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 一一

一、、、、人口變項對廣告態度之影響人口變項對廣告態度之影響人口變項對廣告態度之影響人口變項對廣告態度之影響

過去有許多研究者將人口統計變數作為網際網路相關研究的重要變項,如張 雅清(2000)發現人口統計、使用形態上對無線網際網路應用中的服務應用屬性 產生差異性。尤其客製化的時代到來,在網路廣告中,廣告主可以針對他的目標 消費者的人口學特徵,例如性別、年齡,或是生活型態、購物動機等做不同的廣 告訊息(Nowak et al., 1999)。過去研究中兩性對於訊息的處理方式有很大的不 同,對於特定詳細訊息,女性投入優於男性,而男性往往只關注主題概要

(Krugman,1966; Meyerslevy and Maheswaran, 1991)。而本研究也只探討到性別在 面對遊戲式廣告的態度和效果有何差異,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以將其他人口統計 變項納入測量廣告效果的影響因素中。

二二二

二、、、、研究樣本可鎖定上網人數最多的六年級研究樣本可鎖定上網人數最多的六年級研究樣本可鎖定上網人數最多的六年級研究樣本可鎖定上網人數最多的六年級

在相關的研究數據上顯示,八月份上網的人口中以六年級的人數最多,有 317 萬人,其次為七年級的 304 萬人,四年級生上網人數最少只有 95 萬人25。另 外資策會公佈 2004 年台灣網路使用者行為報告指出網路使用者以 25 歲以上的上 班族居多,將近七成;其次是學生佔了三分之一。而上網使用者有三分之一是已 婚的身份。因為七年級生使用網路的時間最長,上網的頻率以及瀏覽的網站數皆 較高,且其上網行為幾乎完全是以休閒娛樂為導向;音樂、個人網頁、線上遊戲 是他們上網的重要目的,與本研究之個案—遊戲式廣告的性質較符合,因此本研 究乃以 25 歲以下的七年級學生作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但上述兩研究中也 指出 25 歲以上的上班族,也就是六年級的上網人數最多,又發現對六年級生來 說,上網的目的與個人需求較有關係,就業網站為他們的最愛,其次為銀行及購 物中心類型網站。因此建議後續研就可以針對六年級的上班族來作為研究對象,

觀看他們對網路廣告的廣告態度,以及網路廣告對不同上網目的的六年級生的消 費決策過程如何影響等議題作深入研究。

三三三

三、、、、除了遊戲式廣告之外除了遊戲式廣告之外除了遊戲式廣告之外除了遊戲式廣告之外,,,,其他網路廣告版面配置也可作跨領域的研究其他網路廣告版面配置也可作跨領域的研究其他網路廣告版面配置也可作跨領域的研究 其他網路廣告版面配置也可作跨領域的研究

本研究先以近兩年掀起熱潮的遊戲式廣告作為樣本,來針對此類網路廣告的 介面設計元素與廣告態度和廣告溝通效果的關係作研究。但廣告的類型以及表現 形式有愈來愈多樣化的趨勢,建議後續研究也可以針對不同型態的廣告去作相關 的深入研究,在以人為本的世代,從消費者為出發點,去探討網路世界的行銷模 式,以及網路中的消費行為。

25 http://www.find.org.tw/0105/cooperate/cooperate_disp.asp?id=96&SearchString=上網 人數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Alpert, J. I. & Alpert, M. I. (1988). Background Music as an Influence in Consumer Mood and Advertising Respons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6, Scrull, T. K. ed., Honolulu, HI: Association of Consumer Research, 485-491.

Bayles, M. E. & Chaparro, B. (2001). Recall and recognition of static vs. animated banner advertise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45th Annual Meeting, 1201-1204.

Briggs, R. & Hollis, N. (1997). Advertising on the Web: Is There Response before Click-Through? .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March/April): 33-45.

Dreze X. & Zufryden F. (1997). Testing Web Site Design and Promotional Cont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7(2), 77-91.

Ducoffe, R.H., “Advertising Value and Advertising on the Web”,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Sep/Oct 1996, pp.21-35.

Gorn, G. J. (1982). The Effects of Music in Advertising on Choice Behavior: A Classical Conditioning Approa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6, 94-101.

Greenwald, A. G. & Leavitt C. (1984). “Audience Involvement in Advertising: Four Level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11, pp. 221-240.

Hawkins, D. T. (1994). Electronic Advertising:On Online Information Systems,ONLINE, March.

Kuniavsky, M. (2003). Observing The User Experience –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User Research. Morgan Haufmann Publishers.

Kierzlowski, A. et al. (Eds.)(1996). Online Marketing: Marketing to the Digital Consumer. The McKinsey Quarterly, 3: 5-15.

Lavidge, R. J., & Steiner G. A. (1961). A model for predictive measurement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25(Oct), 59-62.

Li, H. & Bukovac, J. L. (1999). Cognitive Impact of Banner Ad Characteristics: An Experimental Study.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6(Summer), 341-353.

Luts, Richard J. (1985).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antecedents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advertising effects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L. F. Alwitt and A. A. Mitchell, eds.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p. 45-63

Mitchell, A. A. and Olson, J.C. (1981). Are product attribute beliefs the only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s on brand attitud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8, pp.

318-332

Najjar, L. J. (1996). Multimedia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5(2), 129-150.

Peterson, Robert A., Sridhar Balasubramanian, & Bart J. Bronnenberg (1997).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for Consumer Marketing,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 25, NO. 4, pp. 329-346.

