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虛擬教室融入科學史教學對學生科學本質觀的影響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虛擬教室融入科學史教學對學生科學本質觀的影響

對於學生在科學故事課程前後,其科學本質觀改變與否?本節依學 生在科學知識的本質:暫時性、累積性、公開性,科學探究的本質:實 徵性、觀察是理論蘊含的及科學事業的本質:科學社群的重要性,六個 本研究的科學本質主題的表現做討論。

壹、質性資料之分析

一、科學知識的本質

(一)科學的知識是經由時間累積而來的【暫時性】

儘管科學的知識是經久的,但它有暫時性的特性(McComas、

Clough 和Almazroa, 1998)。科學知識可能會因觀察工具的進步或出現 反例而受到質疑,隨時可能會被修改,或被更好的假說所取代,故科學 知識 是 具 有 暫 時 性及 可修 改的 特質 。因這 些科 學知 識必 須經常 面對質

疑、驗證,進而發現其錯誤的地方,再加以修改,甚至完全推翻,或證 實其合理之處而接受它。因此科學知識具有動態本質(dynamic nature of science)與暫時性本質(tentative nature ofnature)(Collette 和 Chiapetta, 1994)。

因此,當代的科學本質觀點是教師在教學時,不應視科學知識為唯 一的真理,要孩子以記憶的方式來學習。反而是教師要以引導的角色,

讓學生多思考、多探索,如同科學家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以想像力去 假設,透過不斷的思考、探討去驗證修正自己的想法,使之趨近於完美。

故這正是科學知識具有暫時的特性。

在教學過程中,唯有老師不堅持標準唯一的答案,學生才有可能 在沒有權威的環境中,發揮想像力,擁有自己的想法。在氧氣的科學 故事中的相關情境中可以說明研究者所欲呈現「科學知識具有暫時性」

的特性:

情境:在「氧氣發現的故事」單元中,研究者與學生討學習單,

各位同學你認為科學知識是恆久不變,或是具有暫時性,

有可能會被修正?說明你的理由

君君:具暫時性。因為就像燃素說剛被提出來時一樣,科學的知識有時 只是被當時大多數人認同而已,並不是完整的全部啊!

師:再來呢?

君君:我們要繼續去探索更多的知識。

師:知識會不會被改變?

寧寧:會。科學家做實驗也許會有小小的錯誤,有人會做更準確的實驗 來做修正。

翰翰:史塔耳的燃素說理論也是被慢慢被修正,才發現燃燒的原因是氧 氣而不是燃素。

師:所以?

翰翰:所以很多我們所知道的科學的知識有可能都只科學中的一部分,

還有很多沒被發現,科學的知識是沒有止盡的。

(CR1020423,「氧氣發現的故事」單元)

在虛擬教室的發言中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看法:

S1:「不會改變,因為那些是經由別人實驗過的。」

S2:「會改變。這些科學在世界上已經有人證明了,但以後科學更進步 了,所以也些科學可能會有新的研究結果。」

S3:、「會改變。因為科學家的實驗不一定都是對的」

S4:「有可能會,也可能不會,以後或許有新的定論,就可能改變。」

S5:「會改變。因為科技會越來越進步,許多機器會越來越發達,所以 有些科學可能會有新的研究結果。」

針對課程對於科學知識的暫時性這方面的呈現,這一部份主要是呈 現燃素說、一直到氧氣說這一連串的過程演變,希望藉由相關學說的演 變,讓學生瞭解科學知識並非永遠不變的真理。學生在這樣討論過程中,

很自然就會去思考「科學知識具有暫時性」的議題。學生在科學知識的 暫時性從原本認為科學知識是對的、不會改變,轉變成科學知識不一定 是對的而且有可能改變。

(二)科學的知識是經由時間累積而來的【累積性】

NAEP(1989)提及現代的科學理論是以過去的理論作基礎而得

來的,現代的科學理論是由社會、政治、方法、技術等方面日新月異 的進步而取代過去的理論。而國內的科教學者趙金祈(1984)也認為 科學研究的問題與工作,具傳統性。自古以來師徒間研究題目及成果 的相應承襲上,時常見到。科學研究的方法,譬如,歸納與演譯、直 觀與分析、假設與求證等,都行之有年,歷久彌堅,代代相傳。

科學知識的形成是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累積而成,非一朝一 夕或一蹴可幾的。所以在教學上,研究者透過科學史的融入課程更適 合讓學生體驗出,科學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許許多多科學家 前仆後繼的努力所致。

情境:在上完「氧氣發現的故事」單元後,研究者與全班進行討論,你 認為科學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呢?

1.需要經過時間的累積2.馬上就可發現的 錡錡:需要時間的累積。

師:你認為需要時間的累積。為什麼?

錡錡:因為第一次出現的科學知識有可能是不正確的,所以需要經過不 斷的累積修正所形成。

君君:科學知識需要多次性的實驗和長時間去觀察。

霖霖:從氧氣發現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科學知識常常是從一次次的 實驗中,一點一點的發現累積出來的。

翰翰:如果沒有普里斯利發現純淨空氣的製造方法的話,那拉瓦錫或許 就無法發現氧氣了。

由學生在這樣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理解科學知識的形成是科學家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累積而成,非一朝一夕或一蹴可幾的。

(三)科學家必須正確地發表他們所觀察到的科學現象,科學知識必須 公開的發表。【公開性】

新 的 知 識 必 須 被 清 楚 及 不 隱 瞞 地 報 告 出 來 ( McComas 、 Clough及 Almazroa, 1998)。翁秀玉(1997)也提到對科學本質的看法〞科學的研 究成果必須公開接受,以供其他科學家或後人可以複製研究及批判討 論〞。所以科學家必須正確地發表他們所觀察到的科學現象,科學知識 必須公開的發表。

情境:上完「氧氣發現的故事」,研究者提問:你認為科學知 識是否需要公開發表,讓大眾了解?為什麼?

