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為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加強扶助弱勢家庭的低 成就學生,以彌平其因文化、貧富或城鄉因素而造成的資源落差,並減少弱勢且 學習低成就的學習落差,我國自 1996 年即開始積極的辦理補救教學方案,其中 包含了教育部所推動的補救教學計畫,以及教育優先區,積極運用現職教師、退 休教師、經濟弱勢大專學生、大專志工等教學人力,提供弱勢且學習成就低落國 中小學生小班且個別化之免費補救教學(教育部,2014)。除了政府的補救資源 之外,民間亦有不少機構,紛紛加入補救教學的行列,協助弱勢學童課業輔導工 作,為臺灣的教育奉獻一分心力,其中包括了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永齡教育基 金會、均一教育平台、誠致教育基金會等。以下針對三個不同的補救教學單位做 簡單說明:

(一)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為李家同教授所成立,秉持著「不能讓窮孩子落用永遠 的貧困」的理念,服務著貧困、家庭經濟弱勢的孩子,深信「教育」是這些窮孩 子的唯一希望,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改變他們的人生。服務的內容主軸為「課業 輔導」,願景為「讓知識帶希望回家」,希望藉由提升窮孩子的知識,以達到增加 他們未來競爭力的目標。

博幼基金會以「社會支持網路」為理論依據,連結與學童學習相關的社會資 源,如機構、團體、個人等,並建立自助、互助的在地社會支持網絡,此網絡的 連結對象為:家庭、在地團體、學校、課輔老師,及基金會本身。博幼基金會的 課輔師資來源為當地大學生及社區居民,因課輔老師由在當地生活的人所擔任,

能更關注學童的行為表現,給予情感上的支持。此外,博幼基金會有社工人員,

能與學童導師、課輔老師討論學童之學業及行為表現,共同擬定處遇措施。

2

博幼基金會在新竹、臺中、雲林、嘉義、屏東、宜蘭、南投、澎湖等地成立 課輔中心,服務 2082 位國中小學童,共有 388 位課輔老師,及 52 位專職教師。

(資料來源:博幼基金會 104 年課輔執行概況)

(二)永齡教育基金會

永齡教育基金會(Yonglin Foundation)為企業家郭台銘於 2000 年創辦,創立 之宗旨在教育上以播種育成的理念扶助弱勢學童就學,為真切落實關懷,將心意 化為行動,給予實質上之贊助,永齡教育基金會遂成立「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補 救教學單位,並在 2007 年於臺北、基隆、雲林、嘉義、屏東、臺東、花蓮等地 方設立「永齡希望小學分校」,其課輔計畫主要目標為讓窮孩子能及早補足課業 上的弱勢,透過課業輔導的協助減低學習落差,深信「唯有教育,才有辦法擺脫 弱勢的環境!」。永齡教育基金會長期大量挹注偏鄉及社經地位不利家庭孩子的 學習輔導,針對學習落後之國小學生,系統性地發展教材,針對學童學科能力予 以分級,同時建立社工制度,從孩子的家庭資源與學校學習等面向,提供心靈上 的輔導、社會資源的媒合等必要的協助與陪伴,幫助學童建立自信,成為能主動 學習的學習者。此外,永齡教育基金會也引進大學生加入弱勢學生的學習輔導,

讓這些大學生們在付出中學習分享,在教學中學習成長。永齡希望小學目前在全 國共有 17 所分校,在各地執行課輔計畫。(資料來源:永齡教育基金會)

(三)教育部補救教學方案

我國自民國 95 年以來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補助各地方政府全 面推動補救教學,補助對象為弱勢且學習成就低落之國中小學生,提供他們多元 及適性的學習機會。配合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鞏固學生基本學力,教育部推動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以扶助學習低成就學生,另為追蹤補 救教學受輔學生之學習成效,教育部自 100 年起全面推動補救教學篩選及成長測 驗,以標準化評量系統來篩選需被補教教學之弱勢低成就學生,並每年施以 2 次 之成長測驗,以追蹤其補救教學之學習進展狀況。

