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理念與架構,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詳述研究目的;第三節針對本研究領域內所論及的幾個 相關名詞及定義加以闡釋;第四節則在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敘述如下: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之一,乃國家百年大計,其中高等教育負有 培育國家高等人才的使命與功能,是推動國家永續發展與提昇國際競爭力的 來源,其教育品質之良窳對國家社會整體發展有直接的影響。科技大學是高 等教育重要的一環,科技大學以實務導向為目標,銜接技職教育各階段,其 脈絡從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到科技大學等,建構成一個完整的技 職教育體系。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高等教育快速變動的新時 代,更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時代中,教育國 際化乃成為各國教育革新的重要課題,「國際化」也儼然成為各國大學校 院必要的發展策略(張欽盛,2006)。由於內外主客觀環境的改變,使得我 國技職教育面臨重大挑戰。欲使我國教育與國際趨勢及發展並駕齊驅,則技 職教育必須乘風高飛,故論述國際化,自是極為重要(饒達欽、徐昌慧、饒 嫚琳,2006)。以下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

壹 、 國 際 化 是 世 界 性 的 高 等 教 育 發 展 潮 流

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 1993 年 11 月和 1995 年 11 月先後 召開了兩次高等教育國際化會議,認為教育國際化己逐漸變成大學治理、規

1

劃、培養目標和課程的核心要素,1999 年更編製適合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參考 手冊(OECD, 1999)。1998 年在巴黎舉辦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中大會也 鄭重呼籲各國,「國際化、品質和管理」將成為 21 世紀高等教育發展的三項 挑戰。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之下,「國際化」從初期強調國防與外交的國家利益 導向轉移到培養具備全球競爭能力的下一代,「國際化」已成為各國教育革新 的重要議題,也是當今高等教育界的熱門研究領域之一(陳佩英、陳舜芬,

2006;張欽盛,2006;De Wit, 2002; Enders, 2004; Yang, 2005)。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李文日前在新聞周刊撰文指出,全世界的大學如今正 傾全力推動全球化,大學既是國家間競爭的利器,也是促進全球整合、相互 理解的重要力量。天下雜誌在 2006 年十月間進行的「大學教育大調查」結果 指出,無論是大學生、家長或教授,都擔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台灣讀大 學會喪失全球競爭力,並且覺得台灣的大學教育距離世界遙遠。

90 年代以來,由北美、西歐、澳洲以及日本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率先推動 高等教育國際化,接之而起的是拉丁美洲、亞洲、中東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積 極參與,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潮流(Altbach, Knight, 2006)。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專家學者無不認為,「選擇加入全球化這 股潮流,不一定會贏,但是抗拒這股潮流必定會輸」。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 的學生需要更寬廣的世界知識和文化理解,能從不同觀點看世界(張欽盛,

2006)。所以國內青年學子的視野,不能只侷限於台灣,必須具備寬廣的世界 觀及競爭力。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大學進步不可缺少的動力之一。國際化 非但延長了大學的命脈,也有助於大學的永續發展。科技的進步與昌盛,縮 短了國家與地區的有形距離,甚而使國界消弭於無形。大家都體認,這是一 個既競爭又合作的時代,大學競爭力經常被拿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而國 際化也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大學的國際化無疑的是一 個國家國際化中重要的一環。

2

貳 、 政 府 對 高 等 教 育 國 際 化 的 重 視

高等教育是國際性競爭,教育部將國際化列為重要政策,面臨全球化及 台灣加入 WTO 所面臨的教育市場開放趨勢,世界先進國家,無不積極招收外 國學生,外國學生人數的多寡及品質的高低,為教育國際化及教育國際競爭 力的指標之一。顯示教育的國際化是不可擋的趨勢,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國際 化更是備受重視,近年來積極鼓勵大學校院提昇國際化,除已將各校國際化 程度列入大學校務評鑑,及專案推動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和頂尖研究中心計 畫的指標外,更從多面向積極鼓勵各校,推動能具體提昇國際競爭力的相關 發展計畫,包括推動雙語化環境建置措施、獎勵大學校院擴大招收外國學生 補助計畫、舉辦國際性研討會或雙邊高等教育合作會議、鼓勵學生出席國際 會議或參加國際競賽等。

我國大學近年來致力推動的擴大招收外國學生來臺就學政策,根據教育 部統計資料顯示,大學招收外國學生人數在近 5 年來已有大幅增加,整體而 言,統計全國 147 所大學校院(不含軍警校院及空大)招收來臺攻讀學位外 國學生的總數,自 93 學年度 1,960 人增加至 94 學年度 2,853 人,至 95 學年 度已達 3,935 人,至 96 年 10 月止統計數據更達 5,266 人(教育部統計處,2007)。

