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 、研究過程 、 研究過程 研究過程 研究過程

壹 壹

壹、 、 、研究過程 、 研究過程 研究過程 研究過程

一一一

一、、、、研究準備階段研究準備階段研究準備階段(研究準備階段(((95 年年年 3 月至年 月至月至 95 年月至 年年年 8 月月月月))) )

(一)發現問題:

由於教室不夠,科任課時,班級導師經常留在原班,所以對班上學生上課情 形,都一目了然。高年級的教師們發現,有部分學生上課極不專心,雖然上導師 的課較安靜,但也不是專注而有效率的聆聽。學生們在不經意間,幾乎都有「聆 聽」上或多或少的「障礙」,這些問題也常讓教師們頭痛不已。

NTL Institute of Alexandria, Virginia, U.S.A. 提 供 各 種 學 習方 法 在 24 小 時

後,學習記憶存留的比率如下圖:

講述 5 % 閱讀 10%

圖形教學 20%

表演示範 30%

團體討論 50%

實際操作 70%

利用多元的方法來教導,並做延伸運用 90%

圖 3-3 各種學習方法記憶存留的比率

如上圖所示,講述法在 24 小時後,學習記憶的存留只剩 5%。研究者也發現,

多年來一般教師都以「講述法」教學,重視學童外在的聆聽態度,不要求學生回 饋,尤其更缺乏思考層次的聆聽技巧指導。學生只是被動聆聽,很少發表,導致 教室內普遍存在「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現象!

(二)問題及困難因素分析:

黃政傑(1997)提到,講述法是基本而有效的教學技術,身為一位教師

要綜合運用其他方法、技術,必能收最大的教學效果。研究者發現一般教學過程 普遍存在著ㄧ些問題,以下分為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做說明:

1、教師方面:

ㄧ般在課堂上,教師講述的時間佔大半節課。如果老師問問題要學生回答,

也是屬於 Cazden(1986)和 Mehan(1979)所描繪的互動型式,為 I-R-E(啟動

-回應-評估,Initiate-Respond-Evaluate)的參與結構。

Almasi(1995)指出,這是由老師負責問百分之九十三的問題和控制百分 之 六 十 二 的 說 話 時 間 所 主 宰 。 其 中 幾 乎 沒 有 學 生 協 同 合 作 建 構 意 義 的 意 圖 , 而 答 案 也 是 已 經 知 道 的 , 學 生 只 是 陳 述 答 案 而 已 (Dillon, 1984; Gall, 1976,引自谷瑞勉譯,2004) 。

2、學生方面:

課堂上,學生少有機會互相討論,加上老師發問時學生可能不敢發表或在語 言表達能力上較弱,不善回答。教師也常為了趕進度,減少讓學生發表的機會,

導致師生互動少、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學習的意願低落,於是有些人心不 在焉,雖然看著老師或黑板卻兩眼無神,不然就是做自己的事。

所以,現況的國語科教學有以下的缺點:其ㄧ,學生只是被動聽講,所以 不夠專心;其二,學生同儕之間的互動缺乏,少了趣味;其三,學生發表的機會 少,導致學生學習的意願低落。研究者的班級,除了上述普遍存在的問題之外,

研究對象如小孟、茵茵及小涵等三人,是班上更容易分心的學童,常成為笑柄或 導致班上其他同學起鬨,甚至影響了學習氣氛,於是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常對之 更加留意並隨時督促其專注聽講。

(三)形成問題並力求克服:

由以上的問題及困難分析,研究者回想起暑假讀研究所的「語文專題研究」

中,教授對聆聽教學獨到的研究與見解,隨即動筆記錄以下的研究日誌:

聆聽策略教學的園地荒蕪已久,正待耕耘。

目前在語文教學的領域中,閱讀、寫作的策略與教學理論愈來愈多,說話課程也日漸受到 重視,唯獨「聽、說、讀、寫」中排在第一位而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聽」卻長久被忽略。

語文教學研究上百家爭鳴,而對於聆聽策略與教學理論最是缺乏,所以「聆聽」是刻不容緩的 重要課程與研究面向。

其次,每個人從小的學習,多源自於「聽」,進入學校後,更是藉助於聆聽老師的教學而 學習大量的課程、獲得知識的啟迪、智慧的增長。

雖然,聆聽是學習之鑰,反觀現在的學生,閒暇時最愛看電視、打電動,重視聲光效果,

在課堂上對於老師的講解卻相當容易分心,所以「聆聽策略教學」是急待耕耘的園地。

【研究日誌 95 年 7 月】

為了解決教學現況中學生聆聽態度不佳、教師缺乏開發聆聽技巧的指導與訓 練課程,研究者隨即著手閱讀相關文獻,以探究聆聽策略教學的相關資訊,並進 行行動方案與試探性研究。

二 二二

二、、、、行動方案與試探性研究行動方案與試探性研究行動方案與試探性研究(行動方案與試探性研究(((95 年年年年 9 月至月至月至月至 96 年年年年 2 月月月月))))

研究者在教學方面,進行試探性研究教學,而在研究方面,則持續探討文獻、

資料蒐集與分析交互進行,並多次請教指導教授,修正研究方向與教學活動細節。

((

(一一一一)))第一)第一第一第一行動方案行動方案行動方案行動方案

分成聆聽態度方面的確立「聆聽準則」與聆聽技巧方面的「做筆記」兩大 主軸,以增進學習效率。

1、確立「聆聽準則」的緣起

學生放學後,同仁們經常聚在一齊「專業對話」,以分享當天的教學心得,

以下的對話啟發了研究者進行第一行動方案的靈感:

