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社會效度分析

由表 4-15 得知,家長與導師皆同意多感官教學能提升研究對象在顏色、形 狀與形容詞概念的認知能力,對於提升研究對象的三項認知概念也同時能幫助研 究對象整體的認知能力提升。此外,根據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的紀錄顯示,研究 對象對於三項認知能力的學習情形,在顏色認知方面,研究對象對於「紅色」、「黃 色」概念的認知提升較為明顯,「綠色」、「藍色」認知概念較不穩定,在進行紅 色仿說時會以「ㄆㄥˊ」的音替代,黃色的仿說則是會以「ㄏㄨㄚˊ」的音替代;

在形狀認知方面,研究對象進步最明顯的形狀是「三角形」,其次是「圓形」,而

「長方形」與「正方形」研究對象均以「方方形」的名詞來表達,老師以指令來 釐清研究對象對於兩種形狀的認知能力,以「哪一個是長方形」、「哪一個是正方 形」來讓研究對象進行指認,從研究對象在進行指認時的眼神注視與答題態度,

感覺研究對象是隨意指認,所以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知概念是較為混 淆的;在形容詞認知概念,「大」、「小」認知能力有提升,在活動進行中,研究 對象曾出現一至兩次主動表達「大」、「小」認知概念。

綜合上述,研究對象經過多感官教學介入後在顏色認知、形狀認知與形容詞 概念的能力是有向上提升的趨勢,家長與導師對於研究對象的三項認知能力提升 皆能抱持認同的態度,與研究者的觀察紀錄具有正相關,顯示實驗教學具有成效。

以下針對第二部分的問答方面進行家長與教師的評價分析:

一、多感官教學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活動中使用顏色名稱認知的頻率是否增加?

(一)家長評價

在家中研究對象鮮少主動說出物品的顏色,但有一次要上學時,爸爸拿書包 給個案背,研究對象指著書包上的黃色自己說出「ㄏㄨㄚˊ」,而且重複兩三次,

爸爸對於研究對象此行為沒有太多的想法,但經過老師說明研究對象的幾個發音 所代表的顏色認知後,才知道研究對象他在顏色方面真的有進步,也知道研究對 象當天早上的行為原來是要告訴爸爸:「黃色」。由於研究對象的發音上有構音異 常的情形,紅色的音個案會發成「ㄆㄥˊ」;而綠色的發音較為清晰,個案以「綠」

ㄚˊ」。

(二)老師評價

研究對象對於顏色沒什麼概念,在活動進行中對於「這是什麼顏色?」也是 沒有反應,在顏色的仿說都是需要多次的引導下,研究對象才會主動進行仿說,

在多感官教學後,發現研究對象對於「這是什麼顏色?」的問題反應有提升,研 究對象會用顏色來回答這個問句,雖然其答對率沒有很穩定,對於「紅色」與「黃 色」的使用率有提升。

(三)多感官教學觀察省思紀錄

研究對象對於顏色概念有進步,但不穩定,對於「那一個是紅色?」或是「這 是什麼?」的問句反應能力有提升,聽指令後也較會利用視覺去搜尋,並且拿出 正確的顏色,在依指令拿取紅色的準確度較高。研究對象在參與顏色認知教學中,

對於顏色泡泡的活動相當感興趣,其眼神會能持續注視紙上的泡泡形成,當泡泡 在紙上破掉時,研究對象會發出愉快的笑聲,當老師表示將在示範一次,說出「紅 色泡泡」,研究對象不需再次提示能主動進行仿說,說出「ㄆㄥˊ」,在參與活動 中的專注力與主動性有提升,對於四種顏色的辨識能力也相對的提升。

從以上家長、導師與研究者的觀察紀錄得知,研究對象在經過多感官教學介 入後對於顏色認知能力的提升是有幫助的,雖然四種顏色的指認與指說能力未達 百分百準確度,但研究對象在生活中主動向爸爸表達自己所習得的顏色認知,可 以得知研究對象在顏色認知能力是有學習成效的。

二、多感官教學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活動中使用形狀名稱認知的頻率是否增加?

