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Copied!
3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 許良明 博士 徐昊杲 博士.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icat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研究生:程榮凱 中 華 民 國 九十七 年 十一 月.

(2)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圖次 .....................................................................................................................V 表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與現況............................................................14 第二節 教育國際化評鑑之探討........................................................................44 第三節 國際化指標之探討與選取....................................................................62 第四節 指標體系權重之探討..........................................................................101 第五節 模糊理論探討 ...................................................................................... 11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21 第一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12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29. iii.

(3) 第四節 研究對象 ..............................................................................................1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41 第一節 建立國際化指標初稿..........................................................................141 第二節 建構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159 第三節 國際化指標決策資料之分析與統計..................................................18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7 第一節 結論 ......................................................................................................197 第二節 建議 ......................................................................................................205. 參考文獻 ..........................................................................................................211 附錄 A 科技大學國際化成果報告摘要 ....................................................... 223 附錄 B 教育部技專校院國際化獎助要點 ................................................... 259 附錄 C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專家諮詢問卷.......................................... 267 附錄 D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專家調查問卷....................................... 277 附錄 E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相對權重專家問卷 ............................... 285. iv.

(4) 圖. 次. 圖 2-1 Knight 國際化循環模式圖 ...................................................................... 28 圖 2-2 Davies 模式圖 .......................................................................................... 29 圖 2-3 大學推動國際化模式圖 ......................................................................... 30 圖 2-4 Van Dijk 及 Meijer 國際化方塊圖 .......................................................... 31 圖 2-5 Rudzki 不規則過程模式圖...................................................................... 34 圖 2-6 NUFFIC 模式圖 ....................................................................................... 35 圖 2-7 各種國際化實施模式分布圖 ................................................................. 43 圖 2-8 三角模糊數圖 ....................................................................................... 115 圖 2-9 語意變數概說圖 ................................................................................... 117 圖 2-10 三角模糊數的α-截集示意圖............................................................ 119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122 圖 3-2 研究架構圖 ........................................................................................... 128 圖 4-1 各語意變數的模糊數之隸屬度函數圖 ............................................... 160 圖 4-2 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體系圖 ............................................................... 194 圖 5-1 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的一級指標名稱及權重架構圖 ....................... 198 圖 5-2 「策略與規劃」項下的二、三級指標名稱及其權重示意圖 ........... 199 圖 5-3 「組織與人員」項下的二、三級指標名稱及其權重示意圖 ........... 200 圖 5-4 「交流與合作」項下的二、三級指標名稱及其權重示意圖 ........... 201 圖 5-5 「課程與教學」項下的二、三級指標名稱及其權重示意圖 ........... 202 圖 5-6 「支援與服務」項下的二、三級指標名稱及其權重示意圖 ........... 203 圖 5-7 「評量與回饋」項下的二、三級指標名稱及其權重示意圖 ........... 204. v.

(5) 表. 次. 表 2-1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因素分析表 ...................................................... 23 表 2-2 國際化計畫策略一覽表 .......................................................................... 24 表 2-3 國際化組織策略一覽表 .......................................................................... 26 表 2-4 高等教育發展三階段的變化和十個維度變化列聯表 ......................... 37 表 2-5 高等教育國際化類型比較表 ................................................................. 41 表 2-6 國際化策略模式分析表 ......................................................................... 42 表 2-7 Trow 大學評鑑類型表............................................................................. 44 表 2-8 94 年度到 96 年度科技大學評鑑受評學校一覽表 ............................... 48 表 2-9 技專校院評鑑結果行政運用一覽表 ..................................................... 51 表 2-10 技專校院近年招收外國學生人數及區域統計表 ............................... 55 表 2-11 95 學年度技專院校與國外學校學術交流統計表 ............................... 55 表 2-12 96 年技專院校與國外學校建立雙聯學位/合作開課情形統計表 ...... 55 表 2-13 技專院校與國外學校簽約姊妹校統計表 ........................................... 56 表 2-14 技專院校國際交流類型分析表 ........................................................... 57 表 2-15 技專校院負責國際交流單位一覽表 ................................................... 57 表 2-16 94-97 年科技大學評鑑權重對照表...................................................... 59 表 2-17 我國科技大學國際化進程階段一覽表 ............................................... 61 表 2-18 學者對指標的定義彙整表 ................................................................... 64 表 2-19 國內指標體系建構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 71 表 2-20 教育指標系統建構方法比較表 ........................................................... 72 表 2-21 政治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績效指標表 ....................................... 78 表 2-22 日本大阪大學國際化指標一覽表 ........................................................ 91 表 2-23 國際化指標文獻來源及縮寫彙整表 ................................................... 94 表 2-24 國際化整體評鑑指標架構表 ............................................................... 95 表 2-25 教育評鑑指標體系表 ......................................................................... 101 表 2-26 專家學者對權重的定義一覽表 ......................................................... 102 vi.

(6) 表 2-27 AHP 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表............................................................. 108 表 2-28 AHP 和 FAHP 比較表.......................................................................... 110 表 2-29 傳統集合與模糊集合之比較表 ..........................................................111 表 3-1《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評鑑指標》專家諮詢問卷 ............................. 130 表 3-2《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評鑑指標》專家諮詢名單表 ......................... 134 表 3-3 參與問卷調查專家一覽表(依姓氏筆畫為序) ............................... 135 表 3-4 參與問卷調查專家背景分析表 ........................................................... 136 表 4-1 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整體架構初稿表 ............................................... 142 表 4-2 一級指標修正意見彙整一覽表 ........................................................... 145 表 4-3 二級指標修正意見彙整一覽表 ........................................................... 147 表 4-4 「策略與規劃」項下的三級指標意見彙整一覽表 ........................... 148 表 4-5 「組織與人員」項下的三級指標意見彙整一覽表 ........................... 150 表 4-6 「交流與合作」項下的三級指標意見彙整一覽表 ........................... 151 表 4-7 「課程與教學」項下的三級指標意見彙整一覽表 ........................... 153 表 4-8 「支援與服務」項下的三級指標意見彙整一覽表 ........................... 154 表 4-9 「評量與回饋」項下的三級指標意見彙整一覽表 ........................... 155 表 4-10 修正後重新編碼的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一覽表 ............................. 156 表 4-11 評量尺度語意變數對應的三角模糊數表 ......................................... 159 表 4-12 《A1 任務與願景》評量指標填答人次及選項人數比例一覽表 ... 161 表 4-13 指標《A1 任務與願景》的三角模糊數計算一覽表 ....................... 163 表 4-14 整體國際化指標的三角模糊數一覽表 ............................................. 164 表 4-15 國際化指標明確值一覽表 ................................................................. 169 表 4-16 檢視後的國際化指標一覽表 ............................................................. 173 表 4-17 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一級指標填答次數統計表 ............................. 180 表 4-18 一級指標三角模糊數數值一覽表 ..................................................... 182 表 4-19 一級指標模糊正倒值矩陣一覽表 ..................................................... 182 表 4-20 正規化後的一級指標模糊權重值一覽表 ......................................... 186. vii.

(7) 表 4-21 二級指標各模糊權重值一覽表 ......................................................... 188 表 4-22 三級指標各模糊權重值一覽表 ......................................................... 190 表 4-23 指標建構階段各項次修正表 ............................................................. 192 表 4-24 二級指標的串連權重一覽表 ............................................................. 195. vii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理念與架構,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詳述研究目的;第三節針對本研究領域內所論及的幾個 相關名詞及定義加以闡釋;第四節則在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之一,乃國家百年大計,其中高等教育負有 培育國家高等人才的使命與功能,是推動國家永續發展與提昇國際競爭力的 來源,其教育品質之良窳對國家社會整體發展有直接的影響。科技大學是高 等教育重要的一環,科技大學以實務導向為目標,銜接技職教育各階段,其 脈絡從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到科技大學等,建構成一個完整的技 職教育體系。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高等教育快速變動的新時 代,更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時代中,教育國 際化乃成為各國教育革新的重要課題,「國際化」也儼然成為各國大學校 院必要的發展策略(張欽盛,2006)。由於內外主客觀環境的改變,使得我 國技職教育面臨重大挑戰。欲使我國教育與國際趨勢及發展並駕齊驅,則技 職教育必須乘風高飛,故論述國際化,自是極為重要(饒達欽、徐昌慧、饒 嫚琳,2006) 。以下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 壹、國際化是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發展潮流 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 1993 年 11 月和 1995 年 11 月先後 召開了兩次高等教育國際化會議,認為教育國際化己逐漸變成大學治理、規. 1.

