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孩的思考實驗教室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小孩的思考實驗教室 "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茂秀博士

小孩的思考實驗教室

―以阿諾.羅北兒故事集為探究―

研究生: 張宛婷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

(2)
(3)
(4)

謝誌

身為一個私立幼兒園的老師、兩個孩子的媽、客家長媳、兒文所的研究生,

多重身份的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經歷這趟驚人的英雄之旅。從台中北上求學,

在這兩年當中,不斷地在移動中渡過。週五提前下班,騎機車回家、走路至高鐵 接駁站搭公車、跳上高鐵、轉搭捷運到了上課地點;下課後跳上捷運、轉搭高鐵、

趕上夜班火車、最後上了家用車回苗栗…。我想先感謝自己的身體,願意接受這 樣的操勞,願意包容用咖啡因不斷振奮的心臟、願意包容用熱敷袋來舒緩的雙眼、

願意包容一個夜路狂奔的軀體,謝謝妳健康無恙的陪我度過這兩年的每一段路。

可以支持這樣熱情瘋狂的求學歷程,沒有任何理由,只因為對兒童文學的熱 愛,是打從心裡喜歡的那種。感謝楊茂秀教授的出現,引領我走向兒文所,讓我 看見兒童哲學的力量,足以改變生命的深度與廣度,對自己不再懷疑,因為已經 知道方向在哪裡?思考不斷在運轉。感謝杜明城所長的正向鼓勵,期盼自己有機會 能盡一份小小的力量,投身課程改革、感謝游珮芸教授的悉心指導,讓我靜謐優 雅地重新省思,論文研究的方向、感謝導師藍劍虹教授的論述指導,讓我打破既 有的邏輯思考,建立新的脈絡組織、感謝黃雅淳教授的心靈指引,讓我找到了更 愛自己的力量、感謝王友輝教授的字字珠璣,讓我相信,當自己是什麼,就是什 麼!衷心感謝兒文所的師長們,成全了一個職業婦女的夢想~成為一個兒文人。

家人、工作夥伴的鼓勵,更是一個重要的支持。感謝四季藝術幼兒園全體同 仁,在忙碌的校園中,無時無刻為我加油打氣、研究所同學們一路上的相互扶持、

思考實驗教室的家長們、小孩們,謝謝大家願意相信我,陪著我這個瘋狂的寶拉 老師,完成這歷經半年的行動研究、謝謝公公婆婆的包容體諒、鎮上鄉親父老的 搖旗吶喊、謝謝可愛的小姑幫我照顧兩個寶貝女兒、謝謝小叔、小嬸讓我在台北 有個落腳之處、謝謝安安、米米的督促,妳們是媽咪準時畢業的最大動力。最後,

謝謝無怨無悔陪伴我上山下海做研究的先生,因為有你,因為有過去,才能造就 眼前這份充滿祝福與能量的宇宙。

(5)

i

小孩的思考實驗教室―

以阿諾.羅北兒 故事集為探究

作者:張宛婷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每當有人聽見「兒童哲學」,就問「什麼」?《兒童哲學》月刊的封面,出現 這樣的說法。這個「什麼」,是研究者欲帶領兒童探討的方向。本研究是以國小一 年級兒童為對象,在進行阿諾.羅北兒的文本閱讀後,將所衍生出來的提問,再 加以討論紀錄、分析,探索其中的兒童哲學意含。

本研究來自一群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在幼兒園求學階段,常聽老師分享故事 文本,其中以《阿諾.羅北兒故事集》最為孩子所喜愛。研究者邀請畢業班的孩 子繼續閱讀並討論故事,在家長的鼓勵及協助下,成立了以閱讀討論文本、探索 社群為主的教室,每周閱讀《阿諾.羅北兒故事集》其中一小段故事,來了解兒 童閱讀後的對話及思考運作。

本研究共分為陸章,在第壹章的部分,說明研究者本身的對兒童哲學的發現,

結合幼教現場方案教學帶領的經驗,以帶有哲學種子的思考故事,來進行探索社 群的運作模式。第貳章將探討《阿諾.羅北兒故事集》的作者及生平,以及在思 考實驗教室的兒童哲學價值。第參章呈現思考故事中的幻想與現實,第四章談論 到思考故事中的問題與解決歷程,第伍章是孩子在思考故事中表現出的敘事智慧,

第陸章的結論,則是說明孩子、家長、的回饋,個人教學風格轉變的歷程。

關鍵詞:兒童哲學、閱讀、阿諾.羅北兒、思考故事、探索社群

(6)

ii

Children’s Thinking Experiment Classroom:

A Case Study of the Arnold Lobel Story Series

Chang, wan-ting

Abstract

“When people heard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they ask what it is.”The cover of the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monthly journal shows such question.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idea of this statement. We recruited first grader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After the children read the story books by Arnold Lobel we discussed, recorded,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the meaning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involved in the stories.

This study recruited a group of children graduated from a kindergarten. These children often listened to the stories shared by their teachers when they studied in the kindergarten.

Among the stories shared, the children’s favorite was the“Arnold Lobel Story Series". We asked the students to continue to read and discuss the stories. Under the encouragement and assistance of the parents, we formed a class that focused on reading and discussing the story text and exploring social communities. The students read a section of the stories from the Arnold Lobel Story Series each week. Through the reading process, we understood children’s dialogue and thinking models after reading.

This study comprises 6 chapters. In Chapter 1, we combined our findings in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with the experience in lead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 at the educational site through the project approach. With philosophy―oriented thinking stories, we explored the oper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communities. Chapter 2 involve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biography of the author of the story series and the discussion of children’s philosophical value in the thinking experiment classroom. Chapter 3 reveals the fantasy and reality in the stories.

Chapter 4 involves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and problem―solving process in the thinking stories. Chapter 5 shows how the children expressed narrative intelligence from the thinking stories. Chapter 6 involves conclusion, providing feedback of the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explaining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eaching styles.

Keywords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reading, Arnold Lobel, thinking

story, community of inquiry

(7)

iii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對象

...7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

...8

第貳章 關於阿諾.羅北兒 ... 10

第一節 阿諾 羅北兒的生平

... 10

第二節 阿諾.羅北兒作品中的兒童哲學價值

... 15

第三節 兒童哲學關注的面向

... 18

第參章 思考故事中的幻想與現實 ... 22

第一節 需要被實現的願望―許願井

... 23

第二節 規定就是規定―規定

... 27

第三節 去過與未來的時空交錯―樓上和樓下

... 38

第四節 念由心生―雲

... 42

(8)

iv

第五節 關於孩子的友誼―帽子

... 44

第肆章 思考故事中的問題與解決歷程 ... 48

第一節 一場美麗的思念―旅行

... 48

第二節 面對窘境的自若―老老鼠

... 50

第三節 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麼?―堆堆

... 52

第四節 謊言的背後―露西兒

... 54

第五節 脫離現實生活的討論經驗―小豬離家記

... 56

第六節 問題一定要被解決嗎?―眼淚茶

... 60

第伍章 思考故事中的敘事智慧 ... 65

第一節 孩子的高度看世界―高老鼠與矮老鼠

... 65

第二節 抽象概念的描述―春天來了

... 72

第三節 故事與笑話的分野―講故事

... 82

第四節 共同的記憶喚醒―夢

... 93

第陸章 結論 ... 99

第一節 家長走進思考實驗教室

... 99

第二節 孩子轉化的歷程

... 108

(9)

v

第三節 個人轉化的歷程

... 112

第四節 研究發現與未來展望

... 115

(10)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童年階段,沒有什麼限制與羈絆,很喜歡跟人互動、對人所說的話充滿好奇 與興趣,總忍不住想多知道「為什麼?」,但是常問「為什麼」的下場,通常落得 如同英國文學家吉卜林撰寫的《原來如此》1中的那頭小象的遭遇,並不會因此得 到他人善意的回應;隨著年紀的增長,對人好奇的探究因著社會的規範、學校的 教育而逐漸隱藏。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孩子,孩子也喜歡跟我玩,畢業後即投身 幼教行列,選擇一所當時宣稱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幼兒園工作;那是一所以單元 教學法進行的幼兒園,老師只要認真準備好課本上的知識,讓孩子專注學習,就 是公認的好老師,而我也一直相信那樣的教學模式,是對孩子有幫助的。