(一)家長評價

在家中曾聽過研究對象自己說出「三角形」的音,爸爸就去拿三角形的東西 問研究對象「這是什麼?」時,研究對象就跑到了,完全不理會爸爸。有幾次陪 他玩積木時,跟他說:「拿圓形給爸爸」,他都拿對,其它的形狀就不穩定。

(二)老師評價

研究對象在形狀的辨識與命名上認知相當的缺乏,在多感官教學後,研究對

象會把三角形掛在嘴邊,有時能指著教室的三角鐵說出三角形,但有時也會指著 鈴鼓說三角形,這時老師會跟指著鈴鼓告訴研究對象說:「圓形」,發現研究對象 主動仿說的能力有提升,研究對象馬上隨著說出「圓形」。

(三)多感官教學觀察省思紀錄

研究對象在進行遊戲書-趣味的形狀中,能依圖形的底部提示將正確的形狀 貼在正確的位置,在實物體驗課程中研究對象對於老師利用滾動銅鑼燒、滾動光 碟片與滾動圓形積木的方式介紹圓形,具有模仿學習,幾次在教室中曾看研究對 象玩積木時,主動滾動圓形積木來進行遊戲的行為,當下老師詢問;「這是圓形 還是三角形?」研究對象正確回答:「圓形」。目前研究對象對於「三角形」概念 較為穩定,「圓形」次之,長方形與正方形兩種形狀名稱的指認與命名易混淆。

從上述資料得知,研究對象在經過多感官教學介入後對於形狀認知能力的提 升是有幫助的,雖然四種形狀的指認與指說能力未達百分百準確度,但相較於研 究對象在實驗教學介入前對於形狀概念完全不清楚的狀態,在此能力上是有明顯 的提升與進步。

三、多感官教學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活動中使用形容詞名稱認知的頻率是否增 加?

(一)家長評價

感覺研究對象在「大」的概念比較清楚,在家中研究對象最喜歡和爸爸玩丟 球遊戲,爸爸最近與研究對象玩球時,請他拿大球給爸爸時,研究對象都能在大 小球中拿出正確大的球,也很喜歡進行「大球」的仿說。

(二)老師評價

在進行研究對象個別引導時,操作蒙特梭利教具「插座圓柱體」,有十個大 小不一的圓柱體分別要放入大小對應的嵌洞內,在之前研究對象對於這項教具的 操作是需要老師大量的肢體提示與肢體協助,對於老師語言的提示方面,研究對 象顯得較無法接收與理解,但在實驗教學介入後,再次進行一對一的教具操作引

大的。」研究對象可以依照老師提供的視覺提示與語言提示,從三個圓柱體中找 出正確的那一個,正確率 100%,最小的圓柱體也有相同的正確執行率。

(三)多感官教學觀察省思紀錄

研究對象對於跳進大圈圈與小圈圈的遊戲配合度頗高,對於指令的接收與執 行度有提升,依指令跳進大圈圈或跳進小圈圈的執行準確度有進步;在進行兩件 物品大、小的比較,研究者在提示問時,研究對象能有眼神注視並搜尋,找出正 確的物品;在「軟」、「硬」的認知概念方面,研究對象在進行「軟」、「硬」測驗 時,都是利用實物進行,觀察研究對象會集中注意於把玩桌上的實物,而忽略了 老師的提問,對於問題的應答顯得相當不穩定。

從以上家長、導師與研究者的觀察紀錄得知,研究對象在經過多感官教學介 入後對於形容詞概念的認知能力提升是有幫助的,相較於研究對象在實驗教學介 入前對於形容詞概念完全沒反應的情形,目前在依指令進行選擇上有明顯的進步,

可以得知研究對象在形容詞概念認知能力是有學習成效的。

綜合上述,研究對象家長與導師對於多感官教學對智能障礙帅兒認知學習能 力的提升均抱持著肯定的態度,在帄時課堂活動或是居家生活中研究對象能將學 習的認知能力實際運用。由此得知,研究對象參與本研究獲得正向的實驗成果,

並具備社會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