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探討幼兒園行政人員對我國現行幼兒教育補助模式之觀點,

以及補助模式對幼教環境及相關人員之影響。第一章緒論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敘述本研 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則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及所欲探討的研究問題;第三節呈現本研究 相關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少子化對幼兒教育的衝擊

根據行政院內政部(2012)最新統計,顯示 2011 年臺灣的生育率從 2000 年的 1.38

%下滑至 0.85%;十年來,我國出生人口數逐年下降,2000 年出生人口數為 305,312 人,

2011 年出生人口數降至 196,627 人。我國新生兒出生率下降將明顯影響未來的勞動人口 比例,導致社會高齡化,由此可見我國正面臨少子化的險峻考驗。然而,研究者綜合國 內相關研究者(施宜煌,2008;張孝筠,2006;鍾俊文,2004)之見解,歸納出我國生 育率下降的原因包括:女性的學歷與就業率提高、社會價值觀及家庭觀念的改變、我國 鼓勵生育政策誘因不足、養育子女經費昂貴、晚婚影響生育功能、環境污染或不良生活 作息影響生育能力及高齡產婦只生一胎等。

此外,國人接受高等教育亦相當普遍,不少人因為受教育年限的拉長,較晚進入職 場工作而延誤婚姻與生兒育女的時機,形成晚婚現象,也伴隨著高齡產婦的問題,婦女 因此少育或不育(施宜煌,2008)。除了高齡產婦以外,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 不正常或是生活環境中充斥著許多污染,例如過多的農藥、荷爾蒙、化學物品等,都可 能造成男女不孕症。施宏彥(2005)指出晚婚、不婚及離婚是造成生育率降低的主因。

隨著社會快速的變革,國內婦女婚姻、教育與就業情況與往前大大不同,施宜煌(2008)

指出女性主義及高學歷影響夫妻「多子多孫」及「養兒防老」的觀念,女性的學歷提高

2

及就業人口增加,導致生育率下降及育兒時間縮短,加上現代女性的家庭觀念有別於傳 統認為女性只需在家相夫教子的觀念,她們企求發揮自己的才能與專業,在事業上有所 成就,並隨著女性主義的抬頭,女性不需依靠男性的觀念使得許多經濟獨立的女性認為 婚姻不再是生活的依靠。以上總總因素逐漸促成我國社會少子化的現象。如今少子化的 問題日益嚴重,造成臺灣的人口結構逐漸走向高齡化社會,而老年人口數不斷增加,造 成人口撫養比逐年下降,青壯年人口負擔變重,影響著國家勞動人口的不足,會衝擊到 未來國家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等各種層面。不僅如此,新生兒的人口數若持續減少的話,

臺灣不久將面臨到人口老化、人力斷層、社會失衡及社會危機。

鐘重發(2003)提到擁有子女提供為人父母者的價值與滿足感是獨特的,因此絕大 部分夫妻是有意願生育子女的,而真正選擇不想要有小孩的夫妻仍屬少數,例如「頂客 族」。根據《天下雜誌》針對家有學齡前兒童父母的抽樣調查顯示,每個月托育支出平 均約 10,000 多元,佔了家庭收入近五分之一,經濟負擔沉重(林玉珮,1999)。林昭禎

(2010)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指出年輕一代晚婚、不婚,甚至離婚的增加,均是造 成少子化的原因之一,但晚婚、不婚與「經濟條件」有相當關連。施宜煌(2008)提到 子女昂貴的教育費用成為父母的經濟上的壓力,部分家庭可能會考慮減少生育甚至不生 育子女以減輕負擔。研究者認為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我國社會失業率攀升以及薪資萎縮 等因素,也導致大家對社會及生活充滿了不確定與不安定感。鍾俊文(2004)指出大多 數貧窮的婦女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才會生養小孩,而職業婦女則要找到理想的伴侶或事 業有成才會考慮生小孩。因此臺灣的年輕夫妻因無力撫養子女,而傾向不生育來降低生 活開銷。由於育兒成本之高低,為衝擊家庭生育意願之因素,對已有幼兒的家庭而言,

育兒支出已然成為家庭中最重要開支項目。陳慈慧、許甘霖、吳孟興及劉志鴻(2009)

對臺灣地區 25 至 44 歲民眾的生育知識與態度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民眾普遍認 為改善社會、經濟環境是鼓勵生育最有效的方法。

苗坤齡(2005)行政院主計處研究員提出,自 1998 年以來,員工平均薪資成長漸

3

緩。近年來更由於世界性的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高教人力供給過剩等等的因 素,導致薪資呈現停止成長的狀態。行政院主計處(2012b)公布 2011 年我國全年受僱 員工人數平均為 684 萬 5 千人,全年每月平均薪資為 45,642 元。不過,行政院主計處

(2012a)2011 年的「人力運用調查」中發現,42.8%的上班族,平均月薪不到 30,000 元,估計人口為 3,551,000 人,可見薪資低所釀成的「新貧族」階級已逐漸擴增。「新貧 族」,也就是那些伴隨著經濟結構改變而衍生的失業以及不穩定就業人口,他們並不是 沒有職業、沒有收入來源,亦不屬於低收入戶,但卻也是另一種貧窮(李沃牆,2012)。

