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台灣的醫療的便利性及醫師的技術一直是各國所稱羨、學習的。然而這個 在台灣人心中金字塔頂端的醫療人員卻逐漸的流失,就連醫學中心也面臨招收 醫師困難的窘境。如果依照此趨勢預估,未來台灣民眾將會面臨沒有急重症醫 師、婦兒科醫師的狀況。讓這個白色巨塔瓦解的禍首,大部分人都認為是醫療 訴訟的氾濫。到底台灣的醫療訴訟有多嚴重?趨勢為何?對醫療人員及民眾的 影響為何?如何可以減少情況的惡化?除了醫界以外,也是政府及一般民眾都重 視的問題。

醫療糾紛是每一位醫療從業人員最大的夢靨,一般而言,病患或家屬要求 醫方認錯的機制區分為非法律機制與法律機制兩大類。非法律機制包括醫院協 商、地方人士或民代協助、官方調解制度、民間團體協助、以及訴諸媒體等;

法律機制則包括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兩種1。不管是哪一種形式對醫療人員都會 是一個壓力,尤其是刑事訴訟比民事訴訟對醫療人員造成更大的衝擊,沒有醫 療人員樂見糾紛的發生。醫療人員以救人為天職,也都希望病患經由自己的照 顧恢復身體健康,應該與病患及家屬的期望是一致且無衝突的,然而怎麼會有 這麼多的醫療糾紛事件,而這些事件的原因究竟為何?事實上,醫療結果受限 於人體的不可控制性及醫學的有限性,危險的發生在本質上就很難全然排除與

1林東龍、彭武德、陳武宗,「告」與「不告」之間-臺灣醫療糾紛病患及其 家屬之行動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 2 卷第 1 期,2009 年,165-199 頁。

2

控制2,當醫療結果無法滿足病患或其家屬的要求,甚至出現病情加重或死亡時,

醫療糾紛的發生似乎就有其必然發生的機率。再加上病患自主意識的提升,目 前台灣醫療糾紛案件越來越多。

在台灣,每一家醫院每一年都有數件到數十件的醫療爭議事件,不管醫師 醫術再高明,醫療人員再有愛心,也都難免遇到醫療糾紛。某些醫療糾紛確實 是來自於醫療上的疏失,但大部分的醫療爭議是來自於病患或家屬對於醫療結 果不如預期的反應。這些爭議事件有一些在經過與醫院的溝通之後,可以獲得 諒解,但是也有不少在協商的過程之中並未取得院方與病家雙方面的共識,因 而走上訴訟解決。然而,醫療人員在努力救人之際,還常常需要面臨壓力極大 的醫糾抗爭、傾家蕩產的鉅額賠款、或走投無路的威脅毆打,台灣的急重症醫 療幾乎已經瀕臨崩解。

在官司纏訟的過程當中,病家與院方都會是傷痕累累,過程中病家需要反 覆與院方協商,或從一個外行人的經驗去學習一些醫療相關的用語,好跟院方 在對話的時候可以有更多的空間。而醫療人員也需要在繁重的醫療工作當中面 對訴訟過程當中的煎熬。有的醫院可能也不希望醫療人員面臨這些壓力,便會 很快的賠償了事。一些則會進入到司法體系,由公正的第三人來做仲裁,而這 便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病家及醫療端皆是受苦。

在法律的體制上醫療糾紛有一套解決方式,從醫療糾紛審查委員會的審議 到法院的事實及因果認定,複雜性及專業性都非一般媒體從片面之詞所能理解。

醫糾新聞刻意的偏向病患權益的報導,除了讓醫師可能在避免醫糾情況之下採 取風險較低、痊癒程度較低的醫療方式,反而對病患是不利的。另外媒體常常

2張麗卿,刑事訴訟醫療糾紛之課題與展望,檢查新論,8 期,2010 年 7 月,

142-162 頁。

3

於報導中強調醫病的契約關係及台灣醫師的高犯罪率,亦使得民眾容易對醫療 產生不信任感,否定了醫療人員的醫德及良心,更讓年輕的醫師不願意再走內、

外、婦、兒、急診等五大科別。這說明了,目前台灣社會醫療人員與病患之間 的關係從傳統的救命恩人、施者與受者,轉變成契約和商業關係,既是契約與 商業關係,對於商品的品質與服務結果自然就有不同的見解與因而衍生的問題 3。 其中,醫護人員若要為病患醫療結果不如預期產生之損害承擔責任,法律上究 應給予如何之標準以決定其是否應該負責,也就是歸責原因究應為何,也是影 響判決結果重要的因素。

