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1.1 實驗步驟

本研究為了解多媒體教材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故在成就測驗的編製上除了 一般性試題外,納入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合物時常見的迷思概念診斷,以瞭解多媒體輔助 教學能否達到破除傳統教學上易形成之迷思概念,提供學生更有效率、更多元的學習途 徑。

如圖12之研究流程圖示,首先在確認研究計畫與架構後,開始進行資料蒐集與探討。

1. 教材方面:首先確定教材內容與來源,並蒐集相關文獻討論。

在確認要進行實驗的教材章節後,開始進行教材內容的分析,例如建構課程綱要與 課程目標、依課程綱要設計符合SCORM標準的Content Aggregation、分析單元教授重 點、以及比對傳統組教材與多媒體組教材的教授內容重點,當完成教材內容分析建置,

進一步與校內理化教師共同確認無誤後,再進入其它步驟。有關更進一步的教材分析,

均列在「3.3教材分析」一節中。

2. 多媒體教材方面:包含軟體介面與教材設計原則的討論。

軟體介面採用符合SCORM標準的智勝科技編輯手5.0版;教材設計原則須符合 SCORM Content Aggregation與多媒體教材元件設計與配置的注意事項,方開始進行多媒 體教材的編製。首先進行多媒體腳本分鏡表的設計,內容需涵蓋在此單元中所欲教受之 重點,且與傳統教材組的教學內容相符,並經校內理化科教師共同討論與確認無誤後,

方完成多媒體教材的編製。有關多媒體教材的內容,列於「3.4多媒體教材編輯製作」一 節中。

3. 自變項方面:包含教材教法與不同性向能力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除討論多媒體教材教學與傳統教材教學的差異外,另納入多因素性向測驗,並就多 因素性向測驗的內容與教材性質進行分析討論,以選取適當的變因探討。有關性向測驗 工具的討論,列於「3.1.2實驗設計」以及「3.2.1多因素性向測驗」中。

4. 依變項方面:有機化合物成就測驗後測的編製。

驗處理與學習成就測驗(後測),完成實驗流程。

圖 13 實驗流程

3.1.2 實驗設計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設計實驗,探討以多媒體教材教學、傳統教材教學及性向對學 習成就的影響差異。研究中的自變項為「多媒體教材教學與傳統教材教學」和「性向能 力差異」,依變項為後測的「學習成就後測」,共變項為「理化科學習成就」。定義依序 如下:

1. 自變項:

(1)性向:

本研究採用的多因素性向測驗為中國行為科學社出版,由路君約、盧欽銘、歐滄和 等人編製的題本進行施測。此測驗在測量學生在語文推理、數學推理、抽象推理、機械 推理、空間關係、錯別字、文法語修辭、知覺速度與確度等八方面的能力。

多因素性向測試量表 理化科成就測驗(前測)

實驗處理

傳統教學組 多媒體教材教學組

性向差異

成就測驗 開始

性向差異

結束

本研究依據「有機化合物」單元的性質,以及多因素性向測驗中各性向能力的意義,

多媒體教材教學:教學地點為普通教室,使用螢幕、單槍與筆記型電腦,以多媒體 教材協助教師授課,以多樣化形式呈現教材內容。

傳統教材教學:教學地點為普通教室,以傳統板書與講述式教學型式授課。

2. 控制變項

起點行為:理化科學習成就分析,以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段考的 成績表現,進行共變數分析。

3. 實驗時間:4月7日~4月18日,為期二週,共10堂課。

4. 依變項:實驗結束後,學習成就後測分數。

本研究將所有的實驗相關變項,彙整如圖15所示。

圖 15 實驗變項

3.1.3 實驗對象

基於本研究之需求,以及降低實驗干擾、人力支援程度的考慮下,以學校原有編制 班級進行實驗,實驗對象為台北市某一國中八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共71位學生。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材教學 傳統課堂教學

自變項

性向差異 語文推理 抽象推理 空間關係

知覺速度與確度

共變項 起點行為 段考成績分析

學習成就 學習成就後測

依變項

表 2 研究對象分布情形摘要─語文推理能力

表2~表5為考量本研究教材單元「有機化合物」一章的教材性質後所保留的四個性 向能力變項的分組與人數分配。分組依據為各能力向度的平均數,高於平均數者為高分 組,低於平均數者為低分組。例如,在語文推理能力項度中,先求取71個受試者在此能 力測試成績的平均結果,高於平均分數者歸為高分組,低於平均分數者為低分組。其餘 三個能力項度採取相同分組方式進行分組。

3.1.4 資料處理

以統計軟體SPSS12.0中文版進行統計分析,方法如下:

1.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分析多媒體教材教學與傳統教材教學對學習成就 的關係。共變項為理化科學習成就測驗,自變項為不同教學法,依變項為學習 成就測驗。

2. 雙因子共變數分析(MANCOVA):在排除學生在實驗前理化科學習成就的影響之 後,性向能力差異與教學方法差異在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成就上是否有顯著的交 互作用。以學生的性向差異(高、中、低)和教學方法(多媒體、傳統)為自 變項,有機化合物成就測驗為依變項,理化科學習成就測驗為共變項,進行雙 因子共變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