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背景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詩歌王國。早在西元前 11 世紀,就有詩歌總集―詩經。

人們以詩歌吟詠自然的美好景象,以詩歌表達生活的悲苦喜樂。詩,是先秦六藝之 一,是貴族士大夫教導子弟的必備科目。至聖先師孔子非常喜愛詩,孔子曾說:「不 學詩,無以言。」又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見孔子對於詩有極高的 評價。詩到了唐朝更是盛極一時,不論是帝王、貴族或是文人、雅士,人人皆能寫 詩品詩。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等著名詩人的作品,歷經上 千年的時間淘洗,仍流傳至今,並對古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在現代也備受矚目,尤其是在七○年代,童詩曾紅極一時。這個時期與童詩 相關,像是:兒童詩刊、童詩詩人、文學獎與童詩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

可說是童詩的蓬勃期。洪文瓊在《台灣兒童文學手冊》一書中,曾認為台灣兒童文 學唯一具「軍容」的是童詩,帶領台灣兒童文學開步走的,也是童詩。徐錦成說得 更具體,他說:

「的確不容否認,一九四五年至今(民國九十二年),半世紀以來的台灣兒 童詩,不管質與量都相當傲人。楊喚、蓉子、林良、黃基博、陳千武、林鍾 隆、詹冰、趙天儀、薛林、林煥彰、謝武彰、陳木城……這些成名、有詳細 著作書目可徵的『成人詩人』就不用說了,散佈在台灣各角落的、大量的、

未有結集詩集問世的『小詩人』(絕大多數是在學的小學生)更不知如何計

數。若說台灣的兒童詩創作,是台灣現代文學上燦爛的一頁,相信不會有人 反對。」1

童詩曾經是國內兒童文學的主流,在那個年代,讀童詩、寫童詩是兒童文學界 的盛事。苗栗縣的海寶國小,雖地處偏鄉,師生人數不多,然因發展童詩特色教學,

成績斐然、備受矚目。至六十八學年度起,本校特色之一“童詩教學”,已漸漸於 各報章雜誌發表之作品顯現出來,這所孤立於海隅貧瘠之迷你小學,始漸漸被社會 重視。2海寶國小因童詩教育獲得社會、媒體與教育界的肯定與讚賞。從一九七一 年到一九八○年,這十年可說是台灣兒童詩的「黃金十年」3。除了海寶國小至今 仍致力於童詩教育,以及少數童詩作家,如:林煥彰、林良、林武憲……等,依舊 於童詩園地努力深耕。至八○年代後,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日新月異,這股童詩熱 潮逐漸消退、沉寂。

令人欣喜的是,近幾年林世仁的童詩作品,不僅創意十足,創造了出版奇蹟,

「字的小詩」系列童詩,還獲得金鼎獎的肯定。林世仁說:

「在兒童文學的類型中,童詩始終是最弱的一環。寫的人少,讀的人不多,

出版社也對它敬而遠之。但我始終相信,好的童詩是兒童文學裡的鑽石,質 小晶瑩,雖然體積不太引人注意,卻能閃爍出最純粹的光。」4

1 徐錦成,《台灣兒童詩理論批評史》,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3 年,頁 23。

2 網路資料:發展特色:童詩—苗栗縣海寶國小全球資訊網

https://www.hbes.mlc.edu.tw/index.php/發展特色%EF%BC%9A 童詩

3 同註 1,頁 50。

4 林世仁,《誰在床下養了一朵雲?》,台北:親子天下,2013 年,頁 109。

童詩作品在目前兒童文學出版業中,算是為數較少的一類,誠如林世仁所說,

童詩猶如兒童文學裡的小鑽石,小巧卻耀眼奪目。

研究者在學生時代就熱愛新詩與詩詞歌賦。記得在中學時第一次讀到楊喚的 夏夜,就被這首詩美妙的音韻與美麗的詞彙吸引。大學時代,在入夜後就寢前,夜 夜伴著我入眠的,便是余光中、徐志摩、鄭愁予與席慕蓉的詩集。深深為詩人所創 造的詩詞文字之美,以及詩意動人之情著迷且感動。因此,除了自己寫詩創作,踏 入教學職場後,也時常將詩詞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中。在教學生涯近二十年來,卻常 聽見同樣喜愛詩詞的同事,感嘆現今的小學詩詞教材與書籍缺乏,即便對童詩空有 滿腔熱情,卻不知如何教授給學生。

