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藥物與成癮

本章節將介紹什麼是藥物?什麼是成癮,本研究將重點放在物質成癮 的概念上,並了解物質成癮的成因。過去實習經驗中有一個案告訴我,即使 努力戒癮但仍然會想要去碰毒品,而這個衝動來自於「心癮」,林奕昕(2016

)吸毒者難以戒治的除了「身毒」,更在於「心毒」。因此本章節將會注重於 成癮的發展與形成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阿飛說:「生理上的癮,忍一下就過了,但心癮才真正難解,就像有些 人一天沒音樂聽,就很難受一樣。」(黃信璁、魏妤庭、林秀姿,2017)

壹、 藥物的定義

藥物之定義於本節探討中會針對醫學與法律層面進行探討,江振亨(

2005)說明毒品乃為法律上之用語,其本質為藥物,學術上以廣義的物質稱 之。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出版之「精神 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物質相關障礙症中的物質分為十大 類:一、酒精;二、咖啡因;三、大麻;四、迷幻藥;五、吸入劑;六、鴉 片;七、鎮靜、安眠、抗焦慮藥;八、興奮劑(安非他命類、古柯鹼及其他 興奮劑);九、菸草;十、其他(或未知)物質(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

)。邱獻輝(2010)將物質意指為精神作用物質,即會產生中樞神經傳導物 質的傳遞路徑產生障礙,造成意識、認知、感覺、情緒、行為產生變化,並

於台灣毒品牽涉法律規範,對此經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二條指出,毒品 指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之麻醉藥品與其製品及影響精神物 質與其製品,並依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分為四級包括:第一級:

海洛因、嗎啡、鴉片、古柯鹼及其相類製品。第二級:罌粟、古柯、大麻、

安非他命、配西汀、潘他唑新及其相類製品。第三級:西可巴比妥、異戊巴 比妥、納洛芬及其相類製品。第四級:二丙烯基巴比妥、阿普唑他及其相類 製品。因此本研究所探究之藥癮者,即為違反法律規範使用具成癮性、濫用 性、社會危害性之麻醉藥物與精神物質製品之藥物為研究對象。

貳、 藥物成癮定義與成因

江振亨(1999)將藥物濫用,定義為非以醫療為目的,不經醫師的診斷 指示下,過度並經常使用某種藥物,導致傷害自身健康並危害社會秩序。而 本章節將提到之某種藥物,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依據之毒品,因此只要未經 醫療診斷而使用法律限制藥物者,稱之為藥物濫用者。

藥物成癮拆開字面,單一「癮」字,束連文(2016)解釋為某一種過度 嗜好,但不一定不好,我們才會用「上癮」來描述自己,如玩樂太多上癮了

,黎士鳴(2013)說明會讓人上癮的物質有相當多種,從生活中的茶類飲料

、酒精飲料,到違反管制藥品條例的海洛因、安非他命等,這些物質都會讓 人上癮,這些物質都作用於大腦,透過改變「心理」狀態來達到某種效果,

所以稱為心理作用物(psychoactive drug)(黎士鳴、陳秋榛,2011,18),因 此王倩倩(2012)對於上癮的定義為無法自我控制,無法控制自己而做出一 些傷害別人或自己的事,而郭文正(2012)將藥物成癮定義為一種過度或不 正當地使用物質,並出現持續性、依賴性、強迫性,及失去控制的用藥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毒品成癮定義,乃為個體對一種慢性或是週期性中毒 狀態產生重複施毒行為(引自桃園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2016)。而在 這我們談論的是藥物的上癮,由如藥物的定義,藥物成癮可描述為,藉由具

成癮性、濫用性且危害社會之管制藥物,來改變「心理狀態」而達成效果,

形成無法控制且造成傷害自身與他人之事,稱之為藥物成癮。從上述對於物 質濫用與依賴之定義,簡而言之,藥物濫用就是用太多,而藥物依賴就是不 可不用,而本研究將探究藥物成癮,因此將會針對藥物依賴進行深入了解。

於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中將藥物成癮稱之為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症,將物質相關障礙症分為物 質使用障礙以及物質引發的障礙症進行診斷,物質引發障礙症包括:中毒、

戒斷、精神病症、雙相情緒及相關障礙症、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及相關 障礙症、睡眠障礙症、性功能障礙、瞻望以及認知障礙症,而物質使用障礙 症以「輕-中-重」連續觀點來描述成癮,其診斷標準如下(於 12 個月期間出 現以下兩項):

一、 物質使用量比預期還大,且花費時間也比預期還長

二、 持續渴望使用物質或者想要戒除物質卻無法戒除或是嘗試控制物質 三、 花費許多時間於取得物質,以再次獲得物質的效果

四、 有強烈慾望使用物質

五、 反覆使用物質使自身生活事務已無法正常完成(例如:工作、學業等)

六、 儘管使用物質已持續或反覆出現社交問題,仍然持續使用 七、 因使用物質而減少休閒時間與社交活動

八、 明知會造成危險仍持續使用物質

九、 明知使用物質會持續或反覆造成生、心理問題,仍持續使用

十、 耐受性:(一)顯著增加物質使用量的需求以獲得想要的效果;(二)使 用等量物質的效果顯著降低

十一、 戒斷症狀:(一)產生此物質戒斷症狀;(二)需要使用該物質來消除 戒斷症狀

針對上述 11 項診斷標準,於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精神疾病診斷 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說明 11 項出現 2-3 項即可診斷為輕度成癮

