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節依序說明研究架構、研究進行的程序及所採用實驗設計方法。

壹、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用語文課程結合多媒體電腦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 識字學習之成效,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的跨受試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為三位國小 智能障礙學生,藉以探討受試者接受此課程教學後所達到之目標詞彙指認、認讀及理 解正確率以及保留效果。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茲將針對各研究變項進行 說明。

一、自變項:實用語文課程結合多媒體電腦遊戲教學策略。

是基線期、介入期和保留期的評量,由研究者擔任評量者。評量題型包括詞彙指認、

認讀及理解三種,不同單元評量的題型都相同,每種題型各 6 題,每單元共計十八題。

5.教學內容及流程:本研究採用研究者自編之實用語文教材—以水果為主題,進行電 腦多媒體教學軟體的編輯後再進行教學,教學內容共分八個單元,每個單元有六個目 標詞彙,教學的目標包括目標詞彙的指認、認讀及理解三部分。每單元皆使用固定的 教學流程。單元教學設計範例請參閱附錄二。

6.教學時間:研究者利用星期一、四或二、五的早自修及午休時間進行實驗教學,每 週教兩個單元,總共四個節次,假設受試甲的教學時間為每週一、四,當其評量資料 呈穩定時,即對受試乙介入教學,時間即安排在每週二、五,受試丙的教學時間依此 類推。每個單元的教學節次為兩節,每節的教學時間為 40 分鐘,每個單元的教學(包

含成效評量)時間總共 80 分鐘。表 3-2 為教學時間表。

表 3-2 教學時間表

早自修 AM8:00~8:40 40 分鐘 每週一、四

每週二、五 午休 PM12:40~1:20 40 分鐘

7.教學地點:為使每次教學的情境一致,因此本研究的教學地點,皆在資源班進行。

8.班級教學:藉由班級觀察瞭解受試者的級任老師並未使用相同的教學法及教學內 容,避免在實驗教學時間外的課程有接受相同教學方法的介入。

貳、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程序分為準備階段、實驗教學階段、資料分析與處理階段及撰寫研究報 告等四個階段,以下據此四個階段分別詳述。

一、準備階段

(一)確定研究主題

從實際的教學經驗中發現,智能障礙學生詞彙認讀能力落後,且對詞意無法了解,

而採傳統式紙本教學方法時,學生易缺乏學習動機以致影響學習成效。所以決定採電 腦多媒體融入實用語文課程,針對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差、學習動機低落等特質,利 用具備聲光、圖像效果的多媒體,透過不同的感官刺激,來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及學習 動機,進一步提高學習的效果。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的實用語文教材,以電腦多媒體 的方式呈現,針對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的成效進行探討。

(二)蒐集文獻資料

研究者確定研究主題後,即開始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並進行閱讀。相關文獻 包括智能障礙學生的語文教學、多媒體電腦遊戲學習內涵之探討、多媒體電腦輔助教 學在智能障礙上的應用及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之相關研究 等,以建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作為多媒體電腦輔助實用語文教學之依據。

(三)編擬多媒體電腦教學軟體

本研究利用 Adobe Flash CS3 Professional 工具軟體進行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的編輯,教材共分成八個單元,每個單元皆包括教學區、練習區及評量區,學生透過 操作滑鼠或鍵盤的方式進行學習。

(四)決定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由研究者所任教之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中,以中文年級認字 量表所選取出來的三名學生,徵得家長同意後確定為本研究之對象。此三位受試者皆 有操作過電腦的經驗。

二、實驗教學階段

本研究的受試對象共有三名,分別為受試甲、受試乙、受試丙,實驗教學階段包 含蒐集基線資料及進行實驗教學兩部分,每位受試者均需經過基線期(A)、處理期(B)、

維持期(M)。

(一)蒐集基線資料

實施教學介入前,開始對三名受試者進行目標能力的基線資料蒐集,以研究者自 編之多媒體電腦實用語文課程中的評量區進行評量,記錄受試者未接受實驗教學的表 現。基線期蒐集資料的時間為早自修及午休時間,每次評量的時間為 5 分鐘(不包含 開機時間)。

