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下,如何提升國民競爭力,已成為各國教育 發展的核心問題(陸珮津,2011)。而優秀的教師是達到教育高品質的必 要條件,唯有教師素質愈高,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愈有幫助,進而奠定 國家未來整體發展的良好基礎。歐美國家許多研究者認為教師應擁有學 科知識及專業的教育知識,也已逐漸採取教師應在任教期間內持續進行 專業發展之觀念(饒見維,2003)。唯有教師持續地進行專業發展活動,

教師才能知道如何在層出不窮、錯綜複雜的教育情境問題,做出最佳的 教育行動決策,並依據行動結果隨時靈活調整自己的行動決策。

教育部(2000)所公佈的《技職教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技職教 育的未來願景,如技職教育的學生未來進路寬廣暢通、技職專業能力備 受肯定、技職學生學習充滿希望、技職人才廣受業界歡迎與技職教育促 進國家發展等願景,而這些願景無一不需仰賴教師的專業能力。教育部 亦於高級職業學校的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之總綱中提 及,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乃是以教導專業知能、涵養職業道德、培養 實用技術人才並奠定其生涯發展之基礎為目的(教育部,2009)。由此

可知,高職教師須具備高度的專業知能,才能協助高職學生在學科知 識、專門技術、未來升學或就業上所需具備能力的養成。且隨時代潮流 變遷、資訊科技快速蓬勃發展的影響下,社會大眾對高職教師有更深的 期望、更高的專業化要求,若高職教師們希望以短暫的師資培育階段所 學知能,來面對近四十年的教學工作及千變萬化的工作挑戰,實已顯露 出不足的窘境(鄭素雯,2009)。是以,教師專業發展之重要性絕不容 忽視。

經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歸納出在職教師於增進專業能力發展 時,常面臨時間不足、班務與課務繁重、進修意願不強烈、未能符合 教師實際需求、實施方式較為僵硬而缺乏變化、盛行集中式或被動式 的聽講、知識分享不易、過分強調個別教師的進修而不易發揮群體動 力等限制與障礙(陳美蓮,2008;曾永在,2007;蔡振地,2006;鄭素 雯,2009;閻自安,2007)。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建議可透過網路社群的 建立,改善上述提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限制與障礙,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 意願,增進教師與同儕間的對話與互動,並引導教師針對有興趣的主題 與方式,進行自我導向學習(王保堤,2005;陳美玉,1999;陳美蓮,

2008;蔡振地,2006;鄭素雯,2009;Chen, Chen & Tsaiet, 2009;

Pryor & Bitter, 2008 ; Zhou, Varnhagen, Sears, Kasprzak, & Shervey, 2007)。

其中,Facebook 是近年來全球最受矚目的社群平台,且因其充分發 揮社交媒體之特性,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成為全球最成功的社群網站,

因此,有必要了解目前高職教師使用 Facebook 建置網路社群增進專業 發展之現況,以創造教師專業發展更高的價值。但在搜尋國內網路社 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文獻,發現國內研究者鮮少有以 Facebook 作 為教師專業網路社群之相關研究探討,故引發研究者之興趣。

過去探討使用者對新資訊科技接受度與意向之研究,多以科技接 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或其他相關理論作為基礎,但這些模式對行為意 向的解釋力並不高,Venkatesh、Morris、Davis 和 Davis(2003)所提出 的 整 合 性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整合過去多位學者於不同領域的科技接受行為 模型或理論,經過驗證後發現 UTAUT 對科技使用行為意向之解釋力高 達 70%, 故本 研究 以 UTAUT 作 為 研 究基 礎, 探討 高 職教 師使 用 Facebook 教師專業社群之行為意向與影響因素。

本研究曾就 UTAUT 的績效期望、易用期望與社會影響等三個構面 探討高職教師使用 Facebook 教師專業社群之現況與差異,並找出影響 行為意向之因素,期望藉此以了解高職教師使用 Facebook 教師專業社 群之接受度,做為未來高職教師或相關研究者進行 Facebook 教師專業社

群建置以增進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