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與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與現況

本節探討與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相關文獻,做為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 之理論基礎。首先說明國際化的意義,藉以界定本研究有關國際化之相關概 念;次述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活動的背景因素與策略;接著歸納、整理先進 國家國際化學者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管理模式;最後則分析與說 明主要國家或區域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作為本研究發展科技大學國際化評 鑑指標之參考。

壹、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義

在資訊通訊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知識已成為社會、經濟、政治、文 化發展的關鍵因素,高等教育是生產新知識及知識擴散的主要來源,亦為推 動國家現代化與提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動力。故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都在進行 各種結構性與非結構性的轉型,例如,1980 年開始,主要國家如美國、德 國、日本和台灣,都進行幅度不等的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是二十一 世紀全球高等教育界共識的熱門課題之一,也將是台灣各高等教育機構未來 所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不少大學特別是要立志要成為世界一流學府的學校 都應將「國際化」視為學校校務發展策略的優先考慮要素。在全球化的大趨 勢下,跨國界的學術交流顯著的增加,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國際化已是 現今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潮流,也是各國的共同現象,本節將整理各家見 解,針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涵與實施模式,作深入之分析與探討。

「國際化」活動早在數千年前即有之,當時的國與國間互動規模小、

數量少,及至今日,科技發達,拜交通及通訊工具之便利,人與人 之往來,不受時空限制;國與國互動日益頻繁,訊息的傳遞與處理 更是彈指之間。國際化、全球化的現象就成了常態,無論是政治、

15

經濟、文化、科技、生活、藝術等等,皆是互動中遞嬗、融合、衍 化及變遷,教育受到此種影響亦愈趨深化,先進國家的教育與文化 之參照性、滲透性便轉趨強勢(饒達欽、徐昌慧、饒嫚琳,2006: 頁17-36)。

由上述瞭解,「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及其發展自古有之,並不是一個 新概念,國際化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早在 1940 年代,國際化概念被引 入高等教育領域時,如何正確的定義國際化便是一個問題(Mestenhauser, 1998)。近年來,雖然很多國家都致力於推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國內外不 少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但是對「高等教育國 際化」的定義卻仍頗為分歧,究竟何謂高等教育國際化,亦或高等教育國際 化的意涵到底是什麼?並沒有一致的看法。因此本研究先行釐清國際化之涵 意。

《韋氏新國際字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對

“國際(international)"的定義為:存在於國家或其公民之間的;與國家間 交流有關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參與的;影響兩個或兩個國家以上的。

《韋氏新國際字典》對於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的定義則分為動詞和 名詞兩部份說明,在動詞部份的解釋為:使……在關係、影響或範圍上成為 國際性的;關於國際化名詞的解釋則為:指這樣的活動或過程(畢曉玉、張 曉明,2006)。

顧明遠(1999)在其主編之《教育大詞典》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各 種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的一種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1)加強外語教學,

大量增設有關國際問題的課程、專業和系科,注意培養從事國際問題和國際 事務研究的專門人才。(2)進行廣泛的人員國際交流,如本國教師和學生出 國留學、進修、講學、研究或接受、邀請外國教師、學生從事類似的學術活

16

動。(3)進行教育和學術跨國合作。如實行聯合培養、合作研究,互相提供 資料、資訊、設備條件等。

Yang(2002)指出,「國際化」一詞所指涉的意涵因人而異,有些著重 外國語言的教育、有些強調國際間交換教師與學生、有些則主張教育的交流 與技術的合作。在高等教育的領域中,「國際化」這個名詞可由「活動

(activities)」與「過程(process)」兩個構面來說明。當國際化被視為「活 動 」 的 概 念 時 , 則 其 國 際 化 活 動 可 歸 納 為 學 術 的(academic) 和 課 外 的 (extracurricular)兩種類型,具體內涵如課程的發展與革新、師生的交換、學 術研究的交流、技術的支援、跨文化的訓練、國際學生的教育等。若從「過 程」的觀點而言,國際化乃是整合「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功能,使大學邁 向國際的、跨文化的與全球性發展的一種過程。由上述 Yang 對國際化的定 義可以理解,其定義強調國際化過程與活動內容。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的 國 際 大 學 聯 合 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AU)(2006)則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跨文化的 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工作、研究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

而且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 化,既有由上而下的,又有由下而上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

