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文檔中 小孩的思考實驗教室 (頁 10-0)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童年階段,沒有什麼限制與羈絆,很喜歡跟人互動、對人所說的話充滿好奇 與興趣,總忍不住想多知道「為什麼?」,但是常問「為什麼」的下場,通常落得 如同英國文學家吉卜林撰寫的《原來如此》1中的那頭小象的遭遇,並不會因此得 到他人善意的回應;隨著年紀的增長,對人好奇的探究因著社會的規範、學校的 教育而逐漸隱藏。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孩子,孩子也喜歡跟我玩,畢業後即投身 幼教行列,選擇一所當時宣稱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幼兒園工作;那是一所以單元 教學法進行的幼兒園,老師只要認真準備好課本上的知識,讓孩子專注學習,就 是公認的好老師,而我也一直相信那樣的教學模式,是對孩子有幫助的。

後來因搬遷的關係,選擇一所以「方案取向」2教學的幼兒園進行教學工作,

期間更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調適與掙扎;八年來,從一個出自於傳統教學背景、

照表操課的幼教老師,後來成為帶領孩子進行方案課程探索的觀察者、紀錄者,

進而再將兒童哲學故事及探索模式帶入教學現場,這之間經歷了三種不同層次的 轉化。檢視自己十六年來的教學歷程,如同一位教師的成長與蛻變;剛成為幼教 老師的我,像隻軟弱毛毛蟲,到處尋找枝芽嫩葉,不管適不適合自己,都倉促的 囫圇吞棗,期待自己有一天能成為美麗耀眼的蝴蝶,於是積極參加研習、增加自 己的教學技巧、專業知能,更嘗試在與孩子互動時完全掌控場面,無非要讓孩子

1約瑟夫.拉雅德.吉卜林(Joawph Rudyard Kipling)。《原來如此 Just So Stories》。張惠凌 譯。晨星出版。2005。

2Judy Harris Helm/ Lilian G. Katz。《小小探索家: 幼兒教育中的方案取向 (2 版)Young Investigators: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Early Years》。林育瑋/ 洪堯群/ 陳淑娟/ 彭欣怡/ 陳 怡婷 譯。華騰文化。2012。

2

能安靜的聽老師說話,聽老師教他們學習更多的知識,好讓自己成為很會「教」

的老師,在那樣的教學氛圍裡,的確會讓人看不清楚教育的本質、教師的本質、

孩子的本質,即便自己已經成為色彩繽紛的蝴蝶,卻找不到美麗的花園。

偶然的機會下轉換了職場,開始接觸了以方案探索課程為教學理念的幼兒園,

開始學習聆聽孩子的聲音,使得原來以「好老師」自豪的我,不得不重新看待孩 子的本質及樣貌、傾聽孩子對生活周遭的看法。園所的創辦人唐富美女士,曾在 會議上分享楊茂秀老師在《好老師是自己找的》3,書上的其中一段詩: 「當老師 的人不要倚賴教人家很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喚醒人家的好奇,就足以 啟發人的心靈。不要給人家太多東西,使人負擔太重,只要一點點火花,如果有 易燃的東西在旁邊,就會燒起來。」

這段詩給我很大的提醒與震撼,當我再重新看待教師的角色和定位之後,發 現跟孩子之間的相處,其實有更大的空間及角度再去切入,如同 G.B.馬修斯

(Gareth B. Matthews)在《哲學與小孩》4中提到:「大人告訴兒童的話,即使是 最好的、最妥當的,也可能會受到挑戰。」

教室裡曾出現這樣的對話:「老師,請問午餐之後可以吃幾片蘋果?」小孩問。

我說:「每個人可以拿兩片」,「為什麼只可以拿兩片,明明就有很多片蘋果?」孩 子說。我說:「因為廚房阿姨在切水果的時候算好了,應該不會錯」,孩子又說:「用 眼睛看的蘋果不能算出來」,我開始有些失去耐性的說:「大人算過的不會有問題,

不然你覺得要怎麼算?」孩子說:「我要先把每一片蘋果算一次,先給每個小朋友 兩片,再看看有沒有多的蘋果?如果有多的,我可以再吃嗎?」孩子因為想要吃,

進一步想要去驗證老師說的是不是真的?多次的與老師爭取,只為了多吃一些,

3楊茂秀。《好老師是自己找的》。遠流。2006。

4G.B 馬修斯 (Gareth B . Mattthews)。 《哲學與小孩》。楊茂秀 譯。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1999。

3

這個看似簡單事件可以發現,孩子的對話可以透露出哲學的價值,因為有需求,

所以透過對話與澄清,來解決他們生活中想解決的問題,哲學的種子悄悄在我心 中萌芽。

幾年前楊茂秀老師應邀到我服務的園所進行演講,內容是關於引導幼兒閱讀 的議題,當天楊老師請求在場的老師將椅子圍成圓形,輕鬆愉快且從容的跟大家 互動,並鼓勵老師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及經驗,當下的討論氛圍引發了我想進一步 了解楊老師的帶領討論方式,便報考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進入了不同於幼 教卻又與兒童相關的領域。

研究所的求學歷程是愉悅而滿足的,碩一下學期楊老師開了兒童哲學的課,

更是正式引領我走入兒童哲學的開始,與阿諾.羅北兒的相遇,也是從《老鼠爸 爸說故事》5那本書開始的。原本只是在課堂上與同學討論書中透露哪些兒童哲學 訊息?那本書卻引起了家中兩個女兒的喜愛及討論,接著我也將故事帶到自己的 教室裡,利用早晨課程未進行前,跟班上的大班孩子分享,因為裡面的幽默元素,

