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組織行動者

新制度主義強調組織環境影響行動者偏好、選擇與行動,而持有自身制度背 景的各方行動者則於組織內共同協商,影響組織運行。本節將針對學校組織內各 行動者,分別為家長、教師與行政人員(校長)的特性做一厚實描寫,以利後續 分析行動者間交織的共識與矛盾如何回應組織與影響組織內部運行。

壹、家長─學區內三所國小之差異

針對多元國中行動者,將首先探討學區內的地方社群,即家長與社區特性,

因其組成的高異質性為多元國中特色之處。多元國中學區幅員廣大,於河流兩岸 的學區內共有A、B、C三間國小,不同國小畢業生的家長具有差異性的特徵。

一、家庭社經背景平均較高的 A 國小

學校教師表示,雖未曾經過實際統計,然而根據印象與經驗,其中來自於河 流對岸,與學校不同河岸的 A 國小畢業生平均素質較佳,家庭社經背景較高且 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較積極,可能原因是因該地區居住環境較佳且具有類似別墅區 的社區型態:

就是我自己有印象就是 A 國小,A 國小的畢業生,就是他們來就讀我們學 校的家長感覺比較多參與我們的一些活動,對,感覺比較多……那 A 因為 一直以前啊,從一直以來就是,我們講的說如果學區三個國小的話 A 的學 生的素質都一直是比較好。(T1:41)

A 國小的狀況反而比較少。(為什麼?)因為那一邊可能,第一個可能那一 邊的居住環境比較開闊吧。那呃應該家長素質也比較高,嘿那一邊有部份 屬於類似別墅啊,所以家長素質平均高一點。(T6:50)

然而 A 國小所位處的地理位置離城市最近,往城市內學校的交通較至多元 國中便捷,加上先前已描述社經背景較高的學生許多選擇出走的現象,因此 A 國小畢業生近年來就讀多元國中的人數逐年遞減,僅剩約三分之一學生報到。

(T7:6;P2:6)

二、就讀多元國中人數少的B國小

至於 B 國小,雖與多元國中屬於不同河岸,然而交通路線上可步行抵達或 僅需搭乘一班公車即可,仍屬便利。B 國小人數少,該地區里長表示遷戶籍至城 市內學校就讀者多,原因仍多為考量縣市資源差異及對多元國中原住民學生多的 負面刻板印象:

(您這邊里民其實多半都遷學區到城市那邊去,就妳了解,他們之所以遷 學區的考量因素是?)第一個考量就是原住民學生很多,怕會被影響,第 二,城市的資源比較多。(資源是指?)學校資源,學校的資源會比較多,

還有那個什麼,就是風評就是一定是那邊比較好,城市的學校風評會比較 好。(S3:22)

於此情況下,B 國小實際進入多元國中就讀的學生人數較少,與學校互動 不多。(S3:18)

三、社區內原漢並存的C國小

與多元國中距離最近的C國小與多元國中所位處的社區十分接近,此社區最 大特色為原住民與漢人交互居住於此。新制度主義提出行動者的偏好與選擇受其

「制度背景」影響,「族群」即可謂行動者所擁有制度背景之一,因該身分而產 生的文化意義框架,係共享於同一族群內的行動者,並影響其價值與行動。漢人 與原住民對彼此的觀感有各自族群共享的文化認知與意義框架,該認知雖屬行動 者較隱藏的部份,卻是驅動外顯行為的重要因素。

首先,針對該社區的漢人特性,里長表示居住附近的漢人背景兩極,房價較 貴的房子持有者多為企業董事長或投資者,孩子年紀已大,未有國中教育需求。

而就讀多元國中的家長多半為一般的上班族,早出晚歸,參與學校事務比例低(S1:

37)。同時,C 國小家長對於多元國中的信任感因升學率不佳而不足,因此於小 學四年級之後即開始有轉學潮或將戶籍遷離的現象,以為越區就讀其他國中做準 備:

他們後來轉出去都是可能前面四年級都 OK,可是到五、六年級的時候因 為他們要考慮學區的問題,有些學區他是要要求你在那個戶籍要在那邊設 籍兩年以上,所以他們在五、六年級,四年級,對啊,五年級就轉,戶籍 就出去了。(所以還是對多元國中沒信心?)對,基本上是這樣,對啊,升 學率呀,家長還是看這個啦,絕大部份到現在為止,這個迷思還是沒有辦

法破。(S1:41)

至於原住民社區部分,多元國中近半數漢人受訪者提及原住民社區環境髒亂、

生活習慣不佳且多喜歡群聚喝酒(T7:18;E1:3;E2:6;E4:10;P1:6;P4:

22;S1:33;S2:6)。除了外顯的生活習慣差異外,學校內部則有少數漢人教 師與行政人員亦對原住民學生抱持社經背景較低、生活習慣不好、不愛讀書與行 為偏差的觀感(T4:28;T7:18;E3:10),並認為原住民學生的表現影響了漢 人家長選擇學校時的就讀意願:

