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與教學正常化之相關 問題,並研擬促進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正常化之調整策略。本章共 有四節,依序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重要名詞解釋以 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部分詳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本研究背景包括教育部教學視導實施不足之處、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 域教學不正常之現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更落實教學正常化與品質提升,

以及教學實務經驗等四方面,說明研究背景。

一、 補充教育部教學視導實施

教育部(2009)為落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達成學生五育均衡、

身心健康發展,公布「加強國民中學藝能及活動課程教學視導實施要點」和「國 民中學藝能及活動課程教學訪視實施計畫」,實施國民中學藝能課程與教學視 導,促進國民中學藝能科目教學正常化。根據教育部所頒佈的教學視導辦法,

訪視學校採隨機取樣,並於抵達前一小時通知該校,每所學校訪視時間為三節 課,隨機抽取行政人員、藝能課程教師及學生進行訪談,受訪學校需備妥課程 計畫、課表、師資結構及相關檔案資料供訪視委員閱覽。

依據上述教育部「國民中學藝能及活動課程教學訪視實施計畫」,教學訪視 的實施採一日訪視兩所學校,由於訪視時間倉促,基層教師的聲音未必可以有 效反應。本研究欲從另一角度,增加其訪視的多元觀點。

因此,本研究呼應教育部所頒佈與實施的訪視辦法,依循著官方方向做更 深入的探究,補充教育部訪視計畫。依據教育部訪視計畫,每縣市抽取兩所學 校進行訪視,本研究參考此模式,採立意取樣,選取兩所國民中學,針對綜合 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與教學正常化之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與剖析,讓基層 教師有更充足表達意見的機會,並將研究結果將提供教育部官方政策研擬與執 行之參考。

二、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不正常之現象

隨著國際、社會、科技的變遷,我國於民國 90 年起逐步實施九年一貫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而非純粹知識記憶的結果(李 坤崇,2004)。九年一貫的課程規劃中,從過去的學科學習,轉而強調領域性課 程,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

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其中 新興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在國民中學階段由過去的輔導活動、童軍活動、

家政教育以及團體活動所組成(教育部,2003),強調以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發 展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課程,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發展、設計並實施課 程,教師的角色在此改革浪潮中擁有更多的教學自主性。

在此教育改革浪潮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課程仍存在教學無法正常化之事 實,綜合相關實證研究結果,其含括如下。第一,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專業教師 的不足,時常出現配課情形,將綜合活動課配課給導師或是用來填補他科教師 老師不足的節數,由於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專長的教師,教學前準備非本科專 長的課程不僅耗時且吃力;教授非本科專長的課程亦常覺得心虛與挫折,配課 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了解與認識不足,在教學時容易產生偏差,

甚至出現課程挪用。第二,學校未因應課程需求而妥善規劃學校的教學活動空 間、場地。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屬活動性課程,傳統一般教師之地點和空間規劃

已不符合課程所需。第三,學校將綜合活動課程三節分開排課,造成課程教學 上的困擾,無法有效落實課程計畫內容。第四,評量有困難,難以客觀地從多 個角度評量學生。第五,學校行政人員了解、重視綜合活動領域者,會充分給 予支援與配合,不重視者會漠視課程,甚至任意配課(李惠鈴,2005;游玉英,

2004;陳美玲,2007;張宏宇,2010)。綜合以上五點綜合活動學習領課程實施 的困境,九年一貫發展至今,在教育理論、政策和教學執行操作面上仍有諸多 不一致之處(張孟莉、張景然,2011),其中如何增進教學正常化,落實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課程的理念,是待解答之課題。

教改十年,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改變,其中對教師賦 權的特徵在教材內容上特別明顯,教師獲得重新定位角色的契機(江海韻,

2011)。賦權和濫權、放任不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與傳統學科中心課程不 同,前者包含課程規劃、實施和評鑑等不同面向,因此,教師在解讀能力指標,

