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年來,全球競技運動逐漸有向下紮根的趨勢,不僅展現在國際運動競賽中,更致 力於學校運動員的訓練管理。為了提升臺灣的運動競技實力,我國於民國 60 年代起陸 續於各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將各地區之優秀選手集中管理,施以系統性的運動訓練,

並且統一進行學科教學 (教育部,1987) ,期望有效培育優秀運動人才。然而,體育班 學生在需要兼顧專長訓練與學業學習的情況下,往往導致學習適應不良,尤其以學業方 面的適應最為不良 (王光輝,2008;杜偉安,2004;林國棟,1984;林德齊,2008;陳 羿戎,2008;黃鳳君,2010;謝育臻,2011) 。過量的運動訓練,也使學生產生訓練困 擾,影響運動表現 (王光輝,2008;林德齊,2008) 。因此,學習適應的不良不僅降低 運動員學習品質,亦會影響優秀運動員的培育效能。為了提升體育班學生的學習適應,

除了相關單位應給予良好的學習環境,長期規劃、檢視體育班各領領域之課程,並落實 體育班訪視、評鑑等措施 (李昱叡,2011;蘇錦雀,2006) 等,當運動員在面臨挫折、

挑戰、壓力及困難等情況時,家人、朋友或重要他人更應提供生理、心理、訊息、工具 或物質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與援助,以減緩壓力,有效增進其適應能力 (Caplan, 1974) 。 爰此,培養優秀運動員的漫長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方面的政策與推動、學校提供的資 源與環境等,身為體育班學生的重要他人及第一線人員亦扮演著舉足輕重之角色。

體育班成立多年來,已成功培育出許多優秀運動選手,使臺灣在競技體育方面確實 有所提升 (李昱叡,2011) 。在國際比賽中優秀的運動戰績,顯示出臺灣體育班存在的 價值以及重要性,然而要養成一位優秀運動員,是需要長時間的培訓、大量的資源以及 全方位的支持與照護。運動員在訓練過中往往會遭逢低潮期或面臨運動傷害,並且有學 習上的困擾,因此,當學生處於困境、承受某些壓力時,家人、鄰居、朋友、同事和親

人等重要他人應提供幫助或採取因應的策略及方式 (Thoits, 1986) ,以降低其壓力,提 升適應力。除此之外,社會支持對於運動的行為、認知與情感上,往往具有正面影響,

Lock 與 Wister 研究指出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有關,其中以來自家人及朋友的支持最重 要 (引自高超群,2011,頁 211) 。Leonard (1998) 指出運動參與者的重要他人諸如家庭、

同儕、學校、媒體、社區等對於運動參與者在機會與資源上有所影響。而適當與適度的 身體活動對生理、心理及人際關係發展非常重要,除了在生理層面上可協助體適能發展、

學習複雜的運動技巧外,在人際關係上,亦可以從運動的氛圍與情境中學習團隊合作、

互動相處等效益 (王宗吉,1996;Leonard, 1998) ,因此,重要他人應提供充足的機會 與資源,鼓勵並支持個體參與運動。

當個體獲得更多正面之社會支持時,其產生運動行為的比率越高 (鍾志強,2000) ; 反之,若缺乏社會支持,個體容易於現實環境中遭受阻礙,不僅僅影響運動行為,也容 易產生其他的適應困難,導致學習態度與成就上的改變 (戴嘉南,1996) 。國內研究顯 示,父母、教師、同儕將影響運動員參與運動 (蒲逸生,2005) ,而隊友支持則能擴大 訓練效益,增進團隊士氣 (程祈斌,2007;楊種發,2010) ,另外,不論何種類型的教 練支持對運動員都最具影響力 (洪煌佳、陳癸享,2010;潘國峰,2008) 。最重要的是,

社會支持可以正向影響運動表現 (李素箱、許吉越、許昭雅、楊種發,2010;林曉怡,

2005;程祈斌,2007) ,且社會支持體系越大時,能產生更大的能量協助個體抵抗外來 不良的影響,亦成為激發個體行為表現的驅動力 (Goetz & O'Farrell, 1999;LeBlanc &

Tully, 2001) ,促進學習效能。顯示,社會支持為重要因素以支持運動員持續學習、參 與運動,並可將運動員推向更高的成就。因此,體育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若能擁有完 整的社會支持體系,即幫助個體在心理上阻擋負面的外在訊息,給予正向的動力,維持 學習及訓練的動機,強化運動表現及學習適應能力。在臺灣,高中體育班已朝競技導向 發展,超時的訓練、大量的體能耗費、心靈上的疲憊、課業學習的困難等,皆為體育班 學生可能面臨之問題,運動員所承受的壓力應透過社會支持給予有形及無形的支援,以 適應課業學習、運動訓練、人際關係及學習環境等,使其持續參與運動,進而成為優秀 運動員。爰此,研究者欲探討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知覺家人、導師、教練、同 學及隊友於各方面的支持程度。

教育部 99 年統計,目前各級學校中共有 1,565 所體育班,規模日益龐大,眾多學生 選擇就讀體育班,期望成為優秀運動員。然而,體育班學生對學習適應的不良多年來飽

受詬病,對於學生與運動員的雙重角色,往往無法兼顧,過量的運動訓練導致學生選擇 放棄學業 (王光輝,2008;林德齊,2008) 。許多同學因為國中基礎不佳、自我努力不 足,造成體育班學生普遍都有學業適應不良的問題 (李坤培,2000;陳羿戎、王宗進,