(9)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劃、培養目標和課程的核心要素,1999 年更編製適合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參考 手冊(OECD, 1999) 。1998 年在巴黎舉辦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中大會也 鄭重呼籲各國, 「國際化、品質和管理」將成為 21 世紀高等教育發展的三項 挑戰。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之下, 「國際化」從初期強調國防與外交的國家利益 導向轉移到培養具備全球競爭能力的下一代, 「國際化」已成為各國教育革新 的重要議題,也是當今高等教育界的熱門研究領域之一(陳佩英、陳舜芬, 2006;張欽盛,2006;De Wit, 2002; Enders, 2004; Yang, 2005) 。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李文日前在新聞周刊撰文指出,全世界的大學如今正 傾全力推動全球化,大學既是國家間競爭的利器,也是促進全球整合、相互 理解的重要力量。天下雜誌在 2006 年十月間進行的「大學教育大調查」結果 指出,無論是大學生、家長或教授,都擔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台灣讀大 學會喪失全球競爭力,並且覺得台灣的大學教育距離世界遙遠。 90 年代以來,由北美、西歐、澳洲以及日本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率先推動 高等教育國際化,接之而起的是拉丁美洲、亞洲、中東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積 極參與,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潮流(Altbach, Knight, 2006) 。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專家學者無不認為, 「選擇加入全球化這 股潮流,不一定會贏,但是抗拒這股潮流必定會輸」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 的學生需要更寬廣的世界知識和文化理解,能從不同觀點看世界(張欽盛, 2006) 。所以國內青年學子的視野,不能只侷限於台灣,必須具備寬廣的世界 觀及競爭力。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大學進步不可缺少的動力之一。國際化 非但延長了大學的命脈,也有助於大學的永續發展。科技的進步與昌盛,縮 短了國家與地區的有形距離,甚而使國界消弭於無形。大家都體認,這是一 個既競爭又合作的時代,大學競爭力經常被拿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而國 際化也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大學的國際化無疑的是一 個國家國際化中重要的一環。 2.

(10) 第一章 緒論. 貳、政府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視 高等教育是國際性競爭,教育部將國際化列為重要政策,面臨全球化及 台灣加入 WTO 所面臨的教育市場開放趨勢,世界先進國家,無不積極招收外 國學生,外國學生人數的多寡及品質的高低,為教育國際化及教育國際競爭 力的指標之一。顯示教育的國際化是不可擋的趨勢,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國際 化更是備受重視,近年來積極鼓勵大學校院提昇國際化,除已將各校國際化 程度列入大學校務評鑑,及專案推動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和頂尖研究中心計 畫的指標外,更從多面向積極鼓勵各校,推動能具體提昇國際競爭力的相關 發展計畫,包括推動雙語化環境建置措施、獎勵大學校院擴大招收外國學生 補助計畫、舉辦國際性研討會或雙邊高等教育合作會議、鼓勵學生出席國際 會議或參加國際競賽等。 我國大學近年來致力推動的擴大招收外國學生來臺就學政策,根據教育 部統計資料顯示,大學招收外國學生人數在近 5 年來已有大幅增加,整體而 言,統計全國 147 所大學校院(不含軍警校院及空大)招收來臺攻讀學位外 國學生的總數,自 93 學年度 1,960 人增加至 94 學年度 2,853 人,至 95 學年 度已達 3,935 人,至 96 年 10 月止統計數據更達 5,266 人 (教育部統計處,2007) 。 因此,我國高等教育亦須趁此機遇,積極鼓勵各大學校院提昇學術之國 際競爭力,邁向國際化發展。因此,教育部為強化國內大學校院國際化,鼓 勵招收外國學生,進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及提昇大學國際競爭力,教育部特 訂定「教育部獎勵大學校院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補助計畫要點」 ,協助各大學校 院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積極提昇國內大學校院學生外語素質與國際接軌及加 強全方位的外語環境,朝向專業化外語學術養成的目標前進,並發展國際交 流與合作環境,延長大學命脈,增強活力;厚植國內大學之國際競爭力,增 進與國外各高等教育機構之競爭力。教育部期望未來於民國 100 年時國內各 大學修讀學位之外國學生人數可達 12,830 人,可與高等教育發達、科技文化 3.

(11)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進步,經濟繁榮等美歐先進國家相互競爭,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台就讀。我 國缺乏天然資源,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最大的資產即在於可貴的人力資源, 而整體人力素質的提升,非教育無以達成。因此,與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的 高等教育,更應放眼世界,掌握潮流的脈動,以提升學生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教育部,2008)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中區座談會手冊(2008)指出,馬英九 總統在其十二項教育政見的第七項主張「擴招境外學生,促進國際交流」 ,希 冀推動「萬馬奔騰計畫」 ,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擴大招收境外學生來台就讀, 以豐富台灣學術內涵及開拓學生視野,四年內增加 30,000 個名額,給國內外 學生進行流,促使外籍人數倍增,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顯示新政府對高等教 育國際化相當重視。. 參、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產業化、商品化 台灣於 2002 年 1 月 1 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世界貿易組織及其 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在製造業和貿易等傳統的貿易項目之外,將保險、金融、運動、建築及教育 等十四項服務業也納入國際貿易的項目,並在 1994 年完成「服務業貿易總協 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希望藉由透明化和漸進 自由化原則建立多邊性架構。 由此可見,教育本質已不只是單純的教育而已,教育已被世界各國普遍 採認是服務產業。如澳大利亞的教育產業已是全國第三大產業,截至 2007 年 底,已有來自世界 190 個國家,超過 370,000 人的學生在澳大利亞就讀,2007 為澳大利帶來約 125 億澳幣收入(AEI, 2008) 。日本早稻田大學計畫在 5 年之 內,增加外國留學生到 8,000 人,佔全校學生的一成,該校目前已有 2,400 人 外國留學生。這項措施,顯示早稻田大學加速推動國際化政策的決心(教育 4.

(12) 第一章 緒論. 部電子報,2007 年 11 月 1 日) 。 過去我國在研議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因應之道時,焦點大多集中在農 業、財政、金融、工商業等如何未雨綢繆上,至於教育事業如何因應則極少 觸及。事實上,進入 WTO 對一向採取保護政策之教育事業的衝擊,絕不亞於 財政、金融、經濟,如果不及早圖謀對策,教育風暴的發生,恐怕無法避免 (楊朝祥,2001) 。我國加入 WTO 後,市場的開放已是無可避免,面對 WTO 的市場開放、自由競爭原則,各類經濟貿易上的衝擊將毫不留情地迎面而來, 預計將對國內經濟市場及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其中包括歸類於項服務業中 的「教育服務業」 。 教育產業雖然不像農業和工商業那樣的直接面臨變化,唯在教育產業 化、全球化、國際化及自由化競爭要素下,教育工作者由受傳統社會敬重的 「有教無類」傳道者,變成全化自由競爭的「服務產業」 ,教育市場由半開放 的「世外桃源」變為「國際市場」 ,可見得,加入 WTO 後對教育的本質及內 容也會產生相當衝擊,其影響是全方位的。因此,意味著我國的教育市場必 須對所有的會員國開放。 教育市場的國際化,遂成為近來教育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高密度的 人員和產業流動下,除了我們有學生出國和到大陸留學,也有外國和大陸學 生來台留學,台灣亦可到國外設立大學或分校,將教育文化輸出,這樣才可 以「讓台灣走出去,也讓世界走進來」 ,而真正成為一個地球村。在地球村的 社會,大學國際化已是必然的趨勢。但我國的科技大學不僅境外學生稀少, 國際化也僅限於少數國外學者的講學研討會的舉辦、姊妹校的簽訂與少數英 文授課課程的辦理,與實質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相去太遠。國際化相關課 題尚包括大學的運營管理,如學校任務與願景、經費、組織架構與人力資源、 教師和學生的各項支援系統等。故為有效達成國際化目標,促進學校發展,. 5.