因此,我國高等教育亦須趁此機遇,積極鼓勵各大學校院提昇學術之國 際競爭力,邁向國際化發展。因此,教育部為強化國內大學校院國際化,鼓 勵招收外國學生,進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及提昇大學國際競爭力,教育部特 訂定「教育部獎勵大學校院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補助計畫要點」,協助各大學校 院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積極提昇國內大學校院學生外語素質與國際接軌及加 強全方位的外語環境,朝向專業化外語學術養成的目標前進,並發展國際交 流與合作環境,延長大學命脈,增強活力;厚植國內大學之國際競爭力,增 進與國外各高等教育機構之競爭力。教育部期望未來於民國 100 年時國內各 大學修讀學位之外國學生人數可達 12,830 人,可與高等教育發達、科技文化

3

進步,經濟繁榮等美歐先進國家相互競爭,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台就讀。我 國缺乏天然資源,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最大的資產即在於可貴的人力資源,

而整體人力素質的提升,非教育無以達成。因此,與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的 高等教育,更應放眼世界,掌握潮流的脈動,以提升學生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教育部,2008)。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中區座談會手冊(2008)指出,馬英九 總統在其十二項教育政見的第七項主張「擴招境外學生,促進國際交流」,希 冀推動「萬馬奔騰計畫」,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擴大招收境外學生來台就讀,

以豐富台灣學術內涵及開拓學生視野,四年內增加 30,000 個名額,給國內外 學生進行流,促使外籍人數倍增,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顯示新政府對高等教 育國際化相當重視。

參 、 高 等 教 育 的 市 場 化 、 產 業 化 、 商 品 化

台灣於 2002 年 1 月 1 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世界貿易組織及其 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在製造業和貿易等傳統的貿易項目之外,將保險、金融、運動、建築及教育 等十四項服務業也納入國際貿易的項目,並在 1994 年完成「服務業貿易總協 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希望藉由透明化和漸進 自由化原則建立多邊性架構。

由此可見,教育本質已不只是單純的教育而已,教育已被世界各國普遍 採認是服務產業。如澳大利亞的教育產業已是全國第三大產業,截至 2007 年 底,已有來自世界 190 個國家,超過 370,000 人的學生在澳大利亞就讀,2007 為澳大利帶來約 125 億澳幣收入(AEI, 2008)。日本早稻田大學計畫在 5 年之 內,增加外國留學生到 8,000 人,佔全校學生的一成,該校目前已有 2,400 人 外國留學生。這項措施,顯示早稻田大學加速推動國際化政策的決心(教育

4

部電子報,2007 年 11 月 1 日)。

過去我國在研議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因應之道時,焦點大多集中在農 業、財政、金融、工商業等如何未雨綢繆上,至於教育事業如何因應則極少 觸及。事實上,進入 WTO 對一向採取保護政策之教育事業的衝擊,絕不亞於 財政、金融、經濟,如果不及早圖謀對策,教育風暴的發生,恐怕無法避免

(楊朝祥,2001)。我國加入 WTO 後,市場的開放已是無可避免,面對 WTO 的市場開放、自由競爭原則,各類經濟貿易上的衝擊將毫不留情地迎面而來,

預計將對國內經濟市場及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其中包括歸類於項服務業中 的「教育服務業」。

教育產業雖然不像農業和工商業那樣的直接面臨變化,唯在教育產業 化、全球化、國際化及自由化競爭要素下,教育工作者由受傳統社會敬重的

「有教無類」傳道者,變成全化自由競爭的「服務產業」,教育市場由半開放 的「世外桃源」變為「國際市場」,可見得,加入 WTO 後對教育的本質及內 容也會產生相當衝擊,其影響是全方位的。因此,意味著我國的教育市場必 須對所有的會員國開放。

教育市場的國際化,遂成為近來教育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高密度的 人員和產業流動下,除了我們有學生出國和到大陸留學,也有外國和大陸學 生來台留學,台灣亦可到國外設立大學或分校,將教育文化輸出,這樣才可 以「讓台灣走出去,也讓世界走進來」,而真正成為一個地球村。在地球村的 社會,大學國際化已是必然的趨勢。但我國的科技大學不僅境外學生稀少,

國際化也僅限於少數國外學者的講學研討會的舉辦、姊妹校的簽訂與少數英

國際化也僅限於少數國外學者的講學研討會的舉辦、姊妹校的簽訂與少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