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探討社會支持的研究非常多,研究者探討與研究相關之文獻,本 節擬從社會支持的意義及內涵、社會支持相關研究、社會支持的測量加以探討,藉此釐 清本研究的方向,協助本研究之進行,茲敘述於下。

一、社會支持的意義及內涵

Turner (1983) 表示,在1974年期間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的概念開始出現,

Caplan 與 Cassel 兩人於同年提出,爾後,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便日益增多,且被賦予 各種不同名稱,如社會結合 (social bonds) 、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 、有意義的社會 接觸 (meaningful social contact) 、有益的知己 (availability confidants) 及友誼關係 (human companionship) 等 (引自楊種發,2010,頁11) 。而單小琳 (1990) 認為社會支 持結合了「社會」與「支持」兩個概念,「社會」概念,指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的關係,

範圍由小至大,其包含親密關係、信賴者、網路連結及社會人士;「支持」概念,指情 感、工具性支援行動及資訊方面的支持。因此,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會網絡中及人際互 動歷程中,所獲得支持與幫助,以提升其應付環境的能力,增進個人之整體舒適感的過 程與結果 (郭哲君,2010) 。有關社會支持的定義及類型國內外各學者見解不同,茲將 相關研究整理分述如下:

國外學者對社會支持有不同的定義,Caplan (1974) 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遭遇到挫折、

挑戰、壓力及困難情況時,家人、朋友、鄰居或重要他人等提供個體生理、心理、訊息、

工具或物質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與援助,減緩壓力、維持幸福感,並增進其適應能力。另 外,Cobb (1976) 認為社會支持來源通常為家人、朋友及配偶等,其所提供情緒支持、

尊重支持與資訊等多種支持,能使個體感受到被關愛、受尊重及具有價值,建立彼此共 同的溝通網絡。House (1981) 認為,社會支持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在個體與個體、

個體與團體間互動的歷程中,獲得情感的關懷、工具的協助、訊息和評估的支持等。而 Turner (1983) 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可以感受及認知到被他人所支持。Shumaker 與 Brownell (1984) 認為社會支持為情感、肯定與協助三要素中的一種或多種的人際互動。

Thoits (1986) 將社會支持定義為是當個體處於困境、承受某些壓力時,由家人、鄰居、

朋友、同事和親人等重要他人所提供的幫助或採取因應的方式,如情緒性、工具性以及 訊息性的協助,以幫助個體降低壓力、排解困難,滿足個人的需求並增進對環境的適應

力。然而,Cutrona (1996) 卻認為社會支持不僅在壓力、危機或緊急的情況下才能發揮 作用,於一般的情境下中也有幫助個體提升生活品質、幸福感與調適生活之作用。另外,

Lock 與 Wister 於1992年研究指出,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有關,其中以來自家人及朋友 的支持最重要 (引自高超群,2011,頁211) 。

國內學者對社會支持也有不同的定義,井敏珠 (1992) 指出社會支持為個體透過互 動,使環境中的重要他人及成員提供各種情緒上、實質上或訊息上的支持、回饋,尤其 當個體處於壓力情境下,更能滿足其需求,並增進適應能力。戴嘉南 (1996) 認為社會 支持為個體處於社會體系中,社會網絡及重要他人所提供的資源使其感受到到關心、尊 重與幫助,進而協助個體減少壓力或解決問題,促進個體適應能力。何雪珍 (1998) 指 出社會支持是個體藉由人際網絡的互動,主觀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尊重的,在相互接 觸、交流的團體中,獲得情緒、資訊及工具等向度的滿足,進而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張郁芬 (2001) 認為社會支持是指個體透過與環境的互動,而獲得家人、同儕、等重要 他人所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以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使生活適應更加良好。徐靜芳 (2003) 認為,社會支持乃是個人得到來自其所處社會網絡中所提供的支持活動,此支持 活動能幫助個體因應壓力、適應環境。黃寶園 (2004) 認為,社會支持是指個體與他人 或團體的人際互動歷程中,周遭他人提供不同形式、種類的重要資源,增加其自我適應 與面對壓力的能力,以保持身心健康。李嵩義 (2007) 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藉由與環 境中人、事、物的連結與互動,獲得各種形式的支持,使個體能抵抗壓力、滿足個人需 求及增進心理上的幸福感。楊種發 (2010) 認為,社會支持是由人際互動過程中,透過 他人得到不同形式的協助,以幫助個體解決生活或工作上的壓力與困難,並增加適應環 境的能力。黃雅琪 (2010) 認為,社會支持是指當個體面對壓力時,透過互動關係,從 周遭他人或團體所獲得的情感、尊重等情緒性支持與經濟物資、訊息、知識等實質性支 持,藉由各種形式的支持與援助,使個體能感受到關懷、被愛、安慰及尊重等,以滿足 個人的需求,並增進適應環境的能力。

綜觀上述,社會支持是以人際互動網絡為基礎,個體透過與環境中人、事、物的互 動交流,獲得社會網絡中重要他人的支持,並得到不同性質、形式的協助,以幫助個體 解決其所面臨的壓力與困境,進而滿足其生理或心理的需求,促進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性。

