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節將就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抽樣方式、研究方式及探討範圍之限制說明如 下:

壹、研究對象之限制

本研究以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臺中市、高雄市之日間部國高中學生為 研究對象,夜間部學生、高職學生、五專學生及未就學青少年不在研究範圍之內

,故無法推論至所有的青少年。

貳、抽樣方式之限制

本研究由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採方便取樣,透過個人的人脈發放問 卷,未能以隨機選取方式,於研究地區中隨機選取任一學校中的任一班級進行施 測。由於各班人數差異以及受試學生反應,造成各地區之有效樣本數量比例與母 群體的各地區人數比例不同。

參、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僅能呈現出青少年對家庭教育各項議題的 重要看法與想學程度,無法反應青少年對某些議題特別偏好或特別沒有興趣的原 因。又,問卷中未設計反向題目,在刪選無效問卷上,無法透過反向題刪選,僅 能就研究者對填答狀況進行觀察判斷。

肆、探討內容之限制

家庭教育內涵相當廣泛,本研究之探討內容主要參考NCFR(2011)之課程架 構與國內相關研究,且礙於問卷實施之題數限制,可能無法包含家庭教育的所有 內涵。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2011)。99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少年報告

)。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統計處(2011)。99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統計結果摘要分析【DOC檔案】

。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中華民國刑法(2011年11月30日)。

少年事件處理法(2005年05月18日)。

王美娟(2003)。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及社會不良適應關聯性之研究。玄奘社會 科學學報,1,279-319頁。

王琤惠(2010)。學校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階段青少年與父母關係之影響-以 親子關係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 庭學系,臺北市

民法(2010年05月26日)。

伊慶春(2007年9月16日)。台灣家庭結構之變遷:九0年代以後。【新聞群組】

。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人口與家庭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23,41-46。

何縕琪(2011)。青少年的生涯發展與輔導。載於姜元御(主編),青少年心理 學(264-299頁)。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乃佳(2007)。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與學習需求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李偉清(2006)。國小資優班教師在職進修之需求評估。資優教育研究,6(2)

,25-57。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民國100年11月30日)。

周文欽(1999)。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與輔導。載於賴保禎、周文欽(主編),青 少年心理學(109-137頁)。臺北縣:空大。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麗端(2004a)。家庭生活教育的現況。載於黃迺毓(主編),家庭生活教育導 論(27-43頁)。新北市:空大。

周麗端(2004b)。家庭教育需求評估─民眾調查結果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 育學會(主編),多元化的家庭教育(69-10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麗端(2006)。家庭教育的現況與展望。北縣教育,55,11-17。

林如萍(2003)。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展望—知識體系之建構。家政教育學報,5

,121-154。

林佳聖、吳良民、 郭信聰、邱明志(2009)。高中生休閒參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以宜蘭地區為例。國北教大體育,4,191-203。

林佩蓉(2009)。家庭教育議題之親子討論與學習需求的關係-以臺北市高職學生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芬玲(2007)。台南縣市國民中學家庭教育課程內涵及及實施策略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振春(1997)。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內涵的德惠法研究。成人教育學刊,1,

43-82。

林烘煜(2011)。青少年的生理發展與性發展。載於姜元御(主編),青少年心 理學(32-66頁)。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淑玲、黃秀珠(2003)。家庭教育的基礎—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之內涵探討。

師友,438,20-25。

姜元御(2011)。青少年與環境的互動。載於姜元御(主編),青少年心理學(2 10-236頁)。臺北市:三民書局。

柯順議(2005)。以學校為本位家庭教育方案之實施與評估:以親子關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家庭教育法(2011年12月28日)

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2010年9月28日)

高松景、武靜蕙、晏涵文、劉潔心、虞順光(2003)。台北市國高中(職)學生

「兩性平等教育」評量之橫斷性研究,台灣性學學刊,9(2),37-62。

高淑貞、黃以文(2004)。從網路性提問分析青少年性教育需求—他們究竟想知 道什麼?中華輔導學報,16,1-34。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

台灣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edu.tw/eje/index .aspx

陳妍穎(2002)。國中學生生活經營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惠雯(1999)。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與教育學系,臺北市。

郭靜晃(2000)。少年身心狀況與生活-台灣地區調查分析。臺北市:洪葉文化

游淑華、巫珍宜、趙淑珠(2004)。親子雙方對循環性衝突的知覺分析。應用心 理研究,24,183-213。

黃迺毓(2004)。家庭生活教育的發展。載於黃迺毓(主編),家庭生活教育導 論(1-25頁)。新北市:空大。

黃晶瑩(1997)。基層農業推廣人員專業能力之需求評估。中華農學會報,182,

111-121。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二版)。臺北市:五南。

黃德祥、薛秀宜、謝龍卿、洪佩圓、黃惠鈴、朱麗勳…許惠慈(譯)(2006)。

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原作者:R. M. Lern-e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楊希珮、黃馨慧(2003)。已婚男性之家庭生活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 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頁167-206)。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永靜(2005)。國民小學的家庭教育。教師之友,46(2),21-32。

劉志如(2011a)。青少年的自我發展。載於姜元御(主編),青少年心理學(98 -131頁)。臺北市:三民書局。

劉志如(2011b)。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患。載於姜元御(主編),青少年心理學

(302-343頁)。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靜芳、高熏芳(1998)。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專業課程內涵需求評估。

教學科技與媒體,40,18-30。

蔡瓊玉(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家庭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鄭美芳(2005)。高職學生知覺家庭教育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賴保禎(1999)。青少年的意義與發展特性。載於賴保禎、周文欽(主編),青 少年心理學(1-35頁)。臺北縣:空大。

賴惠德(2006)。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與發展。載於張德聰(主編),青少年心理 與輔導(110-121頁)。臺北縣:空大。

西文部分

Arcus, M. E., Schvaneveldt, J. D., &Moss, J. J. (1993). The nature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In M. E. Arcus, J. D. Schvaneveldt, & J. J. Moss (Eds.),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Vol. 1, pp. 1-25). Thousand Oaks, CA : S-ag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A.U. 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2006). Research plan 2006-2008. Retrieved from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Web site: http://www.aifs.gov.au/institute/research /researchplan2008.html

Ballard, S. M., & Morris, M. L. (2003). The family life education needs of mi-dlife and older adults. Family Relations, 52(2), 129-136.

