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認知下的戒癮認知形成與演變歷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社會認知下的戒癮認知形成與演變歷程

研究者根據 Bandura(1978)社會認知論中 PBE 互動模式來探究藥癮 者在用藥歷程中環境、個人信念與行為之間的交互影響,因此本節會針對 小明與稻草人用藥歷程中的各個信念的形成與演變進行討論,從討論中整 理出環境與個人信念之間的互動關係。

戒癮認知並非憑空出現,它是來自成長過程中的生活信念,而成長過程 中的環境刺激孕育了生活信念,因此從研究發現中得知藥癮者信念轉變歷 程中,個人生活信念、環境是影響個體形成戒癮認知或出現新的用藥信念的 重要因素,而結論將分成四個部分進行討論:第一部分,小明與稻草人用藥 歷程中環境與個人信念之間的互動歷程;第二部分,個人生活信念於環境轉 變中形成新的戒癮/用藥信念;第三部分,環境轉變下戒癮信念的消長;第 四部分,環境支持與環境誘惑之雙向分析。

壹、 小明與稻草人用藥歷程中環境與個人信念之間的互動歷程

根據小明用藥歷程中信念與環境因素互動關係圖中(圖 5),產生信念的 環境因素有:「家庭」、「工作環境」、「毒友圈」、「經濟狀況」、「親 密愛人」、「他人支持」、「同儕比較」,然而因環境所形成的信念包含:

「不認輸」、「不想傷害父母」、「想要擁有自我成就」。

然而在小明的戒癮歷程中有三個重要的信念,分別為「不認輸」、「不 想傷害父母」以及「想要擁有自我成就」,而環境事件是觸發了信念的產生

:一、影響小明「不認輸」的事件有:因藥物失去朋友、經濟,而不想輸給 藥癮而持續戒癮,以及從社群軟體中看見同學們的成就,產生不想輸的信念

;二、影響小明「不想傷害父母」的信念來自看見父母身上歲月的痕跡;三

家庭

環境 看見朋友在使用毒品 經濟優渥的生活環境 媒體眾對藥癮的負面印 而死亡 母親熟悉但也充滿誘惑的環 藥的抉擇 熟悉的毒友環充滿誘惑 而缺少陪伴 育程度低 用藥資歷三十年 不被朋友拋棄的歸屬 尿出有使用藥物而撤銷緩起訴

不想像父親一樣被看不 只要我不連續使用就不會上 就是正常 不影響他人的用藥就能避免被看不起 不想因用藥過量死亡而被看不起 想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而想要戒癮 想用藥的念頭;讓自己去外地工作累到沒力氣回去用藥 不會痛苦 孤獨時的陪伴 的安慰 更不可能戒掉 朋友能忽略想用藥的念 息的地方

然而在稻草人的戒癮歷程中,唯一形成戒癮認知的信念,來自「想要照 顧年邁母親」,影響其信念的環境因素,來自母親年紀已年邁,他是唯一能 夠照顧母親之人,如果再因為藥物而入獄擔心母親沒人可依靠,為了陪伴母 親晚年,他想要戒除藥癮避免再次入獄,更因此延伸出許多戒癮行動,提升 他對藥癮環境的因應能力,形成自我效能,戒癮過程中運用了兩種方式來對 抗藥物誘惑:一、逃離熟悉的環境至外縣市轉換心情;二、將工作填滿生活

,忙碌工作的疲憊讓他忽略藥物的誘惑。

備註:灰色網底:「戒癮」信念、 :「不想被看不起」信念、 :「想照顧年邁母 親」信念、 :「環境缺乏支持對抗藥物」信念

雖稻草人用藥歷程中,僅有為了照顧母親而出現過一次戒癮認知,但在 他的用藥歷程中,有許多環境因素不斷影響著他對用藥的信念,其中「不想 被看不起的信念」是稻草人用藥歷程中的核心信念,只要是會被看不起的事 件他都會去避免,藥癮形象在媒體與大眾面前是被看不起的,因此稻草人許 多用藥故事中都會去避免自己成為媒體與社會大眾中的藥癮形象,可以看 出為了信念而形成能夠因應環境的自我效能,例如:透過存錢買解毒針,避 免用藥過度去跟他人借錢買藥讓人看不起、跟朋友相處從不談論金錢,避免 朋友將金錢與買藥做連結,因此從稻草人用藥歷程中的信念可以看出環境、

個人以及個人行為的互動關係。

從小明與稻草人的戒癮認知形成歷程中,因環境與信念是雙向互動關 係,所以信念會於不同環境支持中增強或減弱,在擁有良好的支持環境,會 增加藥癮者的自我效能,提升對於戒癮的信念,於陳妙平(2005)也說明自 我效能的察覺能使個體有自信因應高風險環境,如「我知道我可以掌控它」