後來因搬遷的關係,選擇一所以「方案取向」2教學的幼兒園進行教學工作,

期間更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調適與掙扎;八年來,從一個出自於傳統教學背景、

照表操課的幼教老師,後來成為帶領孩子進行方案課程探索的觀察者、紀錄者,

進而再將兒童哲學故事及探索模式帶入教學現場,這之間經歷了三種不同層次的 轉化。檢視自己十六年來的教學歷程,如同一位教師的成長與蛻變;剛成為幼教 老師的我,像隻軟弱毛毛蟲,到處尋找枝芽嫩葉,不管適不適合自己,都倉促的 囫圇吞棗,期待自己有一天能成為美麗耀眼的蝴蝶,於是積極參加研習、增加自 己的教學技巧、專業知能,更嘗試在與孩子互動時完全掌控場面,無非要讓孩子

1約瑟夫.拉雅德.吉卜林(Joawph Rudyard Kipling)。《原來如此 Just So Stories》。張惠凌 譯。晨星出版。2005。

2Judy Harris Helm/ Lilian G. Katz。《小小探索家: 幼兒教育中的方案取向 (2 版)Young Investigators: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Early Years》。林育瑋/ 洪堯群/ 陳淑娟/ 彭欣怡/ 陳 怡婷 譯。華騰文化。2012。

(11)

2

能安靜的聽老師說話,聽老師教他們學習更多的知識,好讓自己成為很會「教」

的老師,在那樣的教學氛圍裡,的確會讓人看不清楚教育的本質、教師的本質、

孩子的本質,即便自己已經成為色彩繽紛的蝴蝶,卻找不到美麗的花園。

偶然的機會下轉換了職場,開始接觸了以方案探索課程為教學理念的幼兒園,

開始學習聆聽孩子的聲音,使得原來以「好老師」自豪的我,不得不重新看待孩 子的本質及樣貌、傾聽孩子對生活周遭的看法。園所的創辦人唐富美女士,曾在 會議上分享楊茂秀老師在《好老師是自己找的》3,書上的其中一段詩: 「當老師 的人不要倚賴教人家很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喚醒人家的好奇,就足以 啟發人的心靈。不要給人家太多東西,使人負擔太重,只要一點點火花,如果有 易燃的東西在旁邊,就會燒起來。」

這段詩給我很大的提醒與震撼,當我再重新看待教師的角色和定位之後,發 現跟孩子之間的相處,其實有更大的空間及角度再去切入,如同 G.B.馬修斯

(Gareth B. Matthews)在《哲學與小孩》4中提到:「大人告訴兒童的話,即使是 最好的、最妥當的,也可能會受到挑戰。」

教室裡曾出現這樣的對話:「老師,請問午餐之後可以吃幾片蘋果?」小孩問。

我說:「每個人可以拿兩片」,「為什麼只可以拿兩片,明明就有很多片蘋果?」孩 子說。我說:「因為廚房阿姨在切水果的時候算好了,應該不會錯」,孩子又說:「用 眼睛看的蘋果不能算出來」,我開始有些失去耐性的說:「大人算過的不會有問題,

不然你覺得要怎麼算?」孩子說:「我要先把每一片蘋果算一次,先給每個小朋友 兩片,再看看有沒有多的蘋果?如果有多的,我可以再吃嗎?」孩子因為想要吃,

進一步想要去驗證老師說的是不是真的?多次的與老師爭取,只為了多吃一些,

3楊茂秀。《好老師是自己找的》。遠流。2006。

4G.B 馬修斯 (Gareth B . Mattthews)。 《哲學與小孩》。楊茂秀 譯。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1999。

(12)

3

這個看似簡單事件可以發現,孩子的對話可以透露出哲學的價值,因為有需求,

所以透過對話與澄清,來解決他們生活中想解決的問題,哲學的種子悄悄在我心 中萌芽。

幾年前楊茂秀老師應邀到我服務的園所進行演講,內容是關於引導幼兒閱讀 的議題,當天楊老師請求在場的老師將椅子圍成圓形,輕鬆愉快且從容的跟大家 互動,並鼓勵老師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及經驗,當下的討論氛圍引發了我想進一步 了解楊老師的帶領討論方式,便報考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進入了不同於幼 教卻又與兒童相關的領域。

研究所的求學歷程是愉悅而滿足的,碩一下學期楊老師開了兒童哲學的課,

更是正式引領我走入兒童哲學的開始,與阿諾.羅北兒的相遇,也是從《老鼠爸 爸說故事》5那本書開始的。原本只是在課堂上與同學討論書中透露哪些兒童哲學 訊息?那本書卻引起了家中兩個女兒的喜愛及討論,接著我也將故事帶到自己的 教室裡,利用早晨課程未進行前,跟班上的大班孩子分享,因為裡面的幽默元素,

例如許願井發出:「啊!好痛」的聲音、老老鼠褲子掉下去的窘境,都讓孩子在聆 聽故事的過程中不斷發笑,然後要求老師再講一次、再講一次;從孩子對故事的 反應中,我也慢慢感受到阿諾.羅北兒故事的思考魅力。

《羅北兒故事集》6被推動兒童哲學的學者們認定是最富玄思的作品,馬修斯教 授在《哲學與小孩》7一書中表示:「羅北兒是最尊重兒童思想的作家,他的作品顯 出一則一則令人用心又動腦的文哲小品,使讀者要不斷的在思想中做實驗―思想 的實驗。」這段話更使我體認能在幼教現場每天跟孩子相處其實是何等幸運!應

5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老鼠爸爸說故事》。楊茂秀譯。遠流。1997。

6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羅北兒故事集》。楊茂秀譯。遠流。1900。

7G.B 馬修斯 (Gareth B . Mattthews)。楊茂秀譯。哲學與小孩。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1998/2。

(13)

4

該更要把握跟孩子的每一次對話,幫助孩子也幫助自己在對話中找尋更多重新思 考的機會。

想跟孩子一起進行哲學探究,首先要走進他們的世界,我暫時放下教學的包 袱,將羅北兒故事帶給孩子,純粹只是故事分享,並非刻意要進行任何兒童哲學 計畫,但是在孩子的反應中不斷釋放一些關於哲學思考運作的訊息,例如:分享 完《老鼠爸爸說故事》中旅行的故事,小老鼠在拜訪媽媽的過程中不斷換交通工 具,最後換了一雙新腳;孩子開始討論起拜訪的意義,最後說出了因為「想念」, 所以要去「拜訪」,孩子透露出的真實情感已經悄然在故事以外的世界中開始運 作。

之後的每個早晨,只要時間允許,就會跟孩子繼續閱讀分享羅北兒的故事,

過程中我們共同享受著故事中帶來的樂趣,這期間並沒有進行任何的錄音或逐字 稿的紀錄,直到這群孩子在今年六月畢業,我們跟羅北兒的約會也隨著孩子離開 校園告一個段落。這群愛聽故事的孩子畢業之後仍念念不忘老師在幼兒園說的故 事,當家長與我聯繫,表示大家想再一起討論《老鼠爸爸說故事》時,這個舉動 讓我感到又驚又喜,我當然非常樂意孩子們來找我聽故事,但是孩子們都畢業了,

即將就讀國小一年級,我們該如何延續對羅北兒故事及的喜愛及探究的熱情呢?

幾經思索後,決定成立可以聽羅北兒故事的小教室,孩子可以利用課餘時間 來聽故事,且不收取費用。身為孩子們老師,我開始思考著,如果一群學生在畢 業後仍喜愛聽你說故事、喜歡跟你聊天,在可行的範圍之內,讓幼兒園時期聽故 事的樂趣延續,且能討論更多關於羅北兒的故事裡的哲學價值,甚至帶入更多可 以討論的兒童哲學性故事,我們的再聚、小教室的開啟就更有意義了。

離開了學校教育的藩籬,在小教室裡的任何想法、任何言論,都會被支持及 回饋,甚至被實現;因為經歷方案課程探索的經驗,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可

(14)

5

以慢慢實現研究團體8的形成。G.B.馬修斯在《童年哲學》也提到:我們應該尊 重孩子,把他們當作一同探究的夥伴。家長和老師常常覺得要照顧孩子,要教導 他們,要安撫他們,還要啟發他們,負擔非常沉重,因此往往忽略了小孩子有時 也會給大人帶來一些東西。

小孩子給大人的東西裡最令人驚訝的,就是新的哲學觀點9。如果我們將這些 小教室的對話內容、思考歷程進行記錄與分析,或許可以形成小孩們的實驗思考 教室,因為哲學是一種很自然的活動,就像奏音樂、玩遊戲一樣自然10。我們在教 室裡進行閱讀、遊戲、思考,也只有讓孩子自己摸索出思考方法,親身體會思考 歷程,他們的思考才會前後一貫11,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面臨到的難題。

