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方文化館教育之實施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地方文化館教育之實施現況

地方文化館除了以展示方式呈現為主,更期以透過展演或活動來宣傳與教育 民眾,而地方文化館計畫宗旨為提升國民文化素養並帶動觀光經濟,「教育」推 廣則為館方重點發展的功能之一。從本研究欲探討教育資源運用情形來看,先瞭 解臺灣當前博物館教育情形,從大規模的博物館來窺探中小規模之地方文化館教 育情形實屬必要,並可從此與本研究之教育資源運用情況相互驗證與探討是否相 關。因此,本節將先針對博物館教育現況、地方文化館教育現況、教育活動的規 劃與實施、作業於展演與教育推廣活動相關之館員,以及國外地方文化館教育現 況舉例來探究。

壹、國內博物館教育

地方文化館教育的發展可追溯至博物館的發展趨勢,而從中瞭解地方文化館 可能是在何種趨勢影響下而發展的。因此。藉由探討國內博物館教育的發展情形,

瞭解其方向與影響因素的改變,從中窺探地方文化館的形成與目的之關連。以下 茲就博物館的蓬勃發展與全球在地化的影響探討博物館教育的發展。

一、博物館的蓬勃發展

根據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顯示,全臺的博物館不論規模大小總共約有四百多 家,並且大部分的博物館是最近二十年興建的(李靜芳,2007)。而臺灣博物館 如此快速地發展,徐純(2000)認為其與世界各國的博物館一樣,做為文化的載 具,其存活關係著政府是否開明的表徵。也因此,在文化逐漸受到政府重視與經 濟快速發展之下,國內公私立博物館的數量大幅增加,從業人口也隨之增加,各 類型展示與教育推廣活動展現博物館的活力與教育功能,使得民眾對於博物館的 認識也較過去深入,相對的期待與需求也持續不斷在增加(王啟祥,2000)。並 且羅漢(譯)(2002)指出「一個地方無法改變氣候、地形或地理位置,但可以 人為的方法創造吸引力,使地方變得更有競爭力」,其提出十項可以創造地方吸 引力的方法或工具,博物館則為其中一項。也因此在文化的提倡與經濟發展下,

博物館的發展便如同張譽騰(2000)所說的以「發燒的現象」來形容臺灣博物館 蓬勃快速發展的情況。

二、全球在地化的影響

而在文明的重視下,亦受到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影響,博物館的目的與功能逐 漸地有所改變,Dodd(1999:133)提到:「博物館與公眾的關係正在發生根本 上的改變,這改變是朝向共同興趣、共有觀點、感覺與感受等的協同合作關聯。

博物館的展示及其相關研究亦將不再僅限於博物館內容,而應包含有關訪客所有 的社會性內涵。」並且從文化資產的保存及詮釋的觀點看來,博物館在這股「全 球在地化」的風潮中,自然擔負起各地方的文化認同之建構,與所在的社區發生 互動,確已成為大多數博物館必然的發展方向(劉襄儀,2008:102)。當今博物

17 

館的功能為展示、蒐藏、研究、教育、休閒、娛樂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功能與 發展有所變化,逐漸成為一個重視教育性的公共服務機構。然而,二十世紀中葉 以後,這種「名實不符」的社會教育機構逐漸不再能見容於西方社會,許多博物 館在生存危機的壓力下被迫主動「接近大眾、擁抱大眾」(劉婉珍,2004)。以及 在二十世紀末興起於世界各角落的社區運動,多半源自於對全球化宰制以及主流 意識的反動,其遂因於全球化導致各地的風貌趨近於同質,因而促成許多在地者 對強勢文化的省思,紛紛以其社區的力量向主流世界表態其地方性內涵的存續價 值(劉襄儀,2008)。而現今臺灣地區的博物館同樣面臨經費財務的壓力與全球 在地化影響,博物館社區化的呼聲不絕於耳。

探討博物館教育的發展脈絡,可發現臺灣博物館於二十世紀中後期因受各國 重視文化發展與經濟復甦的影響逐漸蓬勃發展,「教育」成為其存在的主要目的 之一,並且亦受全球在地化的影響,博物館教育理念與新博物館學的與時推進,

博物館教育定義從以作品為主的演繹,至以地方發展與人們的思維觀念為主。而 全球化也帶來了新制度、社會規範、價值體系對國家體制的衝擊,國家機器由上 而下管理的權威結構,必須有所轉變或轉型以為因應,各國紛紛提出社區主義的 主張(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4)。因此,博物館在其理念與功能的轉變 下,二十一世紀初臺灣政府在這樣的趨勢下發展出以地方文化為核心概念的「地 方文化館計畫」,透過全臺各中小型現有或閒置等公、私立之博物館、圖書館、

