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分四小節,針對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名詞定義進 行說明,各節內容如下所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讀寫能力(literacy)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正如貨幣不夠,便無法滿足 基本生存所需,讀寫能力不足,未來也很難參與並融入社會,而最基本的讀寫能力就是

─「閱讀」(天下雜誌,2010)。然而,閱讀的重要性從近年來許多國家逐漸推動的閱讀 活動便可窺知一二。例如,深受美國中小學生喜愛的「閱讀馬拉松」(readathon ),就是 一項鼓勵學生閱讀、主動閱讀的最佳實例。自從國內將 2000 年定為兒童閱讀年開始,

極力推廣各種閱讀活動,更將「兒童閱讀」列入長期的教育政策。可見閱讀不再只是孩 子的一項「課外活動」、「休閒生活」的選擇,更是學習的基礎、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

尤其,自小學開始,研讀教科書幾乎可說學習者適應社會的開端,更是占去了學生校內 外時間的一大部分,且從研究者在小學代課期間發現到,多數學生不懂得閱讀是有方法、

有策略的,或者有的則是用錯方法,例如作筆記變成錯誤的「抄筆記」。導致學生不僅 無法理解文章內容而影響學業表現,甚至容易造成反效果。然而,大部份的教師基於課 程進度的安排與考量,鮮少挪出時間教導學生如何策略性地閱讀,而是採取直接告知的 方式提醒學生畫出圈詞或抄寫黑板內容。但,這不僅造成學生對教師的過度依賴,更使 得學生無法有效地自行閱讀完一篇文章。因此,教導學生懂得何時(when)、何處(where),

以及採取何種(what)閱讀策略以促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是十分重要 且關鍵的,更是本研究探討閱讀策略對理解表現的主要動機。

閱讀發展研究的指標人物,夏爾(Jeanne Chall)曾以兩大階段描述兒童學習閱讀的歷 程,分別是幼稚園至小學三年級前的「學習閱讀」 (learn to read),和小學四年級開始的

「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前者透過閱讀學習如何讀;後者則是透過閱讀進而學習到 各種知識。不論何者,閱讀都必須經過教與學才能達到閱讀目的,成為一位獨立的學習 者。但影響閱讀的因素除了教學外,還包含情境因素,例如閱讀的特定目的、個人經驗 與閱讀環境等(連啟舜,2002 )。其中,就現今的閱讀環境而言,可約略劃分為紙本閱讀 與線上閱讀兩大類,而目前紙本閱讀的研究已累積了豐碩成果,反觀網路閱讀的研究仍 以系統檢驗、教學法適用性為主,較少單純聚焦於閱讀歷程的分析。加上網路科技的興 起,我國小學生幾乎每天從事一至兩小時的網路活動(台灣學生網路使用及身心適應資 料庫,2008),對於網路環境已具備相當程度的熟悉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與小學

生接觸時發現到,如同紙本閱讀時的通病,多數學生閱讀線上文章時,由於不懂得運用 閱讀策略與缺乏工具輔助,因此讀完文章後仍一知半解,加上閱讀時無法使用習慣的紙 筆標記(如:螢光筆),使得學生缺乏意義建構與精緻化的過程,比起紙本閱讀更容易出 現過目即忘,或是乾脆放棄而「虎頭蛇尾」的情況。但線上閱讀是教育學習中不可避免 的趨勢,所以,懂得彈性地運用策略,促進有效的閱讀仍有其必要性,而非僅僅在網路 中「遊蕩」虛度光陰。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與電子書的熱潮,閱讀型態從以往書寫介面轉移至電腦介面。

目前國內將閱讀融入電腦資訊的研究多與系統開發有關,例如電子註記系統(annotation),

透過閱讀時搭配系統使用以增進讀者的閱讀成效,研究結果發現,電子註記確實能增進 學習者的閱讀理解(宋曜廷、黃嶸生、蘇宜芬、張國恩,2002;俞永嘉,2010;陳守賢,

2001;程仲凱,2005;Glover, Xu, & Hardaker, 2007; Hwang, Wang, & Sharples, 2007;

Marshall, 1998; Ovsiannikov, Arbib, & McNeill, 1999; Quade, 1996; Su, Yang, Hwang, &

Zhang, 2010)。或是探討不同教學法對於電腦輔助閱讀的成效,例如交互教學法、合作 學習等皆顯示能促進閱讀表現(宋曜廷等,2002;周玉婷,1997;張淑慧,2007)。然而,

大部分研究著重於閱讀成果,忽略了閱讀歷程與讀者認知的適配性。「閱讀是個高度複 雜的認知歷程」倘若閱讀教學能遵循人類的訊息處理歷程而設計活動,或許更能增進閱 讀理解的效果。

Mayer 於 1996 年就閱讀文章的訊息處理歷程,包含感官登錄、短期記憶與長期記 三 種 成 份 , 進 而 以 此 為 基 礎 提 出 「 選 擇 ─ 組 織 ─ 統 整 」 閱 讀 模 式 (select-organization-integration, SOI model)。宋曜廷等人(2002)以此改編為 ASOIM 模式,