、4-5 項為中度成癮、6 項(含)以上為重度成癮,以連續性的觀點解釋成癮的 脈絡,且從 DSM-5 的診斷標準中可以發現成癮因素由心理、心理、社會層 面來進行探討,形成藥物成癮會經過如生理層面的藥量的持續增加、心理層 面的無法戒除、以及社會層面休閒時間的逐漸縮減,而歷程背後牽涉許多因 素,述說形成藥物成癮之因素較為綜融且多元,進而形成於探討成癮因素時 的複雜。

江振亨(2003)提到成癮,因開始接觸藥物後,在不良同儕中尋得心理 的慰藉,在偏差的認知與行為形成下自認好的次文化,並開始接觸藥物加深 了與正常社會的隔閡,於是在沉迷於藥物濫用的依賴循環中。郭文正(2012

)認為藥物成癮因素可分為兩種,社會家庭因素與個人因素,社會家庭因素 包含:職涯發展(工作不順遂)、人際關係(職場人際、同儕)、生活環境(

不良場所)、伴侶影響、教育不足(對藥物認知不了解)、家庭功能(共依附 現象);於個人因素中分為生理與心理,其包含:生理因素與神經生理機制

、生理脆弱性有關,容易受到環境中被用藥線索激發渴求反應,而心理因素 與成癮相關連之重要因子、情緒、壓力、自我效能與自我認知有關。

參、 藥物成癮之歷程

束連文(2016)說明使用物質是一漸進之歷程,並以使用行為,將成癮 歷程分為5 個階段分別為開始階段、繼續階段、沉迷階段、成癮階段、戒斷 階段:

一、 開始階段:無論任何原因,例如:好奇心、逃避現實與挫折…等,

因受到環境之影響且在可取得物質的情況下,初次使用;

二、 繼續階段:初次使用後,自身或是環境驅使下而繼續使用,產生週 期或間歇性之用藥行為,此階段還未產生成癮;

三、 沉迷階段:經過週期性用藥,因反覆使用而產生習慣性,部分生理 與心理產生依賴作用;

四、 成癮階段:反覆使用逐漸形成依賴性與耐藥性,會有想使用物質之 衝動;

五、 戒斷階段:此階段已形成藥物成癮者,因藥物依賴、耐藥性以及藥 物改變生理功能,無法中斷用藥,形成戒斷症狀,而產生生理上之 危害,此階段簡單來說就是不用藥不行。

上述成癮的五個階段中可發現形成藥物成癮之因素,會受到生理、心理

、社會影響,而跟本來自心理作用而形成開始階段,呼應了第二點藥物成癮 與定義中郭文正(2012)說明藥物成因中,個人與社會因素的影響,對此黎 士鳴(2013)運用多個角度探討藥物成癮的養成,分別為生理歷程、心理歷 程、社會化歷程,透過相關理論之整理說明受到生理、心理、社會之成癮歷 程。

生理歷程說明了藥物的耐受性與戒斷症狀之產生,強調在用藥歷程中,

正負向效果獲得之正負向經驗,而正向效果會隨著多次反覆使用獲得正向 經驗會逐漸減弱,為此會需要不斷的增加物質用量,來補足預期的正向效果

,此時稱之為藥物耐受性;而過去長期因用藥體驗了正向經驗,如不在使用 藥物將產生負向效果,而獲得負向經驗,此時稱之為藥物的戒斷症狀,而這 樣的概念形成一個藥物成癮之生理歷程(黎士鳴,2013;黎士鳴、陳秋榛,

2011):

一、 嘗試性用藥:偶爾使用藥物以換取正向之經驗;

二、 衝動性用藥:為了追求正向經驗而不斷尋求藥物;

三、 心理依賴期:依賴藥物讓自身達到某種身心狀態,此時產生藥物 之耐受性;

五、 生理依賴期:繼續用藥來減緩戒斷症狀。

黎士鳴(2013)心理歷程提到用藥過程心理的變化過程,而過程可分為 五個時期,排斥期、掙扎期、嘗試期、使用期與依賴期,最初排斥期之心理 因素為對使用藥物保持負面之態度,對於藥物並無感到興趣甚至排斥;掙扎 期,為看見他人經驗後,發現與過去對藥物之態度產生差異,因而出現心理 矛盾;嘗試期,為透過朋友或是各種環境因素,使個體經驗用藥的感覺;使 用期,因感受到正向效果,因此開始主動尋求藥物;依賴期,對於固定用藥 已產生負面效果,卻也無法割捨正面效果。

黎士鳴(2013)認為成癮是一個社會化的歷程,物質的使用,會透過家 人、同儕等的淺移默化,如為了促進社會互動、連結與團體凝聚力,都可能

黎士鳴(2013)認為成癮是一個社會化的歷程,物質的使用,會透過家 人、同儕等的淺移默化,如為了促進社會互動、連結與團體凝聚力,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