貳、研究動機

醫療行為是一種非常專業之學問,一般外行人很難加以判斷該行為是否恰 當。其中,醫護人員若要為病患醫療結果不如預期產生之損害承擔責任,法律 上究應給予如何之標準以決定其是否應該負責呢?若是要要求醫師對於一切的 醫療糾紛承擔責任,包括民事訴訟上的損害賠償、行政上的懲戒處分,甚至刑 事訴訟責任,顯然是嚴苛而不合理的對待。過度苛刻的要求,只會讓醫師採取 保守的防禦性醫療4,一切醫療只是依照儀式進行,不敢冒險積極治療病患,或 是多做了很多無謂的檢查,其結果只有讓醫療品質退步,絕非病患之福。對病 方而言,其會採行法律機制如法律訴訟和法醫相驗都是因為對法律機制充滿期 待, 希望透過這些行使政府公權力的法律機制能有公正的評判和釐清真相,但 判決的結果卻也往往不是病方所期待的,所以在醫療糾紛發生後,如何透過科 學的刑事訴訟、醫療鑑定,理性辯論,發現事實真相,釐清責任的歸屬,是解

3何日生,談醫療糾紛,人醫心傳-慈濟醫療人文月刊 19 期,2005 年 7 月,

8-9 頁。

4張麗卿,醫療刑事責任認定與相關醫療法修正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23 期,2013 年 12 月,54-78 頁。

4

決醫療糾紛,避免醫病關係陷入對立緊張的唯一途徑5

我自己身為醫療人員,也曾擔任醫院內醫療糾紛處理人員,深刻感受涉入 醫療糾紛同仁所承受的壓力。除此之外,很多醫療人員想了解台灣醫療人員被 定罪的比率是不是非常高?到底醫療人員被判刑的理由為何?什麼狀況下會觸 犯刑法?什麼情況下觸犯民法?遇到相關事件的時候,勝算率為何?如果被認 定有問題,那賠償的金額會是多少?或是需要接受牢獄之苦?一個醫療糾紛案 件在司法體系中又會歷經多久的時間?這也意味著內心的壓力需要多久的時間 才會有定論,這些不確定一直是醫療從業人員很大的壓力,相對的也是讓一些 科別面臨醫療人員短缺的原因。

因此我回顧了國內相關醫療糾紛的文獻,發現大多數的文獻是以法學傳統 的方式論述的文章,或是以單一個案做申論的文章,要能回答上述問題需要實 證研究的方法。然而實證研究在最近幾年逐漸的被採用,但仍屬於少數,而且 大多數著重在單一民事訴訟類別或是刑事訴訟類別,或是單一個層級的法院類 別,因此較難看出整個台灣目前醫療糾紛相關訴訟的全貌,尤其是有關於以刑 逼民的特殊現象的分析。因此,身為醫界的一份子,我希望藉由法學實證研究 的方式,將近三年司法判例案件的完整過程以資料庫的方式建立,將過去的經 驗和統計數據提供給醫療機構醫療人員及民眾參考。希望醫療人員看了這些分 析後,可預防再次發生類似的事件,讓後面的人當成借鏡可以避免犯下相同的 錯誤。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整個醫療的安全跟品質、增進病人的就醫安全、降低 醫療人員犯錯的機率,預防醫糾的發生。也希望病患及親友了解法律訴訟案件 的真實狀況,若有一些認知上的迷思,也可藉由本研究做澄清,也希望減少民 眾在訴訟過程當中精神與財務的耗損,最終達到醫病雙贏的情況。

5張麗卿,刑事訴訟醫療糾紛之課題與展望,檢查新論,8 期,2010 年 7 月,

142-162 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