當我將這些想法跟計劃告訴家長之後,他們都深表贊同,且全力支持與配合。

在美國不斷推廣兒童哲學的李普曼教授認為,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學生很少有 思考的機會,而思考的機會應該,而且必須,自幼培養,他更相信幼稚園以上的 孩子都可以學哲學12。另一方面我也思索著,思考實驗教室可以順利的形成,純粹 是家長對我之前的教學經驗有所認同?或是他們也了解什麼是「兒童哲學」? 於 是我在社群網站上成立社團,尋找一些關於兒童哲學相關訊,讓家長透過閱讀文 章、與他們進行分享交流,逐步來了解即將進行的方向及課程;最後,小孩的思 考實驗教室正式開始,也成為我論文方向的重要研究指標。

8兒童哲學最主要的概念是「研究團體」(community of Inquiry),美國哲學之父皮爾斯(Charles Peirce)首先提出的。意思是說,在團體中,學生藉著討論而清問題,教師參與其中,扮演

「思考技術顧問」的角色,而不是負責提供答案。

9G.B 馬修斯 (Gareth B . Mattthews)。《童年哲學》(The Philosophy of Childhood)。王靈康 譯。

初版台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04。

10見《童年哲學》第 6 頁。

11見《童年哲學》第 21 頁。

12黃迺毓。《小孩子的大朋友》。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三版。民 91。

(15)

6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台中市南屯區低年級國小學童為對象,由於學童來自不同的國小,

有著個別的差異性,有別於能以「就讀同一個班級」作為研究現場,所以採探索 團體的模式來進行運作,主要是針對這個思考實驗教室的成員而言:

一、探究學童在兒童哲學故事討論中,會有那些思考樣貌?

二、瞭解閱讀阿諾.羅北兒的故事集後,學童的反應及討論。

三、瞭解學童在經歷探索團體後的轉化與改變。

四、檢視研究者本身對「教師」的重新詮釋及定義。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以「兒童哲學思考實驗」的方式帶領學童進行探究,在研究者任教的領域是 陌生的;原先計畫想以研究者任教的幼兒園為研究場域,以幼兒為研究對象,但 是在課程安排及時間上,條件並不理想,增加研究運作上的難度,所以以研究者 帶過的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另外開啟「思考實驗教室」,從 102 年 10 月初到 103 年 4 月底,每周三晚上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的探究活動,來瞭解兒童哲學故事帶 進思考活動時,會出現哪些對話、哪些反應?這些成員的組成並不是在既定的學 校團體裡產生,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小,當我們利用課餘時間上課,有時學童 因為私人因素,無法每堂課皆參與討論,錯過一、兩堂討論的學童,再回到探索 團體時,似乎較難融入討論;若要將孩童個人的參與次數逐成探索的歷程,提供 的對話證據無法完整呈現,所以必須採樣出勤率較為完整的孩童參與歷程,作為 分析探究的指標。

此外,場地的提供也是一項限制,因為我們並沒有免費且固定的場域運作探 索課程,所以必須租借場地,孩童會因非正規上學時段時間、家長必須自行接送、

(16)

7

額外共同分攤場地費而有所影響;所以目前參加思考實驗教室的孩子共有八位,

但對初次帶領探索團體的研究者而言,這樣的人數能觀察到每位參與孩子的行為 與對話,也是一段新的教學實驗歷程,我認為是很恰當的人數。

第四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今年從幼兒園畢業,國小低年級的兒童。當孩子離開幼兒園 之後,我們無法在共同的教室內進行課程,但是由於孩子們對羅北兒故事的喜愛,

在獲得家長的同意及支持之下,我們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羅北兒文本的閱讀及思考 實驗性的討論。實驗教室的孩子一共有八位,孩子是我從 2010 年 8 月開始教的孩 子,直到 2013 年 7 月畢業。他們目前在台中市就讀不同的國小,我也發現,這些 孩子因就讀的國小不同,在進行文本討論時,會有更多元的樣貌及陳述,都是在 孩子就讀幼兒園時未曾出現的對談及思考模式,使得實驗教室的經營有不同的刺 激及對話。

孩子的想法不再像幼兒園時期,有相同的生活經驗或默契,但是他們有更多 的交流及包容,是我在幼兒園與他們相處過程中未曾察覺的,我們展開了一段既 熟悉又陌生的思考實驗之旅。熟悉的是跟孩子四年的師生情誼,陌生的是孩子成 為國小學生,面對國小兒童的發展及學習,對於我的專業背景而言,有別於幼兒 教育範圍的研究領域;能夠維繫下去的小教室模式,是建立在互愛互信的基礎上,

對於這特別的組合模式,我更願意用與孩子共同學習的角色,來進行探究。

研究的對象成員八位:咖咖、小宇、小鈞、可可、小卡、阿瑪、小捷、米米。

(17)

8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

本研究是由研究者帶領的幼兒園應屆畢業生八位組成的思考實驗教室,藉由 共同閱讀阿諾.羅北兒的文本,來進行更進一步的哲學探討,研究者將以共同或 輪流閱讀、方案課程探索經驗模式、錄音、錄影、逐字稿筆記、幼兒對話省思紀 錄、分析來進行研究。

共同閱讀及輪流閱讀文本,是我在 102 年 4 月 13 日的兒童哲學課堂上,楊茂 秀老師帶領的閱讀方式,我將這技巧運用在哲學文本的導讀,發現能增加學童的 專注力,也增加閱讀文本時的樂趣;以往我們在要求學生閱讀一段文章時,可能 會採取的方式有:全班一起讀、大家輪流人讀一段、老師指定學生讀某個段落,

但是楊茂秀老師引導的閱讀方式則是請大家看著文本,教師自己先閱讀一段文章,

隨機停住,請有意願的學生繼續接下去閱讀,閱讀進行中若有人要加入也可以,

閱讀者想要中途停止也可以,輪過幾回之後,大家會有技巧的「搶讀」13文本,增 添了閱讀過程的樂趣。

這樣的方式在帶領學生閱讀羅北兒的故事時,非常有效果,特別是《老鼠爸 爸說故事》,因為每一頁的排版僅有 4 至 5 句,學生讀完一頁後,大多能自行停止,

他人也會有默契的接下去讀,若碰巧都沒有人搶讀,則是由老師繼續接下去閱讀 完成。方案探索14教學經驗,則是我在幼兒園教學八年所累積的引導模式。

13 「搶讀」是一個共同閱讀,必須專注聆聽,才能接續他人中斷的文章段落;不管是自己 想從中接下去讀,或被指定分配到某個段落接續閱讀,都需要專心傾聽,才能進行此活動。

(節自 102.12.14 楊茂秀老師口述)。

14Judy Harris Helen/Lilian G.Katz。林育瑋譯。小小探索家 幼兒教育中的方案教學。華騰出 版社。2003。頁 31。

(18)

9

我真的喜愛與幼兒一起進行方案,因為我覺得看著他們建構自己的知識,是 一件興奮的事~他們決定什麼最吸引他們,並進而探索、並提出相關的問題。 (引 自 Pam Scranton,一位幼兒園教師)

在我任教的幼兒園裡,孩子與教師可以一起尋找遊戲、說話、工作、思考的 樂趣。我們以探索的方式去理解人和事存在的關係,以及這些事物如何能被發現、

被改善、被分享。這和探索團體教室的經營模式有很多相似處,我與參與實驗教 室的孩子,有著三年的共同學習經驗,孩子學習如何依自己的興趣進行探究,研 究者則學習如何帶領方案課程走向?當彼此有探索經驗的基礎,我認為帶領思考 實驗教室,會比較容易切入問題,進行討論。

一、錄音與錄影

邀請學生共同觀賞並回饋。也可以再次回顧思考實驗的歷程。讓孩子自我檢 視,當初是回答的問題,是這樣的思考模式,但是後來呢?想法會再改變嗎?或 觀看他人陳述的例子,會有其他的想法嗎?再次幫助孩子澄清理解自己的想法。

