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執行面臨了兩大限制,包括研究推論與人力資源面臨的困難,

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研究推論

原則上,行動研究要能長時間之進行,過程中不斷地修正、

調整與評估,其可找出具體可行之行動策略並達到改變。本研究 進行 53 次之團體活動,其長者認知及憂鬱是否能長期維持,本研 究無法得知,且行動研究之結果並非拿來做預測與推論,僅可供 活動設計之參考。本研究取樣僅限於研究者任職之養護機構,收 案 11 位長者進行研究,故無法推論於全台灣養護機構老人。

二、人力資源

本研究人力資源所面臨的困難為研究實施階段面臨到 102 年 度衛生福利部老人福利機構評鑑,機構人員忙於文書作業,各專 業人員對長者的照顧與關懷相對減少,故於評鑑非常時期帶領活 動對社工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機構可能無多於人力協助此 項活動。所以,本研究能順利完成,並且有豐富的成果,其實是 很幸運的,要感謝很多人默默的協助,分擔部份的文書作業,當 然社工人員也避免不了延誤下班時間。

99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08)。老人安養、長期照顧機構社工人員操 作手冊。臺北:內政部社會司。

王佳玉、花茂琴、邱銘章、朱怡娟、陳獻宗、葉炳強、柯慧貞、陸汝斌、

彭家勛(2003)。簡易智能評估(MMSE)與臨床失智量表(CDR)在 評估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之比較。台灣精神醫學,17,23-32。

王俊凱(2008)。老人憂鬱之性別差異:盛行率與相關因素探討—石牌社區 調查。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流行病學組碩士論文。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原作者:Danny L. Jorgensen)。

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89)

王珊瑜(2007)。台北市小型安養護機構老人認知功能之探討:簡易智能狀 態量表(MMSE)之運用。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君(2014)。老人居住在養護機構之家庭互動探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2017)。遊戲治療可以用於成人嗎?2017 年 9 月 6 日取 自 http://www.atpt.org.tw/treat-id-10。

任凱(2005)。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臺北市:學富。

何長珠(譯)(1998)。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Kevin J. O’Connor &

Lisa Mages Braverma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7)

何長珠、陳信昭、陳碧玲、徐世厚、賴麗明(譯)(2004)。遊戲治療新趨 勢。(原作者:Garry L. Landreth)。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0)

宋惠娟(2003)。長期照護機構治療性活動的安排與應用。慈濟護理雜誌,

2,27-31。

巫怡美、黃英哲(2007)。團體遊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探討。國北教大體育,

2,36-40。

李孝陵、彭淑惠、吳瓊滿(2004)。淺談遷移至機構照護對老人的衝擊。長

100

期照護雜誌,7(4),371-385。

李建興(1985)。社會團體工作。臺北市:五南。

李莉(2007)。安養機構老人休閒參與與憂鬱因素:遞迴關係之探討。國立 臺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增祿(2012)。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市:巨流。

卓紋君、范幸玲、黃進南、徐西森(譯)(2010)。完形治療的實踐。(原作 者:Petruska Clarkso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林春玲、翁彩瓊(2010)。老人養護機構居室空間尺度需求之探討-以使用者 觀點。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二十二屆第一次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 集。

林美珠(2008)。老人團體工作。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編印,老人安養、長期 照護機構社工人員操作手冊(145-150 頁)。臺北:中華民國老人福利 推動聯盟。

林瑞興(1999)。增加身體活動量對老年人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6,87-93。

林萬億(2015)。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臺北市:五南。

侯青雲(2005)。活動治療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功能。台灣老人保健學刊,

1,43-51。

洪櫻純、陳美蘭(2017)。老人服務事業從業人員。載於梁亞文、蕭文高、

陳聰堅、謝嫣娉、黃雅鈴、劉家勇、陳文意及洪櫻純(編著),老人服 務事業概論(337-372 頁)。臺北市:華都文化。

胡宛臻(2015)。心理健康促進活動對台灣機構老人幸福感和憂鬱情緒之介 入成效探討。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范涵惠(2002)。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健康狀況、生活適應及生活滿意度相關 性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99-120 頁)。臺北:巨流。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

101

研究。臺北:遠流。

徐畢卿(1996)。阿茲海默式癡呆症探討。護理雜誌,43,67-73。

徐震、莊秀美、王宏倫、杜秀秀(2014)。社會老年學:老年人口的健康、

福利與照顧。臺北市:洪葉文化。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原作者:Cene Bammei & Lei Lane Burrus-Bammel)。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2)

秦秀蘭(2014)。機構高齡活動設計理論與實務-律動、能量、團體動力。新 北市:揚智文化。

健順養護中心(2008)。長期照顧機構輔療活動實務手冊。新北市:財團法 人私立健順養護中心。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 至 150 年)。

張宇樑、吳樎椒(譯)(2008)。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原 作者:John W. Creswell)。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張宏哲(2014)。老人團體工作。載於許臨高(主編),社會團體工作:理 論與實務(367-400 頁)。臺北市:五南。

張英陣、許雅惠、陳玲萍、潘中道(譯)(2012)。社會工作概論。(原作者:

Brenda L. DuBois、Karla Krogsrud Miley)。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 年:2010)

張淑卿(2011)。機構式服務。載於黃惠璣(主編),老人服務與照護(386-406 頁)。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梁培勇(200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莊秀美(2003)。老人團體工作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

