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 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制度是國家對人民的資源重分配的方式之一,也是使階級地位 較低之族群能夠藉由受教育機會,重新提升自己地位再往上爬升的管道

(林火旺,1998)。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手,為了將每一個孩子帶上 來,我們必須正視孩子的個別差異,提供積極性的差別待遇,協助弱勢 的孩子扎穩學習基礎和提升競爭力,以適應未來快速變遷的社會。因此 為彰顯社會之公平正義與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教育部自 2006 年開辦攜手 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結合縣市政府、學校、教師及志工的力量,透過小 班方式進行適性化補救教學,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理想(教 育部,2010a)。

2001 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以改善弱勢者教育為中心 議題之一;2003 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更以「落實弱勢照顧,實踐 社會公平正義」為會議主軸之一;2010 年「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又 以「公義」為四大核心主軸之一,由此可知,為訴求秉持教育的公平正 義理念與資源的合理分配原則,並兼顧個別特殊需求、尊重多元文化差 異,以及關懷弱勢群體的教育政策,進而提供學習者在基礎學習上,享 有教育機會均等與積極平權的待遇,向來受到重視(教育部,2010b)。

我國政府於 1993 年即訂定「補助地方國民教育經費作業要點」,當 時台灣產業正面臨轉型之際,每個家庭為求溫飽,父母必須外出工作,

工作時間又長,一天與孩子見面時間不多,孩子的教育工作幾乎「委外

辦理」,「安親班」與「補習班」有如雨後春筍一一冒出。台灣已於 1995 年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提供「積極差別待遇」之補償性輔助,至 2005 年 7 月規劃「攜手計畫-大專生輔導國中生課業試辦計畫」,以大 專學生就讀學校所在縣市就近提供課輔,接著考量台灣現況,將「攜手 計畫」補助要點的受輔對象新增:「失親、單親、隔代教養家庭子女」。

在 2009 年 底 修 訂 「 教 育 部 補 助 國 民 中 小 學 及 幼 稚 園 弱 勢 學 生 實 施 要 點」,因應 2008 年金融海嘯狂襲,造成全球經濟大幅衰退,讓許多經濟 發生劇變之家庭,不因負荷不了安親班學費,而影響學生就學,前述皆 為 彌 平 弱 勢 之 政 策 。 即 便 世 界 各 國 皆 設法 實 現 教 育 機 會 均 等 的 理 想 世 界,又因再完美、立意再良好的政策,是否可能因地域及人文環境等因 素而有其認知之差異,此乃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一。

我國自 95 年以來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補助各地方政府 全面推動弱勢且學業落後學生之補救教學,提供學習成就低落之國中小 學生多元及適性的學習機會。配合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動,鞏固學生 基本學力,本部已推動「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以扶 助每一位學習低成就學生,另為追蹤補救教學受輔學生之學習成效,本 部自 100 年已全面推動補救教學篩選及成長測驗,以標準化之評量系統 來篩選需被補教教學之弱勢低成就學生,並個案列管每年施以 2 次之成 長測驗,以追蹤其補救教學之學習進展狀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

2013)。而屏東縣位於台灣的最南端,因壯年人在外工作以致人口外流嚴 重,將小孩留鄉下由祖父母養育,以及新移民人數逐年提高,再加上離 婚率居高不下等因素,導致屏東縣及原住民地區單(寄)親、隔代教養、

新移民家庭、經濟弱勢家庭比例偏高,「弱勢」因外在環境,則越來越弱 勢,。雖然並非具有前述身分之學生在學習上就一定是低成就,但孩子 若無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下學習,其學習成效實在令人擔憂,此為研 究動機二。

學習,以彌救課業學習上的不足,學生在補救學習的學習成就,是否能 夠符合當初我們所設定的目標,而學生的學習成就,往往和學習態度及 學習滿意度有相當大的關係,國外學者亦認為學習後的成就會影響往後 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當個人在學習情境中獲得滿足感,且能夠享受 學習的歷程,則能獲得更多的學習效果(黃港友,2004)。因此,研究者 以數學科補救教學為例,並對於政府擬定扶助弱勢家庭提升學生數學態 度及學習滿意度之情形期能有所見解,此為本研究動機三。

研究者因本身為屏東縣教育工作者,長期接觸教育文化,有機會近 距離觀察學生在接受補救教學後的各項狀況,由其藉由本研究在數學補 救教學的情況下,來分析國中低成就學生在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兩研 究變項之相關分析探討,以瞭解更多影響補救教學參與的情況,作為教 育主管機關及日後補救教學課程的實施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