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

表達他們的意見或認知等資料」(Maccoby, 1954),簡單的說,訪談是獲得資料 的一種方法,主要透過面對面的訪談形式,取得較次級資料更完整的資訊,透過 彼此的互動,瞭解受訪者的行為、想法,並影響兩者間的訪談互動和問答內容。

訪談具有許多形式,依照研究過程區分,主要劃分為結構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s)、半結構式訪談(focused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或非結 構式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s)以及群體訪談(group interview)。

(Williams, 1997)

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訪談 非結構式訪談

標準式訪談

(standardized interviews)

深入訪談

(in-depth interviews)

深入訪談

(in-depth interviews)

調查式訪談 (survey interview)

調查式訪談 (survey interview)

臨床面談 (clinical interview) 臨床歷史紀錄

(clinical history taking)

團體訪談 (group interviews)

口頭或生平歷史訪談

(oral or life-history interviews)

資料來源:Minichiello(1995)

圖 3-2:訪談形式:連續性模式(Continuum model)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在質性研究方法中整理:「結構式訪談」通 常被用來做調查或民意測驗,也稱為調查式訪談或標準式訪談。此種方式,有一 致性的問題及依序訪問。可以避免受訪者間的誤差,增加此研究的可比較性,訪 談表(interview schedule)主要以事先設定題目順序且為封閉式問題重現,通常 題目順序也會事先統一。此種訪談如同問卷般,問題和答案的結構化程度最高,

好處在於成本低,較易整理資料,但也不同開放性問題,可以讓受訪者充分表達 意見。因此,此種結構式的訪談,只是透過面對面的方式,增加回覆率和控制了 問題的品質,但少了面談式的互動機會。

「半結構式訪談」可以是量化或是質化導向模式,主要是由研究者設計較寬 廣的問題,作為訪談的依據,導引訪談的進行,訪談問題或訪談表通常在訪談前 預先設計出來,做為訪談的架構。問句和答案不固定,具有彈性,可讓訪談者接 受到較完整較真實的資訊。

「非結構式訪談」此方式相較於結構式訪談,不再重視任何結構性的問題設 計和答題順序,非結構式的訪談,主要著重在受訪者與訪談者的互動情形以蒐集 資訊,如同平日對談型式一樣,但往往侷限於受訪者有興趣的領域,因此,訪談 者必須掌控受訪者的反應,以及問題回答的方向和品質。

「群體訪談」主要意義為研究者使一群受訪者聚集在一起,為共同的研究主 題彼此對話討論,這種方法可以採用焦點式或是半結構式或深入訪談的方式。種 類包含有焦點團體法、参考團體法、記憶工作團體法。群體訪談的時機,不僅在 探索問題的答案,也牽涉到研究的急迫性,如樣本、經費和時間的限制,主要功 能再得到一些研究現象學的資料。

而本研究主要採用的「深度訪談」,根據 Taylor 和 Bogden(1984)的定義,

深度訪談和「研究者與受訪者面對面重複的交互作用」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受訪者 本身的語言陳述他們對生活、經驗或情況的觀點等。深度訪談的主要假設為:

1. 研究者與受訪者間的重複性接觸,意味著可能花費較長的時間。

2. 研究者與受訪者之接觸,不同於以往研究調查之角色不平衡況況,意味著深

度訪談兩者的角色較平衡。

3. 受訪者的角度(觀點)出發及被賦予高度價值。

4. 藉助受訪者熟悉及自然的語言以了解其內心世界的觀點。

透過深度訪談的因素在於,根據受訪者日常生活中在專業領域裡,不斷重複 建構自己的解釋模式中,去發掘對於社會真相的經驗或是某專業知識的見解,以 建立理論的基礎。使用深度訪談的時機為:

1. 社會活動、事件、研究者無法直接接觸或深入瞭解,必須透過受訪者的角度 去瞭解。

2. 個人生活歷史的研究,又稱之為個案研究(case study),藉由受訪者與研究 者之合作以探索生活經驗中的特述事件。

3. 提供研究者得以接觸受訪者,以提供更寬廣的情境,人物或場所的視野。

4. 實務上的應用。

5. 深度訪談可以透過多位受訪者間的互動,從多元角度和互度中瞭解所需的資 訊。

使用深度訪談為研究資料的收集方式,必須在理論和實際上的操作有所關 聯。主要有兩個理論基礎:第一個是牽涉到研究者對社會真實面的觀點以及如何 被研究。不同的「真實性」模式,會有不同的假設和資料收集方式。第二,使用 深度訪談是為了建立在研究方法的實用性上,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基本上,