的感覺,例如:小明當兵時期,因同袍支持與肯定讓他不斷的挑戰跑步,這 也影響他認為再長的里程都能完成,藥癮也可以完成,這是環境影響了自信

,而自信增強了他的戒癮信念,因此在環境中增強的能力,是能夠與藥物進 行抗衡甚至完全抵擋藥物誘惑,但相反的,在稻草人的戒癮歷程中,雖照顧 母親的信念形成因應環境的自我效能,但由於不忍心帶母親離開熟悉的環 境,因此無法脫離藥物環境,缺乏有效的因應能力使稻草人的自我效能沒有 獲得增強,於 Larimeret al. (1999)也說明了因應能力是促使復發與否的重要 關鍵,因缺乏有效的因應能力而出現後果預期,出現藥物將帶來的正面效果 的期待,就如稻草人因戒癮過程中長期於用藥兩難中感受到痛苦,逐漸形成 新的用藥信念來逃避戒癮的痛苦。

貳、 個人生活信念於環境轉變中形成新的戒癮/用藥信念

戒癮信念會伴隨著個人的生活信念而出現變化,例如:小明的不認輸以 及稻草人的不想被看不起的個人生活信念,都在用藥歷程中不斷影響個體 選擇用與不用藥的判斷:怎麼用才不會違背個人的生活信念?怎麼戒才能 實現個人的生活信念?所以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個人信念與用藥或戒癮信 念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又或者可以說,是個人生活信念影響了人生的各種選 擇,其中包括是否用藥?是否戒藥?

瞭解藥癮者的戒癮信念就得先探究個人生活信念,個人生活信念的源 頭來自從小成長環境影響,就如梁雅舒等人(2003)說明個體對自己、他人 以及世界的一些特殊信念,源自幼兒時期發展並成為個體的中心思想。而家 庭環境就是形塑個人生活信念的最大影響力,且生活信念會受到環境改變 而使個體扮演不同的角色,並做出符合個人生活信念的行動,產生與藥物之 間的對立關係又或者是控制關係,因此對立與控制之間差異在於環境中藥 物對個人生活信念的影響力(如圖 7),當用藥已完全失去個人生活信念時會 產生對立關係而形成戒癮認知,例如:唯有戒掉藥物才能擁有財富、事業成 就、與女友結婚,因此在小明的戒癮信念中,個人生活信念是只能透過戒癮 才能獲得,因此出現與藥物之間的對立關係,相反地,當個人生活信念是能 夠透過控制藥物而去維持就不會形成戒癮認知而出現另一種用藥信念,例 如:只要不因為使用藥物去借錢,隱密的使用藥物就能夠不被看不起,因此 在稻草人的戒癮信念中,個人生活信念是能夠透過預防來避免失去而形成 控制關係,但無論是對立又或者控制關係,都與個人生活信念有關。

個人生活信念如何形成角色,重點來自環境的轉換,當環境並無影響到 個人生活信念時,藥癮者並不會出現新的用藥/戒癮信念,就如施教裕(2012

)說明信念的基本假設中提到,人的認知架構以認知三角為基礎,認知三角

◎環境因素:藥癮生

就如 Bandura(1978)認為,影響個人行為(Behavior, B)的焦點在於個人 因素(Person, P)與環境因素(Environment, E)而形成 PBE 互動模式(圖 4),莊雪華(2014)也針對此模式說明個人行動不僅會受到行為後果與環境

條件的控制,也會受到個人認知歷程之影響,個人有一部分為環境的產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 「家庭陪伴與支持充足/薄弱」激發/削弱戒癮的想法

的關係,所以在未影響到自己被看不起的條件下,他就能夠持續的用藥,也

與女友結婚的目標;因為從社群網站上看到同學們的事業、學業成就,他發

事情,而不斷的去達成不同里程的跑步,促使他相信再遠的里程都能跑完,

無誘惑的環境下,戒癮信念的變動:

誘惑

支持 有 無

有 戒癮的掙扎與糾結 持續性戒癮

無 持續性用藥 暫時離開藥物

圖 9 環境支持與環境誘惑之雙向分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一、 有環境誘惑,有環境支持

此情境下會出現戒癮的糾結與掙扎,說明如下:

(一) 「家庭」支持能使藥癮者出現戒癮信念,例如:稻草人戒癮信念,想成 為照顧年邁母親之人;小明戒癮信念,在繼續用藥就是在傷害父母。

(二) 雖有戒癮信念,但充滿藥癮誘惑的環境讓戒癮過程中產生痛苦,會出現 兩種情況:

1、 放棄戒癮,並出現新的用藥信念,例如:稻草人無法離開藥癮環境

1、 放棄戒癮,並出現新的用藥信念,例如:稻草人無法離開藥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