(13)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國際化指標做為各校推行教育國際化時的立論依據。. 肆、高等教育永續經營理念 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甚至成為普及教育,張建邦(2002) 指出,大學校院因為就學人口減少,競爭白熱化,「搶資源」、「搶學生」將是 已邁進「普及化高等教育」社會必須面臨最嚴肅的課題。 隨著就學學生年齡增長,台灣近年的出生率逐年下降,根據內政部統計 (2008) ,1998 年台灣地區出生登記嬰兒為 271,450 人,2008 年 1 至 10 月出 生嬰兒約 168,506 人。從 1998 到 2008 年十年間出生人口大幅減少,少子化危 機浮現,而未來 10 年內,6 至 11 歲的國小學童人數將減少約 28%,12 至 17 歲國高中人數將減少約 13%,18 至 21 歲大學階段人數將減少約 6%。同時統 計資料也顯示,1997 年 65 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 8.1%,預估到 2024 年老 人將占總人口數的五分之一。 所以,僅從國內出生率快速下降,使得各縣市政府開始裁撤中小學班數, 未來教育資源過剩問題可能蔓延到大學等高等教育,令高等教育機構的經營 雪上加霜;另從經濟供給需求面觀點,當代表供給面的高等教育機構所能提 供的遠大於需求面的學生人數時,高等教育機構將會面臨「競爭激烈」 (大學 院校數量多)和「市場縮減」 (就學人口減少)的戰國時代,因此,高等教育 國際化和其他可以順利生存且留住學生的方法,都值得規劃(湯堯、成群豪, 2003) 。例如,相對於台灣教育資源的過剩,大陸教育資源仍嚴重不足,讓大 陸學生能來台灣就讀,將可善用目前閒置資源。李雪麗(2002)在《台灣能 培養出國際人才》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應在內部加速變革,外部則積極打 造國際化形象;故透過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的建構可以促使學校發展主動式 國際化策略,學校邁向國際化的挑戰。. 6.

(14) 第一章 緒論. 伍、建構一套適切的國際化評估指標 近年來,隨著全球教育競爭力的驅使,各國間紛紛建立各種教育指標系 統,據以評定教育品質,藉以指出教育之發展現況與趨勢,作為引導國家教 育發展與政策規劃之參考(蔡金田,2006)。目前有關國際化評估指標的研 究 如 經 濟 合 作 與 發 展 組 織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委託阿姆斯特丹大學 Hans de Wit 教授和加拿大多倫多 大 學 Jane Knight 教 授 所 共 同 發 展 的 「 國 際 化 品 質 評 估 過 程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Quality Review Process, IQRP)」;美國教育學會依照 IQRP 模型,針對美國教育環境所開發的大學國際化評估準則;此外,歐洲大學策 略管理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ESMU) 所採用的標竿法(benchmarking approach)亦是大學評估國際化的指標之一。 教育部為檢視國內大學校院國際化能力,除了將國際化列為學校校務評 鑑指標之外,也鼓勵各校辦理大學國際競爭力相關活動,如提昇大學國際競 爭力計畫、建立雙語化環境、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補助計畫、開辦國際研究生 學程等,且成效已逐漸顯現。在教育部的國際化政策引導下,大學近幾年辦 學普遍關注績效責任和品質保證議題,尤其工程領域更是積極參與華盛頓公 約組織協定的認證。 我國在民國九十四年起雖然已將「國際化」列為大學評鑑新增項目之一, 評鑑指標包括全校招收外國學生比例、開設全英語授課課程比例、學生通過 中級英文檢定等級考試比例、外籍教師比例等項,以凸顯高等教育必須重視 國際化的趨勢(許士軍,2005) 。表示大學國際化程度已受到國內學者及教育 決策人員的關注,然而,國際化仍屬大學綜合評鑑項目之一,其評鑑指標項 度未能完全反應大學國際化程度、國際化的調整與發展。由於歐美先進國家 或機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評鑑方面已具有相當可觀的基礎。因此,本研究擬 參酌國內外已開發的指標架構,探究歐美先進國家或機構指標的發展經驗, 7.

(15)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考慮我國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建構一套適合國內教育環境的科技 大學國際化指標,作為我國科技大學未來推動國際化活動與自我檢視國際化 政策之參考。故透過本研究的結果,除了加速推動學校邁向國際化外,更可 以定期實施自我評鑑,保證校務的績效和品質。 分析上述,從國家層面觀察,各國高等教育皆面臨教育變革和創新,國 際化成為高教議題;從政府機構觀察,雖然鼓勵各大專校院積極辦理國際化, 然而,仍缺乏一套有彈性的系統或機制,來支持各科技大學推展主動且創新 的教育國際化活動;從教育機構觀察,未來將會面臨「競爭激烈」和「市場 縮減」的挑戰,此外,以本研究對象的 22 所科技大學為例,22 所學校以私立 學校居多,其中只有台灣科技大學獲得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補 助,私立學校就相當不足。因此,為了提升大學生競爭力,培育具備國際視 野與知識的教育精英,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面對重大挑戰之 一,也是亟須重視的教改課題。如同 Hayward(1995)所說的: 「21 世紀的學 生必須能有效率的發展具備國際化的能力,缺乏國際化的能力,則國家整體 教育品質和競爭力將會降低」 。 目前「國際化」已形成當前臺灣各大專校院推展校務的重要議題,本研 究將會探討先進國家或國外大學實施國際化的概念、模式及實施策略,希冀 做為國內大學未來規劃國際化政策時的參考。透過本研究建構的科技大學國 際化指標,學校可以檢視各項軟硬體配置度,使邁向國際化的配套措施逐漸 臻於完備。. 8.

(16)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內容分析法、專家諮 詢、模糊德懷術和模糊層級分析法等研究法。在質化與量化研究的基礎上, 希冀發展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具備分析統計架構的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以 協助國內科技大學發展及評估其國際化政策。具體而言,本研究探討的目如 下: 一、探討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與現況。 二、建構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架構與內涵。 三、發展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架構的相對權重值。 四、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單位或科技大學在推 展與評估國際化活動成果時之參考。. 貳、待答問題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說明如下: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與現況為何? 二、國內外教育機構或組織已建構的教育國際化指標為何? 三、如何利用模糊德懷術方法選取指標? 四、三級制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架構與內涵為何? 五、如何利用模糊層級分析法計算國際化指標的相對權重值? 9.