提出十種閱讀策略,其研究結果發現此模式有助於促進學生閱讀理解,但該研究並未對 學生的策略效率加以深入探討,且十種策略對於正值閱讀學習的學童而言,容易造成疲 憊與負擔。再者,連啟舜(2002)指出,增加閱讀策略使用量對於學生的閱讀表現並無直 接影響。因此,考量研究簡約性(parsimonious)與上述理由,本研究參考宋曜廷等人之研 究,採用原 Mayer 的 SOI 模式,試擬一套配合「選擇─組織─統整」階段,由線上註記 系統輔助閱讀之策略(Reading strategy),共包含三項,第一項策略是讓學生以「畫底線」

(underlining)選擇重點(Selection)。第二是以「作關聯型筆記」(annotating)連結並組織多 篇文章的相關概念(organization)。最後以「寫摘要」(summarizing)統整(integration)同一 主題的多篇文章。並將此定名為「iRuns」策略,以具體的策略實作引導學生閱讀時選 擇重點、組織相關重點和統整概念等階段。並分析學生在運用選擇、組織與統整策略的 效果以及閱讀表現,以期更進一步瞭解學生線上閱讀行為。

Coiro 和 Dobler (2007)指出「線上閱讀與紙本閱讀的歷程與策略是相似的。」因此,

為避免因閱讀環境的轉變而影響閱讀表現,本研究的 iRuns 策略教學乃奠基於 Mayer 之 SOI 閱讀模式,以學生在紙本閱讀時使用頻率較高且熟悉的策略為主,如畫底線。在閱 讀素材方面,本研究以「同一主題包含一篇主文章搭配三篇輔文章」的設計,主要用為 模擬的讀者進行線上閱讀時,透過超連結(Links)瀏覽網頁之實際情形。也就是當學生在 一封閉性網站閱讀主文章時,輔文章可視為其「外部連結」,如同開放性網站之非線性 瀏覽型態。

周玉婷(1997)的研究結果指出,國小六年級生在摘要教學組、畫重點教學組和自我 發問組的立即測驗皆高於控制組,且在教學前後有顯著差異。可見寫摘要與畫重點確實 能輔助學生閱讀。另外,從國外數年來針對筆記(note-taking)策略的研究發現,作筆記能 建立篇章內容與讀者先備知識的連結,因此透過作筆記的過程能穩固對學習內容的記憶,

並透過複習筆記(reread)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推論(Paper & Mayer, 1986; Kiewra, 1989)。

然而目前的實徵研究在複習筆記能增進學習表現這一點上,研究結果是混淆不清的。

Kiewra (1989)的回顧評論提到,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作筆記而沒有複習筆記,其學習表 現並不亞於有複習筆記者。尤其若能在單位時間內有效率地達成目標,或許更貼近線上 閱讀環境講求便捷性、立即性的特性。因此,不論採取何種閱讀方式,教師都應盡量提 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作筆記,透過學習「當下」(now)的組織過程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 象,以增進理解。

線上閱讀內容包羅萬象,Kamil 和 Lane(1998,引自 Schmar-Dobler, 2003)曾針對網 站進行文本分析,發現 96%的網路文章多以說明文呈現(expository text),主要用以傳達 新概念與知識,因此常涵蓋較多的專有名詞或術語,結構較為嚴謹,讀者需透過縝密的 推論才能理解。相較於敘述文(narrative text),學生通常需花較多的時間與技巧才能讀懂 文章含義(Cook & Mayer, 1988) 。在眾多知識性文章中,最常使用說明文體的莫過於科 學主題文章,因此本研究將以科普文章研究素材,並針對近兩年內在全球頻繁出現的現 象─地震與火山,作為學生閱讀的兩大議題。加上地震與火山列為兒童優良讀物─《國 民科學須知》(Almost everyone′s guidance to science: The universe, life and everything)的章 節之一,顯見本議題適合學童閱讀,貼近學童現實生活,透過閱讀學以致用,亦是本研 究採用科學說明文為閱讀素材之主要動機。

科學知識是理性思考的基礎,因此國內學者發起科普閱讀運動,希望藉由閱讀科普 能增進學生思辨與探詢的能力。再者,根據 2010 年 12 月公布的「2009 年國際學生能力 評量計畫」(PISA),台灣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項素養評比結果都較前兩次參賽退步。

其中,閱讀素養退步幅度最大,其次為科學。且總名次皆落後於鄰近亞洲國家(上海、

香港與新加坡)(聯合新聞網,2010)。可見,台灣學生的閱讀與科學素養需要提升,自小 閱讀習慣的養成與科學素養的扎根顯得格外重要。而回歸閱讀本身,如何讓學生知道閱 讀、懂得閱讀到有效地閱讀,更是位於教育前線的教師與家長們關切的課題。

總結以上,隨著國小閱讀教學的進程,從中低年級的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到高年 級面臨須轉型為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的挑戰,學生在此時頗有機會從網路上搜尋到多 篇相似主題的文本,需要閱讀、消化、整理出具系統性的概念,尤其當閱讀說明文體的 科學主題文章時,常因為難度較高而使得學生對於閱讀科學文章總是望塵莫及。再者,

對家長而言,很多孩子在小學早期沒有建立閱讀的習慣,此時更容易視閱讀(尤其是自 行閱讀科學文本)為畏途。有鑑於此,本研究建置一個網路閱讀環境,由老師教導學生 在電子註記系統上實踐「iRuns」策略,協助學生克服線上閱讀科學說明文的複雜與難度,

其結果可作為教師教學與家長陪讀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