2010;黃鳳君,2010) 。惡性循環下,同儕間往往不重視學業,上課時吵吵鬧鬧互相影 響學科學習 (黃鳳君,2010) ,學習意願低落,造成學業成績不佳 (蔡長啟,1984) 。 但值得關注的是,學生於就學階段期間缺乏吸收知識及培養其他技能,將影響到日後的 升學、生涯規劃及生涯轉換 (吳淑卿、解德春,2007;劉泰一、彭慧玲,2009) 。因此,

學生運動員無論遇到任何挫折、誘惑,都應執著於學業的加強,即使訓練再苦,也不應 該找任何理由放棄學業的追求,以培養更豐沛的知識與智慧 (陳鴻雁,2002) 。

此外,運動員的生命是短暫的,無論其是否願意繼續投入,限於生理因素與運動環 境的考量,終究必須從運動場上退休下來 (周文祥,1996) 。因此,李坤培 (2003b) 強 調,體育班應從「訓練觀點」轉化為「教育理念」。洪嘉文、詹俊成 (2005) 也建議學校 重視體育班學生的學習教育與訓練,朝向全人教育之方向發展。學校應重視學生運動員 的基礎智能教育與運動專業訓練,如此將有助於學生日後持續運動生涯與繼續升學的均 衡發展 (林正洲,2004) 。當運動員在追求高運動競技表現的同時,不應忽視學習及培 養其他一技之長 (紀政,1984) ,多數運動員終將面臨學識與能力的考驗,若在求學階 段能自我督促、不放棄學習、加強自身專業,並培養人際關係的社交能力,方能擁有未 來職場所需的知能和條件 (陳羿戎、王宗進,2010) ,因此體育班學生在就學期間的學 習適應乃是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

在運動人才培養上,由於青少年期間的職業化訓練,只訓練運動專長技能,僅強調 贏得獎牌,時常忽略了品德、態度與其他學習能力的培養 (彭臺臨,2009) 。因此,學 生運動員應有自我警覺之能力,在追求更高、更快、更遠的競技表現之餘,更應瞭解運 動的生態與環境,不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運動員終將面臨退役,倘若欠缺基本的學 習能力、人格教育、處事態度及人際關係等,未來將難以立足於社會 (張榮升,2010) 。 故身為體育班第一線的教育人員,對於運動員的全人教育及品格發展,運動教練、教師 均責無旁貸。此外,家庭教育更是不容小覷,同儕關係、學校資源、政府政策等也會直 接且間接地影響學生學習、升學及日後的生涯發展。爰此,研究者欲探討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於學習適應上之情形,本研究將學習適應分為四大面向,分別針對學科學習、

專項訓練、人際關係、學習環境適應方面進行深入之探討。

研究指出,社會支持良好將可提升其學習滿意度 (韋祿恩,2009;許瑋真,2009;

張毓凌,2005;黃玉青,2010;曾楨昌,2011) ,且擁有良好的學習適應力亦可提升學 習滿意度,使學習達到最大效果 (黃美瑛,2006;歐珏吟,2008) 。顯示,社會支持及 學習適應皆能有效提升學習滿意程度。相關研究指出,體育班學生對於學習滿意度中的 行政支援方面最不滿意,學校應加強高中專業課程之行政支援,給予彈性的經費 (魏玉 珍,2011) ,並輔以完善的訓練場地、器材及運動傷害防護設備等 (郭遐煒,2007) 。 在學業方面,則發現體育班學生對學科老師的教學態度取決於學生程度及參與度,太過 繁雜的內容會降低學生學習意願及學習效能 (魏玉珍,2011) 。建議教師採取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之方式以提升教學品質,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郭遐煒,2007;魏玉珍,2011) 。 重要的是,應定期瞭解學生對於體育班整體人、事、物、環境或氣氛的喜愛及滿意程度,

俾利於教學之檢討,促進學生的學習,提升體育班的整體效能。

過去,體育班課程規範不明確,以致體育班課程無所依循 (洪嘉文、詹俊成,2005;

蘇錦雀,2006) ,經過多年催生與規劃,教育部已於 97 年頒布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

些許學校已陸續實施,然而大多體育班目前仍依循高中課程標準予以授課,在如此制度 轉換的過渡時期中,本研究將探究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對課程學習滿意度之情 況,並將學習滿意度分為分為五大面向,分別針對課程內容、教師教學、教練領導、環 境設備及行政服務方面進行深入之探討。

1999 年教育局申請核准設立體育班之高級中學為臺灣省立高中 19 所、私立高中 2 所共 21 所,臺北市公立高中 4 所,高雄市公立高中 5 所,共計 30 所公私立高中設有體 育班 (李坤培,2000) 。過去十年來,全國高中 (職) 體育班成長的幅度相當驚人,設 有體育班的學校由民國 91 年的 65 所快速成長至 95 年的 117 所 (詹俊成,2002) ,學生 總人數也由 3,935 人增加至 7,947。截至 99 學年度高中 (職) 體育班共計 132 所,學生 總人數達 9,524 人,其中臺北市有 19 所高中 (職) 設有體育班,總人數為 1,529 人 (教 育部,2011) ,為全臺高中 (職) 體育班人數最多的城市。實有必要針對高中 (職) 體育 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做進一步的探討,並可提供臺北市教育局及學校相關單位參考。

根據以上分析,本研究以上述背景為問題意識,欲探討各級學校體育班設立與發展 之沿革、高中 (職) 體育班發展之現況、社會支持情形、學習適應狀況及學生對課程學

根據以上分析,本研究以上述背景為問題意識,欲探討各級學校體育班設立與發展 之沿革、高中 (職) 體育班發展之現況、社會支持情形、學習適應狀況及學生對課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