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與科技議題的問卷分析

參與者在完成研究計劃的評論後,需填寫一份問卷,對整體研究內容進行評分,問 卷包含 8 個評分項目,依序為:(1)研究問題具有學術或實務價值,(2)計劃主持人對 於該研究問題的研究文獻有足夠掌握,(3)研究問題推導無誤,(4)研究假設所依據的 理由充分,(5)研究問題的推導根據有效的證據,(6)計劃主持人所提出的假設有充分 證據為基礎,(7)引用的證據存在其他不同的解釋,(8)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回答計劃 主持人所提出的問題。

科學議題評分問卷的 Cronbach’s α為 0.831,經因素分析後,自評分問卷中萃取出 2 個因子,共解釋 63.965%的整體變異量。其中因子 1 解釋 50.819%的整體變異量,內 容包含第 7 題以外的所有項目,因這 7 題均在詢問參與者對於計劃書內容的看法,故命 名為「對計劃書內容的評論」,因子 2 解釋 13.146%的整體變異量,內容僅包含第 7 題,

故依據該題題目命名為「證據存在另有解釋」。科技議題評分問卷的 Cronbach’s α為 0.857,經因素分析後,自評分問卷中亦萃取出 2 個因素,共解釋 65.9%的整體變異量。

其中因素 1 解釋 50.362%的整體變異量,因素 2 解釋 15.538%的整體變異量,由於因素 1 和因素 2 包含的項目與科學議題評分問卷的因素分析結果相同,因此直接延用其命 名。下面以變異數分析比較議題、領域背景、專業程度三個變項對參與者在因子 1「對 計劃書內容的評論」、因素 2「引用的證據存在其他不同的解釋」的影響。

表 4-79 議題、領域背景、專業程度對參與者於計劃書內容評論之敘述統計

科學背景 科技背景

大學生 研究生 大學生 研究生

科學議題

M 24.130 24.850 24.090 26.290 SD 5.110 4.487 4.242 6.222

科技議題

M 23.900 22.900 25.050 23.290 SD 4.592 4.529 5.349 6.043

103

表 4-80 議題、領域背景、專業程度對參與者於計劃書內容評論之變異數分析表

Source df SS MS F p η2

組間變項

截距 1 107870.935 107870.935 3043.165 0.000 0.971 領域背景(M) 1 24.407 24.407 0.689 0.409 0.008 專業程度(E) 1 0.067 0.067 0.002 0.966 0.000 M × E 1 1.467 1.467 0.041 0.839 0.000 誤差 1 90 3190.226 35.447

組內變項

議題(D) 1 50.815 50.815 3.087 0.082 0.033 D × M 1 0.048 0.048 0.003 0.957 0.000 D × E 1 91.963 91.963 5.586 0.020 0.058 D × M × E 1 14.186 14.186 0.862 0.356 0.009 誤差 2 90 1481.662 16.463

4.9.1 對計劃內容的評論

主修科學或科技領域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對於科學議題、科技議題研究計劃書內容評 論提出的平均分數列於表 4-79,同質性檢定結果顯示符合變異數分析的同質性原則,結 果(表 4-80)發現議題的主效果接近顯著,議題與專業程度的交互作用也顯著,其他效 果皆不顯著。參與者對科學議題的整體評價(M = 24.760,SD = 5.069)略高於科技議題

(M = 23.820,SD = 5.090)。議題與專業程度的交互作用(圖 4-10)以 LSD 法進行平均 數間的多重比較後,發現並無任何平均數間的差異達到顯著程度,但由圖 4-10 可知研 究生對科技議題計劃內容給的評分是四組最低(M = 23.093,SE = 0.799),對科學議題 計劃內容給的評分則是最高(M = 25.568,SE = 0.793),大學生給科學議題(M = 24.110,

SE = 0.707)與科技議題(M = 24.474,SE = 0.713)計劃內容的評分幾乎相似。這可能 是因為問卷內容主要是在探討研究的內在效度,引用的文獻是否完整、證據是否足夠、

104

圖 4-10 議題與專業程度對計劃書內容評論之交互作用圖

證據是否有其他解釋、假設的推導是否合理,若要區分這些好或不好需要足夠的研究方 法論訓練,所以經過長時間專業訓練的研究生較大學生有能力分辨兩個研究計劃內容的 優劣之處,所以給科學與科技議題的總分才會出現顯著差異。

4.9.2 證據存在另有解釋

主修科學或科技領域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在評論對科學議題、科技議題時,對於引用 的證據存在其他不同的解釋的平均同意程度列於表 4-81,由於同質性檢定結果並未符合 變異數分析的同質性原則,故以 Geisser 法進行分析,結果(表 4-82)發現議題與專業 程度的主效果顯著,其他效果則皆不顯著。參與者認為科學研究計劃的作者所引用的證 據存在另有解釋的同意程度(M = 3.600,SD = 1.009)顯著高於科技議題(M = 2.880,

SD = 0.949)。意外的是大學生認為作者引用的證據存在另有解釋的程度(M = 3.380,SD

= 0.941)顯著高於研究生(M = 3.060,SD = 1.137)。由於科學研究為了了解現象背後的 因果關係,必須設法找出所有可能的變項組合,若證據存在另有解釋,表示當前假設仍 有不完整之處,但是科技研究著重於能否做出符合需求的工具,只要當前提出的變項組 合能滿足目的即可,使工具運作的因果關係反而不是考量重點,因此相對上較不會去注 意證據是否存在另有解釋,所以參與者在評論科學議題時會比在科技議題時更注意另有

105

表 4-81 議題、領域背景、專業程度對參與者認為證據存在另有解釋之敘述統計

科學背景 科技背景

大學生 研究生 大學生 研究生

科學議題

M 3.550 3.450 3.860 3.520 SD 1.028 1.099 0.834 1.078

科技議題

M 3.000 2.550 3.180 2.710 SD 0.730 0.887 0.958 1.189

表 4-82 議題、領域背景、專業程度對參與者認為證據存在另有解釋之變異數分析表

Source df SS MS F p η2

組間變項

截距 1 1902.933 1902.933 1612.341 0.002 0.947 領域背景(M) 1 1.541 1.541 1.306 0.256 0.014 專業程度(E) 1 5.242 5.242 4.441 0.038 0.047 M × E 1 0.191 0.191 0.162 0.688 0.002 誤差 1 90 106.221 1.180

組內變項

議題(D) 1 24.645 24.645 34.258 0.000 0.276 D × M 1 0.005 0.005 0.007 0.932 0.000 D × E 1 0.655 0.655 0.911 0.342 0.010 D × M × E 1 0.143 0.143 0.199 0.657 0.002 誤差 2 90 67.744 0.719

解釋是否存在。但與預期相反的是,大學生比研究生更認為證據中存在另有解釋,此發 現與在先前論證結構的內容分析以及反駁方式的結果中皆未曾出現,且由於參與者的反 應僅來自於對問卷中的一個題目的反應,故本研究對此持保留態度,期待未來能對此做

106

進一步的研究。

整體而言,參與者給予科學議題的整體評價顯著高於科技議題,毫不意外的,參與 者對科學議題研究計劃書內容的評論也顯著高於科技議題,也認為與科技計劃相較之 下,科學研究計劃中所引用的證據存在不同解釋。就教學訓練的效果而言,研究生對科 學議題的評分總分顯著高於科技議題。但與假設不符的是,對科學研究中引用的證據存 在不同解釋的評量中,大學生顯著高於研究生。參與者對科學議題與科技議題的評價是 否會影響他們提供補助的意願呢?以下將對參與者在評論科學與科技議題結束時給予 的同意補助程度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