設計不相同方法也不相同。深度訪談主要的模式不在於假說檢定,而在於理論的 建構上,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專注在資料的收集和訪談中真實互動的經驗,以建 立理論。(Minichiello,1995)

二.訪談對象:

本研究主要訪談對象為 IC 設計相關產業專業人士,以及創投業者。其中主 要個案對象公司,設定產業中獨特角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為主要目標,但由於 在約訪談的實際情況,未必都能獲得訪談機會,因此,將訪談對象的範圍擴展,

不設限於某個產品線或是考量規模大小等問題,但都盡量針對代表性的個案公司 的主管進行訪談。本研究約訪的對象如下:

表 3-1:本研究訪談對象

公司 職稱 姓名

凌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特助 張一介先生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兼發言人 陳進興先生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業務經理 陳政聲先生 Xilinx(美商智霖) 業務經理 王漢傑先生 德安資產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協理 畢祖明先生

上述 IC 設計公司主管及創投業者的背景,都在 IC 設計產業累積有非常多的 經驗,且該公司都極具有代表性,其中包含有從創投角度的專家,甚至非常難得 訪談到美國的 IC 設計大廠 Xilinx 在台業務經理,可以幫助此研究從各種面向的 觀察和經驗,去找出台灣 IC 產業發展的現象和關鍵成功因素。配合國內在 IC 設計產業的諸多研究,加強了更多的研究基礎。

三.訪談問題:

在訪談問題的設計上,主要依據前述理論的研究架構做出發點,配合個案公 司的發展去設計問題。大多以開放式問題為主,根據個案公司的狀況如何解釋理 論架構。在本研究中,從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可以了解到主要找出 IC 設計公 司的特殊資源,了解個案公司擁有這些資源下的策略,如何在產業中競爭,從過

去到現在的演變,透過這些資源如何形成競爭優勢,最後總結次級資料的收集和 訪談者的建議,去找出屬於該公司不同時期的關鍵成功因素。因此在問題的設計 上,主要依據研究架構的面向去發展訪談問題:企業競爭方式、產業五力分析以 及掌握顧客需求的程度。其中各面向有許多的影響因素,根據每個個案公司的不 同,將有不一樣的問題設計。

因此,訪談問題隨著對象的不同,僅僅在結構和面向上一樣,但因為本研究

的訪談對象還包含了創投業者,因此,可能在訪談問題上,會有些許的修正,可 能討論到整體產業面的發展趨勢和產業面臨的問題,各產品應用的趨勢,例如消 費性 IC 和未來通訊 IC 的發展性,以及 IC 設計公司間的競爭模式可能為何?透 過創投業者投資角度的客觀角度去解析不同公司間的競爭行為,和產業狀況。但 整體的訪談問題,仍建立在架構的理論基礎上。

四.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過程中的研究限制上,會導致對於資料和架構分析上的誤差,以及 資訊上的不完整造成的缺失,訪談人員的樣本和數量,以及訪談人員的主觀觀點 和位階,也會對本研究深入探討的部份,有些微的影響。但主要的研究限制,大 致為以下幾個方面:

1. 資料收集:次級資料的收集,雖然國內對於 IC 設計的資訊相當豐富,但對於 反應最新情況的市場資料,仍難以取得,且對於公司內部真實狀況的掌握有 限,因此,有賴於訪談和透過企業的管道取得,但亦有其困難度,牽涉公司 內部機密,也不方便取得。

2. 訪談對象:由於公司高層的訪談邀約不易,因此,訪談對象的廣度和深度不 足,也會造成對此研究上結果推論的誤差,但仍可透過多家公司主管和多方 面的專家意見訪談,消除中間的落差。

3. 理論架構:架構中的關鍵成功因素,為理論和現象觀察的一個建購,因此,

缺乏實際個案公司的映證,所以這也是本研究想要修正的地方,透過多方面

的訪談,去重新從實務中,更正確的歸納出屬於台灣 IC 設計公司的關鍵成功 因素分析。另ㄧ方面,為發展的問題,也有可能在對方的誤解下,造成對訪 談問題上的失焦和誤差,但也是透過訪談人不斷的互動中,盡量將誤差降低 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