二、幼兒對話省思紀錄

曾在《兒童哲學月刊》中,裴利給黃又青老師有一句話:「藉由書寫找到為人 師表的意義」。研究者需要透過記錄與書寫,再次沉澱及找尋教師的角色及價值。

每一次探索課程結束,我都會將幼兒對話紀錄下來,學習醞釀及等待,成為有意 義的省思文學。

三、與家長互動分享

思考實驗教室的成立,是非學制內的課程,更有別於坊間的語文補習班,希 望家長能了解,孩子在這段期間與我相處,我們都在進行哪些活動?每次課程結束 之後,我會採口頭分享,或將上課紀錄歷程,經過家長的同意,上傳到共同的社 群網站上,也歡迎家長隨時留言,一起參與孩子進行思考實驗的歷程。

(19)

10

第貳章 關於阿諾.羅北兒

第一節 阿諾 羅北兒的生平

《羅北兒故事集》被推動兒童哲學的學者們,認定是最富玄思的作品。馬修 斯教授在《哲學與小孩》一書中表示,羅北兒是最尊重兒童思想的作家。這位美 國兒童文學作家的生平,也在作品中透露出童年際遇對他的影響。

一、童年時的羅北兒

阿諾.羅北兒15 (Arnold Lobel)生於 1933 年 5 月 22 日美國加州洛杉磯,卒 於 1987 年 12 月 4 日紐約曼哈頓。童年時期,他與雙親住在洛杉磯,但不久因雙 親的工作機會不順,又跟著回到了紐約。羅北兒提到,童年階段因父母親感情不 和睦,有一段時間是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的,那段期間他也因身體不適,常須住院 治療。住院的時候,常因孤獨而凝視窗外的景物,窗外的世界讓他有更多充裕的 時間,去思考孤獨與分離的感受,這也是後來他能深刻在《青蛙和蟾蜍系列》16書 籍蘊藏豐富的內涵。

二、藝術學院的薰陶

童年經驗的不愉快,卻讓他從閱讀中找到慰藉。他常從圖書借閱一些書籍回 家,但是吸引他的並不是這些書的內容,他的心裡總想著:「想成為這些書真正的 主人」。這些念頭不斷的萌生,所以他很早就決定要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當時他 也如願進入了普瑞特學院(Pratt Institute)就讀,那是一所以藝術教育為主的學院,

也開始他進行為圖畫插畫的生涯。1955 年畢業後,他與同所學院 Anita Kempler 結

15資料來源:en.wikipedia.org/wiki/Arnold_Lobel。

16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青蛙和蟾蜍系列。黨英台譯。上誼文化公司。2008。

(20)

11

婚。婚後生了兩個孩子,女兒阿德里安娜(Adrianne),後來嫁給了演員馬克•林 恩貝克(Mark Linn―Baker)、兒子亞當(Adam),並有三個孫子。

三、對插畫工作的執著

剛開始工作的羅北兒,一開始並不是很順利。有人曾問他,是如何開始從事 插畫家的工作時?他回答:「就是提著一個公事包,將自己的作品放在裡面,然後 上街,不斷地拜訪各個編輯。」在多次嘗試失敗經驗後,羅北兒找到一家出版社:

Harper and Row,他們給羅北兒一個機會,從此結下合作的不解之緣。

當時羅北兒對於 Harper and Row 給他的工作,並沒有特別的篩選,而是全然 接受。他曾在 Something about the Author 說過: 「我所插畫的書,文字部分寫的 好壞,或是我有興趣與否,我都不在意。因為我那時實在是需要錢,我非得去畫 不可。」這樣不斷的多元嘗試及練習,也奠定了他日後插畫深厚的基礎。

四、羅北兒第一本全彩圖畫書作品

到了 1960 年中期,羅北兒仍停留在必須配合別人文字,他再進行插畫的階段,

因為他得考慮到金錢的問題,所以還是仍無法只做自己喜歡的繪本。不過在這階 段出現了影響他甚鉅的藝術家李爾(E.Lear)。羅北兒說:「我感到李爾和我之間 牽連著一層深厚的關係,他隨時隨地的在影響我。只要我一工作,無論早晨、中 午或晚上,他都會站在我的工作桌前。我愛極了他的作品,他的年代,以及與他 有關的任何東西。」因此,在 1968 年,羅北兒完成了第一本全彩的圖畫書《The Great Blueness and Other Predicament》17

17 《The Great Blueness and Other Predicament》內容描述,創造顏色的魔術師必須遵守的 限制是:一次只准用一個顏色來粉彩大地!所以,多出各樣的色彩,繽紛了世界,卻被人 類濫用,反而不如遠古時代,只有一個顏色代表和諧無爭。作者 Arnold Lobel 插圖作者 Arnold Lobel 出版者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4 來源: 賓州州立大學 已數位化 2011 年 5 月 31 日 。頁數 32。

資料來源:

http://www.parents-choice.org/article.cfm?art_id=35&the_page=editorials#sthash.rdee5q0f.dpuf

(21)

12

五、與妻子的工作室成立

早婚的羅北兒在二十歲時已經有了兩個孩子,他們擠在小公寓裡拮据的生活 著。一同畢業於普瑞特學院的妻子 Anita 是針織品圖案的設計師,她並不喜歡自己 的工作,反而很羨慕羅北兒能替圖畫書進行插畫及創作。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

與羅北兒合作過的編輯 Susan Hirschman 請她嘗試進行插畫,Anita 相當珍惜的完 成作品,後來更因不斷努力嘗試,她完成的第一本圖畫書,還得到了紐約時報所 選的十大好書,從此,她就展開了童書插畫家的工作。

1970 年開始,羅北兒的作品開始被重視,生活經濟上也開始好轉,使得他在 童書故事及創作上,有更進一步的體認;他不需要再為了生計而畫,可以選擇自 己喜歡的題材來進行創作,他還認為,因為工作的愉快的關係,使他成為一個很 好相處的人。在 1970~1980 期間,他開始與妻子合作,兩人在紐約的工作室,完 成了許多得獎的作品18。1981 年得到凱迪克獎,為美國圖畫書最高的榮譽。

六、如果你也懷念羅北兒

羅北兒於 1987 年 12 月 4 日死於紐約,臨終前曾跟他的好友詹姆斯•馬歇爾

(James Marshall)說:「“Tell them," he said,“that if they wish to do something nice for me,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books. Because that’s where they’ll find me."

(告訴他們,大家如果想念我,不須任何形式紀念我,只要看我的書就好了,因 為我就在裡面)。」他所留下來的的確是一的很偉大的禮物19。在讀完自己最後一 本作品時《The Turnaround Wind》說:「我真的不敢相信我做到了。」

18 Ellen Geist、Ellen Tarlow。遇見阿諾.羅北兒-兒童文學的教學運。劉淑雯、黃靄雯、黃 明宏、謝佳容 譯。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4/2。頁 6-7。

19羅北兒跟妻子 Anita Lobel 一起合作完成的作品有:How the Rooster Saved the Day(1997)、

A Treeful of Pigs(1979)、On Market Street(1981)、The Rose in My Garden(1984)。目前無中譯 本。

(22)

13

七、阿諾.羅北兒的部分書籍20參考(依年份排序)

 Prince Bertram the Bad 壞王子伯特倫(1963)無中譯本

 A Holiday for Mister Muster 先生的假期 (1963)無中譯本

 Giant John 大巨人約翰 (1964) 楊茂秀譯 遠流出版社

 Lucille 露西兒 (1964) 楊茂秀譯 遠流出版社

 The Bears of the Air 神氣的熊 (1966)無中譯本

 Martha the Movie Mouse 電影中的老鼠 (1966)無中譯本

 The Comic Adventures of Old Mother Hubbard and Her Dog 老媽媽哈伯德 和她的狗之冒險喜劇(1968)無中譯本

 The Great Blueness and Other Predicaments 偉大藍先生的窘境(1968)

 Small Pig 小豬離家記 (1969) 楊茂秀譯遠流出版社

 Frog and Toad are Friends 青蛙和蟾蜍好朋友 (1970)黨英台譯 上誼出版 社

 Ice―Cream Cone Coot, and Other Rare Birds 傻瓜冰淇淋跟珍禽 (1971)

無中譯本

 On the Day Peter Stuyvesant Sailed Into Town 彼得史戴文森航入城鎮的那 天 (1971) 無中譯本

 Mouse Tales 老鼠爸爸說故事(1972) 楊茂秀譯遠流出版社

 Frog and Toad Together 青蛙和蟾蜍好伙伴 (1972) 黨英台譯 上誼出版 社

 Owl at Home 貓頭鷹在家(1975) 楊茂秀譯 遠流出版社

20關於羅北兒的生平資訊及作品,節錄自 James Preller 的 The Big of Picture- Book Authors and Illustrators,Scholastic2001 年出版。資料來源:

www.parents-choice.org/article.cfm?art_id=35&the_page=editorials

(23)