例如許願井發出:「啊!好痛」的聲音、老老鼠褲子掉下去的窘境,都讓孩子在聆 聽故事的過程中不斷發笑,然後要求老師再講一次、再講一次;從孩子對故事的 反應中,我也慢慢感受到阿諾.羅北兒故事的思考魅力。

《羅北兒故事集》6被推動兒童哲學的學者們認定是最富玄思的作品,馬修斯教 授在《哲學與小孩》7一書中表示:「羅北兒是最尊重兒童思想的作家,他的作品顯 出一則一則令人用心又動腦的文哲小品,使讀者要不斷的在思想中做實驗―思想 的實驗。」這段話更使我體認能在幼教現場每天跟孩子相處其實是何等幸運!應

5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老鼠爸爸說故事》。楊茂秀譯。遠流。1997。

6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羅北兒故事集》。楊茂秀譯。遠流。1900。

7G.B 馬修斯 (Gareth B . Mattthews)。楊茂秀譯。哲學與小孩。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1998/2。

4

該更要把握跟孩子的每一次對話,幫助孩子也幫助自己在對話中找尋更多重新思 考的機會。

想跟孩子一起進行哲學探究,首先要走進他們的世界,我暫時放下教學的包 袱,將羅北兒故事帶給孩子,純粹只是故事分享,並非刻意要進行任何兒童哲學 計畫,但是在孩子的反應中不斷釋放一些關於哲學思考運作的訊息,例如:分享 完《老鼠爸爸說故事》中旅行的故事,小老鼠在拜訪媽媽的過程中不斷換交通工 具,最後換了一雙新腳;孩子開始討論起拜訪的意義,最後說出了因為「想念」, 所以要去「拜訪」,孩子透露出的真實情感已經悄然在故事以外的世界中開始運 作。

之後的每個早晨,只要時間允許,就會跟孩子繼續閱讀分享羅北兒的故事,

過程中我們共同享受著故事中帶來的樂趣,這期間並沒有進行任何的錄音或逐字 稿的紀錄,直到這群孩子在今年六月畢業,我們跟羅北兒的約會也隨著孩子離開 校園告一個段落。這群愛聽故事的孩子畢業之後仍念念不忘老師在幼兒園說的故 事,當家長與我聯繫,表示大家想再一起討論《老鼠爸爸說故事》時,這個舉動 讓我感到又驚又喜,我當然非常樂意孩子們來找我聽故事,但是孩子們都畢業了,

即將就讀國小一年級,我們該如何延續對羅北兒故事及的喜愛及探究的熱情呢?

幾經思索後,決定成立可以聽羅北兒故事的小教室,孩子可以利用課餘時間 來聽故事,且不收取費用。身為孩子們老師,我開始思考著,如果一群學生在畢 業後仍喜愛聽你說故事、喜歡跟你聊天,在可行的範圍之內,讓幼兒園時期聽故 事的樂趣延續,且能討論更多關於羅北兒的故事裡的哲學價值,甚至帶入更多可 以討論的兒童哲學性故事,我們的再聚、小教室的開啟就更有意義了。

離開了學校教育的藩籬,在小教室裡的任何想法、任何言論,都會被支持及 回饋,甚至被實現;因為經歷方案課程探索的經驗,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可

5

以慢慢實現研究團體8的形成。G.B.馬修斯在《童年哲學》也提到:我們應該尊 重孩子,把他們當作一同探究的夥伴。家長和老師常常覺得要照顧孩子,要教導 他們,要安撫他們,還要啟發他們,負擔非常沉重,因此往往忽略了小孩子有時 也會給大人帶來一些東西。

小孩子給大人的東西裡最令人驚訝的,就是新的哲學觀點9。如果我們將這些 小教室的對話內容、思考歷程進行記錄與分析,或許可以形成小孩們的實驗思考 教室,因為哲學是一種很自然的活動,就像奏音樂、玩遊戲一樣自然10。我們在教 室裡進行閱讀、遊戲、思考,也只有讓孩子自己摸索出思考方法,親身體會思考 歷程,他們的思考才會前後一貫11,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面臨到的難題。

當我將這些想法跟計劃告訴家長之後,他們都深表贊同,且全力支持與配合。

在美國不斷推廣兒童哲學的李普曼教授認為,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學生很少有 思考的機會,而思考的機會應該,而且必須,自幼培養,他更相信幼稚園以上的 孩子都可以學哲學12。另一方面我也思索著,思考實驗教室可以順利的形成,純粹 是家長對我之前的教學經驗有所認同?或是他們也了解什麼是「兒童哲學」? 於 是我在社群網站上成立社團,尋找一些關於兒童哲學相關訊,讓家長透過閱讀文 章、與他們進行分享交流,逐步來了解即將進行的方向及課程;最後,小孩的思

在美國不斷推廣兒童哲學的李普曼教授認為,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學生很少有 思考的機會,而思考的機會應該,而且必須,自幼培養,他更相信幼稚園以上的 孩子都可以學哲學12。另一方面我也思索著,思考實驗教室可以順利的形成,純粹 是家長對我之前的教學經驗有所認同?或是他們也了解什麼是「兒童哲學」? 於 是我在社群網站上成立社團,尋找一些關於兒童哲學相關訊,讓家長透過閱讀文 章、與他們進行分享交流,逐步來了解即將進行的方向及課程;最後,小孩的思

在文檔中 小孩的思考實驗教室 (頁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