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學本質的內涵

科學哲學觀點從古至今一直隨著時代而改變,甚至在同一時代 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哲學觀(翁秀玉、段曉林,1997a),科學哲學觀 點 的 演 進 使 得 科 學 教 育 學 者 對 科 學 本 質 的 看 法 也 有 所 改 變 Cleminson,1990;Suchin, 1993)。科學哲學的演進,曾有學者就不同 的科學哲學學派做分類(高慧蓮和蘇明洲,2000),如附錄一。

根據科學哲學觀的歷史演進,經驗主義、實證主義、邏輯經驗 主義和理性主義被視為「傳統」的觀點,後實證主義被視為「新」

的哲學觀,而否證主義被視為介於以上兩種科學哲學間的「過渡」

觀點。後實證主義利用科學史的仔細研究為新的手段,取代了過去 依靠形式邏輯為分析科學的主要工具(Abimbola, 1983)。在後實證 主義中,研究者試著以科學歷史主義來做介紹。

一、邏輯實證經驗主義者的科學本質觀點

邏輯實證/經驗主義者認為,知識來自於客觀的觀察,再經由 科學方法得到科學知 識,其中所謂的科學方法就是 Bacon 的歸納

法。整個科學方法的過程,就是先以開放的眼光觀察自然現象,然 後按著發現到的某些規則,在心中形成假說,再收集資料來驗證假 說,若假說成立就變成科學知識。所以只要完全依循上述的過程所 產生的知識就可稱為科學知識。而且科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被認為相 當的〞客觀〞,因此一旦被確定的科學知識就是絕對的真理(truth)。

既然是真理,其地位是穩固的、不會被推翻。所以當科學知識不斷 地形成時,就代表真理不斷地增加,也就是說科學知識的成長是一 種真理線性累加的方式增長(郭重吉和許玫理,1992)。

以下研究者試著從下列三個層面來加以檢視邏輯實證/經驗主義 者的科學本質觀點:

(一)、科學知識的層面

任何沒有遵循科學探究過程所得的結果都是無效的,不被稱為 科學知識。因此,科學與非科學最明顯的區別在於科學的探究模式

(歸納法)(許玫理,1992)。科學知識形成過程被認為相當客觀,

而且它是對自然界做真實的描述,因此是極不易改變的,故科學知 識視為絕對客觀的真理(Suchin, 1993)。因為每一個科學知識都被 視為真理,因此科學知識愈多就代表著真理不斷地累積(Abimbola, 1983)。

(二)、科學方法的層面

觀察是科學知識的來源,而且觀察是一價值中立、客觀的活動,

不受任何因素的影響,如觀察者的已有知識、理論和信念所影響,

故所得的資料一定是客觀的(Suchin, 1993)。科學的探究模式可分 為四個階段:收集有關的全部事實、對這些事實加以分析、比較和

歸類、從這些事實中抽離出普遍性原理(假說)、以及在事實中重新 檢驗已經提出的假說(舒煒先和邱仁宗,1990)。這是一套眾所公認 的科學方法,凡是沒有依循此套模式的方法就不被視為科學方法,

而且可適用於任何學科領域的研究(許玫理,1992)。

(三)、科學事業的層面

科學家的任務在於發現自然界已存在的真理,所以科學家被認 定為一個價值中立、客觀的研究者。

二、否證主義者的科學本質觀點

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家Popper 反對形上學(metaphysics),不 承認歸納法的存在及不承認從邏輯通向科學發現。他著重什麼是科 學 和 什 麼 不 是 科 學 , 劃 分 科 學 與 非 科 學 標 準 是 『 可 否 證 性 』

(falsification),理論或命題能被否證的就是科學,不能的就是非科 學,例如說你無論找到多少隻白天鵝也不能證實『所有天鵝都是白 的』這個論斷;但只要找到—隻黑天鵝就可以駁倒這個論斷(舒光,

1987)。Popper 認為只要所提出的理論能對抗否證,它可以被認為 是接近真理。真正的理論必須不斷接受否證,所以沒有一種理論是 永恆的真理。當它再也無法解釋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就該以新的、

適用的理論來取代,因此科學知識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集合,而不是 一個真理不斷堆積而成的金字塔(許玫理,1992)。

三、科學歷史主義者的科學本質觀點

科學歷史主義對於科學本質的觀點與傳統的科學哲學相較有了 革 命 性 的 轉 變 , 因 此 被 稱 為 「 新 的 科 學 哲 學 」( 丁 嘉 琦 , 1999 ; Cleminson , 1990)。

科學歷史主義者Kuhn 本是哈佛大學物理學的研究生,幾乎快完 成博士論文,因為有機會參加實驗性的大學部課程,他接觸到科學 史。他自稱讀了那些過時的科學理論及老舊的研究之後,他完全拋 棄了原先對科學本質以及「科學之所以特別成功」這一問題的基本 想法。於是他就從純物理學走入了科學史的領域,終而成為此一領 域最有開創性的大師。

Kuhn 的 代 表 作 《 科 學 革 命 的 結 構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Revolutions)(王道還、程樹德、傅大為和錢永祥譯,1994)

提到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與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概念。在常態科學這個階段,科學家有共同的語言與高度的共識,