(17)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的重要名詞說明如下: 一、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科技大學為我國技職教育體系的最高學府,科技大學以教授及研究應用 科學與實用技術為目標,截至 96 年度核准之科技大學已有 37 所。本研究指 的是已改名滿 2 年之 22 所科技大學,其中 17 所參加 94 學年度科技大學評鑑、 5 所參加 95 學年度科技大學評鑑。 二、教育國際化(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 本研究對教育國際化的定義為: 「教育機構進行與國際教學、國際研究與 國際技術合作等相關的交流活動、計劃和服務之過程及採取之配套措施」 。 三、教育國際化指標(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icators) 本研究所指的「教育國際化指標」使用學制設定在科技大學,指標架構 稱為三級制國際化指標(three-leve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icators) ,三級制指 標架構亦即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三個層級。藉由教育國際化指 標的檢核,可以具體的描述、分析、解讀或判斷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之績效。 教育國際化指標具有自我檢視(self-check)、標竿學習(benchmarking)、機構認 證(accreditation)、資格審查(audit)及學校排名(ranking)之功能。 四、指標權重(indicator weights) 指標權重係指該指標在評鑑指標體系中的相對重要程度。本研究所指「指 標權重」是經由「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相對權重問卷」調查所得資料。 指標權重值愈高,表示該指標在各指標項目愈重要。 10.

(18)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對象主要係參加 94 和 95 兩個學年度科技大學評鑑的 22 所科 技大學。分析其評鑑報告後,對推動教育國際化具有績效的科技大 學,歸納其成功因素;同時也針對辦理教育國際化成效不彰的學校, 分析其推動國際化不力之因素。綜合科技大學辦理國際化成功和不力 因素後,作為編製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參考依據之一。所以本研究結 果不宜直接應用在國內其它普通大學、技術學院與專科學校。 二、本研究結果適合科技大學用來自我檢視辦理國際化成效,國際化執行 成效優良學校可作為它學推動國際化的標竿學習對象,研究結果較不 宜用來作為學校排名之用。 三、科技大學評鑑包括綜合校務、教務、訓輔與行政支援四大類,內涵多 樣、方式多元,所以本研究僅限於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的建構而不涉 及整體科技大學的評鑑方法與方式。. 貳、研究限制 一、教育國際化是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之一,它是一個持續在進 化、時間序列縱深廣、複雜的過程。本研究囿於時間及能力限制,並 無法將各國高等教育作詳細之比較及探討。 二、本研究所建構的三級制國際化指標,於實務應用時須考慮各校現有條 件,使用者掌握彈性與效率原則,規劃適切的評估準則及參照來源。. 11.

(19)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三、本研究所建構的國際化指標,限於主客觀因素,未進一步操作驗證, 故經過實證後的指標架構,有待進一步做比較研究。 四、本研究模糊德懷術、模糊層級分析法和專家諮詢會議的專家群組大都 是科技大學教育現場的實務工作者,各皆具備豐富的科技大學教育國 際化實務經驗,但其經驗有時也難免失於主觀,若能擴大參與群組, 將使研究更具應用價值。. 12.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高等教育快速變動的新時 代,更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時代中,教育國際 化乃成為各國教育革新的重要課題,「國際化」也儼然成為各國大學校院必 要的發展策略(張欽盛,2006)。在少子化時代,我們也許很難相信若干年 後,台灣的高等技職院校會因為國際化程度低而面臨轉型或無法繼續經營。 檢閱過去數十年的歷史就可以清楚發現,一個組織目前的成功並不保證未來 的成功。當前組織所面臨之最大問題來自於其外在環境之變化迅速,但本身 卻忽略變化的發生或無法立即擬定對策及時因應,最終導致失敗的結果。組 織必須持續因應環境變遷的需要而調整經營管理模式,否則將面臨遭受淘汰 的噩運(黃貞裕,2006)。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依序從教育國際化之意義、背景因素、策略管 理模式、主要國家或區域高等教育國際化情形等文獻來探討高等教育國際化 之意涵與現況;第二節探討教育國際化的評鑑,說明目前我國科技大學評鑑 現況及分析科技大學國際化現況;第三節重點在探討選取國際化指標的文 獻,對指標的定義、指標發展的原則、評鑑指標的類型及標評鑑指標發展的 方法、主要國家或區域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提出論述,分析主要國家高等教 育國際化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發展科技大學國際化評鑑指標之參考;第四 節說明評鑑指標體系的權重及計算方法,詳述權重的意義及計算方法,說明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在指標權重應用的意義;第五 節探討模糊理論的概念。以下分別探討各節內容。. 13.

(21)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第一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與現況 本節探討與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相關文獻,做為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 之理論基礎。首先說明國際化的意義,藉以界定本研究有關國際化之相關概 念;次述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活動的背景因素與策略;接著歸納、整理先進 國家國際化學者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管理模式;最後則分析與說 明主要國家或區域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作為本研究發展科技大學國際化評 鑑指標之參考。. 壹、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義 在資訊通訊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知識已成為社會、經濟、政治、文 化發展的關鍵因素,高等教育是生產新知識及知識擴散的主要來源,亦為推 動國家現代化與提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動力。故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都在進行 各種結構性與非結構性的轉型,例如,1980 年開始,主要國家如美國、德 國、日本和台灣,都進行幅度不等的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是二十一 世紀全球高等教育界共識的熱門課題之一,也將是台灣各高等教育機構未來 所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不少大學特別是要立志要成為世界一流學府的學校 都應將「國際化」視為學校校務發展策略的優先考慮要素。在全球化的大趨 勢下,跨國界的學術交流顯著的增加,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國際化已是 現今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潮流,也是各國的共同現象,本節將整理各家見 解,針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涵與實施模式,作深入之分析與探討。 「國際化」活動早在數千年前即有之,當時的國與國間互動規模小、 數量少,及至今日,科技發達,拜交通及通訊工具之便利,人與人 之往來,不受時空限制;國與國互動日益頻繁,訊息的傳遞與處理 更是彈指之間。國際化、全球化的現象就成了常態,無論是政治、 14.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經濟、文化、科技、生活、藝術等等,皆是互動中遞嬗、融合、衍 化及變遷,教育受到此種影響亦愈趨深化,先進國家的教育與文化 之參照性、滲透性便轉趨強勢(饒達欽、徐昌慧、饒嫚琳,2006: 頁 17-36)。. 由上述瞭解,「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及其發展自古有之,並不是一個 新概念,國際化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早在 1940 年代,國際化概念被引 入高等教育領域時,如何正確的定義國際化便是一個問題(Mestenhauser, 1998)。近年來,雖然很多國家都致力於推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國內外不 少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但是對「高等教育國 際化」的定義卻仍頗為分歧,究竟何謂高等教育國際化,亦或高等教育國際 化的意涵到底是什麼?並沒有一致的看法。因此本研究先行釐清國際化之涵 意。 《韋氏新國際字典》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對 “國際(international)"的定義為:存在於國家或其公民之間的;與國家間 交流有關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參與的;影響兩個或兩個國家以上的。 《韋氏新國際字典》對於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的定義則分為動詞和 名詞兩部份說明,在動詞部份的解釋為:使……在關係、影響或範圍上成為 國際性的;關於國際化名詞的解釋則為:指這樣的活動或過程(畢曉玉、張 曉明,2006)。 顧明遠(1999)在其主編之《教育大詞典》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各 種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的一種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 (1)加強外語教學, 大量增設有關國際問題的課程、專業和系科,注意培養從事國際問題和國際 事務研究的專門人才。 (2)進行廣泛的人員國際交流,如本國教師和學生出 國留學、進修、講學、研究或接受、邀請外國教師、學生從事類似的學術活 15.