14

 Frog and Toad All Year 青蛙和蟾蜍快樂年年 (1976)黨英台譯 上誼出版 社

 Mouse Soup 老鼠湯(1977) 楊茂秀譯 遠流出版社

 Grasshopper on the Road 蚱蜢旅行記 (1978) 楊茂秀譯 遠流出版社

 A Treeful of Pigs 一棵滿滿豬的樹(1979)

 Days with Frog and Toad 青蛙和蟾蜍快樂時光 (1979) 黨英台譯 上誼出 版社

 Fables 智慧寓言 (1980)呂政達、張韶明、連翠茉、劉凱 合譯 信誼出 版社

 Uncle Elephant 大象舅舅 (1981) 楊茂秀譯 遠流出版社

 Ming Lo Moves the Mountain 明鑼移山 (1982) 楊茂秀譯 遠流出版社

 The Book of Pigericks: Pig Limericks 豬的打油詩 (1983) 無中譯本

 The Rose in My Garden 我花園裡的玫瑰 (1984) 無中譯本 羅北兒作品豐富,獲獎無數21

 許多作品被選入「紐約時報優良圖書」(New York Times Best Illustrated)

 青蛙和蟾蜍好朋友: 凱迪考特獎(1971 年和 1972 年)。

 青蛙和蟾蜍好伙伴:紐伯瑞獎(Newbery Honor Book1973)、「凱迪考特銀 牌獎」(Caldecott Honor Books)。

 青蛙和蟾蜍好伙伴:美國圖書館協會傑出童書獎(1976)。

 老鼠湯:新澤西州圖書館協會(1977 榮獲花園州兒童圖書獎)。

 寓言:凱迪考特金牌獎(Caldecott Metal)。

21林孟琦(1999)。阿諾.羅北兒 Arnold Lobel 圖畫書中動物意象之呈現。台東:台東師院 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4)

15

第二節 阿諾.羅北兒作品中的兒童哲學價值

G.B.馬修斯提到:「羅北兒的故事,不論在這個選集裡(指的是青蛙與蟾蜍,

或是別處的,常常都有一些巧智有味的短評,針對語言、生命及人性而發。」楊 茂秀再次提及 G.B.馬修斯的主張:「我在各種場合不斷傳述這種主張,不管用說 的、用寫的,或在上課討論的時候都這麼說,可是我從來好好地沒有將他的作品 認真從這個觀點做過演奏式的呈現與說明,以加強這個說法的根基,這是我第一 次為我贊同 G.B.馬修斯)的主張,從哲學教育的觀點所做的努力,而這是我老 早該做的事22。」再引述鄧育仁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3說的一段話:「兒童哲學 以故事為媒介,引出小孩的思考,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重點。就觀念而言,

在當代哲學研究中發現要培養好的思考和深入的思考能力,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就 是從「故事性思考」開始。羅北兒的每一篇小故事,都能引發孩子們進行思考與 討論24。」

「1970 年之後,羅北兒圖畫書中文字,圖文位置以及圖畫框線的創作風格轉 變,使得羅北兒的圖畫書便於傳遞哲學思想25;當我們在使用這些故事的時候,會 發現這些故事的故事性並不是很強,其緩慢發展的節奏並不能滿足小孩對故事的 要求26。」所以當我選擇羅北兒的故事集作為思考實驗教室的教材,同時也再次細 讀每一則透露出兒童哲學意涵的故事,並藉由與兒童之間的討論,發掘價值所在;

故事的進度進行緩慢,討論卻相當熱烈踴躍,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在討論時,會 花一些時間思考故事內容所呈現的對話,或是衍生出更多的議題;也由於思考實

22兒童哲學 25 期,頁 21。

23資料來源: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網站 www.caterpillar.org.tw。

24資料來源:www.ylib.com/kids/Serial7.asp 25引自林孟琦(1999)。

26楊茂秀。誰說沒人用筷子喝湯。遠流出版社。2011。頁 31

(25)

16

驗教室進行的時間有限,所以我們跟孩子選擇了其中的一些文本,進行閱讀及討 論,其中包含:《老鼠爸爸說故事》、《露西兒》、《小豬離家記》、《貓頭鷹在家》、《蚱 蜢旅行記》、《青蛙與蟾蜍系列》。

玄想性的繪本就《老鼠爸爸說故事》來說,它觸及許許多多的生活與哲學面 向,生活的部分,事實與虛構都有;哲學的部分,態度與方法都有,而不論事實 或虛構、態度或方法,羅北兒都以「做哲學(Doing Philosophy)的基調,閱讀它 們、談論它們,在不知不覺中,或是知覺中,會受到很好的影響,會產生哲學的 敏感性」27。這本書是思考實驗教室的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就聽過的故事,只是 當時沒有再進行討論,純粹享受故事中帶來的幽默樂趣。但當課程進行時,我們 就先從關於願望的「許願井」開始,對著井口許願所延伸出來的願望,是孩子們 生活中真正的需求?或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想像?藉由討論每個人的願望,來判讀 願望存在的價值。在「雲」的那篇故事中,孩子討論到內心若存在著恐懼或某種 意念,那麼這些想法就會如影隨形地出現在生活中,除非自己改變或移轉想法,

世界就會跟改變。

「高老鼠與矮老鼠」,因為身高的不同,看見的世界也有所不同,孩子感受了 因為不同視野所看見的不同角度,也藉由高與矮的解讀當中,做一個小小故事的 串連及創作。「旅行」則討論出拜訪的意義,孩子質疑為何要拜訪自己的媽媽?拜 訪在孩子能理解的範圍裡,有著許多有趣的樣貌,最後以「想念」作為美麗的結 束。「老老鼠」的遭遇跟部分孩子的生活經驗有一些相關聯,當他們同理老老鼠掉 褲子的窘境時,自己也分享了在現實生活中曾發生的糗事,然後相互給建議或解 決之道。

27兒童哲學月刊 26 期,頁 24。

(26)

17

《露西兒》的故事,孩子開始對「傻」這個字下了許多定義,事實上真正的 傻,卻蘊藏著大智若愚的智慧,因為「傻」的人,通常可以不需付出太多心力,

只要樂天知命的過日子,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在自得即可。這次的思考實驗課,也 發現孩子對羅北兒作品中的圖像開始感到興趣,因為他們認為農夫的長鼻子是不 誠實的象徵,露西兒的長睫毛代表著容易被欺騙。

《小豬離家記》因為小豬嚮往爛泥巴的生活而離家,孩子在離家的部分並沒有 深入的討論,因為這跟他們的生活經驗較無直接關聯,而是對群眾力量、從眾行 為有一些討論;在平靜的馬路上,發生哪些事會吸引人們的目光?孩子所關注的 焦點大不相同。

《貓頭鷹在家》談到的「堆堆」,跟《老鼠爸爸說故事》當中的「雲」有一些 相似之處,都在描述莫名恐懼的想像與衝突;孩子也試著將自己害怕的事說出來,

再由探索歷程中討論解決,不過,這其中提到到的神鬼之說,涉及到迷信及信仰 的議題,則是會在之後談論。「眼淚茶」裡,貓頭鷹的傷心回顧,是孩子們急著想 安慰及協助解決的故事,樂觀的孩子們並不認為那是值得傷心的事,反而覺得是 可以解決面對的,應該想辦法,和我之前預設「眼淚茶」可以是療癒故事,有些 出入,但這也是探索團體中的另一種觀點,讓彼此再次學習尊重與傾聽。「樓上跟 樓下」引發孩子思考到穿越過去與未來的瞬間,並用肢體表演的戲劇效果,來表 現出未來的世界及假想。

在《蚱蜢離家記》當中,孩子更因為裡面的「規定」,引起他們熱烈的回應,

在這部份我們連續討論兩周,將規定與自由做一個簡單的定義,並以每個人為國 王的想像遊戲,讓孩子說出自己的規定,這個討論也出現了孩子因他人的意見,

而欲修改自己規定的過程。

接著進入了青蛙與蟾蜍系列的繪本,我們跟孩子討論了四則小故事。在「春 天到了」,孩子因應當天的春雷出現,而說出了對季節的感受;「講故事」的部分,

(27)

