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三節 研究貢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非行政院版本,但在那之前行政院已經規劃了推動長照相關法案立法之時間,以 及相關法令制定的計畫,這些都可以看到台灣老人福利政策大方向的制定,仍是 以行政機關為主,而立法委員個人提案的部分則較多是在行政機關開始相關規劃 後才有的,或者是針對法案中少數幾條條文進行修訂,而這部分也是本研究中無 法展現的,因為本研究關注的焦點還是以立法委員的提案參與為主。針對行政機 關與立法機關在老人福利相關法案上的立法互動,或是地方議員在老人相關福利 的參與,甚至是深入比較在中央層級與地方層級的議員之政策參與表現、比較地 方與中央提供規劃之老人福利政策內容或立場差異等主題,皆是未來相關研究可 以探討的內容,這些研究對於認識、評估台灣老人福利政策,或是對於立法參與 之研究皆會有其幫助與貢獻。

第三節 研究貢獻

過往對於立法委員在特定政策議題上立法表現的相關研究不少,對於老人福 利議題的研究也不少,但對於立法委員會如何參與在老人福利相關法案之立法研 究,卻是稀少的。本研究透過觀察台灣老人福利相關提案,整理出台灣老人相關 政策提案的特色,以及立法委員在這些提案中的參與表現,從立法委員的這些提 案參與,來了解台灣立法委員對於老人福利議題之態度與實際參與之狀況,並挖 掘影響其行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不僅回應了 Miller 和 Stoke(1963)的研究,發 現立法委員的立法行為,會受到政策議題的影響,也發現了即便是在主題相近的 立法,或是在同樣是福利制度的議題之中,不同的福利提供方式、議題性質,也 會讓立法委員有不同的參與動力,以及不同的提案參與表現,這是本研究重要的 研究貢獻。此外,本研究的結果也提供後進在老人福利相關的立法研究上有初步 的認識,可以進而繼續建構出老人福利研究及立法研究間的橋樑,使得日趨重要 的老人福利議題,不只是停留在應然面的討論。或是對於實際運作的批判,而是 能夠成為兩者間能有效進行對話的平台,找到並制定出最適合台灣的老人福利政 策。除此之外,本研究對於立法實務面的貢獻,在提供了立法委員會積極參與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關提案之因素後,重視老人相關議題的選民或利益團體,可以明確知道如何影響 立法委員在老人福利政策上的立法參與表現,找出可以遊說的重點目標,或是在 選舉時選擇在相關議題中的表現與自己理念更接近的立法委員,以這些方式來參 與建構台灣的老人福利政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參考書目

中文

江豐富、董安琪、劉克智,2004,〈立法院老人議題的質詢趨勢與模式〉,《台 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2(2):1-29。

林淑萱,2005,〈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分析:以老人福利修法為例〉,《社區發展 季刊》,110:392-400。

林萬億,2012,《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台北:五南。

邱師儀,2013,〈立法院委員會運作與資訊立法模式:以「下水道建設」之立法 議題為例〉,《東吳政治學報》,31(4):71-160。

邱訪義、李誌偉,2012,〈立法院積極議程設定之理論與經驗分析:第二屆至第 六屆〉,《台灣政治學刊》,16(1):1-47。

俞振華、蔡佳泓,2011,〈社會公平與經濟發展:台灣民眾的政策意向之初探〉,

《社會科學論叢》,5(2):135-72。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 至 150 年)報告〉,國家發展

委 員 會 人 口 與 人 力 推 估 :

http://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檢索日期:

2016 年 3 月 1 日。

張皖萍,2007,〈立法委員企業背景與選區企業對於分配政治行為的影響〉,國 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盛杏湲,2000,〈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 舉研究》,6(2):89-120。

---,2001,〈立法委員正式與非正式立法參與之研究: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

《問題與研究》,40(5):81-1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2005,〈立法委員的立法提案:第五屆立法院的分析〉,台灣政治學會 2005 年年會暨「台灣民主的挑戰與前景」學術研討會,12 月 10-11 日,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2008,〈政黨的國會領導與凝聚力:2000 年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台 灣民主季刊》,5(4):1-46。

---,2013a,〈財富分配議題的問卷設計與測量〉,載於《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 查(TEDS)方法論之回顧與前瞻》,黃紀主編,台北:五南。

---,2013b,〈議題、政黨表現與選民的投票行為〉,載於《2012 年總統與立法 委員選舉:變遷與延續》,陳陸輝主編,台北:五南。

---,2014,〈再探選區服務與立法問政:選制改革前後的比較〉,東吳政治學 報,32(2):65-116。

陳怡樺,2003,〈立法委員性別差異對「兩性工作平等法」立法過程之影響〉,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進郁,2012,〈立法委員的選區考量與立法參與:以農業法案為例〉,國立政 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陸輝、陳映男,2013,〈台灣政黨選民基礎的持續與變遷〉,載於《2012 年總 統與立法委員選舉:變遷與延續》,陳陸輝主編,台北:五南。

傅立葉,2000,〈老年年金、政黨競爭與選舉〉,載於《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

蕭新煌、林國明編,台北:巨流。

黃文彥,2007,〈國會選舉與台灣社會政策發展:立法委員選舉的政見分析(1992-2004)〉,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2002,〈立法院內不同類型委員會運作方式〉《東吳政治學報》,11:

