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健康飲食課程方案,對國小學生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 影響。本章為緒論,共分四節,依序說明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 題、名詞釋義,最後針對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提出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現代人隨著生活環境與生活形態的改變,往往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自身的 健康;許多孩子的健康也在父母的忙碌中被忽視了,總以為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 足夠了,殊不知健康習慣養成的重要性。晏涵文(2002)在《學校健康促進計畫》

一文中提到:「學生時期的可塑性高,是健康行為、態度與習慣的建立之關鍵期。」

而黃雅文、姜逸群(2006)也認為學生正值生長發育時期,是養成良好習慣、培養 健康的人生價值、正向想法與態度的黃金時段。但是,在這個升學掛帥、各項才藝 競逐的年代,我們更應將有關「健康」之課程融入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

中隨時培養「健康」的習慣、態度與行為。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由於臺灣整體經濟結構的改變,使得生活習慣、日常飲食也隨著改變。

在過去,家庭結構多以大家庭、折衷家庭為主,學生的三餐多半由家人自行料理,

較少有外食的狀況,家長準備的餐點也較能兼顧均衡與營養。而現在的家庭結構多 半以小家庭為主,若父母同為上班族,孩子的三餐較常為外食居多,再加上現在餐 飲、小吃、糕點、速食的店家琳瑯滿目,外食的選擇性增加,更強化了外食的動機。

但是,如何選擇健康又營養均衡的食品,是家長應注意的課題。研究者根據文獻將 現階段國小學齡兒童在飲食方面面臨的問題,分列三點說明:

(一)營養攝取失衡

兒童進入國小階段後,由於學習環境改變及活動量增加,依其年齡、身高、體 重的不同,對於營養的需求也有不同,如男生每日熱量攝取約 2050 至 2300 大卡,

女生每日熱量攝取則為 1700 至 2000 大卡,又依個人活動量可增減熱量的攝取(洪 久賢,1993)。根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於 2004 年進行的台灣地區國小學童營 養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男學童的熱量及多種營養素(除維生素 C 之外)攝取量均 高於女學童,而蛋白質、脂肪、醣類這三大營養素的平均攝取量分別佔總熱量的 15 至 16%、30 至 31%、53 至 54%,驚人的是,約有一半學童的脂肪攝取過高,

而有六成以上學童醣類攝取過少。另外,在其他營養素的攝取情形中,雖然維生素 A、B1、B2、B6、C、菸鹼酸等營養素的攝取量均達到行政院衛生署「國人膳食營 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建議量之上,但仍有多數學童 的鈣質攝取量不足,只達到 DRIs 的 50 至 60%,其他還有一半以上的四至六年級 女學童,鐵攝取量未達到 DRIs 的建議量。而學童的膽固醇及鹽均超過衛生署之建 議量,由此可見,國小學童的在營養攝取中需注意的有:1.脂肪攝取量過高;2.六 成以上學生醣類攝取過少;3.鈣質、鐵質攝取不足;4.膽固醇、鹽的攝取量過高。

以上調查顯示,多數國小學齡兒童在日常飲食的選擇多半以高油脂、高鹽分的 食品為主,導致熱量超過身體活動量,加上飲食不均衡而產生部分營養素攝取不足 情形。如同美國在 1997 年以後,由於當地生產的食物足以充分供應全美各地人口 所需,甚至還能大量外銷至世界各地,因此,美國學齡兒童在健康方面的問題已不 再是以往的「營養不足」,取而代之的則是「營養過剩」而造成嚴重的肥胖問題(Nestle, 2004)。

由以上兩個研究顯示,無論是美國或臺灣,國小學童普遍的健康問題是因長期 飲食不均衡,加上攝取過多高油、高鹽、高糖份的食品且缺乏健康飲食的正確觀念,

使得身體的必須營養素失衡,造成身體的負擔與成年的慢性疾病。

(二)媒體強力促銷影響食品選擇意願

許多食品業者會利用各種不同的管道來宣傳他們的產品,例如:麥當勞就針對 學童製作廣告,設立網站,甚至還推出「童樂 SPA」等一系列活動,包括故事屋時 間、歡樂派對時間、小畫家比賽、舉辦童樂會等,希望營造一個歡樂、知性的空間,

鼓勵學童到該速食店參與活動同時消費,也藉由舉辦比賽、提供說故事服務來贏得 學童及家長的青睞,進而提升該企業的公關形象(麥當勞,2012)。有些食品業者 則在食品中設計「教育性」算數本及拼圖,讓孩子在吃麥片或餅乾中也能學習算數,

來吸引家長購買;或者在產品中提供時下孩子最喜愛的玩具作為禮物,吸引孩子為 了得到禮物而購買產品。

在兒童電視頻道的廣告中,不難發現多家食品大廠會鎖定高收視率的時段強力 播放吸引學童的食品廣告,希望藉由平時的耳濡目染,吸引甚至影響學童選擇食 品。而 Taras 和 Gage(1995)的研究發現兒童在收看電視節目時,平均每小時收 看21.3則廣告,而且有高達47.8%是屬於食品廣告,這些食品廣告中有91%均是高 熱量、高糖、高鹽的食品。Gorn 和 Goldberg(1982)的研究則探討加拿大魁北克 省的孩子收看電視食品廣告對他們在食品選擇的影響,其研究結果發現這些食品廣 告的確影響兒童選擇零食的取向。