18

孩子進行個人或小組合作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當中我也發現,有些故事是已 經先預藏在孩子心中的舊經驗,有些則是當場進行創作的;「帽子」的部分除了討 論出對好朋友的幫助之外,更在那堂課出現了「發言字數」的限制,孩子開始在 意自己與他人發言次數的多寡,是否影響了他人發言的權益?我們再次定義了思 考實驗教室的規則。「夢」是大多數孩子曾經發生過的經驗,也是許多哲學家不斷 在討論的議題,在這裡我沒有用太多的理論去解釋,而將孩子的描述夢的過程,

當成一篇篇值得探討的哲學小品。

第三節 兒童哲學關注的面向

我一直很好奇,為何楊老師會推崇羅北兒的故事集,來作為兒童哲學教材之 一?當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有了一些感受:「這個思考的實驗彰顯了親子相對待 得當然,關懷與深切的了解,而且,這本書是為小孩初學自己閱讀而設計的。閱 讀的過程,無須大人刻意教導,小孩就能從圖與文與版面的生態中,在腦海中做 一次有聲有色動作不少的演出與欣賞28。」當我實際帶領孩子在閱讀這些文本,並 加以探究討論時,發現每一篇的故事雖然精簡,卻能引發出鼓勵孩子進行思考討 論的因子,進行故事導讀時可能只用了十幾分鐘,但是討論的過程卻能連續半小 時,這也是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開啟。幾次跟楊茂秀老師分享實驗教室中,孩子 的對話故事,老師也回饋了一些與文本相關的思考探究:

一、閒聊是很好的

「我們如果如此相信,那麼養育小孩就要不斷地和他們聊天,漫無目的的,

日也說、夜也說29。」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刻,不經意的交談,常讓我感到驚喜,當

28兒童哲學 26 期,頁 23。

29楊茂秀。重要的書在這裡。遠流出版社。2011。頁 70。

(28)

19

中並沒有刻意要設定什麼話題?但會在談話中發現孩子的思考模式。前一陣子孩 子問我幾年出生?我說 65 年,孩子說他 96 年出生,96 的數字比 65 大,所以他比 我大,我要聽他的話,他感覺到相當的得意。我能理解孩子對於數字的點算是停 留在字面上,無法進行反推論來解釋 65 年次是 38 歲,96 年次事實上只有 7 歲;

但是對於年紀小要聽年紀大的人說的話,則是來自於他們日常生活中,被成人的 教育及暗示:「小孩要聽大人的話」,在這對話裡,孩子的確在表達他對成人威權 的疑思。

「大人跟小孩的最大差別就是大人大、小孩小,大的總是想要教小的,小的 學到的總是不只是大人想要教他的,小孩會發展出批判的機制,而且帶著智慧。

如過大人曉得不要站那麼高,不要老是站在飯包上,那麼小的就會知道大人好在 哪裡30?」在這個思考實驗教室裡,我也期待在孩子心中是個好大人。

二、故事的不完整性

就我們選擇討論的羅北兒故事集裡,故事的結束有部分是沒有完整的結局,

有別於我們一般對童話故事皆大歡喜的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故事中的主角往往 遇到困難,於是偕同他人或自己,解決一連串問題的歷程,最後問題也未必獲得 解決,要面對這些問題的,通常是我們在思考實驗課程中更多的討論。「良好的作 品能呈現語言與意義上的不完整,讓讀者能夠去賦予自己的詮釋,得到另一層次 的完整31。」楊茂秀老師在指導我的過程中,常常提醒我: 「不完整性,才有更 多空間討論,留時間給孩子討論,吃太多會腹瀉!」羅北兒的故事往往讓人吃半 分飽,才能有動力再尋找精神糧食。

三、生活經驗重述的意義

30楊茂秀。每個人心中都有 2 隻鱷魚。張老師文化。2010。頁 39

31布萊斯‧桑德拉爾 著。阿瑪西亞‧布朗 繪。Blaise Cendrars,Marcia Brown 原著。《影 子》。楊茂秀 譯。青林出版。2003。譯者介紹。

(29)

20

「孩子擅長用新的經驗、概念與已知的事物聯結,其最常見的途徑就是幻想32。」

孩子在對話歷程中,將生活經驗帶入自己的敘事結構中,部分是自己本身的經驗,

另一部分可能是藉由幻想解決個人內在問題的方法。現實與幻想,常交織在孩子 生活經驗重述中,當孩子走入世界,世界也進入孩子內心。這個過程始於幻想,

而且因幻想而持續。孩子並非透過幻想來逃避現實,而是用以融入現實。每一次 的敘事經驗,都是孩子對現實生活理解的練習。

四、檢視自己的思考風格?

當我開始使用羅北兒的繪本來當作思考教室的教材時,藉由每一次的課堂討 論、逐字稿的轉譯,過程中總會不斷思索、檢視自己在教學風格,有符合兒童哲 學帶領的角色嗎?哲學很重要的精神是要檢視私微的歷程。但是,更重要的是,

要帶著幽默感來做33,快樂和幽默是必須的,無論成功的條件與否?在這過程中我 一直是很享受跟孩子對話的歷程,我也發現自己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繼續探究的動 力,而不是擔心被檢視,同時也很誠實的面對自己在每一次討論中的表現,錄音 機是絕對超然公平的紀錄者,他記錄了每一位參與者的一言一行34。聽孩子的聲音,

也聽自己的聲音,我一直想當個了解孩子的思考故事實驗帶領者,而非教他們去 理解那些故事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每一次的課程討論,都是珍貴的練習。

五、閱讀後的談論

在兒童哲學探究團體中,通常從共讀一個故事開始。讀完故事之後,由小朋 友提問, 把問題寫出來,然後根據他們想到的問題,我們做一些討論、探究。「我 們用兒童哲學的做法,讀一個 「真實的故事」。請每個人輪流讀,每人讀一頁,

32約翰 霍特 (John Holt)《孩子如何學習》。張美惠譯 。初版 張老師 。2005 (民 94)。頁 28

33楊茂秀。每個人心中都有 2 隻鱷魚。張老師文化。2010。頁 85。

34認識裴利。楊茂秀譯。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02。頁 85。

(30)

21

並且一邊讀一邊想:真相是什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嗎?35」 這樣的探究模式是我跟這群孩子從幼兒園階段就建立的默契,當時面對的是方案 課程探索,現在是以兒童哲思為主的探討,後者更為開放,也更讓孩子在發展思 考的過程中,有更多空間去與他人、自己對話,並培養出傾聽與等待的智慧,而 非成人給的規定及壓制。

35資料來源: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網站 www.caterpillar.org.tw。

(31)

22

第參章 思考故事中的幻想與現實

在探索教室裡,我並沒有刻意設定討論的議題或文本,一部份是我不希望刻 意設計討論的話題,而是想初步觀察孩子們今天進入探索教室的狀況而定,另一 部份是我不是很有把握自己的設計,是否為孩子們喜歡的,或是需要的,於是我 選擇先熟讀文本,當孩子一進教室時,我們就先從聊天開始,或是在等待其他孩 子來的時刻,觀察他們之間的遊戲互動、無意或有意的交談內容,再決定當天討 論的故事。這個方式的運用,其實是從碩一下學期,楊老師帶領我們進行兒童哲 學課時,其中一個插曲給我的發想;那時碩班同學因班費的運用,大家有一些不 同的想法及建議,所以運用班會時進行討論。楊老師當天因提早到教室,先行坐 在教室後面休息。當時的討論狀況有些微詞,他聽完同學的討論後,在課堂上就 跟大家分享了一則關於金錢的故事,那則故事來自於羅大里的《天空下起帽子雨》

36,是在描述一個很有錢的人,在沙漠中蓋起了用錢砌成的房子,但屋子落成之後 卻遇到了強盜,因而產生三個不同結局的故事。

「時機掌握得好,就不必刻意以程序語來帶動自己的意見37。」對於楊老師能 夠當下利用故事的實例,來跟同學討論關於金錢分配使用的議題這件事,感受到 故事思考有適切的引導性,也將這個技巧默默放在心裡。

36強尼.羅大里 Gianni Rodari。安娜羅拉.康多尼 Anna Laura Cantone 繪。《天空下起帽子 雨-三個結尾的故事》。倪安宇 譯。天下雜誌出版。2013。

37 楊茂秀。討論手冊。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97 年貳版陸刷。頁 76。

(32)

23

第一節 需要被實現的願望―許願井

現在帶著這群孩子進行社群探索,我也想嘗試這樣的方式來引導。當天有個 孩子將中午在國小午休的小枕頭帶來,大家搶著玩,讓我想了許願井裡的那顆枕 頭。故事是這樣的,有一隻老鼠常將銅板丟到許願井許願,井裡總發出:「噢!好 痛!」的聲音,願望一直沒實現,有天,他拿一個枕頭往井裡丟,並說著: 「這 樣也許會有幫助」,從此,他許的願望都一一實現了。孩子們聽完哈哈大笑,那顆 枕頭被搶得更厲害。

我:用今天咖咖的枕頭來演戲吧!說不定願望會實現。

小鈞:我想當老鼠。

咖咖:枕頭是我帶的,我來當老鼠。

米米:我是你的小孩,讓我當老鼠。

我:那誰來演那口井?