因此,本研究將社會支持定義為個體透過與他人或團體的人際網絡,從中獲得情緒性及 實際性支持,以有效提升個人適應環境、面對挫折與解決壓力的能力。

二、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從過去 70 年代到現今 21 世紀,社會支持的研究應用於不同的領域,研究對象更是 日趨多元,這樣多元化的發展,顯示出社會支持在學術中重要性。本研究將探討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的社會支持面向,然而體育班學生的社會支持可影響其學習及運動層面,因 此本研究蒐集過去社會支持文獻中有關學生、運動領域及體育班的相關研究,針對研究 主題、結果進行綜整,期望進一步釐清該領域之重要學術發現與意涵,以利本研究後續 之研究設計,茲將社會支持分三方面作探討。

(一) 學生為主題的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國內以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研究,主題多與生活適應、生活壓力、學習動機 及學業成就相關。在社會支持的分類上,大多包含情訊性及訊息姓,來源則多來自於家 人、師長、朋友及同儕支持。諸多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呈現正相關 (林慧珍 2008;劉慧冠,2001) 。國小學生社會支持良好,可降低自我壓力、學校壓力及家庭生 活壓力 (林永盛,2007) ,以提升整體生活適應。梁恩慈 (2009) 也指出,社會支持能 減輕大學生在生涯發展、人際、家庭與整體生活壓力的感受。國外留學生則需要大量訊 息性支持及情緒性支持以適應異地生活 (施秀玲,2006) 。蔡孟蒨 (2005) 表示,社會 支持可協助實習學生學習正確地表達及處理情緒,進而提升其生活適應。屈寧英 (2004) 研究顯示,高中生社會支持多呈正向,此外,社會支持可以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屈寧英 2004;賴美蒨,2009) ,其中以情感支持最能減輕大學生的生活壓力 (賴美蒨,2009) 。 在學習方面,劉慧冠 (2001) 發現,原住民國中生社會支持的支持力量越大則學生的學 習適應越佳。而社會支持高的學生,在學業成就表現上則相對較佳 (杜容瑩,2008) , 並且可以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 (林雅卿,2010) 。因此,社會支持在學生學習過程 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舒緩壓力、增進幸福感受,並且可以提升學習動機,促 進學業成就之表現。

上述之研究大多針對學習者進行探討,多數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社會支持的情 況,以獨立樣本 t 檢定或是單因子變異數比較人口背景變項與社會支持的差異,再以皮 爾森積差相關探討其變項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最後採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社會支持的預 測力。些許研究採用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其中一篇文獻採用質性訪談法進行研究,另一 篇則採質化與量化並進之方法。如下表 2-15 所示。

表 2-15 學生為主題的社會支持相關研究資料處理方法一覽表 選手持續運動參與 (林貞錡,2009;林曉怡,2005;郭威聖,2009;許碧章,2006;程 祈斌,2007;潘國峰,2008) 。蒲逸生 (2005) 指出,父母、教師、同儕或訊息及工具

果產生差異。洪煌佳、陳癸享 (2010) 、潘國峰 (2008) 表示,運動員的參與意圖與想 法以教練的支持最具影響,只要教練能提供越多的支持與幫助,無論何種類型的支持行 為,皆能提高運動員的參與意圖 (潘國峰,2008) ,顯示教練對選手的重要性。許義雄 (1989) 也指出,教練對運動員的影響比老師更大、更深遠,其重要性不可言喻,對運動 員的行為觀念、做人處事及人生態度等皆具深遠之影響力 (邱芳玲,2001) 。然而,程 祈斌 (2007) 、楊種發 (2010) 的研究顯示,選手參與動機以社會支持中隊友支持的影 響力最大,在訓練過程中教練應鼓勵隊友間相互支持,使選手享受自成性的經驗與成就 感,除了可擴大訓練效益,對團體士氣也有很大的助益 (楊種發,2010) ,因此宜多加 善用隊友相互支持的力量,以提高學生運動參與。而黃玉青 (2010) 研究則顯示同儕支 持對運動參與、學習滿意度最具影響力,可利用同儕彼此的號召力及影響力,增進運動 員持續參與運動的動力。

社會支持也可以提升運動學習之成效,教師應重視球員多元的能力,給予學生課業 上的指導與協助,同學及隊員的打氣及關心可減輕運動員在訓練中產生的不適應,而家 人給予的情感支持及提供物質上的需求,則為運動員強而有力的後盾 (陳德順,2009) 。 因此,林貞錡 (2009) 、蒲逸生 (2005) 亦指出,家長與老師應給予參與校隊之學生鼓 勵、肯定及回饋,並重視青少年人際關係互動,以強化其參與動機,進而提升其運動成 績表現。許碧章 (2006) 針對國民小學手球隊學生的研究顯示,社會支持佳的學生其學 業成績較好,家長、導師、教練也認為參加運動團隊後學業、品行、行為均不能偏廢。

運動員在從事運動過程中,難免會遭遇運動傷害,不僅影響運動表現外,也會使情

運動員在從事運動過程中,難免會遭遇運動傷害,不僅影響運動表現外,也會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