(23)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動。 (3)進行教育和學術跨國合作。如實行聯合培養、合作研究,互相提供 資料、資訊、設備條件等。 Yang(2002)指出,「國際化」一詞所指涉的意涵因人而異,有些著重 外國語言的教育、有些強調國際間交換教師與學生、有些則主張教育的交流 與技術的合作。在高等教育的領域中,「國際化」這個名詞可由「活動 (activities)」與「過程(process)」兩個構面來說明。當國際化被視為「活 動 」 的 概 念 時 , 則 其 國 際 化 活 動 可 歸 納 為 學 術 的 (academic) 和 課 外 的 (extracurricular)兩種類型,具體內涵如課程的發展與革新、師生的交換、學 術研究的交流、技術的支援、跨文化的訓練、國際學生的教育等。若從「過 程」的觀點而言,國際化乃是整合「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功能,使大學邁 向國際的、跨文化的與全球性發展的一種過程。由上述 Yang 對國際化的定 義可以理解,其定義強調國際化過程與活動內容。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的 國 際 大 學 聯 合 會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AU) (2006)則認為: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跨文化的 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工作、研究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 而且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 化,既有由上而下的,又有由下而上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 加拿大學者 Knigh(1999: 15) :對教育國際化定義受到國內外較多的引 用,她以過程論來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Knight 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 指一種國家高等教育面向國際發展的、動態的、漸進的過程,是把國際的、 跨文化的、全球的觀念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學、研究和服務等各項功能中的 過程。. 16.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Knight 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概念歸納為下列四種取向:. 一、活動取向(activity approach) 活動取向就是指學校為因應國際化而辦理各種不同類型的具體活動。這 些活動主要包括課程的改革、學生、人員的國際交流、技術援助、合作研究 等方面。使用這種類型普遍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包括三種主要因素: (1)課 程的國際化; (2)與訓練和和研究有關的學者和學生的國際流動(mobility) ; (3)國際技術援助與合作計劃。因此,他們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是: 「與 國際研究,國際教育交流與技術合作有關的各種活動、計劃和服務」。加拿 大大學與學院聯合會(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 AUCC)則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多種多樣的活動,其目的在提供一種真 正能融入全球意識環境中的教育經驗與情境」。. 二、能力取向(competency approach) 能力取向是從培養發展學生、教職員的新技能、態度、知識和價值的角 度來界定國際化的,它著重的是人而不是學術或組織管理方面的問題。如加 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國際教育理事會專家小組認為「國際化就是一國為成功地 參與日益相互依賴的世界做準備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融入後期中等教育 系統的各個方面,促進全球的理解,培育有效地生活和工作在多樣化世界的 各種技能。. 三、精神氣質取向(ethos approach) 精神氣質取向強調建立校園內支持及推廣國際化的文化或氛圍。如美國 教授 Harari, M. 持有的就是這種方法。他把國際教育與教育的國際化視作同 義詞,他認為國際教育不僅應包括課程、學者和學生的國際交流、與社區的 17.

(25)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各種合作計劃、養成訓練及廣泛的管理服務外,還應當包括「積極的態度、 全球的意識」等文化或氛圍,並內化為學校的精神氣質。. 四、過程取向(process approach) 過程取向是將「國際的、跨文化的」等具備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 dimension)的觀念,經由適切的活動、政策及過程整合或融入到高等教育的 教學、研究和服務。過程方法是目前先進國家較常使用的界定國際化的一種 方法。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動態且連續發展的過程,在國際化過程中,教育 機構之動機與所採用的概念、模式會隨著策略變動而調整;de Wit(2002) 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注意和認同,人們傾向以最 適合他們目的的方式定義它,即使不存在精確定義的一致意見,但當對國際 化進行評鑑,以及將其用於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時,需要有必要的參數。說明 結合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框架建立和使用工作定義是切合實際需要的。他認 為國際化包括跨文化的觀念,是對國際的、全球化的現象做出回應,而全球 化現象只是國際化的觸媒。 戴曉霞(2005)則以國際化的實質內容定義國際化,戴曉霞認為,國際 化是近年來各國高等教育政策和研究最主要的議題之一,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主要可以由下列四個研究方向來進行: (一)學生的國際化:招收外國學生或本國學生前往他國就讀,以獲得 文化經驗和語言能力。 (二)教師的國際化:包括教師的短期訪問和外籍教師的徵聘。. 18.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三)課程的國際化:如(1)擴大課程的國際視野;(2)開設關於其 它文化和語言的課程;(3)透過遠距或網路修習外國大學所開 設的課程。 (四)研究的國際化:透過研討會、期刊及書籍等交換推廣研究成果。 綜合上述國內外國際化專家學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論述,本研究將 「教育國際化」定義為:「教育機構進行與國際教學、國際研究與國際技術 合作等相關的交流活動、計劃和服務之過程及其配套措施」。. 貳、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因素與策略探討 高等教育在目前強調變革與知識經濟的社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 驅動力包括:通訊與科技的高度發展、國際觀人才的需求增加、經濟和貿易 自由化的重視、私人教育投資的增加、國家對教育投入的減少、強調終身學 習等(Knight, 2005) 。Altbach 和 Knight(2006)認為,近幾年大學之間的 國際交流活動在規模範圍和複雜程度上都遠遠超過了二十年前的國際化活 動,尤其是商業性的跨國教育活動,是一項很大的產業,為大學和其它教育 項目的提供者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這些國際活動還為學生提供了出國留學、 瞭解其他文化的機會。然而,在有些國家,本國的學校無法滿足人們的入學 需求,國際教育活動為這些國家提供了高等教育入學的機會。所以透過對探 討國際化的背景因素,可以明確認清國際化現象的本質。.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因素分析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因素是多面向且複雜的,Aigner, Nelson 和 Stimpfl(1992)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因素包括: (1)國際安全中的利 益;(2)維持經濟的競爭力;(3)讓本國人民瞭解他國。. 19.

(27)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根據英國無國界高等教育觀察所所長 Svava Bjarnason(2007)對英國大 學為何要國際化的一項研究指出,英國大學國際化的六項背景因素及比重 為:增加學生和老師於國際性知識的能力和產出(22%);強化研究與知識 的能力和產出(22%) ;建立國際性聲望(18%) ;貢獻學術成就和品質(14%) ; 使全校師生來源多元化(13%);推廣課程發展和創新(8%)。 學者 Altbach 和 Knight(2007)則認為國際化的背景因素為: (一)追求利益:有些國際化項目的重要動機之一就是營利(profits)。 一些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如當今美國最大的的阿波羅教育集團,日本滋慶 教育集團,以及其他一些組織,己經透過在它國成立新的學校、併購現有學 校或與別國的教育機構合作等方式參與該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市場,招收外國 學生,不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均被視為是營利的途徑。 (二)提供入學機會,滿足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隨著全世界高等教育大 眾化時代的到來,進入後期中等教育階段的年輕人的比例顯著提高。有些國 家國內高等教育供給能力不足,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涯發展需求。以英語系國 家和歐盟中較大的國家,為他們提供入學機會,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 要部分。 傳統的國際化背景因素包括:經濟面、政治面和社會文化面等面向。 經濟因素:經濟因素是教育機構啟動國際化最普遍的因素(Knight, 2005),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因素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作用日趨明 顯。全球化推動了人力流、資金流、商品流、服務流、知識流、技術流和資 訊流等進行跨國界的流動,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也推動 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加強了各國之間在教育資源方面的交流,迫使各國的 教育市場向全球開放,從而各國都可能利用全球的教育市場。 20.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以英國為例,英國自 1979 年起改變留學生政策,推行以營利為目的外 國留學生政策(Bjarnason, 2007)。80 年代開始,同為英語系國家的澳洲、 紐西蘭和加拿大等國也先後採取同樣的措施。此後,美國、德國、法國和荷 蘭,甚至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也相繼改變以往政府對外國留學生 採取全額資助或優惠的政策,將留學生教育和教育服務等商品化,謀取商業 利潤,究其原因,係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西方許多國家的大學從政府獲 得的經費挹注逐步減少,特別在 20 世紀 90 年代之後,大多西方國家的高等 教育已邁向普及化階段,許多大學面臨生源危機,促使這些大學院校不得不 靠開拓海外學生市場,提供教育服務來增加學校收入。 政治因素:政治是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國際化 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政治因素,在古代和中世紀,歐洲多數國家的高等教 育被教會所控制,為了擴大教派的影響,宣揚教會教義往往成了高等教育國 際化的主要目的。Choi(2003)認為國際化政治面可以從國家層面和教育機 構層面兩方面探討,從宏觀的國家層面觀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施往往被 視為對民主的和國家安全的投資,透過教育投資,讓人們相互瞭解,降低緊 張關係和避免可能產生的衝突;第二個國家層面的政治因素是保存國家文 化,國際化功能不僅僅是進口較佳的教育系統,培養國際性人才和具備全球 化理念的公民,藉著國際化活動,從教育先進國家學習自我文化的保存。從 微觀層面的教育機構審視,近二十年西方國家高等教加速國際化,各色多元 人種包括學生、教授和研究員進入校園;此外,由於通訊技術發達,學生可 以快速利用網際網路、e-mail 和遠距教學和不同國家的人接觸,造成學校必 須在課程、管理和行政上提供多元的服務(Davis & Olsen, 1998)。 文化因素:現今世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化特 色、價值取向,要使全世界人民相互瞭解,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扮演著非常重 要的角色。教育國際化活動下,各國人員的交往的增加,人們要瞭解世界其 21.