加拿大學者Knigh(1999: 15):對教育國際化定義受到國內外較多的引 用,她以過程論來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Knight 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 指一種國家高等教育面向國際發展的、動態的、漸進的過程,是把國際的、

跨文化的、全球的觀念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學、研究和服務等各項功能中的 過程。

17

Knight 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概念歸納為下列四種取向:

一、活動取向(activity approach)

活動取向就是指學校為因應國際化而辦理各種不同類型的具體活動。這 些活動主要包括課程的改革、學生、人員的國際交流、技術援助、合作研究 等方面。使用這種類型普遍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包括三種主要因素:(1)課 程的國際化;(2)與訓練和和研究有關的學者和學生的國際流動(mobility);

(3)國際技術援助與合作計劃。因此,他們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是:「與 國際研究,國際教育交流與技術合作有關的各種活動、計劃和服務」。加拿 大大學與學院聯合會(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 AUCC)則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多種多樣的活動,其目的在提供一種真 正能融入全球意識環境中的教育經驗與情境」。

二、能力取向(competency approach)

能力取向是從培養發展學生、教職員的新技能、態度、知識和價值的角 度來界定國際化的,它著重的是人而不是學術或組織管理方面的問題。如加 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國際教育理事會專家小組認為「國際化就是一國為成功地 參與日益相互依賴的世界做準備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融入後期中等教育 系統的各個方面,促進全球的理解,培育有效地生活和工作在多樣化世界的 各種技能。

三、精神氣質取向(ethos approach)

精神氣質取向強調建立校園內支持及推廣國際化的文化或氛圍。如美國 教授Harari, M. 持有的就是這種方法。他把國際教育與教育的國際化視作同 義詞,他認為國際教育不僅應包括課程、學者和學生的國際交流、與社區的

18

各種合作計劃、養成訓練及廣泛的管理服務外,還應當包括「積極的態度、

全球的意識」等文化或氛圍,並內化為學校的精神氣質。

四、過程取向(process approach)

過程取向是將「國際的、跨文化的」等具備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 dimension)的觀念,經由適切的活動、政策及過程整合或融入到高等教育的 教學、研究和服務。過程方法是目前先進國家較常使用的界定國際化的一種 方法。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動態且連續發展的過程,在國際化過程中,教育 機構之動機與所採用的概念、模式會隨著策略變動而調整;de Wit(2002)

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注意和認同,人們傾向以最 適合他們目的的方式定義它,即使不存在精確定義的一致意見,但當對國際 化進行評鑑,以及將其用於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時,需要有必要的參數。說明 結合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框架建立和使用工作定義是切合實際需要的。他認 為國際化包括跨文化的觀念,是對國際的、全球化的現象做出回應,而全球 化現象只是國際化的觸媒。

戴曉霞(2005)則以國際化的實質內容定義國際化,戴曉霞認為,國際 化是近年來各國高等教育政策和研究最主要的議題之一,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主要可以由下列四個研究方向來進行:

(一)學生的國際化:招收外國學生或本國學生前往他國就讀,以獲得 文化經驗和語言能力。

(二)教師的國際化:包括教師的短期訪問和外籍教師的徵聘。

19

(三)課程的國際化:如(1)擴大課程的國際視野;(2)開設關於其 它文化和語言的課程;(3)透過遠距或網路修習外國大學所開 設的課程。

(四)研究的國際化:透過研討會、期刊及書籍等交換推廣研究成果。

綜合上述國內外國際化專家學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論述,本研究將

「教育國際化」定義為:「教育機構進行與國際教學、國際研究與國際技術 合作等相關的交流活動、計劃和服務之過程及其配套措施」。

貳、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因素與策略探討

高等教育在目前強調變革與知識經濟的社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 驅動力包括:通訊與科技的高度發展、國際觀人才的需求增加、經濟和貿易 自由化的重視、私人教育投資的增加、國家對教育投入的減少、強調終身學 習等(Knight, 2005)。Altbach 和 Knight(2006)認為,近幾年大學之間的 國際交流活動在規模範圍和複雜程度上都遠遠超過了二十年前的國際化活

高等教育在目前強調變革與知識經濟的社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 驅動力包括:通訊與科技的高度發展、國際觀人才的需求增加、經濟和貿易 自由化的重視、私人教育投資的增加、國家對教育投入的減少、強調終身學 習等(Knight, 2005)。Altbach 和 Knight(2006)認為,近幾年大學之間的 國際交流活動在規模範圍和複雜程度上都遠遠超過了二十年前的國際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