對於什麼是重要而且可以解決的問題看法相同,他們共享一套完備 的理論,或稱典範(paradigm)。遵守同一種典範的人群,Kuhn 稱 之為「科學社群」(scientific community),典範內的信念、價值、方 法和理論應被科學社群所分享和遵守,科學工作主要就是以這套理 論來解自然之謎。但是如果常態科學運作失常,產生愈來愈多典範 所無法說明的「異例」(anomalies),便導致危機(crisis)的出現。

這時科學家就要從頭開始,重新拼湊出一個新典範,以解決先前無 能為力的問題,這個階段就是科學革命。革命過後新典範提供了新 的共同語言與觀點,又再次回復到常態科學階段。所以科學的進展

就是在於常態科學之間的替代,以物理學為例,牛頓力學為一典範,

相對論是另一典範,於是科學發展是長期漸進累積的傳統想法就受 到質疑。

科學歷史主義者的觀點是以Kuhn 為代表人物,大體而言,認為 科學知識的獲得是科學家根據現有的理論(先備知識)來建構科學 知識,而且強調科學知識是暫時性的,它會不斷地被修正和推翻。

強調觀察是理論蘊涵的(Theory-laden),會受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

而且認為並無單一、固定的科學方法。科學知識是科學家的世界觀,

並非真理。

以下研究者試從下列三個層面來加以檢視科學歷史主義者的科 學本質觀點:

(一)、科學知識的層面

科學知識可能會因觀察工具的進步或出現反例而受到質疑,所 以它僅是一個「暫時成立」的假說,隨時可能會被修改,或被更好 的假說所取代,故科學知識是具有暫時性及可修改的特質。由於科 學知識是人類想像與邏輯推理的創作,而凡是有「人」的因素就不 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不論一個理論對某種現象解釋多完美,將來 仍 可 能 會 有 另 外 的 理 論 可 以 解 釋 得 更 好 。 在 這 經 由 不 斷 對 理 論 檢 驗、修改、甚至偶爾予以捨棄的過程中,雖然對自然界的描述和解 釋無法達到絕對真理的地步,但是科學知識會愈來愈趨近於精確、

真實(AAAS, 1989;Suchin, 1993)。

(二)、科學方法的層面

不可能有「絕對客觀、毫無成見的觀察」,不同的觀察者即使在

相同地點、觀察相同的現象,所得到的觀察結果可能會不同。因為 感官所察覺到的訊息決定權在於觀察者已有的知識、信念和理論,

故 觀 察 的 結 果 不 可 能 是 價 值 中 立 的 , 事 實 上 應 是 理 論 涵 的

(Theory-laden)(Suchin, 1993;郭重吉和許玫理,1992)。每一位 科學家的文化背景、工作情境必有所不同,因此從事科學研究的環 境是無法相同的,故無法定義出對所有情況都適用的單一科學方法

(Suchin, 1993)。也就是說科學的方法是多元化的,並非侷限單一 的方法而已。

(三)、科學事業的層面

任何科學家發展出來的理論,必須受到科學社群的認同,以決 定其價值(AAAS, 1989)。科學家並非僅是遵循科學方法的技術人 員,科學家的工作是一種類似藝術性質的創作。Suchin(1993)認 為,如果以傳統的科學哲學觀來看,科學知識是告訴人類宇宙事物 的內容,則科學家的任務是「發現」(discovering);如果以當代的 科學哲學觀來看, 科學知識是人類的創作, 則科學家的任務是「發 明」(inventing)。科學家在從事科學活動時並非是一個價值中立、

客觀的研究者,而是一個有意識的人,故面對研究結果時,會因所 持的派典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而且在同一派典下所發展出來的知 識,必須由科學社群共同決定其價值(AAAS, 1989)。

丁嘉琦(1999)曾對邏輯實證/經驗主義、否證主義和科學歷 史主義在對科學本質的各範疇的觀點有列表做分析(如表2-1),可 以更進一步,了解傳統與當代的科學哲學家對科學本質的不同觀點。

表 2-1:科學哲學各派別對科學本質的科學哲學觀點(引自丁嘉琦,1999,p. 14)

界 社群認同

(一)、Rubba 和Andersen(1987)

Rubba 和Andersen 發展一個評測國中生科 學本質的工具-科學 知 識本 質 量 表(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cale, 簡稱 NSKS )。 而 從 其 他 的 學 者 如 Lederman 多 篇 的 研 究 中 ( (Lederman

&Zeidler, 1987;Lederman,1995),可發現其對科學本質的內涵主要 也是依據該表為依據,科學知識本質量表(NSKS)中科學本質的內

4. 簡言的(如果有兩個科學理論解釋同一現象都一樣的好,則選 擇較簡易的理論。)

5. 可測試的(科學知識必須建立在證據上,而且可以一再重複的 驗證。)

6. 統整的(各種領域的科學學科構成整個科學知識的整體,而且 它可使人們了解自然界的運行及規律。)

( 二 )、 美 國 國 家 教 育 發 展 評 鑑 小 組 (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Progress【NAEP】

,1989)

科學本質就是科學領域內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價值和方法過程:

1.科學知識的本質

(1)、科學的知識是暫時性的(tentative)

(2)、科學知識是公開性的(public)

(3)、科學的知識是實驗性的(empirical)

(4)、科學的知識是可複製性的(replicable)

(5)、科學的知識是有歷史性的(historic)

2.科學事業的價值與原則

(1)、知識是有價值

(1)、知識是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