年輕人謀職不易,職場競爭壓力大,進而使年輕人延後甚至放棄結婚生子,有些女性考 量到結婚生子容易造成事業與家庭無法兼顧,甚至影響升遷,所以雖結婚,但選擇不生 小孩,可見以往「先成家、再立業」的觀念已逐漸被「先立業、再成家」所取代(施宏 彥,2005)。

林淑玲(2003)指出,年輕人考慮生小孩的因素很多,包含本身工作是否穩定、收 入是否足夠養孩子,最好能擁有自己的房子,避免因租屋而需經常搬家,除此之外,雙 薪家庭的夫妻還要評估小孩的托育問題、托育的費用、幼兒園的品質。對一些家中有學 前幼兒的夫妻而言,幼兒的托育或教育費用可能是他們最沉重的經濟負擔。當幼兒在三 歲前,若夫妻只有一方外出工作,這樣雖然其中一方可以照顧小孩,但是整個家庭的支 出全仰賴一方的收入來源,生活上較不寬裕;若夫妻皆外出工作,但若家中長輩住得太 遠或是其他因素無法代為照顧,那幼兒勢必只能選擇交給保母或是送到托嬰中心,雖然 家庭可以有雙薪的收入,但是必須支出幼兒的托育費用。當幼兒適合進入幼兒園學習時,

不管是價格較低的公立園所或是私立園所的學費,這對夫妻雙方薪資不優渥者,這項費 用會是個很沉重的家庭開銷。從一些婚育調查研究中都可以發現,民眾並不缺乏生育意 願,但社會環境造成的經濟負擔及時間心力等生養教育成本,才是影響其生育行為的重 要因素(林淑玲,2003;施宜煌,2008;陳慈慧等人,2009;鍾俊文,2004;鐘重發,

2003)。

4

自 1980 年代開始,臺灣家戶所得不均的現象越來越明顯,由於家庭人口結構與社 會經濟出現變化,2000 年之後家戶所得不均度更是大幅擴張。但近年來,隨著所得分配 高低兩端家戶比重增加,家戶所得分配不均加速惡化的現象,對於所得較低甚至中產階 級之年輕家長而言,育兒負擔確實相當沉重。陳慈慧等人(2009)提出在獎勵生育措施 上,影響受訪者生育意願的兩個最大原因為「經濟負擔」及「教育問題」,在調查中當 受訪者被問及「哪種方法可以有效鼓勵生育?」其首要答案為「改善教育制度,降低教 育費用」(34.8%)。然而,我國有關鼓勵生育的政策誘因不足,無法有效提高生育率是 事實,也形成臺灣少子化的現象。

政府推動幼教補助方案主要目的是在減輕家長育兒的經濟負擔,進而達到鼓勵生育 的目的,但是這些幼兒教育的補助政策對幼兒園的家長是否能產生實質幫助?有待進一 步探究了解,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二、 經濟弱勢家庭需求之現況探討

一般指的「經濟弱勢家庭」通常是《社會救助法》中所定義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 戶及救助遭受急難或災害者的家庭(社會救助法,1980)。薛承泰(2008)指出經濟弱 勢家庭的收入明顯不足以應付家庭一般支出之所需,尤其在正常的情形下,家中的主要 經濟支柱已竭盡所能,收入仍明顯不足,而成為社會救助的主要對象。由於經濟上的弱 勢,使得家庭對於孩子的照顧不足,進而使其發展受阻、喪失公平的發展機會(Root, 2004)。

美國的研究發現,經濟弱勢家庭子女的輟學率是一般家庭子女的二倍,經濟弱勢是家庭 危機的主要因素,也是學習失敗和其他危機的重要因素(王寶墉譯,1998)。

胡韶玲和孫世雄(2008)也指出,經濟弱勢單親家庭比一般家庭有更明顯的脆弱性,

一旦落入貧窮,其他的生活問題也很容易接踵而來。經濟弱勢家庭的子女大多會因為家 庭的型態、環境等因素而欠缺妥善的照顧與良好的教育。根據內政部「扶助經濟弱勢兒 童及少年政策規劃之研究」的研究報告指出,在臺灣目前正生活於經濟匱乏的中低收入 戶兒童有多達 36 萬名,其中取得低收入戶資格而有常態性且多種的補助津貼之兒童只

5

有 75,000 人,其餘 28 萬多名的弱勢家庭兒童因家戶在經濟情況不佳的情況下,無法受 到妥善的照顧(鄭麗珍,2006)。家庭因為經濟資源的不足、家長的因應能力受限,導 致跟隨這些家長一起生活的兒童經歷較高的貧窮風險,不僅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甚至 更影響其未來的生活品質。

研究者為了取得教師檢定考試資格於高雄市某一國小附設幼兒園實習半年,其中在 協助幼教主任處理行政事務時,幼教主任提到有一些弱勢家庭的家長們,會因為經濟的 考量而無法讓孩子參加需要額外付費的課外活動、戶外教學或是校外參觀,可能造成這 些幼兒的背景經驗與學習資源相較於其他幼兒不足。黃定遠(2003)的研究結果發現,

研究者為了取得教師檢定考試資格於高雄市某一國小附設幼兒園實習半年,其中在 協助幼教主任處理行政事務時,幼教主任提到有一些弱勢家庭的家長們,會因為經濟的 考量而無法讓孩子參加需要額外付費的課外活動、戶外教學或是校外參觀,可能造成這 些幼兒的背景經驗與學習資源相較於其他幼兒不足。黃定遠(2003)的研究結果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