35-70。

黃健峰,2013,〈立法委員對兩岸議題施政總質詢之研究-以立法院第七屆為例〉,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楊婉瑩,2001,〈性別差異下的立法院〉,《政治科學論叢》,2(4):135-170。

---,2002,〈立法院委員會的決策角色: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 究》,41(4):83-113。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1,〈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邁向 公 平 、 包 容 與 正 義 的 新 社 會 101 年 核 定 版 〉 , 社 會 福 利 政 策 綱 領 : 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264&pid=1991。檢索 日期:2016 年 3 月 1 日。

蕭佑生,2009,〈立法委員發言表現的探討與印證-公報中的國防、外交、兩岸議 題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怡靖,2002,〈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2007,〈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五屆立法委員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25(3):131-182

簡照欣,2004,〈國民黨與民進黨政府社會福利政策之研析-老年經濟安全政策個 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清俊,2009,《重新檢視台灣分配政策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張皖萍,2008,〈立法委員分配政治行為分析:選區企業與立法委員企業 背景的影響〉,《政治科學論叢》,35:47-94。

---、廖健良,2009,〈選制改變前選區規模對立委分配政策提案行為的影響〉,

《台灣政治學刊》,13(1):3-53。

英文

Aldrich, John H. and David W Rohde. 2001. "The Logic of Conditional Party Government: Revisiting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Lawrence C. Dodd and

Bruce I. Oppenheimer. Congress Reconsidered. Seventh edition. Washington, D.

C.: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p. 269-29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Ambrosius, Margery M. and Susan Welch. 1988. "State Legislators' Perceptions of Business and Labor Interest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3 (2):199-209.

Arnold, R. Douglas, 1990. The Logic of Congressional Ac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owler, Shaun. 2002. "Parties in Legislature: Two Competing Explanations." In Parties

Without Partisans: Politic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eds.

Dalton, Russell J. and Martin P. Wattenber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57-179.

Cain, Bruce, John A. Ferejohn, and, Morris P. Fiorina. 1984. "The Constituency Service Basis of the Personal Vote for U.S. Representatives and British Members of Parlia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1): 110-125.

Caret, John and Mathew S. Shugart. 1995. "Incentives to Cultivate a Personal Vote: a Rank Ordering of Electoral Formulas." Electoral Studies 14: 419-439.

Cox, Gary W. and Mathew D. McCubbins. 2005. Setting the Agenda: Responsible Party

Government in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ulau, Heinz and Pual D. Karps. 1978. "The Puzzle of Representation: Specifying Components of Responsiveness." In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Continuiti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eds. Eulau, Heinz and John C. Wahlke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Fell, Dafydd. 2005. “Party change on the social welfare issue.” In Party Politics in

Taiwan: Party Change and the Democratic Evolution of Taiwan, 1991-2004.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28-54.

Fell, Dafydd. 2012.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aiwa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Fenno, Richard Jr. 1977. "U.S. House Members in Their Constituencies: An Explora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3): 883-917.

Holliday, Ian. 2000.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l Studies 48(4):706-723.

Hurwitz, Mark S., Roger J. Moiles, and David W. Rohde. 2001."Distributive and Partisan Issues in Agriculture Policy in the 104th Hous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5(4): 911-922.

Kingdon, John W. 2009. "Models of Legislative Voting." In The American Congress

Reader, eds. Smith, Steven S., Jason M. Roberts, and Ryan J. Vander Wiel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92-306.

Krehbiel, Keith. 1991. Information and Legislative Organiza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ancaster, Thomas D. 1986. "Electoral Structures and Pork Barre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 67-81.

Lowi, Theodore J. 1979. The End of Liberalism: The Second Republic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W. W. Norton.

Lowry, Robert C. and Matthew Potoski. 2004. "Organized Interests and the Politics of Federal Discretionary Grants." Journal of Politics 66(2):513-533.

Mayhew, David R. 1974. 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yhew, David R. 2009. "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 In The American

Congress Reader, eds. Smith, Steven S., Jason M. Roberts, and Ryan J. Vander

Wiel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6-137.

Meller, Norman. 1960. "Legislative Behavior Research."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13(1):131-1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Meller, Norman. 1965. ""Legislative Behavior Research" Revisited: A Review of Five Years' Publications."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18(4):776-793.

Miller, Warren and Donald Stokes. 1963. "Constituency Influence in Congr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 45-56.

Norris, Pippa. 2004. Electoral Engineering: Voting Rules and Political Behavi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amseyer, J. Mark and Frances McCall Rosenbluth. 1993. Japan's Political

Marketpla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hde, David W. and Kenneth A. Shepoe. "Democratic Committee Assignment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trategic Aspects of a Social Choice Process."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7(3): 889-905.

Rubin, Irene S. 1997. The Politics of Public Budgeting: Getting and Spending

Borrowing and Balancing. 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Rundquist, Barry, Jeong-Hwa Lee and Jungho Rhee. 1996. "The Distributive Politics of Cold War Defense Spending: Some State Level Evidence."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1 (2):265-281.

Welch, Susan. 1985. "Are Women More Liberal than Men in the U.S. Congres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0:125-134.

Vega, Arturo, and Juanita M. Firestone. 1995. "The Effects of Gender on Congressional Behavior and the Substantiv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0(2):21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