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從新制度主義觀點了解學校組織、組織行動者與組織環境三者間的關 係。本章旨在概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及個案介紹。第一 節描述研究背景與動機,從學校與家長及社區等地方社群的互動出發至其鑲嵌於 更廣大的組織環境中,因而引起研究組織、組織行動者與組織環境關係之動機。

在概略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後,於第二節提出研究者進行此研究的目的與問題及 介紹本研究之個案學校。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隨著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加上國民教育素質提高,民眾關心公 共議題之知識與自我意識提昇,對政府政策及公眾事務參與度提高,此為進入民 主多元社會後不可逆之趨勢。學校體系身為公共系統一環,屬於公共場域一份子,

已無法如同過去孤立於社區環境當中,關起門來自辦教育,而需對外如家長及社 區等開放,並且引進外界資源共同合力進行教育工作。然而,隨著社會持續快速 變遷且日益複雜化,學校組織不僅須與家長及社區等地方社群保持密切互動,更 是以此為基礎向外擴大,與更廣大的組織環境相互影響。

因此,本節研究背景與動機將從說明學校、家長與社區之互動出發,再進一 步了解學校組織與組織環境的關係及新制度主義興起對此關係的詮釋,進而引起 本研究的研究動機。

壹、社會變遷下的學校、家長與社區之關係

隨著社會變遷,學校、家長與社區之關係日益密切,首先從家長參與學校

教育意識與行動逐漸抬頭即可為證。今日與家長參與學校相關的法令訂定日益完 善,如:《民法》、《教師法》、《國民教育法》與《教育基本法》等皆訂有家 長參與學校相關規定與辦法。於此同時,民間亦開始成立各級家長團體,如:各 縣市的家長協會、家長學苑、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等。

從相關法令制定與家長團體興盛顯示家長於學校中扮演角色日趨重要,已由 形式參與進入實質參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權提昇代表家長已非學校教育的門外 漢,學校必須開放讓家長以多重角色與模式進行參與而開啟了學校與外界環境連 結的第一步。

學校除了與家長互動外,其位於社區內,屬於社區一份子,亦與社區互動密 切,相互影響。民國83年文化部前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 政策」,學校位處於社區中,屬社區組織運作系統之一,可對社區文化及教育提 供支援。如黃煌雄等人(2001)所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報告書認為社區總體營造 應植根於學校教育,透過學校教育,將社區總體營造的操作模式轉化為學習的機 制,讓學生習慣共同體意識的生活環境,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興趣與 能力,同時教育社區民眾喚醒其公民意識。

爾後政府極力推動的「學校社區化」政策亦可說明學校與社區的互動。學校 社區化係指以學校為主體,向社區開放,讓社區人士可以參與學校事務。學校成 為帶動文化和社區學習的中心,透過社區學習體系,運用社區資源,讓學校和社 區的環境空間及社群成員彼此之間形成一互相開放、交流、整合的體系(林振春,

2002;陳其南,1996;謝進裕,2008)。

於學校與家長及社區互動日益頻繁之時,學校內部亦推動新一波課程改革。

85學年度開始,教育部希望透過「鄉土教育」促進學生探索與了解自己居住的社

區,激發其愛鄉、愛土的情操,此政策的推動與落實,開啟臺灣學校教育與社區 結合互動的時代。爾後於90學年度起,國民中小學課程採九年一貫課程,鄉土教 育被併入社會學習領域,而學校課程改革則走向各校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各 校的課程發展委員會除了學校人員參與外,亦須加入家長與社區代表,且課程規 劃需考量地方與社區特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將學校與社區關係更拉近一步。

從家長參與學校、社區總體營造、學校社區化、鄉土教育至學校本位課程發 展,在在顯示學校身為一公共系統,已非獨立於社區之外,需開放與家長及社區 進行雙向交流。

貳、新制度主義對學校組織的觀點

從前述家長參與學校及學校與社區關係相關政策背景得知學校、家長與社區 三者之間具緊密連結與互動,學校已從過去孤立於社區環境進而轉變為開放系統,

需與地方社群即家長與社區保持聯繫。國內針對家長參與學校、學校與社區關係 的相關研究結果豐碩,研究結論多說明學校、家長與社區應保持良好和諧的互動 與合作模式,以共同提昇教育品質,達成教育目標(林明地,2002;邱鴻諭,2011;

陳益興,1992;謝進裕,2008)。

然而,學校、家長與社區的互動隨著時間日益複雜化,因社會快速變遷同時 伴隨人口頻繁移動,同一地區卻具有多元性的社區組成日益增加,因此即使是學 區制的公立國中及小學,其學生來源無論於階級或族群上皆可能具差異性。再加 上家長可利用各種策略選擇學校,甚至越區就讀,更增添了校內學生背景的複雜 性。不同背景的家長對學校辦學會有不同的期待,學校除了滿足這些異質性的期 待,亦位處於廣大的社會環境中,如須符合官方部定的各項教育政策及課程標準

與教育市場化的競爭力量皆同時影響著學校。於這樣的背景脈絡下,學校組織、

地方社群與組織環境間的互動與交互影響顯得更為突出。究竟學校組織、組織行 動者與組織環境三者間關係為何?又有哪些因素影響三者間的關係?這些疑問 引發了研究者想要進一步探究的研究動機。

學校與地方社群互動將依照事務性質與內容及地方社群個別差異等產生異 質性互動模式。然而不可否認,家長參與學校、鄉土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等學校 與地方社群關係的發展及相關政策顯示,「學校」仍於此關係間具有主體性地位,

以學校為主軸向外進行連結。

學校為一組織,組織是人們為達成特定共同目標所結合而成的有機體,透過 人員、結構與環境的互動調適來完成其任務(謝文全,2005)。由定義可知學校 組織內具教育目標、組織運作法令與規範、各部門分工合作,協調與制衡、組織 文化與氣氛、非正式的慣習與模式等。組織內各部門職位與權責配置結構更是由 相關行動者賦予生命,行動者間差異的認知信念與價值觀將於組織內磋商協調,

影響組織的發展方向。以上這些面向皆是學校組織內部的運作模式與邏輯。

學校組織內部運作亦需與外部環境產生連結與調適。外部環境除了家長與社 區等地方社群外,更與脈絡廣大組織環境中的教育政策、教育措施、市場環境、

規範與期待、教育團體等產生互動,影響著學校組織內部運行。因此,組織內部 自身運行加上與組織環境的互動,這樣的運作方式,學校組織、組織行動者與組 織環境會產生什麼樣的關係呢?

1970年代後興起,應用於教育領域之新制度主義,其不同於舊制度主義僅 強調影響學校組織環境為「地方社群(local community)」內各政治與利益團體 之間的衝突,而係大幅擴展環境的定義,從「組織場域(organization field)」概

念來界定外在環境。學校組織所鑲嵌的組織場域不僅聚焦於家長與社區等地方社 群人口及文化特徵,更擴大為法治範圍、規範脈絡、政治機構、市場競爭及相關 組織等。組織場域則又位處於更廣大的組織環境中,兩者間相互交織。因此,新 制度主義強調研究學校組織時必需扣緊組織變遷的社會政經文化脈絡背景,而各 項教育實踐即是反應學校於組織場域內及組織環境中互動的結果。

現今學校組織內部的教育行動已不僅反應地方社群特徵而更反應整個學校 組織環境所形成的運作模式與邏輯。關注組織環境是新制度主義的核心議題,為 更接近組織的真實世界,研究者需要將組織放置在更大的社會系統中考察環境的 影響。本研究即試圖於此背景脈絡與理論論點下,描述學校組織、組織行動者與 組織環境三者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及個案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