濕地的相關議題 融入課程中教予學生,且其所教授的濕地相關知識也會比較正確。

國小的環境教育著重在讓兒童利用感官親自體驗來多接近自然,以 養成愛護自然、關切環境的態度,進而落實愛護環境的行為(王佩蓮、

陳錦雪,1994)。Iozzi (1989) 認為教師如能利用學校附近的濕地進行戶 外教學,再輔以有效引導的教材,一定更能提升師生的環境態度與價值 觀。Disinger (1987) 也指出欲提升學童環境認知並培養環保態度的最有 效方法,就是利用自然環境(例如濕地)來從事戶外教學(引自林明瑞、

4

王聖賢,2006)。教師若能以濕地做為戶外教學的教學場地,讓學童有機 會接觸與瞭解濕地的環境,濕地保育概念便能從小紮根,進而落實濕地 的生態保育。因此國小教師對濕地的認知與濕地戶外教學的意願值得探 討與了解。

然而根據王靜如(1991)對國小教師所作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教 師會因為本身的能力不足、教學負擔過重、安全問題考量及行政不配合 而影響進行戶外教學的意願。周儒(1996)也在研究中指出,有許多的 教師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在戶外教導學生的重責大任必須是專家才能 勝任。所以本研究也同時針對濕地戶外教學的影響因子做探討,透過問 卷調查,進一步歸納與分析國小教師在從事濕地戶外教學時所面臨的影 響因子,以提供相關建議供政府單位、學校單位及學術單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