(29)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他國家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各國高等學校不僅擔負著傳遞 和發揚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而且借鑒和吸收外國先進文化,以充實本 國文化的內涵,使本國文化能迎合國際化發展趨勢。進行文化交流已經成為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活動與策略,全校師生也可以利用積極參與各種國際 化 的 活 動 , 獲 得 國 際 化 能 力 ( international compeence ), Henson, Noel, Gillard-Byers 和 Ingl(1990)認為所謂的國際化能力是指能自在的、有效率 的和其他國家的人共事。 學術因素:學術層面是許多大學實施國際化的主要因素。誠如 Schoorman 所說:「沒有國際視野的教育過程,教育品質保證是不完全的、 是狹隘的」。推動國際化活動使大學課程教學、研究議題趨向國際化,學生 能從國際化課程中學習更多的經驗,有利於提高本國教育品質和國際競爭 力,加速培養國際性人才。 個人因素:關於影響教育國際化的個人因素方面相關文獻並不多見, Altbach(1999)認為,就目前世界的學術認知方面來說,高等教育國際化能 力應視為「私有財」 ,個體在此領域受益程度多於社會。70 年代台灣大學畢 業生有一定的比例畢業後隨即出國留學,所以台灣早期 70 年代起便流傳著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順口溜,這些菁英學生在國外完成 學業歸國後成為我國在各行各業的中堅份子。因此,個人因素方面可以歸納 如個人的追求個人生涯發展、期待升官發財和滿足個人學術成就等。 綜合各項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因素,彙整如表 2-1(Choi, 2003)。. 22.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2-1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因素分析表 背景因素. 說明. 經濟面. ․國家、企業對全球勞動力的需求 ․培養學生全球競爭能力 ․增加報酬及附加收入資源的管道. 政治面. ․國家安全、世界和平 ․國家文化保存及認同 ․多元文化、人員流動. 社會文化面. ․國家認同、國家主義、區域傳統 ․多元文化主義 ․全球化認同. 學術面. ․教育資源增加 ․教育競爭力 ․教育品質. 個人面. ․生涯發展 ․學術成就 ․全球化能力. 資料來源:Fro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Korean University(p.32), by J. G. Choi, 2003,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二、國際化活動的策略探討 從過程向度和內容向度分可以瞭解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種包含多種多 樣具體活動的發展趨勢,相關研究顯示,高等教育國際化活動的策略有很 多。Knight(1999: pp.23-25)認為推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整體上可以分 為計畫策略(programme strategies)和組織策略(organisational strategies) 二大類。. 23.

(31)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一)計畫策略 計畫策略是指高等教育機構為推動國際化所啟動和學術本質相關的教 學、學習、研究、訓練、建議或支持性活動等活動策略。計畫策略分為學術 活動、研究與學術合作、課外活動、外部關係與服務四個部分,詳細的計畫 策略項目如表 2-2 所示。 表 2-2 國際化計畫策略一覽表 類別. 策略項目. 學術活動. 學生交換計畫、外語學習、國際性課程、區域或主題研究、國 外工作/學習、國際學生、教學/學習歷程、聯合或雙學位課程、 跨文化訓練、學者與教授互訪、教授/職員的流動計畫、訪問學 者計畫、學術活動與其它策略之連結、. 研究與學術合作. 區域主題中心、聯合研究方案、國際性會議與研討會、論文或 報告出版發行、國際研究協定、研究、課程及教學的連結、研 究生或大學生交換計畫、學術或其他領域的國際研究夥伴. 外部關係與服務. 國際發展支援方案、國外訓練計畫協定、國外的教學分部與遠 距教育、國際網絡的參與、海外校友會發展計畫、社區服務與 不同文化間的計劃方案、發展方案、訓練活動與教學研究的連 結、與非政府組織或私人企業的夥伴關係與計畫. 課外活動. 學生社團與協會、國際的或不同文化間的校園活動、與社區文 化團體的共同參與、同儕團體與計畫、社會、文化與學術支援 系統. 資料來源:From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24), by Knight, J. , 1999,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aris: OECD.. (二)組織策略 組織策略是指那些擁有自主決斷及行事的能力的組織行政部門,為確保 國際化的實施而制定的一系列相關政策、制度和運行機制。換言之,就是通 過相應政策和管理制度等的發展使上述那些被提到過的活動制度化。可以 24.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說,國際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組織策略來決定的,如果沒有一定組織 機構的配合,國際化的實施是非常困難的(Knight, 1999) 。組織策略亦分為 四個部分,包括學校治理、校務運作、支援服務、與人力資源發展。詳細組 織性策略項目如表 2-3 所示。 1.學校治理(governance) 學校治理係指學校之領導者能體認國際化的重要性,並且支持與承諾國 際化的發展,而學校本身亦清楚國際化的動因,並將國際化作為組織的發展 主要目標。 2.校務運作(operations) 校務運作指的是機構各部門的計畫能與國際化相整合,且各部門間能建 立有效的溝通協調系統,共同推動國際化的發展,機構亦必須編列足夠的經 費以及建立相關之配套措施整合各部門的運作,使其共同為國際化目標努 力。. 3.支援服務(support service) 支援服務指的是機構各單位能全力支持國際化活動的推展,並能提供機 構成員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時所需要的協助。 4.人力資源開發(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人力資源開發是指大學能積極鼓勵所有人員發展和參與國際交流活 動,並且提升與充實學生、教職員的國際化能力。. 25.

