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待答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及名詞 解釋,以下分節論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時代不斷演進,臺灣的產業從最早期的手工製造業、家庭代工 等小型的產業,而後經由政府於1960 年所推行的十大建設後,開始出 現了大型代工廠引領臺灣產業的進步。而此時台灣擠身為亞洲四小龍中 的一員,相較於原本就為經濟強國的日本,臺灣逐漸嶄露了在電子產業 的競爭優勢(Hobday,1995)。隨著產業演進,到了近年,已演變成為 細緻化的各級產業,其中,高科技的電子產業占了臺灣產業中極為重要 的角色。根據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14)顯示,以 2014 年 10 月為例,臺灣單月電子產品、電機產品、資訊與通訊產品及家用電 器出口量金額已高達 112.39 億美元,足見電子產業對於臺灣經濟體之 重要性,而根據經濟部部同月份的統計出口量(行政院經濟部,2014)

為266.8 億美元可得知,電子相關產業占了 42%,比例之高顯見我國電 子相關產業對經濟體系本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此高經濟體系的產業,伴隨而來的必然是大量人力資源的需求,

在電子相關行業領域中,人才需求如盤根錯節般相當廣泛且差異性極大。

根據 104 人力銀行(2015)所作之調查中,2015 年五月所開放職缺共 有65 萬個,其中電子產業即佔了 10.8 萬個,高達總職缺的 16.6%之多。

如此大量的人力需求,教育體系扮演著供給相關產業人力的重要角色,

2

也因此,教育體系必須發展與職場實務對應之課程,以落實人才培育、

滿足產業人力之需求,成為台灣經濟最大的推手。

儘管須面對瞬息萬變且分工相當細緻的電子產業,目前臺灣技術型 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卻存在著產學落差的問題。104 人力銀行(2015)

指出,在2014 年中廠商空缺人數近 24 萬人,比去年高出 4.8 萬人。而 相較於韓國有七成、日本有八成的勞動參與率,台灣僅有六成不到的勞 動參與率,顯示目前培育出的人力資源有很大部分無法進入產業之中工 作。工作機會如此多,面對人才找不到工作、廠商找不到人才的困境,

技職教育必然成為最根本的解決方案。根據胡茹萍(2013)表示,目前 技職教育的學術化,顯示出技職教育體系學生之實務技能不足的問題。

正也因為如此,在臺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產業發展政策研究中心(陳碧芬,

2014)即表示,臺灣當前最缺乏的即是當前產業的人才,包括基礎工業、

科技創新等人才,這也顯現了臺灣目前人才培育的成果是不被產業界所 認同的,也是產學落差逐漸加深的關鍵之一。而行政院所提出地的「學 訓考用落差方案」(行政院,2012),以及李建興(2013)針對學訓考用 落差方案所提出的五大改革方向,這些改革方案皆顯示產學落差的問題 是一個亟需改善的癥結點,同時也是臺灣教育一直著重的地方。根據最 新通過的技術及職業教育法(2015)中第 25 條顯示,當前法規要求教 授專業科目的老師需要有一年業界工作經驗,顯見政府欲拉近產學落差 的決心。在實務教學上,雖說目前的技能檢定及選手技藝競賽,皆是提 升技術型高中實務技能的因應方式。但在目前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所制 訂的課程往學術內涵傾斜的情況下,許多學校皆盡可能將科目挪為專業 理論課程,在實作課程卻不斷被壓縮。也因此,要在正式課程進行時加 強專業技能的培養,可說是困難重重。

面對電子相關產業細緻化的分工,目前在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電子

3

科課程似未能及時因應,以大安高級中等學校電子科為例(大安高工,

2012),192 學分中有 112 學分是部訂學分、其餘是校訂學分。針對部 定學分,電子科之部定學分內容大多屬於基礎學科,對於學生學習上的 確有所助益,但在校定學分部分,雖說是學校自主安排,但大安高工所 制訂的校定學分僅有少部分的新課程,絕大多數仍是技術型高中既有的 課程內容,並未與時俱進,關於新科技應用及教學的部分更是稀少。以 目前正流行的Arduino 技術而言,內湖高工(2014)在資料中顯示在高 三有教授相關課程,但在課程架構上卻完全沒看到這樣的影子,實際觀 察後發現,與Arduino 技術相關課程目前歸屬於單晶片實習課程之中,

可單晶片實習大多學校仍是教授8051 的課程內容(桃園農工、台中高 工、彰師附工、高雄高工,2014)。除此之外,現行大安高工的課程也 無較為系統化的教學,而更像是各式課程都教一些的狀況,學生並無法 學到整體的知識運用,只能依靠經驗豐富的教師在較為彈性的課程如專 題製作等進行完整性的補強。

除課程本身的內容外,更大的問題是,電子科的校訂課程內容大多 數學校與身為課程綱要前導學校的大安高工相同(桃園農工、台中高工、

彰師附工、高雄高工,2012)。雖然台灣面積如此小,但電子產業領域 卻包羅萬象,實務上各區域所需之電子人才絕對不會完全相同,然而,

全臺灣各校所重視及強調的卻皆是技藝競賽、證照考試及升學統一測驗,

實無做到課程彈性、適才適性的功能。也因此,目前全臺灣技術型高中 皆實行如此僵硬課程的情況下,顯然難以對應於當前繁雜的電子產業,

導致臺灣人口因勞動就業市場與人才供給問題而有大幅度的遷移(洪嘉 瑜、銀慶貞,2007)。且綜觀各校電子科校定課程可發現皆有與大安高 工相同的問題:當前各校電子科校定課程包含了許多如單晶片實習、通 訊實習等基礎課程,大多數的電子產業所需技能都有涵蓋到,但每項領

4

域卻皆僅有一、兩門課程,實難有深入的教學。反觀目前台灣電子產業 之中,半導體、LCD 顯示器及 LED 發光二極體三大產業(蘇孟宗、楊 玟萍、彭茂榮、劉美君、黃孟嬌,2014),此三大產業所需人才類別重 疊性相當低,因此需要更為專業的人才。

雖說教育部對於電子產業保持高度的關注,並希望能根據產業狀況 進行調整,以讓技術型高中與產業接軌,如目前行政院所推行的「產學 合作人才培育方案」(胡茹萍,2013),即是希望能藉由產學合作彌補學 用落差的窘境,讓學生能更加將自身知識運用於工作之上。但就現實層 面而言,若學校所教授的課程沒有適才、適性、適產業的進行調整,即 便相關制度做了再多的改善,若學生吸收到的課程內容無太大改變,這 樣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必然會使培訓出來的學生一直存在著學用落差的 嚴重問題。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夠深入探討目前國內電子產業的發展,並 參考國外其他電子產業先進之國家相關中等教育階段電子科課程內涵 現況,參照之下研擬出較適用於我國電子相關產業之課程架構,提供課 程修訂及電子科教師參考,以達到「學用無落差」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