Rafaeli, S. &Sudweeks, F. (1997). Networklnteractivity. CMC Magazine, 2(4),

「Online」. Availiable:http://www.December.com/CMC/mag

Sweller, J., Chandler, P., Tierney, P. & Cooper, M., (1990). Cognitive load as a factor in the structuring of technical materi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9, 176-192.

Wimmer, Roger D. & Dominick, Joseph R. (2003).

Mass Media Research

, 7th, CA: Wadsworth.

Zeff, Robbin Lee, Brad Aronson, (1997). Advertising on the Internet, New York: John Wiley, Wiley Computer Publishing.

《中文部分》

一、博碩士論文

丁源宏(1999)。《不同媒介特性,廣告訴求與產品涉入度對於廣告效果影響之探討

-比較平面媒體與網際網路》,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君豪(2003)。《行動廣告表現方式對廣告效果影響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電 信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心恬(1997)。《媒體特性對說服效果之影響—WWW 媒體之實驗室研究》,國 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吳肇銘、李世鴻、劉智華(2005)。《影響網路廣告點選行為之因素研究─以網站 橫幅廣告為例》,中原大學第二屆網站經營暨實務研討會。

吳佩珊(2004)。《網路效果之研究:圖像互動和人際互動觀點之探討》,世新大 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谷雅慧(1996)。《資訊呈現方式對網路行銷效果之研究--以實驗法探討WWW 網路購物情境》,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呂學堯(1998)。《網路商店經營成功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呂允中(1998)。《互動式多媒體的特性對於廣告價值、廣告態度、品牌態度以及 購買意願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坤(2001)。《人力資源主管影響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邱建偉(2001)。《不同 Banner 廣告呈現方式之表現效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遠(2002)。《遙距臨場感對 WWW 廣告效果的影響》,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 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安(2003)。《智慧資本管理之研究-以台灣紡織業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鴻儒(2003)。《電子遊戲置入產品廣告之研究—以冒險遊戲創作「奇異島」與 Qoo 果汁飲料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益榔(1999)。《橫幅標題式網路廣告表現方式對品牌印象影響之研究》,國立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耿慶瑞(2000)。《WWW 互動廣告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博士論文。

夏心華(1998)。《網路廣告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企業 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徐釗欽(2000)。《Banner 不只是 BannerWWW 橫幅廣告訊息內容分析》,輔仁大 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靜儀(2001)。《廣告訴求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網頁廣告為例》,東吳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瓊文(1998)。《網際網路標題廣告設計上的變化對廣告效果之探討》,彰化師 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世育(1999)。《網路廣告效果之研究-對不同使用者類型與不同網站類型之探 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順富(2000)。《網路廣告特性類型與廣告效果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許建隆(2000)。《線上遊戲作為一種廣告形式的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名璋(1997)。《網站廣告呈現方式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慶鴻(2001)。《廣告呈現方式對廣告效果之影響─以電子報廣告為例》,中原 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文(2003)。《無線廣告呈現方式與無線網站型態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

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黃淑玫(1987)。《明示品牌比較的廣告效果-,廣告型態、產品參與度、訊息量的 影響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嘉(2000)。《網路廣告互動功能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標題式廣告為 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瑤(2001)。《內容網站型態與橫幅廣告表現方式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 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妙如(2002)。《網路使用者之媒體使用習慣與網路使用動機對網路廣告效果之 影響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楊苑青(2003)。《職業運動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碩論。

葉志暉(2001)。《線上遊戲作為網路行銷工具之初探--以大安銀行 e-guess 猜謎網 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崑(1997)。《網路行銷與使用者消費行為之線性結構分析》,實踐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怡鈴(2003)。《資訊呈現方式與回饋機制對網路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網路 活動型廣告為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書籍、期刊、雜誌

e 天下廣告部企劃製作(2004)。〈e 世代行銷王趨勢分析〉。《e 天下雜誌》,2004 年 12 月,42-45。

呂冠瑩著(2002)。《廣告學:管理.策略.創意》,台北:新文京開發,第二版。

林宏達(2003)。〈遊戲式廣告抓得住感官新世代〉。《e 天下雜誌》,2003 年 10 月。

許安琪,樊志育著(2002)。《廣告學原理》,台北:揚智文化,初版。

陳光榮(1998)。〈網際網路的新商機與行銷通路所產生的變革〉。《經濟情勢季評 論季刊》,第四卷第三期。

陳丕舒(2004)。〈ADCast 網路會員經營成功案例分享〉。《Adm 雜誌》,2004 年 9

月,160,68-69。

莊克仁譯(1989)。《傳播科技原理》,台北:正中書局。

楊幼蘭譯(2002)。《多通路整合行銷:如何結合網路、郵購、店面擴大企業經營 實績》,台北:藍鯨。(原書 Bernadette Tiernan. [2000]. The hybrid company: reach all your customers through multi-channels anytime, anywhere. Dearborn.)

劉一賜著(1999)。《網路廣告第一課》,台北:時報。

儲爾勇(2004)。〈打開網路消費行為的黑盒子—網路的環境與實體的消費行為到 底是否一樣〉。《Adm 雜誌》,2004 年 11 月,162,76-77。

蕭湘文(2005)。《廣告傳播》,台北:威仕曼文化,初版。

三、線上資料

CNET,taiwan.cnet.com,上網日期 2005/2/07。

CNET,taiwan.cnet.com,上網日期 20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