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Facebook 於教育領域之應用與相關研究

目 前 常 見 的 網 路 媒 體 工 具 包 含 經 驗 與 資 源 分 享 的 工 具 , 如 Delicious、Twitter;建立協同合作空間的 wiki 軟體,如 PBworks;多媒 體分享工具,如 Flickr 與 YouTube;進行社交網路活動的社交網站,如 Facebook 與 LinkedIn;以網頁為基礎,提供雲端運算的辦公室軟體服 務,如 Google apps 等媒體(Dabbagh & Kitsantas, 2012),這些媒體因 提供人際間社交互動的特性而定義為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依據維 基百科(2011)定義,社交媒體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在幾乎不用任何 花費下,進行人際間資訊分享、問題討論,在與他人持續互動的過程

中,有效萃取出對某個主題的共識,且社交媒體影響的速度、廣度、

深度非其他媒體所能比擬的,常見的社交媒體有 blog、vlog、wiki、

Facebook、Plurk、Twitter、Delicious、Flickr、YouTube、Google apps 等。

社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臺灣一般稱為「社群網站」,

依據維基百科(2012)的定義,社群網路是發揮社交媒體的特性,將有 相同興趣與活動的人們聚集在虛擬空間而成為社群;在虛擬社群中,

可找到過去許久未聯繫的好友,建立聯繫真實生活的社交網絡,且成 員可透過照片與影片檔案上傳、塗鴉牆的文章發表與評論進行資訊分 享,成員的好友將訊息以一傳十的方式散佈出去。。因此在網路空間 中,為求協同合作、社交關係與整合資訊交換,增進社群成員互動與 分享的網站,即稱為社群網站(Boyd & Ellison, 2007;Mazman & Usluel, 2010)。近年來隨著社群網站的興起,已經有超過上億的人口透過社群 網站與朋友進行聯繫,大幅度改寫了人們的生活與互動模式(施學琦、

陳怡蓁,2010)。而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調查 2010 年 3 月至 10 月網友使用社群與電子郵件網站之現況,發現社群網站的使用時間為 電子郵件網站的九倍之多,其中台灣網友喜歡造訪的社群網站包括 Facebook、無名小站及痞客幫(創市際市場調查顧問公司,2010)。與 國內其他社群網站相較,Facebook 的高佔有率,是其他社群網站所無 法比擬的。

隨著社群網站的興起,對現代溝通、互動帶來很大的變革,哈佛 教育學院研究生─Richard Light,曾針對社交互動的重要性進行探討。

其研究結果發現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可進行知識建構,且認為有效學習 的關鍵就在於社交互動(Levasseur, 2011)。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過程,對於能力培養與知識建構有其重要性。

二、Facebook 簡介

Facebook 乃是一個結合社群網路服務之網路平台,在短短七年時 間內就成為全球最成功的社群網站,探究其原因在於強調人與人之間 分享的概念,創造更多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讓虛擬社群關係能與現實 生活的人際關係結合,增進使用者與朋友間的親密感,彼此互動更緊 密與頻繁(辛莉萍,2010)。

Facebook 成立於 2004 年,原作為哈佛大學的線上社交網路使用,

在 2006 年公開給一般用戶使用(Hew, 2011),目前供人們與朋友、家 人及同事溝通之用(Pilgrim & Bledsoe, 2011)。Facebook 帳號的申請完 全免費,通常要求用戶在註冊時輸入真實資料,可藉此找尋用戶可能 認識的親人、朋友或同學。Facebook 主要是以用戶為中心,透過用戶 的好友逐漸向外擴展人際網絡,Facebook 可輕易地找回失聯許久的朋 友,在網路上繼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關係。因用戶可分享他們的最 新動態、照片與影片,與好友傳送訊息、線上聊天,在網際網路空間

中也形同真實生活的情感交流;此外,可在照片上對自己或者他人貼 上標籤、在朋友的留言板、社團或粉絲頁面中發表意見、分享想法,在 Facebook 內玩遊戲(Mazman & Usluel, 2010)等各式各樣的功能,因此,

讓 Facebook 的用戶可以在其中滿足生理、社交、自我實現的需求。

Facebook 原希望讓入學新生可以儘快認識自己的同學,並提供學 生得以與其他學生進行課程作業、專題計畫的溝通管道,或者可作為 教師公告課程相關資訊的連結之處。如今隨著 Facebook 的不斷發展,

不僅只供學生在使用,教師們也已經開始將 Facebook 用在自己的學習 上(Mazer, Murphy, & Simnods, 2009)。由於 Facebook 本身具有社交媒 體的功能,且已經融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在具有高度互動、累積龐 大使用群、持續使用機會較其他社群高等優勢,若能充分將其優勢運 用於教師專業發展網路社群中,必能為此社群吸引來自各地的使用者 分享經驗與知識,在多元化的刺激下激發出更多的創意想法,為社群 成員帶來更多的收穫。

三、Facebook 於教育領域之應用

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始意識到社交媒體與社群網站對於 教育的正面效益,皆著手進行將各式社交媒體與社群網站融入到教育領 域上之應用。其中 Facebook 因擁有龐大的使用族群、可提供使用者之間 便利的溝通方式、鼓勵使用者提出自己想法,並促進社群網站中的熱烈