轉化為課程設計與發展,成為關鍵。透過賦權,期許教師能夠根據課程綱要和 能力指標,配合學生生活經驗、學生需求以及學校整體發展,進行課程發展與 實施,然而,卻也因為賦權,讓學校機關或綜合活動授課教師時常漠視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其存在的價值,進而影響課程之有效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提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悟到一般學科知識所學習不到的真理和價值,體會到一 般學科知識無法體會到的情感,屬於帶得走的能力。

在教育的改革浪潮下,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發展與實施至今已經 超過十年,其課程理念的落實性,課程教學實施的正常化,本研究從實務面向 對接下來新一波的教育改革提供建議。因此,本研究聚焦於了解影響國民中學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與教學正常化之相關問題,並研擬促進其教學正常 化之調整策略。

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更落實教學正常化與品質提升

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近年來,根據世界趨勢的發展,為提升國民教育 水準和公民素養,規劃學區制度減輕升學壓力,改革學費政策照顧經濟弱勢,

以及改善城鄉差距或資源不均等四大目標(林永豐,2007),行政院於 100 年核 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103 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這將 開啟教育改革另一重要里程碑。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目標,係以國家、

社會及學生個人多元角度之關照。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涉及層面甚為廣泛,包 含「入學方式與就學區規劃」、「免學費政策」、「高中職優質化、均質化」、「國 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課程連貫與統整」及「師資素質提昇」

等。教育部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中明確指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實施後,國民中學更應加強推動「教學正常化」,並落實「品質提升」。在教 學正常化方面,教育的內容不宜偏廢,必須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具,在 品質提升方面,應把握全人教育的目標,更要確保學力的提升(教育部,2012a)。 環顧目前國中的教學現場,升學壓力下,導致國民中學階段教學難以正常(林 永豐,2007),存在著綜合活動科目授課時間被挪用於教授「升學科目」,未能 完全依據教師專長排課,以及未能依照課表授課等情形,影響學生受教權益甚 鉅。這對於正處青春期的學子,實無法達成全人化的教育目標,也造成國中教 育扭曲的現象。

為落實國民中學教學正常化,教育部將致力提升教師依專長授課比率,且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實施,將更重視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學生所要學習的 是帶得走的能力。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和本目標息息相關,其包含提升國民基本 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養;強化國民基本能力,以厚植國家經濟競爭力;落實 中學生性向探索與生涯輔導,引導多元適性升學或就業;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 力,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強化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以

確保國中學生基本素質(教育部,2012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發展,更加 提倡國中階段教學正常化與以學生為中心的五育均衡發展,這將使長久以來受 到升學主義影響而犧牲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成為落實教學正常化的的關鍵性 課程,並培育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四、 教學實務經驗

九年一貫教育改革實施後,國民中學階段將原先童軍、輔導、家政三科目 整併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以領域為教學,然而,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下,

師資部分,出現綜合活動領域教師,以及原先三的科目的專長教師,在教學部 分,出現綜合活動課,以及童軍、家政、輔導分科教學的情形,教師依照教改 前老師的專長進行課程,也有教師根據教改進行課程調整(李坤崇,2004)。不 論童軍、輔導和家政教師各以自己的專業,進行分科教學,或童軍、輔導和家 政教師不僅存在自己原先的專業,更充實其他專業科目,加以融入在課程中,

進行合科教學或協同教學。在師資不足,以及學校行政作業的安排下,國民中 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較其他科目易出現配課情形,然而,配課教師未能依據課 程綱要、能力指標進行教學,甚至挪作他用。而段考前導師或其他科目教師借 課考試複習的情形,在國民中學中時有所聞。

在理論、政策與現場教學間,其所存在的差異,以及其差異背後的大環境、

學校文化、教師信念和動機,以及課程規劃等因素,彼此交會,形成對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究與省思,並對接下來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政策的實施,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學校行政單位和領域教

學校文化、教師信念和動機,以及課程規劃等因素,彼此交會,形成對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究與省思,並對接下來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政策的實施,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學校行政單位和領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