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支持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根據前章所闡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並整理國中特教班教師社 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探討,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 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社會支持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特教班 教師工作壓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幸福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 為特教班教師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社會支持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為社會支持之理論基礎,研究者整理之架構為:先將本研究所指稱 的社會支持進行定義,引述國內外學者所提出之相關研究,了解社會支持的來 源及類型。再者,彙整國內外學者所提出之社會支持相關理論。最後,蒐集與 整理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以作為後續討論的立論基礎。

一、社會支持的意涵

過去專家學者研究工作壓力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指出社會支持有調節 壓力的作用,社會支持成為探究身心健康時一個重要的因素。

當個人長時間處於失衡的工作壓力下,強大的負面情緒會透過各種形式呈 現,時常遊走在情緒的極端,會使人能量低落,身心俱疲。而「關係是療癒的 基礎」,在互動歷程中,若能讓個人有機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真誠傾聽,

並給予穩定的、具同理心的回應,使人感受到被支持與被接納,進而肯定自 己,能以不同的態度和眼光重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這樣的互動歷程,便 是社會支持帶來的意涵。

(一)社會支持的定義

社會支持是支持系統中的一環,由社會及支持兩個概念所構成,「社會」

指的是和個體產生關聯的社會環境;「支持」指的是支持的來源及類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urkheim(1958)認為自殺的比率跟缺乏親密社會關係(close social ties)有密切相 關,而這也是最早出現社會支持的概念,爾後社會學家對於社會關係的探討開 始重視。直到1974年Caplan 與Cassel 最早提出社會支持的概念,認為社會支持 是一種持續與其他個體、網路、團體或組織產生社會互動的體系,所以支持系 統不但提供個體回饋他人的機會,且使人們在其身處的社會環境中具有影響 力。之後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想法。

單小琳(1990)將社會支持定義為來自親密者、社會人士和社會網路三者 之間所提供的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行動,且會依照不同的需求尋求不同的管 道,比方說在情感支持上找配偶或同事,在教學上找同事,行政支持上則找同 事和校長。黃俊勳(2000)認為一個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應包含家庭(父母、

兄弟、姊妹、親屬)、同儕(同輩、同學、朋友)、社會機構(醫師、心理輔 導員、神職人員)與學校(行政人員、導師、專任老師與輔導老師)。李新民 (2004)認為社會支持分為「客觀取向」和「主觀取向」兩種。客觀取向指的是 從教師本身工作上的社會人際脈絡,進而分析教師可運用之各項社會支持與協 助,包含同儕支持、專業支持和一般性支持;主觀取向指的是教師個人知覺到 的包括實際協助行動和情緒的慰藉。陳志忠(2007)認為社會支持是當個人在所 處的社會人際網絡中,面對壓力、挫折、悲傷或困難時,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 管道,尋求實質或情緒上的支持與協助。江芳華(2008)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在 人際互動和資源交換中與重要他人,諸如與配偶、親屬、行政人員、同事等的 正向關係,可以藉此得到實質的經濟物資協助、訊息及知識的取得或抽象的情 感、地位、評價、自尊、信念或動機等等的維護,藉此可解決個人的困境和有 效緩衝個人的壓力。施嘉琳(2010)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透過人際網絡的系 統,讓個人得到情感上或實質上的幫助,使個人滿足其被關懷、自尊、隸屬或 物質上的需求,並使個人更有能力去因應壓力,解決問題。游家玫(2011)認 為社會支持是個體在職場上,與他人產生人際互動,並取得情緒上、訊息上、

物質上的支持,進而解決問題,適應工作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討論,本研究將社會支持定義為:當個體面臨壓力時,個體透過 不同的人際互動網絡,獲得各種形式的支持與協助,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增 進適應生活的能力。

(二)社會支持的來源

社會支持依據不同來源得到的方式與支持而有所不同,國外學者

Caplan(1974)將社會支持來源分為二種:1.正式支持:主動提供相關服務的組 織,包含公立或非營利的福利機構;2.非正式支持:因應個人需求,較常互動 接觸的人,包含家人、親戚、同儕、朋友等。Schaefer, Coyne and Lazarus

(1981)將社會支持來源分為二種:1.個人能感受到社會支持強度的知覺支 持;2.提供個人社會支持數量多寡的社會網脈。Thoits (1986)認為是由「重要 他人」提供社會支持,包括家人、朋友、鄰居、同事、親戚。Pender(1987)