(二)進行實驗教學

本教學實驗採用個別化教學,為求實驗之一致性,教學地點皆在研究者校內資源 班教室進行,利用桌上型電腦進行教學,並於每單元教學結束後,進行學習評量,以 記錄教學實驗的效果。

三、資料分析與處理階段

由研究者整理登錄各實驗階段的資料,採取圖示分析、視覺分析(visual inspection) 的方式處理,即根據各曲線圖整理出各階段內(基線階段、介入階段、維持階段)變化 摘要表,包括階段的平均值、分數範圍、以及階段內的估計趨向,再根據此摘要表進 行階段間分析(杜正治,2006)。

四、撰寫研究報告階段

研究者對資料分析的結果加以討論,提出結論與建議,並撰寫研究報告。茲將此 四個階段之流程圖如圖 3-2 所示。

參、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探試實驗設計,採多探試設計是為了考量在 教學介入前,避免練習效應及無意義且冗長的評量過程會對受試者造成負面效果(疲 倦、挫折、減低學習意願),因此對未介入的目標行為,以間斷的方式來蒐集基線期的 資料。而所謂跨受試多試探設計是指對每位受試者的基線期資料進行間斷的探試,作 為評量學生是否於教學前呈現進步狀態的依據。三名受試者同時進入基線階段,接著

圖 3-2 研究流程圖 準備階段

確定研究主題

蒐集文獻資料

編擬多媒體電腦教學軟體

決定研究對象

實驗教學階段

蒐集基線資料

進行實驗教學

資料分析與處理階段

撰寫研究報告階段

對第一位受試者連續性評量,若其基線資料呈現穩定趨向時,開始介入第一個單元的 教學。當第一位受試資料呈現穩定的狀態或已達預定的水準時,開始對第二位受試者 進行連續性評量,待其資料呈穩定狀態或反治療趨向時,則開始介入處理,介入後當 資料因而出現變化時,第三位受試者須適時進行試探;待第二位受試者的介入階段資 料呈現穩定狀態或已達預定水準,則開始對第三位受試者進行連續性評量,待其資料 穩定後再進入介入處理(杜正治,2006)。本研究介入教學單元的順序由研究者從教學 軟體的八個單元中隨機抽取,並依序編號為單元一至單元八,若受試者在第六個單元 的教學後,評量資料尚未呈現穩定狀態則繼續第七單元教學,以此類推。

本研究在基線期、處理期及保留期各階段工作詳述如下。

一、基線期(A)

基線階段的目的在於了解受試者在教學介入前對於目標詞彙的認知程度,本階段 不實施介入教學,僅利用軟體評量區的部份,進行基線資料的蒐集。由研究者記錄受 試者評量結果的正確率。教學者只提供受試者進入評量區之路徑協助,及基本操作方 式,至於評量內容的作答,教學者皆不提供任何提示。

此外,本研究採多探試設計,所以在進行教學介入之前的基線階段,至少要進行 連續三次探試。主要目的是在評量受試者目標能力表現水準以獲得穩定的基線資料,

除了受試甲進行連續探試外,同時也對其他受試乙、丙進行間斷式的評量。

二、處理期(B)

處理期時,先對受試甲進行教學,此時受試乙、丙仍在基線期,等受試甲評量分 數趨於穩定並達到標準,且受試乙的基準線資料也趨於穩定時,再對受試乙介入教學,

此時,受試丙尚處理基線階段,待受試乙的評量表現呈穩定趨勢時,再對受試丙進行 教學,直到受試丙教學結束才完成處理期的介入。

處理期介入教學的時間為每週一、四或每週二、五的早自修與午休時間,每單元 的教學節次為兩節,在每單元第二節次的最後五分鐘,進行該單元的評量測驗,由研

究者協助開啟軟體的評量試題,讓受試者進行評量。評量方法與基線期的相同。

三、保留期(M)

此階段目的在評估受試者在撤除教學介入後,對目標詞彙指認、認讀與理解能力 的學習保留效果。每位受試者接受完實驗教學後,二週內間斷進行學習保留效果之評 量,其評量方式與基線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