咖咖:不要,會被錢丟到頭,很痛啊!

可可:我可以拿枕頭擋著啊!你枕頭借我啦!如果我要當那口井,可以得到 十塊錢嗎?

我:我有十塊錢,如果你願意,可以試試看!

小宇:沒有井啊!可可怎麼躲進去?

小捷:把椅子翻過來就是一個小洞,叫他鑽進去啦!

說完,可可把塑膠椅翻過來,自己擠進椅子內,我拿出十塊錢給大家當許願 的到道具,許願井的故事就開演了!每個孩子對著「可可許願井」大聲說出自己 的願望;「當孩子藉由戲劇假定一個超自然的狀況,不管是神或是其他的存在,祂

(33)

24

們能讓人的願望達成,這是一種依賴、一種祈求,建立一種跟存在的源頭產生溝 通的方式38。」

小宇:希望每天都沒有功課。

咖咖:每天都可以玩樂高機器人。

小捷:希望可以到地獄去看看。

小鈞:我想變成殭屍嚇人。

米米:我希望有一座城堡、每天不會被罵、每天吃大餐、變成男生。

小卡:我希望可以每天看白蛇傳,可以不要去讀國小、Paula 老師跟我們一起 去露營。

可可:我想變成千里眼。

孩子認真地對著「可可許願井」說出自的心願,我也思考著關於願望的實現,

哪些真的可以實現?孩子相信願望能把人變成殭屍、千里眼?或改變體制,可以 待在家中不必上學?對自己性別一直不是很很自在的的米米,也期待藉由許願井 幫助她變成男生?歸納了孩子們的願望,我認為大部分的孩子仍以想像成份作為 自己的願望,因為在想像世界裡,可以任意到地獄、變殭屍,也能蓋座城堡,「假 裝」常常讓大人迷惑,但它卻是小孩子真實而嚴肅的世界。「在假裝的舞台上,任 何的認同都是可能的,秘密的思想得以安全的彰顯出來39。」

我:這麼多的願望當中,你覺得什麼願望比較容易達成?

小卡:你跟我們去露營啊!

小宇:對啊!你可以幫小卡先實現一個願望哦!

我:如果小卡跟家人討論之後沒問題,我會考慮看看。(摘自 102 年 5 月 7 日)。

38引自兒童哲學 25 期,頁 21。

39維薇安.嘉辛.裴利 (Vivian Gussin Paley)。直升機.男孩―教室裡說故事的魅力。楊茂 秀譯。財團法人成長文化基金會。頁 27。

(34)

25

隔天,我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小卡媽媽寄來的邀請函,內容包括露 營的日期、地點、注意事項;考慮了一天之後,答應了小卡家人的邀請,另一方 面我心裡也想著,小孩的思考實驗教室走到戶外,或許能開啟另外一個對話的機 會,帶著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討論關於「願望」這件事,是個新的嘗試。

走入森林露營區的小孩思考實驗教室

顏氏牧場位於南投縣的桃米村,在小卡媽媽的邀約之下,我們就選擇在那裡 紮營。對於不曾露營的我,一切都是陌生又好奇開始。當其他人忙著紮營時,我 也幫不上忙,選擇看著這些孩子,照顧他們的安全。發現米米跟小卡拿著工具,

有小鐵鎚、營釘,將頭探燈戴在頭上,他們撿了一些枯木、枯葉、不知名的咖啡 色種子,準備「種樹」,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小卡:我撿了一隻「姑婆手」,我種下去就會長出很多姑婆,會吃小孩的手。

米米:那我要把「姑婆手」丟掉,讓他長不出來。

小卡:不行,在這裡種「姑婆手」不會被發現,姑婆本來就是住在森林裡。

米米:我要種許願樹,讓害怕的人都可以許願,不會被姑婆吃掉。

安安(三年級的姊姊):你們好傻,那些樹都是枯的,葉子是掉下來的,根本 就不能長出什麼東西。

米米:你亂講,那是我們的許願樹,而且剛剛有許願毛(蒲公英)飛過去,

我有對著許願毛許願。

我:什麼東西都可以許願嗎?

小卡:對啊!你上次說完許願井的故事,我的願望就實現了,你跟我們來露 營耶!

我:所以你種那些許願樹,是要姑婆把小孩吃掉?

小卡:不睡午覺會被吃啊!我奶奶都這樣跟我說。

(35)

26

米米:我們趕快來澆水啦!不然天黑的時候就看不見了。(摘自 102 年 5 月 17 日)。

當大人在旁紮營忙碌時,米米跟小卡也是忙碌的,他們選擇了些大人使用的 工具,認真扮演著喜歡的遊戲「種一棵許願樹」。當我們童年階段,也常拿著大人 世界的工具,如爸爸的領帶、媽媽的口紅,很認真的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跟媽 媽訪談的結果,發現小卡的主要照顧者是保母奶奶,老人家喜歡以民間鄉野傳奇 故事,來當成教養孩子的題材,所以在小卡的生活用語中,常會出現白素貞、虎 姑婆、長髮白衣女鬼,乍聽之下會覺得相當有趣,但在思考實驗教室的討論上,

就會跟其他孩子的生活經驗有些許出入,因為關於鬼神之說,並非每個孩子都有 相同的背景去理解,關於這部分的對談及帶領,對我來說也是相當大的挑戰。

回溯到許願井那天的討論,小捷提到的地獄、小鈞提到的殭屍,我也訝異著 會出現在國小一年級的對談,而孩子對於神鬼迷信之說總有一些試探與好奇,「有 些小朋友喜愛探討有關於迷信的東西,這些討論很可能變成漫無目的的荒唐對話,

不過也不見得全無好處,它可能對於非理性之恐懼的討論,有治療的價值40。 」 因為露營地是遍地黃沙塵土,孩子的許願樹未必會發芽,再加入那些枯竭的

樹枝、樹葉、小石子排在上面,地面有些神秘詭異,當我們離開之後,或許那些 許願樹會被遺忘毀壞,但孩子們卻仍深深地相信著…。兒童哲學的種子,已悄悄 地在孩子們心中慢慢萌芽!如同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nl Jaspers)所認為的,「哲 學思維的種子,他們會用簡單的問題來問一切的意義,不管是複雜的或是單純的41。」

40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楊茂秀 譯。《哲學教室教師手冊參版 》。財團法人毛毛蟲 兒童哲學基金會。 民 88 。頁 26。

41楊茂秀。重要的書在這裡。遠流出版社。2011/03/01。

(36)

27

第二節 規定就是規定―規定

蚱蜢在旅行的過程中,遇到一隻蚊子,在那條河流當中擔任擺渡人的工作,

食古不化的蚊子堅持要用既有的「規定」來幫助蚱蜢渡河,卻不知道牠堅持的「規 定」,在蚱蜢動作的執行上,只需要一步的跨越就能輕鬆渡河。

我:規定是什麼?你有沒有你的規定?

小捷:當然有啊!但我會說「誰管你!」

咖咖:學校也會這樣說嗎?那規定到底是什麼?

小捷:在走廊不奔跑。

米:那是我們國小的規定。

我:那如果說不能跑,你還是跑呢?

咖咖:會相撞、頭會痛。

小鈞:老師在我也還是跑啊!

我:那發生什麼事情?

小鈞:就被老師叫回來了。

小卡:玩具要收好就是規定。

米米:我有我的規定,我規定大家都要玩泥巴變成髒小孩。

以上的「規定」都是孩子依循著學校理制訂的生活規範,因為是學校規定的,

所以孩子認為要遵守,若違反校規,就會被老師叫回來,或是遭受到身體上的傷 害,例如:奔跑會導致碰撞而受傷。孩子在規定裡進行推測,推測若不遵循,可 能會導致的後果。米米此時跳脫校規,提出玩泥巴變髒小孩的規定,也讓其他孩 子開始對於「規定」,有了其他的想法及解釋。

小捷:如果你哪一天變成爸媽或是總統?