將社會支持來源分為五種:1.自然的社會系統:指家庭成員為主要的支持團 體;2.同儕支持系統;3.宗教組織或宗派:是最古老的社區支持團體,例如教 堂或宗教團體;4.專業支持團體:當個人無法由家人及親友處獲得協助的資 源,或資源中斷、耗竭時,健康專業團體才會介入提供服務;5.非專業組織的 支持團體:志工團體及互助團體。Bennet和 Morris則將社會支持來源分為二 種:1.初級支持系統(the primary support system):指透過家屬、朋友和重要 關係人的接納、服務等情緒支持幫助個體維持生活之功能;2.次級支持系統(the secondary support system):指如社會團體、宗教團體等非私人的正式組織系統 (吳秋月,1999)。

研究者彙整國內學者提及社會支持來源的相關文獻,以下表2-1呈現,打◎

的符號代表該研究涉及社會支持來源的焦點,例如闕美華(2000)的研究中提到 家人、親戚、朋友、同事、行政人員、專業機構為社會支持主要的來源,以做 為後續研究的鋪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評價性支持:指透過個人自我的評鑑或他人之回饋,產生比較性的內在性支 持。而郭珮怡(2008)將社會支持分為三類:1.實質支持:直接或間接地提供 有形或無形的照顧與協助;2.訊息支持:透過溝通的方式提供諮詢與忠告;3.

情緒支持:提供愛、關懷、同情、瞭解等。

多數學者對社會支持類型的分類方式大多包含:工具性(實質性)支持、情 緒性(情感性)支持、訊息性支持這三個層面。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並整理後,

將國中特教班教師社會支持的類型分為以下三類進行說明:

1.工具性支持(實質性支持):指給予教師具體的協助,比方說,提供與提升教 學硬體設備、改善教學環境及提供相關之經費等;工作表現優異時,給予實質 上的獎勵機制;學校同事間彼此分工合作,減輕工作上的負擔。

2.情緒性支持(情感性支持):指學校同事或行政端給予關心與支持,比方說,

傾聽並理解教師個人的想法、在教學專業上的尊重與鼓勵、肯定教師對於學生 及學校的付出等心理上的支持。

3.訊息性支持:指協助教師進行問題分析、提供問題解決策略、提供相關專業 訊息、給予善意的提醒或指正等。

綜合上述,研究者在編輯「特教班教師社會支持量表」時,以情緒性支 持、實質性支持和訊息性支持三個層面作為檢查問卷指標是否遺漏的依據,並 以此為背景知識設計本研究之問卷,以探討臺北市國中特教班教師在社會支持 上之現況。

二、社會支持的相關理論

社會支持相關理論源自社會交換理論、效果模式、依附理論,以下就此三 個理論加以探討:

(一)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綜合了人類學、經濟學和行為心理學等基本理論,將人與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間的互動視為一種雙方交換的行為。從社會互動中考量雙方所付出酬賞和成 本的因素,以自身的資源與他人互換,從中獲得個人需求的滿足及利益。

社會交換理論依據「互惠(reciprocal)原則」來解釋人際關係,提出了人 與人之間的分享、互惠和交換的內涵包括了過去的交換經驗所發展之信賴感,

甚至在未來有所需求時亦會得到相關的關懷與協助(胡幼慧,1991),報酬分為 兩種,「實質面向」指經濟或物質的支持;「非實質面向」指贊同、尊重、關 懷等。也就是說,人際關係中相互提供的報酬愈多,就愈能維持彼此的關係(杜 玉禎,1996)。

從心理學中指出人際之間最普通的關係就是社會交易(social exchange),交 易的依據將視兩者的關係來決定所交易的項目,如:家人、伴侶及夥伴之間交 換的是愛護與忠心;老闆與員工間的交換是金錢與勞力。因此在互惠原則下,

彼此的交換均可帶給雙方利益(洪蘭,1997) 。

由上述可知,在社會交換理論下,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換情感、分享經驗 和物質等資源的過程,付出與回饋成為社會支持系統的一環。

(二)效果模式(緩衝理論)

Antonovsky等人提出社會支持的效果模式(緩衝理論),把社會支持視為一 種緩衝劑(buffers),為保護個體免於受高壓力環境的傷害,達到壓力緩衝的 效果,因此提供因應壓力所需要的訊息及資源和認知引導(熊英君,2007)。社 會支持除了具有緩衝的效果,還可以緩和心理壓力以及減少身心症狀的發生,

促使個體更有彈性處理壓力,因而在身心健康上有其重要性(林敬豐,2010)。

House(1981)認為社會支持分為兩大效果,分別是「主要效果(main effect)」和「緩衝效果(buffering effect)」,且認為社會支持有助於減緩工作壓力 與提升身心健康的效果,兩大效果分述如下:

1.主要效果(main effect):又稱直接效應,表示無論壓力大小,社會支持均能滿 足個體對於安全感、認可、歸屬感等重要需求,減低個體承受壓力的程度,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接增進個體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減低工作壓力造成的負面效果。

接增進個體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減低工作壓力造成的負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