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壹、 資料蒐集

本研究資料蒐集方式採用一對一的個別深度訪談法,紐文英(2014)綜 合文獻,指出質性研究訪談是一種有目的、面對面的對話過程,而過程中研 究者與參與者之間是平等的互動關係,對話過程保持彈性與開放之原則,以 了解研究參與者對某個主題的經驗、感受與觀點。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的訪 談,於深度訪談前先將研究主題以大綱式的方式列出(附錄二),並與訪談時 針對當下狀況調整問題的順序,保持一定的彈性,而藉由深度訪談之資料蒐 集方法作為研究者與參與者之間對戒癮經歷之互動橋梁。

與研究參與者深度訪談結束後將其錄音撰寫成逐字稿,並記錄下口語 與非口語之訊息,除了參與者之主觀經驗外,研究者也藉由自我省思紀錄,

撰寫訪談後之感受與自我省思,並於資料分析時確保研究之嚴謹性,紐文英

(2014)說明研究者要成為好的工具,需要保持開放之態度敏銳且具專業的 能力;並且持續的省思檢視自我的個人主觀意識對研究產生的影響,「客觀 地」看待自我「主觀」與「情緒」。

貳、 資料分析

本研究以敘事探究為研究取向,作為理解本文的依據,而敘事探究之資 料分析分為三個步驟如下:

一、 將錄音撰寫成逐字稿並進行文本編碼;

二、 整理敘事文本,本研究將以論夾論敘(以研究者為主述,穿插引用研究 參與者之敘事文本)的方式呈現(紐文英,2014)。

三、 分析敘事文本,運用 Lieblich 等人提出之組織向度中的「整體–內容」

、「類別–內容」作為分析方式(吳芝儀譯,2007)

從「整體」的角度檢視研究參與者敘事之內容,並不會將其內容進行分 割成細部,吳芝儀譯(2007)說明「內容」是藉由個體完整的生命故事中所 呈現的內容為焦點,透過閱讀訪談內容數次以上,直到發現文本的意涵,以

「稻草人」為例的「整體–內容」分析如下:

一、 整體故事:故事開端…→「七逃仔(台語)」…→初嘗海洛英…→別說我 是「吃藥仔(台語)」…→糾結…「藥,不藥」…→自責!沒能送「母親」

…→藥物是「老朋友」…→孤單的稻草人…(內容不再詳述)

二、 整體印象:…我也發現稻草人在敘說故事時,總會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去 描述故事的經過,很少會以自身的角度去描述自己的生命經驗,而後我 透過故事真實性的核對,更深入的去了解稻草人的家庭與學校教育的 經歷,在敘說的過程中,每當他回憶起小時目睹家暴以及母親去世的事 件,會隨著劇情的轉變而產生許多情感,有糾結、有無奈、有不捨得、

有自責,也因此讓故事更加貼近稻草人。…(內容不再詳述)

「類別」關注於生命故事的不同段落或類別所顯示的形式面向(吳芝儀 譯,2007),注重「內容」分析,從整體文本中摘取出來進行分類,歸納於 研究主題中的不同類別,因此「類別–內容」為定義研究主題中各類別,本 研究以「稻草人」為例的「類別–內容」分析如下:

一、 重要主題:

(一) 稻草人「用藥認知」轉變歷程中之重要主題

(1) 別人可以我也可以,甚至能比別人更好(好勝心的信念) i. 我相信決不會像別人一樣輕易上癮

稻草人因好奇嘗到人生第一口海洛英,因為好勝,即便知道毒品的 危害,還是相信只是一、兩口並不會上癮,但事實上,經過幾次的使用

,稻草人已發覺自己會有想要持續使用海洛英的衝動出現。

第一次用是看人家在用,那個人我認識,他問我要不要用,我就說 吸一、兩口看看,吸下去後就吐出來,吐了好像感覺很舒服,就吐完了 以後,睡覺很飄飄欲仙的感覺(C1-12)。好奇(C12-115)。不是他拿給我用 的,是我看他在用,我跟他問,我問他說這是什麼東西,他才跟我講的

,那我跟他講說讓我吸一口好嗎?(C12-46)…(內容不再詳述)

(二) 稻草人「戒癮認知」形成與演變之重要主題 1、 責任促使我想要戒癮的想法

(1) 想成為陪伴母親晚年的孩子,與藥物之間的拉扯

稻草人戒癮的念頭,來自想照顧年邁的母親,而自己是唯一能夠照顧的 人,此時的稻草人想扮演好兒子的角色,而有動機去對抗用藥的念頭。

媽媽佔比較大啦!想說我,那時候一直,嘖!一直想說,啊!媽媽歲數 那麼大了,不要了,那時候想(C9-30)。媽媽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就有決 心了,那時候就已經有決心了,因為我不照顧就亂了,她沒有人照顧了 (C9-40)…(內容不再詳述)

重要主題的形成,幫助研究者觀察出稻草人藥癮歷程中信念的完整樣 貌,歸納出四個主要影響稻草人的重要信念,並說明各信念與稻草人以及環 境之間的互動。

二、 信念對稻草人用藥認知的影響(內容不再詳述) (一) 家庭型塑的生活信念

(二) 沒有決心戒癮,但也絕不讓人看不起自己

1、 只要不借錢而影響到別人,用藥就是正常的 2、 以媒體傳播、民眾渲染的藥癮形象為警惕 3、 藥物過量致死就會被看不起,所以謹慎用藥

(三) 戒癮認知來自想照顧母親的信念,進而形成戒癮行動 1、 逃離熟悉的藥癮環境

2、 將生活完全投入工作使自我忙碌 (四) 環境缺乏支持對抗藥物的信念

1、 熟悉的藥癮環境(毒友圈),無法抵擋藥物的誘惑 2、 年齡形成就業的限制,降低對生活的目標

3、 較差的工作條件,降低對生活的目標 4、 用藥年資越長,越不相信自己能戒除藥癮

5、 沒有家庭支持的孤獨,藥物於生活中的地位提升 6、 沒被朋友拋棄的歸屬,是連藥物都無法觸碰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