莊秀美(2008)。長期照顧機構服務變遷發展之研究。臺北市:松慧。

莊翠娥、羅鈞令、黃沁儀(2003)。高齡者身心機能活化運動成效評估。長 期照護雜誌,7,217-233。

莫藜藜(譯)(2017)。團體工作實務(四版)。(原作者:Ronald W. Toseland

& Robert F. Rivas)。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16)。

102

許智傑、謝政廷(譯)(2014)。進階遊戲治療。(原作者:Dee C. Ray)。臺 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許皓宜、鄧明宇、周鉦翔、李嵩義、吳佳蕙、施振典、蕭文高、劉清虔、

田秀蘭(2011)。老人的退休規劃與心理調適。載於劉清虔(主編),

老人心理學(10-4-10-5 頁)。臺中市: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許臨高(2014)。社會團體工作之基本概念。載於許臨高(主編),社會團 體工作:理論與實務(11-48 頁)。臺北市:五南。

許臨高、曾麗娟(2014)。團體的發展與歷程。載於許臨高(主編),社會 團體工作:理論與實務(259-296 頁)。臺北市:五南。

郭乃文、劉秀枝、王珮芳、廖光淦、甄瑞興、林恭平、陳祖裕、徐道昌(1988)。

「簡短式智能評估」之中文施測與常模建立。中華民國復健醫學雜誌,

16,53-59。

陳伶珠(2011)。建構老人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能力建構之探究。台灣高齡服 務管理學刊,1,33-53。

陳明珍(2002)。養護機構老人之生活適應過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 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珍(2003)。機構失能老人活動方案規劃與辦理。長期照護雜誌,7,

189-204

陳明珍(2012)。老人社會工作。臺北市:華都文化。

陳芷如、徐亞瑛(2000)。承命生根之過程—台灣機構化失能老人遷居的心 路歷程。護理研究,6,614-628。

陳俊佑(2004)。團體工作應用於失智老人問題行為治療之初探研究。東吳 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信昭、王璇璣、謝秋雯、蔡翊楦、孫幸慈、陳碧玲(譯)(2017)。團體 遊 戲 治 療 - 動 力 取 向 。( 原 作 者 : Daniel S. Sweeney& Jennifer N.

Baggerly& Dee C. Ray)。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14)

陳信昭、陳碧玲、王璇璣、曾正奇、孫幸慈、蔡翊楦、曾曉虹(譯)(2016)。

103

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原作者:Garry L. Landreth)。臺北市:

心理。(原著出版年:2012)

陳昭雄(2015)。銀髮族樂活創意益智健身活動實務工作設計。臺中市:鴻 林圖書。

陳淑梅、郭倩琳、陳美戎、李來涼、李碧月、王淑芬(2016)。結構式團體 懷舊療法於養護機構老人生活滿意度之改善成效。護理雜誌,63,

70-79。

陳淑雯、湯雅芳、黃瓊萱(2002)。機構老人之活動設計。長期照護雜誌,

6,89-96。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

23,33-48。

曾仁美(2006)。成人遊戲治療初探。諮商與輔導,248,38-41。

曾淑芬、張志娟、曾薔霓、劉立凡、陳惠芳(2011)。社區高齡者憂鬱傾向 及認知功能狀況之探討-以台灣南部地區社區高齡者為例。嘉南學報,

37,351-364。

游麗理、張美淑(2013)。老人團體活動設計。臺北:五南。

程祝琴(2014)。影響長期照顧機構社會工作者專業角色實踐之探討-以南部 地區老人機構實務工作者的觀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鈕文英(2015)。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松林、李志明、楊秋燕、林良玉、金秀蘭、陳素蓮等人(2007)。懷舊處 遇團體工作評估研究-以內政部南區老人之家為例。2007 年 6 月第二屆 南台灣社會工作學術研討會。屏東:美和技術學院。

黃旐濤、戴章洲、黃梓松、辛振三、徐慶發、官有垣、黃志隆(2009)。社 會福利概論:以老人福利為導向(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詠惠(1996)。失智症患者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 研究所碩士論文。

104

楊秋燕、陳明琡、沈金蘭、郭俊巖(2017)。以遊會友桌遊處遇團體研究-南區老人之家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9,78-111。

楊培珊、梅林玉嬋(2011)。台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雙葉。

楊惠卿、陳增穎、董淑鈴、林美珠、楊登媛(譯)(2007)。遊戲治療指南。

(原作者:Kevin J. O’Conno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楊嘉玲(2002)。護理人員對於護理之家照護品質的看法。護理雜誌,49,

39-46。

溫芯寧、吳宏蘭、郭倩琳、劉紋妙(2015)。應用藝術創作改善長照機構老 人憂鬱及提升自尊。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1,267-276。

葉至誠(2010)。老人福利服務。臺北:威仕曼文化。

葉建霆(2010)。園藝治療與音樂活動對於失智老人效果個案研究。明道大 學設計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莉莉(2010)。參與式行動研究法及其應用。新臺北護理期刊,12,59-68。

董曉婷、陳桂敏(2007)。音樂療法於改善機構失智老人認知、行為問題及 憂鬱之成效探討。實證護理,3,309-318。

廖以誠、葉宗烈、楊延光、盧豐華、張智仁、柯慧貞、駱重鳴(2004)。臺

廖以誠、葉宗烈、楊延光、盧豐華、張智仁、柯慧貞、駱重鳴(2004)。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