蕭老師:高年級學生比起低、中年級,更有自己的想法。下午第一節,某個學生不想上課,

開始寫起交換日記,緊跟著週遭的同學也騷動了起來,接著就引起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附近同學ㄧ齊「共筆」,要不是老師發現並制止,一整節課就「毀」了。

葉老師:(轉身向研究者。)妳研究聆聽,看了不少文獻,有沒有絕佳的教學策略?或請教過

指導教授,---。

研究者:我的學生也有課堂上容易分心的問題。你們記得古代軍隊的「銜枚急走」嗎?古代 行軍襲敵時,令軍士把箸橫銜在口中,以防喧譁,稱為「銜枚」。我們雖不可能要求

學生銜枚,但是,在上課前也要提醒大家遵守課堂規矩。學生有「規」有「矩」,上課就比較

專心。

根據Brownell(1996)的理論,聆聽包括可觀察的行為和心智的過程。研究者認 為可觀察的行為即是「規矩」,心智的過程即是「思考」,課堂上學生先能遵守規矩才 有安靜的學習氣氛,及進一步用心聽講與思考教學內容,達到學習成效的可能。所以 聆聽策略教學以建立並遵守聆聽規則為第一要務。

【研究日誌-950904】

研究者在教學日誌上記錄了放學後和同事們的對話重點,並根據第二章第 一節聆聽的歷程所提到「優質聆聽者的特質」,設計了聆聽問題初探的「班級交 流道」及「建構聆聽策略」如附錄一、五、六、七,訂下上課時學生們應有的「規」

和「矩」。

2、針對行動研究做前測並進行訪談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及語文聆聽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以方便進 行深入研究,研究者於開學後實施聆聽策略教學行動研究的前測,以《飯盒的故 事》為聆聽教材,前測的重點在做筆記,前測項目分別為複述聆聽內容及記錄心

得(如附錄十三)。

研究者進行此行動研究的前測並分析其結果,有以下三點的發現:其一,上 課時全班遵守聆聽規則,可提升班級的學習氣氛與成效;其二,語文能力較佳者,

記憶及聆聽理解表現良好;其三,語文能力較弱的學生即使有良好的聆聽態度,

仍有難以掌握文本重點或遺忘的情況。為釐清語文聆聽上的問題,研究者訪問了 焦點學生,並將重要的內容分別記錄如下:

ㄧㄧㄧ

ㄧ、、、、訪談小孟訪談小孟訪談小孟 訪談小孟

研究者:小孟的筆記做得相當完整,可見你上課時非常專心聽講。

小 孟:《飯盒的故事》很感人,故事情節吸引著我,所以我特別用心聽。

研究者:對於這次的聆聽課程,你有特殊的感受或想要建議的嗎?

小 孟:對於班上討論出聆聽規則並公佈於教室前的公布欄,老師上課前也嚴肅提醒大家確 實遵守後,班級學習氣氛更好了,大家在上課時都很安靜,我們對於老師的話語就聽 得更清楚,所以自己也能更專心聆聽與思考。

訪談-小孟 950914

二二二

二、、、、訪談小涵訪談小涵訪談小涵 訪談小涵

研究者:小涵喜歡上星期三彈性課程的「聆聽」嗎?

小 涵:(馬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喜歡,非常喜歡。聆聽時,我很想知道故事的發展,也 特別專心聽,(瞥見老師手上拿著學習單,神情馬上顯現些許的尷尬。)但是,我沒 做筆記,聽得太專心,我竟然忘了老師要我們做筆記。

研究者:嗯!沒關係,下次改進吧。希望你每堂課興致都這麼高。

小 涵:(又笑了,笑得有些尷尬。)

訪談-小涵 950914

三 三三

三、、、、訪談茵茵訪談茵茵訪談茵茵 訪談茵茵

研究者:茵茵喜歡上聆聽課嗎?

茵 茵:(有些害羞的神情。)喜歡啊!

研究者:妳是不是希望只是聽就好,不要寫學習單?

茵 茵:(開心得展開滿臉的笑容。)對啊!老師怎麼知道?

研究者:當然知道。老師很關心妳,上課時看到妳認真的神情,覺得很高興,但是為什麼聆聽 心得寫得馬虎,妳可以寫得更完整對不對?而且,複述內容都沒寫,妳可以告訴老師 原因嗎?

茵 茵:(神情變得嚴肅了。)因為我覺得聆聽的內容很長、聆聽的重點很多,很容易忘記,

而且很奇怪,我好像沒有辦法ㄧ直都很專心。上課時,我看大家的神情,覺得大家都 很聰明,我希望能像他們那麼聰明。我又覺得自己不只國語不好,數學和大家相差更 多。後來又想認真聽課,老師說的故事我已銜接不上了---。老師,對不起,我很不 認真。

研究者:(心想:茵茵因為文化刺激比較少,先備知識比較不足,確實程度較差、反應

較慢,而且最大的缺點是極容易分心,但是有這麼多難以擺脫的缺點,也不是 所能控制的,所以這一切並不全然是她的錯。)好,老師了解了。茵茵希望聆聽 能力與表現更進步嗎?讓我們ㄧ齊來想想辦法,讓下次有更好的表現。

訪問-茵茵 950914

3、分析與討論

從以上的聆聽教學、個別訪談及文獻探討,研究者在教學日誌上紀錄重點:

從以上的聆聽教學、個別訪談及文獻探討,研究者在教學日誌上紀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