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三節,依序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 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高中情意寫作研究具特殊性與重要性

蔡淇華(2016)認為:「寫作力為二十一世紀最容易被看見的能力。」寫作 力歷久彌新,無論趨勢如何演變、科技如何進展,始終為適應未來社會的必備能 力。2004 年美國國家寫作委員會發表「寫作:工作入場券或出場券」(Writing:

A Ticket to Work or a Ticket out),指出良好的寫作能力為專業工作的必要條件;

美國企業用人,五成會看應徵者的文字表現力。顯示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具備 敏捷、清晰的寫作力,實為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倘若寫作能力不佳,將會限制 個人的發展(何琦瑜、吳毓珍,2007)。

依據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國語文課程領綱,高中的寫作學習強調「深化 寫作能力,根據生活的需求撰寫各類文本」、期待「掌握各種文學表現手法,適 切地敘寫,關懷當代議題,抒發個人情感,說明知識或議論事理」,並且「觀摩 跨文本、跨文類、跨文化作品,學習多元類型的創作」(教育部,2018),是為適 應未來社會所擬的寫作教學。學生能在高中學習各式寫作策略,畢業後上了大學,

則幾乎無法接觸如此多元的寫作專門課程,因此,高中階段的寫作力培養,有其 難以取代的重要地位。

然而,儘管高中寫作教育如此重要,國內寫作表現的相關文獻,卻多以國小 學童為研究對象,即使研究參與者以高中生為樣本,依然以英文寫作為主(王小 萍,2015),顯示出學術研究與教學需要之間的落差。研究者認為,高中生的國 文學習偏重於「文學性內涵」,其寫作成果理當展現出與國中小不同的樣貌(陳 美芳、謝佳男、黃楷茹,2007),無法等齊視之;而情意寫作強調學生的「文學 表達力」(林明進,2018),則更能突顯高中寫作教學的特殊位置,具有代表性。

2

因此,本研究以高中生的情意寫作為取材,實乃意識到高中寫作的特殊性與重要 性,使各學習階段的寫作研究趨向完整;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二、改善高中生的情意寫作表現

教育部自 2018 年起,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採用新式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以 下簡稱國寫),藉以評量高中學生是否具有足夠的國語文表達能力,得以和大學 課程銜接。其測驗目標,分為「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與「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兩種類型,前者(以下簡稱知性寫作)以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統整判斷能力,能否 分析、歸納文字、圖表,或針對現象提出個人見解;後者(以下簡稱情意寫作)

則以評量考生是否具備情意、想像等感性的表達能力為主(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 試中心基金會,2016)。

檢視 2018 年至 2020 年三屆學測國寫成績,考生的情意寫作表現均落後於知 性寫作(見表 1-1 至 1-3),可見考生對於情意寫作確實感到吃力。由於寫作能力 反映學生的語文程度,教師有責任重視寫作測驗的結果,以作為監控與評估學生 語文能力的方式(許雅惠、楊淑華,2010),並針對學生困擾的寫作類型施以適 當的教學;但由於國寫測驗迄今剛舉行兩屆,相關研究付之闕如,教師即使想改 善,也只能沿用過往經驗,並無直接相關的研究作為指引。

建中國文名師林明進(2018)坦言:「任何一種學科,一墜入考試,都是無 趣的生涯,作文尤其是。……考生寫不完,國寫寫不好,糟糕的成績擠成一堆,

評鑑結果的曲線很難看,考生是很挫敗的。」林師任教建中,教的是全台最頂尖 的學生,尚且看見學子從考場寫作裡得不到成就感;研究者身為社區高中的國文 教師,更能深切感受考生作文成績低落,那種無力解決的茫然乏力。如何提升高 中學子的考場寫作能力?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