缇缇:需要,這樣大家才會知道;如果你不講,這樣人家就不知道了。

恩恩:要,因為科學知識沒公開發表出來,大家都不會知道。

宇宇:要,如果普里斯利若沒有公開發表硃砂加熱會產生一種氣體,那 拉瓦錫也無法發現『適合呼吸的空氣』,就無法發現氧氣。

慧慧:要,如果拉瓦錫他沒有公開發表了他發現的『適合呼吸的空氣』

也就是氧氣,並指出燃素說是錯誤的理論,那大家就不知道燃素 說是錯的,大家也不知道空氣中含有氧氣,是氧氣在幫助燃燒。

紳紳:需要,這樣才能讓大家了解這個新的科學知識,並接受大家的質 疑進而找出最正確的觀念和知識。

(CR1020412,「氧氣發現的故事」)

同學明瞭如果沒有把科學知識公開,人家也就不知道,那也就不 承認這個科學知識,這個科學知識也就不存在了。

二、科學探究的本質

(一)科學探究的實證性【實證性】

科學家利用觀察、實驗、理論、及數學的方法來形成及驗證他們對 自然界現象所提出來的解釋(NSES, 1996)。王美芬和熊召弟(1995)

也指出科學是產生知識的一個過程,而且必始於觀察,再予以合理的解 釋,並且加以驗證,使之趨近於完美,因此科學的工作包括形成假說及 驗證。

情境:在「氧氣發現的故事」,研究者與學生討論學習單,〝你 認為科學知識是否需要經過實驗驗證?〞

真真:需要,若沒有經過實驗證明怎麼知道這個知識正不正確。

誠誠:要,因為沒有實驗證明,就無法讓大眾相信你的想法。

宇宇:要,科學家所做的結論又不一定是對的,要經過實驗驗證才能知 道它對不對。

安安:要,因為以前科學家所用的實驗器材比較落後,而現在科學比較 先進,所以要ㄧ直的實驗驗證才能證明這個科學知識是不是正確 的。

寧寧:需要,拉瓦錫若沒有一再的做燃燒的實驗,就無法指出燃素說是 錯誤的理論。

徽徽:因為跟我們考試後,要那個檢查完,檢查愈多次愈好,出錯的機

會愈少。

學生都認為反覆不斷的驗證,能使知識更正確,也更接近真理。

學生也舉了當天的實驗來相印證,更有同學以學生最常見的生活經驗 考試來做例子。

(二)觀察是理論蘊涵,即觀察含有主觀成分存在。【觀察是理論蘊涵 的】

McComas、Clough 及Almazroa (1998)根據八個國際科學標準 文件中有關科學本質目標的一致觀點提到觀察是理論蘊涵的

(theory-laden)。感官所察覺到的訊息決定權在觀察者已有的知識、

信念和理論,所以不可能有「絕對客觀、毫無成見的觀察」。意即科 學知識是無法絕對客觀的,只能儘量避免偏見與誤差(Collette 和 Chiapetta, 1994)。

情境:上完「氧氣發現的故事」,研究者問學生〝「硃砂加 熱」

所得到的氣體,支持燃素說的普里斯利,將它叫做「去 燃素的空氣」,不支持燃素說拉瓦錫則提出「極適合呼 吸的氣體」,你認為科學家的思想信念會不會影響他的 觀察解釋?〞

寧寧:會啊,學家的思想信念會引導他的實驗方向及結論。

瑋瑋:會,科學家會朝他的思想信念方向做實驗。

紳紳:個人的信念會影響看事情的觀點

妘妘:支持不同的事物,所得到的想法當然不同。

泰泰:思想信念不同,即使發現是一樣的東西,對所發現的東西所做的

解釋或是命名也會不同。例如:「硃砂加熱」所得到的氣體同樣 是氧氣,支持燃素說的普里斯利,將它叫做「去燃素的空氣」,

不支持燃素說拉瓦錫則提出「極適合呼吸的氣體」,就是一個最 好的証明。

師:你們告訴我,你的想法會不會和其他人的想法一樣,作實驗的時候 會如何?

慧慧:不會,每個人如果要做實驗的時候,都會往自己的想法方面去開 始。所以方向就不一樣,例如有的喜歡運動,有的人喜歡寫字。

因為每一個人原本的觀念就不一樣。

恩恩:不會,因存在每一個人腦袋的想法會不一樣,所以想法也不同。

瑋瑋:可能會不一樣,所以做實驗時預測觀念也不一樣,結論可能就不 一樣了。

雖然學生對『理論蘊涵』的字面涵意不是非常的能理解,但他們都 同意有些人的預測是不一樣。是因為存在每一個人腦袋的想法會不一 樣,所以人的想法會不同,故要尊重每個人不同的想法。而與九年一貫 課程在培養學童十大基本能力其中就有一項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

增進團隊合作的能力(教育部,2001),不摹而合。

增進團隊合作的能力(教育部,2001),不摹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