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貢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庭的權力位階多屬於最低或相對較低的位階,此現象可能與婦女的自我評價 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因此,建議未來可深入探討受虐婦女對自我認知與自 我感受議題。

二、家庭支持的深入研究

透過本研究於家庭關係的分析成果,可獲得一個結論,受虐婦女主要的 支持者為家庭權力位階最高者,若此位成員不提供支持,可能由最頻繁聯繫 的家庭成員提供支持,亦具有相同的支持效能。然而,由於本研究僅探討有 家庭支持的受虐婦女,而未涉及沒有家庭支持的受虐婦女,因而無法反推驗 證沒有家庭支持的受虐婦女,是否因為其家庭中沒有頻繁聯繫的成員;因 此,建議未來研究可繼續深入探究無家庭支持的受虐婦女,其關鍵的因素是 否在於受虐婦女於原生家庭中無頻繁聯繫的成員。若此論點能夠驗證與確 認,這將使我們得知,在家庭中沒有頻繁聯繫之受虐婦女,其家庭支持薄弱,

無法透過家庭支持達至復元,這將需要其他面向的外在環境因素,協助婦女 走過復元歷程。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貢獻

壹、研究限制

一、受訪者可能有城鄉差距

因為研究者的資源與經濟上的限制,於本研究中接受訪談的七名受虐婦 女,有四名為大台北地區,另外三名居住於大高雄地區,由於七位受訪者均 為都市地區的女性,未含括鄉村地區婦女的經驗,因此本研究僅能反映都市 地區的受虐婦女其接受家庭支持與其復元歷程。

二、個案來源與管道

囿於研究者的資源網絡與管道,因此七名受虐婦女均是透過機構網絡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媒合與介紹,才能與七名受訪者進行訪談。雖然其中有二名是機構志工,而 非機構的個案,但另外五名受訪者均為福利服務機構現在或過去的個案;因 此,本研究接觸到的婦女多為同時求助於正式與非正式支持網絡的受虐婦 女,本研究之侷限在於無法探究從未尋求正式支持網絡,而僅以非正式支持 網絡的協助之婦女,其家庭支持與復元歷程是否與本研究的受訪者有差異。

三、選樣原則

由於本研究選擇的受虐婦女為具有階段性復元者,因此其個人特質較多 為主動積極的正向特質,在被動負向特質的部分比例較少,Walker(2009)使 用受虐婦女症候群描述婦女在暴力情境中的特質,其負向特質多於正向特 質,與本研究選樣狀況相左。此外,由於本研究選樣時選擇復元程度較佳的 受虐婦女,並且有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此二項選樣標準同時為必要條件,

因此,尚未復元的受虐婦女或是沒有得到家庭支持的婦女,於本研究中則未 加深究。

貳、研究貢獻

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受虐婦女家庭支持的現況、影響家庭支持的因素及家庭 支持促進復元的作用機制。在家庭支持的功能部分,本研究提出情緒性支持為最 重要的項目,且工具性支持為基礎需求;此外,手足排行序、權力位階與是否有 頻繁聯繫的家庭成員,將影響誰是主要的家庭支持者;同時,家庭成員負面及正 面的影響會阻礙或促成受虐婦女脫離暴力情境的力量;再者,復元過程中是否有 轉捩點的出現將會影響受虐婦女的復元歷程,且家庭支持可能為轉捩點之關鍵要 素;最後,在本研究中的受訪者經驗中發現,婦女離開暴力情境時間越長,達到 復元之階段越良好;因此,時間的因素亦可能影響受虐婦女的復元歷程。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藉由家庭支持功能的探討,與生態觀點之分析結論,可 將其延伸為探討家庭支持影響復元量表指標的參考,如家庭支持者的權力位階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傳統思想框架等。此外,轉捩點可能成為了解婦女復元歷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並 以家人是否出現關鍵性的支持,作為發生轉捩點與否的參考。依本研究所得之研 究成果,期待能對於目前協助受虐婦女復元的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判斷較適合聯 繫之家庭支持者,並協助找出可能促進轉捩點的關鍵要素,幫助受虐婦女盡快脫 離暴力情境步入復元之軌道,回復正常且穩定之生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內 政 部 研 考 資 訊 平 台 (2011) 。我 國 性 別 暴 力 現 況 調 查 之 研 究。 取 自 : http://rdec.moi.gov.tw/Sitemap/default.aspx。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0)。97 年至 99 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 件類型統計。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9)。96 年至 98 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類 型及被害人性別統計。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4)。家庭暴力防治人員手冊。