Bredehoft, D. J. (2009). The framwork for life span family life education. In Br-edehoft, D. J., & Walcheski, M. J. (Eds.), Family Life Edaucation: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pp.3-9). Minneapolis, MN: National Counc-il on FamCounc-ily Relations.

Bronfenbrenner, U., & Ceci, S. J.(1994). Nature-nurture reconceptualized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a bioecolog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4), 568-586. doi: 10.1037/0033-295X.101.4.568

Clark, J. (1986).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ne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5(3), 1873-205.

Duvall, E. M. (1961). Family Living. New York, NY: Macmillan.

Furman, W., & Buhrmester, D. (1992).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

f network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 63(1), 103-115. doi : 10.1111/1467-8624.ep9203091729

Gfroerer, K. P., Kern, P. M., Curlette, W. L., White, J., & Jonynienė, J. (2011).

Parenting style and personality: perceptions of mothers, fathers, and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7(1), 57-73.

Gupta, K., Sleezer, C. M., & Russ-Eft, D. F. (2007). A Practical guide to needs assessment.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Wiley.

Havighurst, R. J. (195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NY: McKay Co Inc.

Havighurst, R. J. (197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NY: McKay Co Inc.

Kobak, R. R., Cole, H. E., Ferenz-Grllies, R. & Fleming, W. S. (1993). Attach-ment and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mother-teen problem solving: a control theory 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64(1), 231-245.

Lerner, R. M., & Castellino, D. R. (2002).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systems and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1, 122-135. doi: 10.1016/S1054-139X(02)0049 5-0

Lerner, R. M., Lerner, J. V., Eye, A., Bowers, E. P., & Lewin-Bizan, S. (2011).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bases of thriving in adolescence: a view of the issu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4, 1107-1114. doi:10.1016/j.adolescenc e.2011.08.001

McKillip, J. (1987). Need analysis: tools for the human service and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Monette, M. L. (1977).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need: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literature. Adult Education, 27( 2), 116-127.

Mounts, N. S., & Steinberg, L. (1995).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peer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grade point average and drug us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6), 915-922.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1998). Family life education life span fr-amework teaching resources. Minneapolis, MN: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2011, Dec 30). What is family life educ-ation? [PDF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cfr.org/cfle-certification/frequent ly-asked-questions/what-family-life-education

Packwood, T. & Whitaker, T. (1988). Needs assessment in post-16 education. N-ew York, NY: Falmer Press.

Perkins, D. F. (1997).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tasks. [Fact sheet].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tion.com/reference/article/Ref_Developmental_Tasks/

Powell, L. H., & Cassidy D. (2001). Family life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Santrock, J. W. (2008). Adolescence (12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Schvaneveldt, J. D. (1973). Mormon adolescents’ like and dislikes towards paren-ts and home. Adolescence, 8, 171-178.

Scissons, E. H. (1982). A typology of needs assessment definitions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33(1), 20-28.

Spieker, S. J., & Bensley, L. (1994). Roles of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grandmat-her social support in adolescent motgrandmat-hering and infant attach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1), 102-111.

Suarez, T. M. (1994). Needs assessment. In Husen, T. & Postlethwaife, T. N. (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vol. 7, pp.4056-4060) .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Yi, C. C., Chang, Y. H., Pan, E. L., & Chan, C. W. (2004, June). Family expe-riences and family relations: Taiwanese youth and their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youth conference of Taiwan Youth Proj-ect, Taipei, Taiw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typ.sinica.edu.tw/node/304

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

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

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

八、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

 尊重所有人的人權

 瞭解影響家庭的法律定義與法律條文

 個人及家庭在法律上之保障、權利及 責任

 婚姻相關法令(結婚、離婚、家庭、

支持、監護權、兒童保護及權利、家 庭計劃)

 家庭衝突和法律對家庭成員的保障

 家庭及司法系統

 法律與政策對家庭的衝擊

 影響家中兒童及青少年的政策(稅

、公民權、社會安全、經濟補助的 法律及條文)

九、倫理與道德

 發展個人道德規則

 探索個人靈魂

 自治及社會責任

 責任與權力的相互關係

 倫理原則是一種價值觀

 倫理價值是社會行為之指南

 倫理選擇與決定的複雜性與困難度

 倫理對社會及科技變遷的啟示

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

附錄二 青少年家庭教育需求問卷初稿項目

一、社會中的個人與家庭 1-1 家庭與職場

1-2 經濟與家庭的相互影響 1-3 於學校教育準備未來人生 1-4 學校系統的運作

1-5 終身教育

1-6 個人和家庭在社區中的責任 1-7 宗教和信仰對家庭的影響 1-8 支持有特殊需求及問題的家庭 1-9 家庭與科技的相互影響

1-6 個人和家庭在社區中的責任 1-7 宗教和信仰對家庭的影響 1-8 支持有特殊需求及問題的家庭 1-9 家庭與科技的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