討 論 及 協 同 合 作 的 機 會 、 協 助 教 師 分 享 教 育 內 容 等 優 點 , 應 進 行 Facebook 於教育領域上應用的認識,並試圖找出 Facebok 應用於教育領 域上的潛力。

Facebook 在專門網頁上建立一個可供了解與分享最佳實務、教學策 略 或 如 何 在 課 堂 中 使 用 Facebook 及 其 他 相 關 社 交 技 巧 的 頁 面

(https://www.facebook.com/education),此網頁使得 Facebook 也能成為 專業發展中心,同時 Facebook 本身也提供相當多的專業發展資源,如 Teachers.TV(http://www.facebook.com/TeacherTV)、國家科學教師協會

(NSTA, http://www.faceboom/groupphp?gid=4734309314)、全國數學教 師委員會(NCTM, http://www.facebook.com/TeachersofMathmatics)、國 際閱讀協會(IRA, http://www.facebook.com/pages/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ication/81491751082)、美國圖書館協會(ALA, http://www.ala.org/

~V)等(Baird, Phillips, & Fogg, 2011)。

Rutherford(2010)認為如 Facebook 這樣成為專業論壇的社群網站 可被視為非正式的學習機會,經由成千上萬的教育工作者在其中所創造 數以百計的討論文章,可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持續、協同合作、低風險、

免費且方便的環境,應當鼓勵與支持教師參與這樣經濟實惠的專業發展 機會。在其研究結果中指出,除非直到教育社群逐漸成為一個正式、免 費、使用者有好且及時的方式,不然 Facebook 上的教師群體與社交媒體

類似的形式都應該用以作為傳統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補充工具。

2010 年的 ECAR(EDUCAUS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進行大 學生於資訊科技使用的研究,從 2007 年到 2010 年的觀察中,發現大學 生於社交媒體的使用呈現平穩增加,其中使用社群網站服務的人達到 29.4%;在研究中也發現到大學生已將 wiki、blog、YouTube、Google calendar、social bookmarking 等社交媒體,融入在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 經驗中,其中,該研究中認為大學生透過 Facebook 的學習活動會傾向 有更多的協同合作(Dabbagh & Kitsantas, 2012)。

Haverback 認為學生在 Facebook 的作業討論、張貼資訊、提問與回 答問題會影響到他們的動機,且對於他們的閱讀會有更好的效率(引自 Kabilan, Ahmad, & Abidin, 2010)。Mazman 和 Usluel(2010)認為在學術 環境中使用社群網路,對於用戶相當具有吸引力、有趣性,經由激勵 的工具及參與愉快的互動後,在潛意識下對於新知識的獲得將會更有 效 、 更 順 利 。 Kabilan 等 人 ( 2010 ) 針 對 馬 來 西 亞 檳 榔 島 的 USM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大學生,進行 Facebook 做為線上英語學習 環境的實驗,發現學生在 Facebook 透過社團網頁互動的方式(非正式學 習環境)內,經由有意義的互動帶領知識的建構,讓學生練習高層次的 思考技巧並建構知識,使英語學習更加容易。吳尚廷和陳五洲(2011)

將 Facebook 粉絲專頁功能運用在體育課程的教學輔助上,透過主題式

的討論活動,學生可即時討論、分享體育相關資訊,教師可針對學生 的提問立即回饋,如此頻繁互動下,激發學生更強烈的學習動機,且 更能將所學知識實際應用在體育技能上,確實提升學習效果。

Huber(2010)認為 blogs、Twitter、Nings 和 Facebook 等工具,可 讓學習組織中的任一位成員都能張貼資訊與提供可存取的資源,對於 教師專業的學習而言是一個全新管道,且將有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

高熏芳和曾培妮(2010)亦認為教師透過 Facebook 選擇性邀請有共同理 念的同儕,進一步自發性的形成實務網路學習社群。

茲將 Facebook 應用於教育上之潛力整理如下:

(一) 提供多元互動功能,讓教學者與學習者可有如同真實溝通的 多樣化互動模式。

(二) 塗鴉牆功能可作為使用者張貼相關主題資訊,張貼學習問 題,或發表自己心情與學習成果的介面,讓學習者能有自我 表現與發揮個人創意的環境,好友或教學者能夠迅速針對問 題進行回應;學習者也因知識分享特性,滿足學習者在分享 過程中的認同感、成就感與榮譽感。

(三) 學習者透過好友們間知識分享與訊息提供,能夠培養學生自 我省思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與好友或教學者互動的過程 中,也可培養溝通、協同合作的能力。

(四) 提供學習者個別化學習的機會,以及教學者個別化、適性教 學的機會。

(五) 社團、粉絲專頁的建立,可快速地發佈學習訊息,並進行相 關主題的討論,而在 Facebook 上形成網路學習社群。

(六) Facebook 是以人拉人特性而成立的社交網站,對學習者而 言,能夠建立起緊密聯繫的人際社交網絡,因而產生足夠的 吸引力與黏性。

(七) 目前 Facebook 支援行動裝置連結使用的功能,只要學習者透 過行動裝置可隨時隨地,進行無所不在的學習。

第三節 教師專業網路社群之意涵與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