小卡:我不想變總統,我不想被丟鞋子。

(37)

28

我:那如果哪一天你是變成國王,你會想要有什麼規定?

小卡:都不用。

我:那你們就要讓你們的國家亂七八糟?

阿瑪:不能亂丟垃圾。

咖咖:我要叫我的小兵拿去丟垃圾。

阿瑪:小捷的國家可以亂丟垃圾,那他就變成垃圾國王。

小卡:玩具通通都要給小孩。

小鈞:人都不能自殺。

我:如果我是國王我就規定小朋友上課可以不用坐好、可以吃東西、所有老 師都要聽小朋友的話、所有的國小都不用出作業…。

小卡:都不上課。

我:林阿瑪是愛乾淨國王,他說他的國家不能丟垃圾,小捷說他的國家可以 亂丟垃圾。

小捷:我剛亂說的!

阿瑪跟小捷提出的「規定」是相反的,一個不行丟垃圾,一個可以亂丟垃圾,

我忍不住想要提出來幫忙重述一遍,讓孩子思考自己的「規定」為何和別人不同?

後來放在心裡不進行評論,是想幫助孩子確認正反例的不同觀點。小捷在聽完之 後,馬上解釋自己的「亂說的」,但也並不表示他的「亂說」是不合理的。

米米:我是女王的話,要規定國家沒有功課、什麼都沒有,可以隨便吃東西、

全世界的家裡都是城堡,然後房子都不用買直接給他 10 元就可以進去城堡裡 了,大家都要住城堡裡。

我:每個人要告訴我三個規定,這是我的規定,這裡是寶拉國。

阿瑪:第一把我的國家變成很乾淨、第二多讀書、第三寫一個作業就好。

小鈞:第一不要亂丟垃圾、第二沒有功課、三不用上課。

(38)

29

小宇:第一國語功課寫多一點、第二要愛乾淨、第三可以上課時間三分鐘的 就好。

小捷:第一我要乾淨、第二要多寫數學和國語的功課、第三背英文單字。

阿瑪:那我才不要去咧!我最討厭背單字了,可是有人很厲害他可參加超級 金頭腦去挑戰。

咖咖:第一樂高都是我的、第二所有房子都是黃金做、第三所有東西都是免 錢的。

米米:第一世界上都要很乾淨不然就要被關牢。

小鈞:才不要去你的國家咧!

米米:好,那我要換,剛剛是第二個、第一個是每天都吃吃喝喝得、第二是 看電視、第三是全國的人都不會長大那就太好了!

在上一段小捷因為聽了大家反對的聲音之後,解釋自己是「亂說的」,這裡又 出現了一次,因為小鈞的「才不要去你的國家咧!」米米而只好調整自己的規定,

來符合小鈞的需求,這個部份顯示對於自己提出的想法,有時會因探索團體其他 成員的意見而動搖,那麼此刻孩子會再提出或再舉例,試著去說服他人,或是迎 合團體意見?這個部分的討論實在是很有趣,也吸引我們再討論下去。「規則也讓 我們能協調自己的決定與他人的決定。當我們全部都遵循相同的規則,我就能預 測你會怎麼做決定,並且協調你的選擇和我的選擇42。」

小捷:如果大家都不要長大那怎麼生孩子?這三個規定都好壞喔!

小卡:中國人生太多會罰錢。

我:你覺得生幾個比較剛好?

小卡:一個!

42 Alison Gopnik。《寶寶也是哲學家 The Philosophical Baby: What Children’s Minds Tell Us About Truth, Lov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陳筱宛 譯。商周出版。2010。頁 282。

(39)

30

我:那你們家兩個耶!

小捷:這樣很無聊。

米米:就不要長大!

小捷:這樣怎麼生小孩啦!你那個規定太爛了!

我:今天的規定就是回家想出 5 個規定,然後我們來討論。

咖咖:那我可以把黃金變鑽石嗎?

我:你想換規定就可以回家換,例如,你可以規定走一步退兩步,下次上課 帶來分享,或是用手吃飯、不用摺棉被。

小卡:吼!很亂耶!

阿瑪:不然你可以規定你的國家可以吃麥當勞。

小捷:會死掉啦!(摘自 103 年 4 月 16 日)

我將孩子在實驗教室討論的「規定」與家長分享,並請孩子回去跟家長一起 思考,關於自己的「規定」,讓孩子有機會再重新檢視自己的「規定」,並藉由家 長的協助,將「規定」發文在臉書43上,與思考教室的孩子、其他家長共同討論。

延伸「規定」的討論,假設大家是國王,請說出自己國家會有哪些規定?在 家長的協助之下,我們成立了屬於「小孩思考實驗教室」的社群網站,我會在每 次課程結束後,將照片、孩子的對話進行簡單的整理,隔天上傳到網站,讓家長 了解孩子們進行那些討論?家長也會適時的給予回饋與分享;而這次的「規定」, 引起了許多家長的興趣,他們除了幫孩子整理文字對話紀錄,自己對於「規定」

43臉書(Facebook)是一個在線社群網路服務網站。其名稱的靈感來自美國高中提供給學生包 含照片和聯絡資料的通訊錄(或稱花名冊)暱稱「face book」。除了文字訊息之外,使用者 可傳送圖片、視訊和聲音媒體訊息(現在也可以傳送其他檔案類型如.doc,docx,.xlsx 等,但 是.exe 有機會被禁止傳送)給其他使用者,以及透過整合的地圖功能分享使用者的所在位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zh.wikipedia.org/wiki/Facebook。

(40)

31

也加入了意見,看來,不受到現實規範的「規定」,不只孩子有興趣,成人也會因 孩子的世界而著迷。以下是家長協助孩子整理出的「規定」。

小卡國王的規定:

1.每天只能有一項功課,不能有國語圈詞。不能有英文。

2.不能亂丟垃圾,亂丟的人要關 100 年。

3.每年每人二次出國免費,不用等海關。

4.國內沒有變態殺手。

5.國王每月發錢。

阿瑪:為什麼他每個月要給我們錢?我們又沒給他錢?

小卡:每個人都給他。

米米:沒上課變阿呆耶!

我:小宇對第三點有問題嗎?

小宇:為什麼第二次出國不用錢?

小卡:不是有一種狗鼻子很靈,毒品都聞得出來。免費的話用完兩次出國,

第三次就要付錢。

我:要付多少?

小卡:兩百。

小宇:才兩百?

小卡:那兩千。

小宇:怎麼會有變態殺手?

小卡:那我就要叫警察去抓。

小宇:那如果沒有警察呢?

小卡:那我會把他殺掉。

小宇:那你這個國王好兇喔!

(41)

32

米米:亂丟垃圾關 100 年這個?

咖咖:關太久了啦!應該丟一個關兩天、丟兩個關天。

我:那第一個呢?

咖咖:我有問題,為什麼不能有英文?

小鈞:因為這個國王討厭英文。

我:如果你是居民你會想去嗎?

小捷:投票的結果是零票,大家提出意見之後,並沒有人要去小卡的國家。

小卡:我改了!丟垃圾要改一天都不用關。

我:那大家都?

小卡:請個衛生局把臭水溝掃一掃,只要超過一百次亂丟圾垃就要關。

當大家投票的結果是零票的時候,小卡就開始改變自己的規定,將原本亂丟 垃圾要關牢的規定,改成派衛生局去處理,過程中發現,他也因為探索團體中他 人的意見,而改變原有想法的轉換。

阿瑪國王的規定:

1.不能亂丟垃圾,保持城堡乾淨。

2.國王會蓋商店街,讓每個人做生意,生意好的前 9 名,國王會頒發奬金。

3.每個家庭配車配房,壞了可以跟國王換新的。

4.每個人都要讀書,不能變笨。

5.錢花完的家庭,可以來跟國王申請,不用擔心。

米米:第二點這問題有一點…奇怪。

我:除了奇怪?

米米:就沒了!

我:第三點呢?

小卡:為什麼要這樣?你這國王有錢嗎?要去其他國王申請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2.1.1 The pre-primary educator must have specialised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se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After students have had ample practice with develop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a setting and writing realistic dialogue, they will need to go back to the Short Story Writing Task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To help students appreciate stories related to the theme and consolidate their knowledge and language skills in writing stories, the English Club has organised a workshop on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