展演空間等機構,與地方民眾的參與,發展地方社區關係,積極扮演地方性文化 認同角色,並進而刺激當地觀光與經濟發展。

貳、國內地方文化館教育

為瞭解地方文化館教育推廣的情況,從地方文化館教育相關文獻中探究,並 以地方文化館教育活動內容為主、博物館教育活動內容為輔之內容,探討其在教 育活動上所重視的項目。茲以下以地方文化館教育相關文獻與教育活動內容來探 討地方文化館教育活動實施與作業於展演與教育推廣活動相關之館員現況。

一、地方文化館教育之現況

地方文化館計畫實施以來,多有因人力、經費等經營不善之問題,因此有較 多以經營績效的研究,而在博物館教育逐漸受重視下,地方文化館亦開始有教育 相關之研究,但針對地方文化館教育之相關研究不見多數,分別為林育瑜(2005)

「社區文物館作為在地教育資源之可能-以「校長夢工廠」規劃的行動歷程為例」、 范如炫(2009)「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活動之探討」、陳庭舜(2010)「臺灣 非營利映演機構經營策略分析-以新竹影像博物館與高雄電影圖書館為例」與林 詠晴(2011)「運用地方文化館資源推廣藝術教育現況-以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 館為例」共四篇基礎研究之建立,凸顯本研究之重要性並整理如下:

首先以林育瑜(2005:105-107)所探討的「校長夢工廠」,將其轉化成在地 的教育資源,透過社區學校有系統的規劃課程,有效利用社區資源,進一步的推 廣到社區學習,逐步建立起社區文物館與成為社區教育中心可運作模式,以下為 透過教育的規劃給與社區帶來的影響。

(一)展示規劃的方向

以環境教育做為「學習場域」的營造,向社區與地方學習。將社區中生活議 題融入,產生觀眾、學習者產生對於家鄉與鄉土的認同,而延伸出對環境、鄉土、

社區有意義的行動。

19 

(二)社區「韌體」(firmware)

填補教育不足地區的資源。建立一套有效運用社區資源的模式就是「校長夢 工廠」的韌體,作為其硬體建築空間和軟體展示內容成為社區學習的驅動程式。

接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地方文化館在教育活動上的多元性,范如炫(2009:

94-95)探究朱銘美術館對於教育推廣活動的理念與方向,研究發現朱銘美術館 兒童藝術教育活動推廣之後現代藝術性結論如下:

(一)課程內容去除表象化

將孩子創作思考的過程擺在上位,取代以往藝術課程最終作品的呈現。

(二)藝術教育多元化

在著重「質性」下藝術教育活動的種類仍以多元方式發展,針對環境主題,

開發多樣式的教育內容,結合表演、音樂、藝術創作等多面向。

(三)重視小眾教育團體的藝術表現空間

朱銘美術館將不同於正統學校外的學前教育、實驗教育、課後教育等各方教 育團體藉由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的形式呈現。

(四)社區取向式的藝術教育內涵

朱銘美術館之藝術教育不只是將孩童帶進美術館學習,亦將課程拓展至社區,

與社區學校教師共同發展適合當地學生的藝術課程,並提供藝術相關課程給館方 人員、鄰近社區學校藝術教師或民眾皆可報名參與。

陳庭舜(2010:52)則以新竹影像館為例,從各層面探究其營運,並且說明 其展示與教育功能為新竹影像博物館目前推動的主力。除每日的固定影片播放及 靜態文物常設展外,與各影展單位與文化機構已建立起長期之合作默契,為各類 影展固定排定巡迴放映的空間。在教育活動上,以每年固定舉辦的教育活動以親 子動畫營以及記錄片培力營為主,每年約1 至 2 梯次,過往也舉辦過編劇班、讀

影會、影評班等活動,相較於典藏與研究功能,其展示與教育屬性較為鮮明。

從上述以教學規劃、教育推廣活動的內涵與內容的探討外,另外林詠晴(2011:

78-80)以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為例,瞭解其推廣藝術教育的情形,結論如下:

(一)定位部分,其成立宗旨,希望藉以發展新竹市特色文化產業,在推廣地 方文化、藝術教育或城市行銷上皆有助益。

(二)推廣教育活動部分,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辦理定期性藝術推廣活動或 包含玻璃節等重要活動上,大多在展演內容中包含了玻璃製作以及實作 課程的辦理,因此在藝術教育推廣面向上,無論於「培養審美能力」、「技 藝教授」、「藝術生活化」各方面,皆能相互連結配合,推展面向呈現均 衡發展的情形。

(三)在推廣藝術教育之困境方面,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遇到經費不足、創 作人才斷層、短缺,以及相關規定、制度尚缺完善等困境,而其解決方 式包括:多爭取中央補助款、將藝術與行銷結合,減輕創作者經濟負擔,

並進行人才培育等各項工作。另應訂定相關規定、計畫讓玻璃工藝之推

並進行人才培育等各項工作。另應訂定相關規定、計畫讓玻璃工藝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