二、研究動機

(一)熱潮後的靜默沉潛

近二十多年來,雖然仍有少數前輩持續童詩創作與推動童詩教育,但相較之前 的蓬勃時期,童詩在台灣兒童文學園地的確相對沉靜落寞,盛況不再。徐錦成在《台 灣兒童詩理論批評史》中認為:

經過七○年代的十年激情,近年來的兒童詩看起來不再那麼熱鬧,卻反而呈 現出它的「基本面」。誠如洪志明所說:「許多當時成名的童詩作家……持續 童詩創作的人口不多」,但我相信,肯留在兒童詩園地裡繼續耕耘的詩人絕 對比那些離開的更有心。詩,原本就不是湊熱鬧的遊戲文章。這二十幾年來,

兒童詩壇是安靜的,但沉澱下來的成果仍不容小覷。5

5 徐錦成,《台灣兒童詩理論批評史》,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3 年,頁 54。

由此可見,童詩經過七○年代的熱潮後,逐漸靜默沉潛。

(二)想像力的掘發激盪

俄國詩人馬爾夏克曾說:「孩子們是從小就愛詩的。七歲以前他們喜歡帶韻腳 的詩;七歲到十一歲,他們只愛有情節的故事詩;十一歲到十五歲,他們就喜歡愛 描寫英雄人物、富有浪漫主義的和抒情味的詩。」6

此外,郭沫若在〈兒童文學之管見〉文中,說明兒童文學應具備的本質,他 說:

兒童文學,無論採用何種形式(童話童謠劇曲),是用兒童本位的文字由兒 童的感官以直愬於其精神堂奧,準依兒童心理的創造性的想像與感情之藝 術。兒童文學其重感情與想像二者,大抵與詩的性質相同7

感情和想像,是詩的血肉與骨架,亦是兒童文學不可或缺的本質。郭沫若認為 兒童文學與詩的性質相同,同樣都富有感情與想像。學習童詩,可以培養學童的情 意,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研究者從自己寫童詩,到指導學生習寫童詩,這幾年的創作與教學歷程中發現:

童詩淺顯易懂、小巧精美,小一至小六的學生皆能欣賞童詩、創作童詩。孩子們天 真純真的特質,與天馬行空的想像,非常適合學習童詩。在引導孩子習寫童詩時,

甚至發現孩子擁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想像力。有時候,孩子的童詩作品,甚至比 大人更具有意象和創造力。因此,幾年來學生童詩創作成績斐然,上報的作品已超 過五十篇以上。這些潛藏在孩子腦海裡豐富的想像與創作潛能,正等待我們去挖掘 與開發。

6 引自陳正治,〈兒童詩在語文教學上的功能與應用〉,《語文教學》,頁 121。

7 方麗娟,《被發現的兒童──中國近代兒童文學拓荒史》,秀威,2015 年,頁 3。

(三)繽紛下的訪索探尋

林世仁的《文字森林海》於 2004 年問世不久,此書便獲得「好書大讀」年度 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童書、中國時報開卷網路票選年度最 佳童書。「字的小詩」系列三本童詩著作,亦得到金鼎獎的殊榮。在目前童詩不被 教育界及出版業重視的困窘環境下,林世仁的童詩,卻能在兒童文學殿堂佔有一席 之地,實屬不易。

兒童文學大師林良讚譽林世仁寫的詩:文字淺淺,巧思連連,很逗趣,卻很有 道理。他像一位魔法師,抓一把文字,玩百樣遊戲,讓你玩得盡興,不想回家8

翻閱學術界、評論界、出版界對林世仁作品的介紹,多以童話為主,加上研究 者自身的興趣、對林世仁童詩作品的喜愛,及其童詩創作歷程的好奇、童詩教學對 孩童的重要與影響,想更進一步了解林世仁的童詩著作,一探林世仁在兒童文學這 片多彩繽紛的美麗花園,如何將童詩的種子播種、耕耘,最後開花結果,滿園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