不能說因為我們學校,重點是,他們會因為這個,我們學校的原住民學生 比例比較多,而不送小孩來。(你覺得為什麼?)大部份都是行為偏差的部 份,對,就覺得原住民小孩都不念書,或是比較容易打架鬧事,或是,大 部份都是這個原因。(T4:28)

還有聽過一個就是因為我們這邊原住民的孩子很多,家長會認為原住民的 孩子是一個,對他們來講可能會有不利的影響的因素……認為他們可能就 是社經背景比較低,那生活習慣不好,那不愛讀書愛玩,種種因素。這個 因素聽很多,也是聽很多。(T7:3)

這些漢人教師們認為多元國中的招生情況受到漢人長久以來對原住民負面 的文化認知與刻板印象影響,導致原住民學生比例高成為學校招生的阻力之一及 成為學校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對於受訪的原住民家長來說,多個原住民社區內本存在著異質性,僅 有某些原住民社區符合漢人們所描述的負面形象。他認為那些社區破壞了整體原 住民形象,僅因部分社區情況即對原住民產生負面印象實過於以偏概全:

像那邊那個社區形象不好,對,你說可以就這樣子,這個外面的人看,喔,

你們這個原住民愛喝酒,跟他們在那邊,都把形象搞壞。(你們很生氣?)

對啊!不喝酒的人聽到就說慘了,很為難嘛!對不對。(P5:17)

雖然漢人的確可能共享對於原住民的集體族群文化認知,且多數為負面的刻 板印象,然而其中必仍有差異的看法。如一位漢人受訪家長即認為原住民社區特 性與漢人不同,並非有高低的評判而僅是差異多元:

原住民其實他們就是一個團體的家族,他們就是有什麼就是大家共享,要 需要做什麼事大家共同分擔……森林裡面要什麼有什麼,在以往他們的社 會環境裡面,所以他們不需要儲蓄啊,是我們平地人才會有儲蓄的觀念……

那我們之前真的是誤解了他們,他們不是說天生懶惰或是怎麼樣,只是他 們生活的那種環境、生活模式跟我們其實是不一樣的。(P3:16)

學校內部分教師也認為原住民學生常規行為表現與漢人學生無異,僅因其族 群身分成為較明顯的標籤而易遭污名化,甚至經常被過度放大解讀:

我倒是覺得那個比例上面跟非原住民學生,其實是差不多的,就是有偏差

行為,其實甚至,呃,原住民學生的比例會更低……可能原住民的學生在 裡面,會變成,會比,有時候會一定是,有時候會被放大這樣子,對,那 我倒覺得,有偏差的學生是差不多的,對。(T4:28)

選擇就讀多元國中的漢人家長亦不諱言的表示對多元國中原住民學生比例 較高此狀態從入學前的擔心至入學後產生觀感上的轉變:

從以前就聽說是因為原住民多,但是我都覺得這個都不是問題,因為其實 我了解也不多啊!其實每個學校都一樣啦!他們把這個學校可能一開始不 好的,我的個人認為啦,他把學校不好,比較不好的名聲歸罪於那個原住 民,我覺得這是不對的。但是你沒辦法啊!因為怎麼聽都是這個樣子……

你說不擔心是不可能啦!但是因為我們這樣慢慢看,我覺得好像也還 OK 啊!你沒有進去,你也不知道。(P2:5)

可見於多元國中校內及學區內雖以漢人數量居多,且對原住民持有負面刻板 印象為主流的文化認知下,仍存在著多元差異的聲音。

針對多元國中原漢並存的特色,學校向政府機關申請成為原住民發展重點學 校。成立此措施的動機、內涵與其對學校產生之果效將於後專節描述與討論。

經由以上描述,學區內三所位處不同地理位置國小的家長具差異的特性,

然而共同點是於家長選擇學校上,因學校的各項不利條件而對多元國中具有不信 任感,選擇跨區就讀其他學校的家長仍佔一定比例。

貳、家長─藍領多於白領的階級組成

前述已描寫多元國中行動者認為學校的各項條件,例如:交通便捷性不足、

縣市教育資源差異、升學表現不突出及原住民學生比例較高等是造成學生持續流 失的原因。至於哪些學生流失?校內教師認為選擇越區就讀的家長需具備一定的 資源與能力,包含:遷戶籍、接送上下學等,因此社經背景較高的白領階級家長,

較有機會實際執行(T1:41;T6:22;T7:6)。一位藍領階級的家長亦現身說 法,顯示經濟能力為是否可出走的考量之一:

因為我會覺得說公立師資好沒有錯,可是因為遠嘛!妳也看不見,他如果 學壞了不回來,妳也管不著。所以我會覺得說如果要出去到城市裡去讀就 是送私立的,我會這樣認為,對!後來我還是選擇這邊,經濟的考量啦!

(P4:3)

許多學區內的白領階級家長選擇越區就讀,而就讀多元國中的學生家庭階級

許多學區內的白領階級家長選擇越區就讀,而就讀多元國中的學生家庭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