3

註:1.國寫實到考生為133,967人,上述已排除缺考考生。

2.第一大題為知性寫作,第二大題為情意寫作。

註:1.國寫實到考生為135,357人,上述已排除缺考考生。

2.第一大題為知性寫作,第二大題為情意寫作。

註:1.國寫實到考生為130,565人,上述已排除缺考考生。

2.第一大題為知性寫作,第二大題為情意寫作。

4

三、創造力與寫作表現的相關研究不足

寫作表現應為最能實踐創造力的指標之一。寫作成品強調藝術性與創意性

(彭震球,1991),個人以文字為載體,透過寫作將相異的想法展現出來,即為 無中生有的創造過程(McVey, 2007)。然而,回顧過往文獻,儘管國外學者探討 過創造力如何影響寫作表現(如 Calkin, 2018;Gardiner, 2017),但受限於外文寫 作與中文寫作的差異,國外研究無法全然移植於中文寫作中;而國內即使有關於 創造力與中文寫作的研究,如余甄紘(2011)研究興趣類型對於大學指考國文科 創新寫作表現之預測;王小萍(2015)探討作文長度、寫作創意與寫作表現之相 關;蔡青橋(2016)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寫作表現與寫作創意之相關指標等,

針對高中生的寫作研究仍舊不足,我們對創造力與高中生寫作表現的關係,實在 所知甚少。

因此,本研究期待從情意特質與認知能力切入,探討高中生的創意思考歷程、

創造人格傾向,與寫作表現的相關性如何?倘若得出答案,則改善學生的創造能 力、將創造力教學融入寫作教學中,或許便能找到提升寫作表現的其中一把鑰匙。

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四、國內寫作自我效能研究及量表開發尚須精進

根據 Bandura(1997)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意指個體對於工作或學習成效的信心水準,自我效能高者,學習 者將有較強的心理動機,得以忍受單調、乏味甚至痛苦的練習歷程(李堅萍、游 光昭、朱益賢,2008),想提升未來成就,提升自我效能亦是重要途徑(林碧嬌、

邱文彬,2007);而寫作作為一項學習任務,無論在哪一個學習階段,自我效能 均為影響學生寫作成績的變項之一(Pajares & Johnson, 1993; Pajares & Kranzler, 1995; Pajares & Valiante, 1996),可見在寫作研究中,自我效能實具有重要的研究 價值。

5

近一、二十年來,許多國外學者都將自我效能列為影響寫作歷程與表現差異 的重要因素(黃永和,2012),如研究發現自我效能對小學生的寫作表現有直接 影響(Pajares & Valiante, 1997),高自我效能與寫作策略的運用有正相關

(Schunk & Swartz, 1993),且當寫作者的自我效能提升,他們將會透過修改等方 式,自動調整創作品質(Schunk & Ertmer, 2000)。以故事體為寫作文體,亦發現 自我效能對故事創作品質有明顯的直接效果(Glaser & Brunstein, 2007)。而國內 目前探討寫作自我效能與寫作表現的研究多以英文寫作為主題(如王立仁,2018;

方信淳,2012;莊石瑛,2004),即使有中文寫作研究,如陳鳳如(2008)探討 國中生的寫作自我效能與基本學力測驗表現、涂嘉玲(2012)研究國小生的寫作 自我效能與寫作表現之交互效果模式等,均與高中生的寫作學習無關,針對高中 生來進行寫作自我效能研究,對於國內各學習階段的寫作研究完整性而言,有其 必要。

此外,國內寫作自我效能量表的開發有待精進。根據 Bruning 等(2013)的 研究,寫作自我效能之內涵,應包含如何產生想法(寫作構思)、如何利用寫作 語言工具來表達構思(寫作體例),以及如何管理寫作決策和行為(寫作自我調 節),然多數國內學者(如王佩琪,2013;江柔儀,2011;涂嘉玲,2012;陳鳳 如,2008;黃永和,2012)所編定的寫作自我效能量表多評估受試者的能否滿足 寫作任務、是否具有寫作技能,或對寫作成績的結果預期等,評測時難免受限。

因此,本研究擬中文化 Bruning 等(2013)的「寫作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for Writing Scale,SEWS),該量表包含寫作自我效能之三種內涵,建置信效度分 析,並且以寫作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進一步探討寫作自我效能如何影響高中生 創造力與寫作表現之間的關係,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