井敏珠(1991)。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仕圖、吳慧敏(2006)。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2006),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 97-116。嘉義縣:南華大學。

王招萍(2010)。婚暴婦女的社會支持及其自我評價的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怡樺(2006)。女性精神分裂症病患之母職經驗及其社會支持情形之初探(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王行(1996)。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伍淑蘭(2006)。一個暴力家庭之家庭韌力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 學,臺北市。

李仰欽(2005)。母職枷鎖:受暴婦女於受助過程中經驗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東吳大學:臺北市。

呂寶靜(1992)。如何結合社會資源,加強婦女保護工作。社會福利,103,33-37。

宋賢儀(1998)。受虐婦女與其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互動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宋麗玉 (2002)。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載於宋麗玉、曾華 源、施教裕和鄭麗珍著(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頁 286-333。臺北市:洪葉。

宋麗玉(2005)。精神障礙者之復健與復元—一個積極正向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 期刊,18(4),01-29。

宋麗玉、施教裕、張錦麗(2005)。優點個案管理模式訓練手冊。取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ttp://socialwork2009.nccu.edu.tw/crsp/d/94_train_b.pdf。

宋麗玉、施教裕、顏玉如、張錦麗(2006)。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介紹與運用於受 暴婦女之評估結果。社區發展季刊,113,143-161。

宋麗玉、施教裕(2009)。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洪葉。

吳竹芸(2009)。以優勢觀點探析新竹縣關西地區社會照顧關懷據點的作為(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余香靜(2009)。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以優勢觀點為基礎的家庭處遇專業實踐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沈天勇(2008)。以優勢觀點探討隔代教養青少年家庭之祖孫互動以臺北市某國 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林芬菲(1998)。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的正式機構求助歷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周月清(2011)。澎湖縣政府,取自 http://www.penghu.gov.tw/files/9802.pdf。

周月清(1994)。受虐婦女與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93。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臺北市:巨流。

周月清(1993)。台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2-0301-H-031-011-T)。

周海娟(2001)。家庭暴力處遇與防治:澳洲經驗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4,

306-316。

林文婷(2007)。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之貧窮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冠馨(2006)。優勢觀點運用於高風險家庭青少年情緒及行為問題(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范良蕙(2007)。自尊、社會支持、親子關係對詩欽兒童生活適應及創傷後成長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柯麗萍、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 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 女性研究實例,頁 117-131。臺北市:巨流。

胡韶玲(2004)。四位低收入戶單親母親的復原歷程--論親子力量的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臺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祝韻梅(2002)。婚姻暴力求助婦女社會支持網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 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施教裕、宋麗玉(2006)。「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執行狀況初探。

社區發展季刊,114,103-117。

高敬文(1996)。質性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英介(2006)。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齊力、林本炫(2006),質 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 117-128。嘉義縣:南華大學。

陳欣愉(2009)。優勢觀點運用於遭受性侵害青少女之復元立成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怡婷(2003)。家庭系統面臨親人重病事件的運作與轉變-以進入安寧病房的家 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 文,彰化市。

陳惠君、宋麗玉(2000)。單親父母之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情緒適 應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縣向日葵聯誼會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1-54。

陳若喬(2000)。單親小孩上大學以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 的生活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增穎(1999)。婚暴受虐婦女的處置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63,7-10。

陳婷蕙(1997)。婚姻暴力中受虐婦女對於脫離受虐關係的因應行為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若璋(1993)。家庭暴力防治與輔導手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若璋(1992)。台灣婚姻暴力之本質、歷程與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3,117-147。

陳源湖(1998)。高雄縣市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社會支持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向明(2002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b)。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

張妙如(2006)。婚姻暴力受虐婦女復原力的展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臺北市。

郭貴蘭(2006)。苗栗縣客家籍受虐婦女復元之初探優勢觀點團體工作之運用(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曾月娥(2007)。優勢觀點團體工作運用於暴力循環中婦女復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曾月娥(2007)。優勢觀點團體工作運用於暴力循環中婦女復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