(33)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表 2-3 國際化組織策略一覽表 類別. 策略項目. 學校治理. 高階領導者的承諾、釐清國際化的原因與目標、確認國際化在 機構宗旨及其他政策性文件的地位. 校務運作. 將國際化與整個機構及各部門計畫相整合、適當的組織結構、 溝通系統的聯繫與協調(正式與非正式)、集權與分權間對國 際化之推動與管理的平衡、足夠的經費支持與適當的資源分配 系統. 支援服務. 機構服務單位的支持,如學生住宿、諮商、註冊、募款等、學 術單位的支持,如語言訓練、課程發展、圖書館、國際學生在 校園的學習與本國學生到國外的學生支援服 務,例如新生適應計畫、跨文化的訓練、輔導教師等. 人力資源開發. 招募及選擇具備國際化與跨文化專門知識的人員、獎勵教授與 職員對國際化的貢獻、教職員的專業發展活動、支持教授的國 際派任以及其公休假. 資料來源:Fom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26), by Knight, J. , 1999,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aris: OECD.. Knight 和 de Wit(Knight, 1999; Knight, 2004)曾提出過一些重要的組織 策略: (1)學校董事會和主要行政部門的贊成與支持。董事會把國際化作為 大學使命的一部分並納入校務決策過程,學校主要行政官員的支持,這是高 等教育國際化成功的關鍵因素; (2)教師和職員中大量重要成員的支持和參 與; (3)設立國際辦公室以提供諮詢、協調、日常事務管理與通訊支持; (4) 來自校內外的足夠的經費保障; (5)制定各種相關的政策,包括鼓勵和獎勵 教師和工作人員開展國際活動的政策; (6)建立正式的通訊管道以便更有效 的使用資源,提高合作水準和保證機會的公開有效; (7)制定年度發展計畫、 預算和國際化評鑑方案以保證國際化的努力成為全校性的持續的發展過程。. 26.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參、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管理模式 本研究綜覽國內外有關國際化的策略管理模式,歸納出五種模式,分別 是 Knight 倡導的「Knight 模式」;John Davies 提出的「Davies 模式」;荷蘭高 等教育學者 Van Dijk 及 Meijer(1997) ,根據 Davies 模式所改良的「Van Dijk 及 Meijer 模式」 ;第四種模式是由英國學者 Romuald Rudzki 所發展的 「Rudzki 模式」 ;第五種模式是由荷蘭學者 van der Wende 所發展「NUFFIC 模式」。雖 然有關國際化執行策略有多種模式,然而,並沒有一種是最佳模式,各種策 略管理模式皆呈現實施機構的重點策略、強調組織架構、實施政策及敘述推 動國際化的階段別。五種國際化策略管理的模式說明如下:. 一、Knight 模式 Knight 模式是 Jane Knight 在 1994 年提出,該模式係對加拿大的大學調 查後的研究結論,此模式著重於將組織承諾與願景轉換成具體的教育國際化 實施策略。Knight 國際化模式也可稱為「國際化循環模式」,該模式包含七 個 循 環 階 段 , 分 別 是 : 第 一 階 段 認 知 ( awareness )、 第 二 階 段 承 諾 (commitment) 、第三階段規劃(planning) 、第四階段組織架構(structure)、 第五階段運作(operationalise)、第六階段檢視(review)和第七階段強化 (reinforcement),Knight 國際化循環模式圖如圖 2-1 所示。 在認知階段,Knight 建議組織必須對教育國際化的目的、可能策略及資 源配置做全校性的廣泛討論。在承諾階段,端賴組織領導者的具體承諾,建 立全體成員目標的一致性。規劃階段則反應組織的教育國際化需求及目的, 訂定策略,設定優先順序等。運作階段則依照組織的差異性,對國際化有不 同的活動。而在強化階段,說明組織能具體使用各種方式將教育國際化成為 校園文化,使組織成員有共同的信念及認同,願意為自己的組織努力及奉 獻。整體而論,Knight 模式強調組織機構領導者必須要提供適當的願景與組 27.

(35)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織環境,使成員能共同參與,並能有效的實行,具體的將國際化活動融入各 項工作流程和組織文化,成為組織特有的文化傳承(Knight, 1994, pp. 121-132) 。 Knight 模式有二項特點,第一是強調組織文化有凝聚團體共識的重要性, 良好的學校組織文化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提升推動國際化的策略效能及 過程。另一個特點是此教育國際化策略管理模式屬於所謂的迭代法(iterative way),各個階段在整體循環都可以前進及後退依序完成循環。. 1.認知(Awareness) 國際化對學生、教職 員及社會的需要、目 的及益處. 7.強化Reinforcement) 發展與鼓勵學校教職 員、學生參與的各項 獎勵措施. 2.承諾(Commitment) 高階行政領導者、管理 單位、教職員、學生. 3.規劃(Planning) ․確認需求及目的 ․設定目的及目標 ․排定優先順序 ․訂定策略. 6.檢視(Review) 啟動國際化活動過 程及策略的評估及 影響. 5.運作(Operationalise) ․學術活動及服務 ․組織因素. 4.組織架構(Structure) ․組織管理 ․行政架構. 圖 2-1 Knight 國際化循環模式圖 資料來源:From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nadian Universities(p.122), by Knight, J. 1994,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8.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Davies 模式 Davies 模式國際化策略規劃模式如圖 2-2 所示,整體推動學校國際化策 略分為內部要件和外部要件,該模式所發展的檢核表(checklist) ,具體說明 學校在規劃國際化活動時內部和外部環境可能面臨的課題。例如,在使命 (mission)階段,組織機構應清楚的陳述關於國際化的基本本質,透過全員 參與和學習,規劃國際化活動和策略,界定實施範圍。. 內部. 學校使命、 傳統、發展 圖像. 課程、人員、 財務優勢劣勢 評估. 組織領導架構. 國際化推動模式策略. 外部. 外部環境圖 像、發展趨勢 認知與了解. 外部國際化市 場趨勢及機會 評估. 競爭狀況評估. 圖 2-2 Davies 模式圖 資料來源:From Universit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settings – a conceptual framework(p.5), by Davies, J. 1995, In Blok, P. (Eds), Policy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AIE: Amsterdam.. 依據 Davies 模式,Davies 對大學推動和執行國際化活動時可執行的策 略模式又提出四象限模式圖,如圖 2-3 所示,橫向座標表示大學在推動國際 化活動的系統化程度,指標愈往右者表示該大學在推動和執行國際化是有系 統化(systematic)的,往左邊表示該大學在推動和執行國際化較隨性化(ad hoc) ,也就是說比較沒有系統性、計畫性、較被動性。縱座標表示「國際化」 活動在該所大學的重要程度,指標愈往下者表示該大學相當注重國際化活 動,國際化程度在該校是優先執行(central)推動的校務活動。. 29.

(37)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圖 2-3 象限 A 的意義是,學校在執行國際化活動時採取較被動的態度, 國際化活動規模較小,國際化在該校的使命及系科目標是低優先順序,執行 國際化活動整體來說較無系統規劃、零星而無規律,常常是無意識的,所採 取的步驟也零碎而缺乏系統性。 象限 B 比象限 A 具體點,象限 B 表示的意義是,學校在推動國際化雖 然採取被動的態度,國際化活動規模也不大。然而,執行國際化活動卻具有 良好的組織規劃,這類國際化活動往往是聚焦在某一項特定活動。 象限 C 表示,學校雖然有辦理多樣化的國際化活動,然而,在安排各項 國際化活動卻缺乏有效性與系統性的整體規劃,執行機構所獲得的各項行政 支援少,國際化品質差。 象限 D 表示,組織策略完善,辦理很多國際化活動,學校使命陳述非 常具體明白,學校各處室如課程、人員、總務支援性強,所有活動都有系統 地、明確的依照步驟規劃與執行,活動品質往往是可以預期的。 隨性化 最 低 限 度. 優 先 辦 理. 系統化. A. B. C. D. 圖 2-3 大學推動國際化模式圖 資料來源:From Universit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settings – a conceptual framework(p.16), by Davies, J. 1995, In Blok, P. (Eds), Policy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AIE: Amsterdam.. 30.

(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三、Van Dijk 及 Meijer 模式 Van Dijk 及 Meijer 模式是由荷蘭高等教育學者 Van Dijk 及 Meijer (1997) 根據 Davies 模式修改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管理模式,此模式除原有的系 統化程度和重要性兩個構面外,另外加入第三元素-交互作用構面 (interaction dimension) ,此構面主要用於衡量推動國際化活動時組織機構能 夠提供的支援為何,Van Dijk 及 Meijer 將此構面定義為「單一面(one-side)」 與「交互面(interactive)」。凡國際化活動支援如果主要來自於組織體系, 該項支援系統就歸類為單一面,如果國際化活動支援包含行政體系、教師和 系所層級等多元系統,該項支援系統即歸類為交互面。據此,Van Dijk 及 Meijer 建立所謂的「國際化方塊(international cube)」,此方塊共有三個構 面,所以國際化的組成路線便有 8 種可能,如圖 2-4 所示。如某校執行國際 化定為「路線 1」,表示該校在國際化的政策是不重要的,只是點綴性質、 附屬性質居多,沒有足夠的系統支援、計畫不明確。. 路線. 政策重要程度. 系統支援程度. 執行系統化程度. 外 緣 的 /優先的. 單一面/交互面. 隨意性/系統化. 1.. 外 緣 的 (marginal). 單 一 面 ( one-side) 隨 意 性 ( ad hoc). 2.. 外緣的. 單一面. 3.. 外緣的. 交 互 面 (interactive) 隨 意 性. 4.. 外緣的. 交互面. 系統化. 5.. 優 先 的 ( priority). 單一面. 隨意性. 6.. 優先的. 單一面. 系統化. 7.. 優先的. 交互面. 隨意性. 8.. 優先的. 交互面. 系統化. 系 統 化( systematic). 圖 2-4 Van Dijk 及 Meijer 國際化方塊圖 資料來源:from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Cube, by Van Dijk, H., Meijer, K. 1997,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9)1, 157-167. 31.