教育部補救教學方案的四個主要目標為:(一)制定各年級之基本學習內容,

3

4

伴,減少了許多因為經驗不足而摸索的時間,這是該計劃中有別於其他課輔單位 的地方。

研究者大學畢業後,進入某國立大學所執行的國小補救教學計畫擔任專職社 工三年半的時間,對補救教學這個領域有長時間的接觸,在該計畫工作期間看見 不少補救教學的學童成功跟上同儕進度,並積極性結案,學業方面不用再進行補 救教學。因為身在補救教學的系統當中,深知要讓補救教學有具體成效需要多方 面的配合,包括補救教學教師的教學效能、學童的出席率、與學童導師的溝通討 論、以及學校行政端的支持……等,研究者認為,學童在經過補救教學後的學習 成效,撇開學童本身領有手冊或有特殊生理、心理狀況者,受補救教學教師的教 學效能影響最甚,但補救教學大多是由大專生擔任課輔教師,相較於有較多教學 經驗的在職老師,這些進入補救教學現場的課輔教師的教學經驗較少,或是完全 沒經驗,如何提升大學生的教學專業能力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記得研究者在剛到某國立大學所執行的補救教學計畫擔任社工,進入課輔現 場巡堂時,發現了同樣的班級在不同的老師上課時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舉例來 說:某國小某班在英文老師上課時,學生能在上課前就進到課輔教室,並坐在位 置上等待老師發下教材,上課時也大多能專心聽講、用心參與課堂的活動、遵守 班級規範,發言時會先舉手,對老師也能尊敬有禮貌,教室氣氛良好,但到了隔 天的數學課時,同一班的學生卻是姍姍來遲,不僅無法全神貫注在課堂上,甚至 會對老師的指令討價還價,雖不至於亂成一團,但與前一天相比卻是有明顯的落 差。這讓研究者心中起了一個很大的問號,為何明明是同一批學生,在課堂上的 反應卻會有這麼明顯的差異?而那班的數學老師也因為學生有點失控而慌了手 腳,感覺到該課輔教師的無助與挫敗感。社工的工作之一是協助團隊中的課輔教 師解決他們在教學或班經上遇到的問題,而這一位數學老師正是社工需要給予協 助以及支持的對象,陪伴他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讓他能夠將多數的心力放在教 學上,運用有效的教學法協助學生補足落後的學習進度,學童的學習程度能夠被 提升,對於學習不再感到排斥或拒絕學習,課輔老師因為學生的進步而感受到自

5

己的價值,獲得成就感,而社工也因為課輔老師的進步能夠將時間用在幫助更多 需要幫助的課輔老師或是媒合更多的資源以解決特殊學童的需求,如此便能創造 三贏的局面。

該補救教學計畫除了有社工角色的編制外,為鼓勵課輔教師專業成長並提升 其教學效能,故提供獎助學金給各服務區所篩選出之優良課輔教師,以茲鼓勵,

每學期須重新篩選,符合相關規定之課輔教師方能脫穎而出,獲選之優良課輔教 師除了可獲得獎助學金之外,亦有機會接受公開頒獎,每學期都有不少課輔教師 提出申請,但獲選者數有限,需要具備足夠的教師專業條件,才有機會獲選優良 課輔教師。

研究者於 2011 年 2 月至 2014 年 7 月在該補救教學計畫擔任社工期間,這長 達三年半的時間與許多的課輔教師相處、工作,帶領過一百多位的課輔教師,看 見許多具有不同人格特質、個性及態度的大學生,看著許多課輔教師來來去去,

有些人只要空堂時間可以配合,就會一直自願留任,一待就是五、六個學期以上,

直到大學畢業,有些人則像是短暫的過客,負責任點的還會至少把一個學期完整 的教完,有極少數的人會堅持在學期中離職,讓社工必須為了臨時的人事異動而 忙碌奔波,學生們也必須要重新適應一位新老師的教學。

服務比較久的課輔教師就有機會一路看著他們成長,從菜鳥教師到能夠獨當 一面,甚至上台侃侃而談分享自己如何教學的的資深教師,親眼見證課輔老師的 轉變是令人感動的,也讓研究者想瞭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課輔教師在教師專 業的部分有明顯的成長與進步,又如何能夠通過層層關卡獲選成為「優良課輔教 師」呢?而這些優良課輔教師在畢業後的發展又是如何?

研究者發現,要成為一個被肯定的好老師或多或少與他的人格特質及教學理 念有相關,但師資培育機構在進行職前教師的遴選時,並無法有效地篩選出具有 適合擔任教師之人格特質的人,所以如何培養一個人成功、具有專業的教學能力,

並且讓他持續在教學這條路有動力,甚至影響到他在未來的職涯規劃,讓一個好 老師去影響更多的莘莘學子,就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6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在該補救教學計畫擔任社工期間,每學期都會在課輔老師會議時,佈 達關於「優良課輔教師獎學金」的相關事項給課輔老師知道,在會議結束之後,

對於申請優良課輔老師獎學金有興趣的課輔老師,都會興致盎然地繼續圍繞在辦 公桌邊追問相關細節,如:要教幾個學期才有資格申請?除了學業成績的條件外,

對於申請優良課輔老師獎學金有興趣的課輔老師,都會興致盎然地繼續圍繞在辦 公桌邊追問相關細節,如:要教幾個學期才有資格申請?除了學業成績的條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