根據 Nestle 在 2004 年的調查發現,二至七歲的美國兒童平均每週看十一小時 的電視,而八至十八歲的美國學齡兒童花了大約二十二小時的時間在電視上,而在 美國兒童節目黃金時段播放的廣告則是逐年遞增,而這些廣告大多是休閒飲料、零 食或其他食品。例如:早餐甜麥片、糖果、速食、汽水、餅乾…等,但是卻找不到 任何為天然食品如:水果、蔬菜…等有益人體健康的食品做宣傳廣告。雖然這些研 究促使美國公共衛生協會(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及其他組織發起「健 康的孩子少看電視運動」以及「全國關掉電視週」活動,來鼓勵孩子及家長參與有 益健康的活動來取代看電視,但卻不曾針對食品公司、電視台或政府主管機關提出

建言,使得美國孩童的飲食選擇長期受到電視廣告影響而非學校教育,電視廣告儼 然在孩童的心中成為飲食教育的指導者。

在臺灣,教育部(2005)雖已在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中明令校園合作社販 賣的飲品不僅要取得 CAS、GMP 標誌認證,且只有純蔬果汁、鮮乳、保久乳、豆 漿、優酪乳、包裝飲用水、礦泉水等七種符合規定的飲品才可販賣,而市面上隨便 當附贈的「多多」乳酸飲料,依規定不得進入校園(陳映竹,2009)。但是,由於 汽水業者無孔不入的強力傾銷,例如:可樂公司設計各式各樣印有商品標誌的「限 量」周邊商品來吸引年輕學子爭相蒐集;麥芽飲品的公司則是打電話到學校聯絡學 校行政主管,利用贈送試飲包給學生或是爭取學校重要活動到校設攤提供免費試飲 服務的活動,為的就是增加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提升銷售量。飲品業者知道自己本 身的飲品不可在校園販賣,業者就利用這樣的免費試喝活動遊走在法規邊緣,但也 無法可管,只能視學校主管單位是否正視學童飲食健康,願意杜絕營養價值堪慮的 飲品入侵校園。陸宜洛(2008)提到:「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含糖飲料容易使兒童和 青少年增加肥胖的機會,若兒童、青少年每天喝 1 罐含糖飲料,同時缺乏運動,則 會增加六成的肥胖機會。」而美國心臟學會也提到若兒童或青少年體重過重,容易 造成新陳代謝失常併發症,甚至會增加死亡的機率。由此可知「飲料」對兒童身體 發育的影響令人擔憂,而 Nestle(2004)的研究中還提到,兒童的購買力與影響力 隨著年齡增長與日遽增,而兒童的自主性支出會影響持續一生的購物偏好及購物型 態。因此,建立學童適當的購物偏好及型態尤其重要。如何指導學童在誘惑的環境 中,如何堅持選擇健康飲品、健康食品,是身為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

(三)食品添加物的危害相關常識較為薄弱

食品添加物的相關訊息在一般消費大眾的生活中很少被教導,(Sams,2003/

2004)提到現代食品加工商為賺取利潤,會選擇低於食品價格的其他添加劑稀釋食 品,而水及空氣則是最便宜的添加劑。但是,一旦食品中加入了水或空氣,則會有:

味道、顏色、質感改變的情形以及賣相不佳、容易腐敗及氧化的危險。因此,為了 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及新鮮,食品加工業者必須加入如人工增味劑、色素、

防腐劑、膨脹劑等食品添加物來「包裝」加工後的食品。但是這些化學合成的食品 添加劑不僅能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造成機能亢進,同時也可能是一種激素干擾 素、致癌物或誘變劑,長期食用將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由於政府單位並未強制要求 所有食品均須一一列出食品中的添加物(除了健康食品外)(健康食品管理法,

2006;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2012)。因此,食品加工業者無須 列出在加工食品中出現的「微量」食品添加物,而消費者就不會認為食品中含有這 些食品添加劑而能安心購買,殊不知這些微量的食品添加物在長期食用下已悄悄的 傷害人體健康。

既然食品添加物廣泛應用於食品加工業中,政府應該更積極提供食品添加物的 相關資訊及常識供國人學習,讓每一位消費者都有權利明白自己吃下肚的食品中的 成分及含量,讓消費者能夠正確選擇有益人體健康的食品。雖然臺灣已於 2006 年 頒佈《健康食品管理法》,利用健康食品標章來保障食品安全,但是,目前市面上 標示有「健康食品」標章的商品仍屬少數,大多數食品仍無申請認證成為健康食品,

既然食品添加物廣泛應用於食品加工業中,政府應該更積極提供食品添加物的 相關資訊及常識供國人學習,讓每一位消費者都有權利明白自己吃下肚的食品中的 成分及含量,讓消費者能夠正確選擇有益人體健康的食品。雖然臺灣已於 2006 年 頒佈《健康食品管理法》,利用健康食品標章來保障食品安全,但是,目前市面上 標示有「健康食品」標章的商品仍屬少數,大多數食品仍無申請認證成為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