(39)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根據 Van Dijk 及 Meijer 研究顯示,一般常用的方式為路線(route) 1-2-6-8,表示緩步推展國際化活動,然而卻始終保持著有系統管理方式進 行;另一種常用的路線是 1-5-6-8,此種方式表示有強烈意願且組織性極高 之下辦理國際化活動;路線 1-5-7-8 表示,學校隨著外在環境快速變動反應, 同時組織領導者具有強烈承諾,一般以大規模辦理國際化活動,如澳洲、美 國和英國等英語系國家大學皆屬之。至於荷蘭,身為荷蘭高教學者的 Van Dijk 及 Meijer 認為,荷蘭大學的教育國際化落在路線 7 或 8。表示荷蘭多數 大學將教育國際化列為優先辦理的校務活動。如同 Dijk & Meijer 對大學推 動國際化的結論,Dijk & Meijer 認為如果學校將國際化視為優先項目,學 校是有系統的、具雙向支援特性、積極推動教育國際化,則整個組織將有足 夠的活動經費與人員配置,鼓勵全校師生共同推展教育國際化活動。. 四、Rudzki 模式 Rudzki 模式是英國學者 Romuald Rudzki 於 1995 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國際 化模式,Rudzki 模式定位在「瞭解高等教育機構辦理國際化過程的實用性分 析工具」(Rudzki, 1995)。Rudzki 所提出的國際化策略管理模式,分為被動 式國際化(reactive mod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與主動式國際化(proactive mod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二種類型。 (一)被動式國際化:包含聯繫、常態化、行政掌控、組織衝突、成熟 或衰減五個階段,各階段說明如下: 1.第一階段-聯繫(contact):學校負責人員致力於和其他國家的學 校建立聯繫,以促進課程發展,進行有限的各項交流,這些聯繫沒 有明確之目的和時間表。. 32.

(4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第二階段-常態化(formalisation):校際間透過簽訂有效協議使一 些聯繫形成常態化,使雙方獲得資源。 3.第三階段-行政掌控(central control):行政管理部門希望能掌控 國際化活動,使國際化活動更積極且得到有效回應。 4.第四階段-組織衝突(conflict):組織內教職員工和行政部門的衝 突容,易導致員工喪失積極性,從而有可能減少活動和興趣。 5.第五階段-成熟或衰減(maturity or decline):可能使國際化成為組 織核心活動,邁向主動式的成熟模式。 (二)主動式國際化:包含分析、選擇、執行、檢視、目標/計畫/政策 的重新定義等五個階段,各階段說明如下:. 1.第一階段-分析(analysis):瞭解國際化的意義與涵蓋內容,組織 詳實分析國際化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回答「學校是否真的要國 際化?」和「為什麼要這麼麻煩」等問題。透過員工訓練和討論使他 們明白自己的選擇,思考學校能夠提供哪些國際化的活動,推動國 際化的正反面因素,做 SWOT 和成本效益分析等。 2.第二階段-選擇(choice):學校全體人員共同擬定國際化策略和政 策,如學校究竟要選擇菁英式(elite)或大眾式(mass)教育,所 提供的課程重點究竟要採取專業化或一般化呢? 3.第三階段-執行(implementation):本階段重點在評估機構實施國 際化的績效。 4.第四階段-檢視(review):針對執行政策和計畫逐項做績效評估。 33.

(41) 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5.第五階段-目標/計畫/政策的重新定義(redefinition of objectives /plan/policy):事後持續改進,把各種回饋、改善過程和品質議題 逐項加以重新檢討,將結果回回饋至第一階段分析,如此週而復始, 以達成目標。 Rudzki 在 1998 年更新其國際化策略管理模式,這個模式稱為「不規則 過程模式(the fractal process model)」 ,如圖 2-5 所示。該模式顯示,國際化 的實施須經過一系列的組織程序。首先,在特定的國際化環境背景下,大學 管理階層把國際化作為大學使命的一部分並納入決策過程,是國際化實施成 功的關鍵因素。其次,制定相關的執行政策,Rudzki 認為,具體的實施途徑 為:(1)組織變革、(2)課程創新、(3)員工發展和(4)學生流動,相關 國際化負責單位定期檢討實施成效,做為未來政策或策略修正的依據。 環境、背景. 方法、手段. 基本原理. 行為/面向/活動. 組織 變革. 課程 創新. 員工 發展. 學生 流動. 監控和定期檢視. 變革/重新定位/重 新校正/重新安排/. 圖 2-5 Rudzki 不規則過程模式圖 資料來源:From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owards a Mod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p.220), by Romuald E. J. Rudzki, 1998, PhD. Diss.,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34.

(4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五、NUFFIC 模式 NUFFIC 是荷蘭高等教育合作組織(The Netherlands Organis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的簡稱,NUFFIC 模式是由荷蘭 學者 van der Wende 所倡導,NUFFIC 模式和 Knight 模式相同皆強調高等教育機 構實施國際化活動時的過程(process)。和其他模式比較,NUFFIC 模式缺少研 究面向和其它配套措施等觀點。NUFFIC 模式包含三項主要因素,各因素關係 如圖 2-6 所示。 (一)目標及策略(goals and strategies)因素:由學校所規劃的國際化 目標及策略。 (二)執行(implementation)因素:指執行上述目標及策略所需的活動, 包括學生流動(student mobility)、人員流動(staff mobility)和 課程發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等活動。 (三)成果及績效(effect)因素:分為長期(long term)成果及績效和 短期(short term)成果及績效,成果及績效因素最後所得到的結 論將回饋到原點,藉以修正原始目標及策略。 目標及策略. 活動及過程. 成果及績效. 歐盟政策. 國家政策. 學生 交流. 教師 交流 課程 發展. 短期成效. 長期成效. *學生. *教育品質. *教職員. *輸出. *教育. *學校定位. 學校政策. 圖 2-6 NUFFIC 模式圖 資料來源:From 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 in Dutch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p.8), by Marijk C. van der Wende, 1996.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在我國大專校院畢業,取得副學 士以上學位之外國留學生、僑生 或其他華裔學生之證明文件(符合

一、訓練目標:增進在職人員對自動化機械控制的原理、實務技術與相關專業知

一、訓練目標:增進在職人員對自動化機械控制的原理、實務技術與相關專業知

4.輔導人員為受輔導幼兒園之負責人、教保服務人員、其他工作人員

主辦單位:建國科技大學工程學院 (教學卓越計畫子計畫

職務再設計專業人員在職場訪視的過程,實際就事業單位的要 求、作業人員的困難及其業務內容進行瞭解,並對職場作業環境進 行檢測,如以下說明:.

,提供轄區內受影響之各該產業之事業單位、勞工有關 訓練諮詢服務,並加強輔導各產業從業人員參訓,持續

指導員於民國 97 年起開始培育,其培育宗旨並非僅有 執行「檢測」作業,另有輔助學生改善並提升體適能 之功能。自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