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科技領導的意涵

專 家 們 會 如 此 積 極 的 推 動 多 元 的 領 導 概 念 並 將 其 「 概 念 化 」

(conceptualization),可能是基於三個主要理由:一、領導理論之概念建 立可以說明領導者的一些個別行為;二、領導的概念化,可以用來解釋為 何某些學校會卓有成效的主因;三、新領導概念的倡導可以為未來行政人 員的職前培育與在職訓練提供一些領導的標準與規範(李安明,2003)。

因此,本節就領導的意義、領導理論的發展、科技領導的意義、科技領導 的意涵加以探討。

壹、領導的意義

科技不斷地推陳出新,知識半衰期日漸減短中,全球化的趨勢如浪潮 般襲捲全球,不斷的影響著政治、科技、經濟、文化、、,乃至於價值觀,

教育當不能自外於此趨勢中,在此瞬息萬變的洪流中,我們更需認清教育 的本質,順應全球化的趨勢,掌握本土化的特質,亟思一符應現代教育行 政領導之模式,以提昇教學及行政效能,創造理想教育境界。

首先,探討領導的意義,「領導」就字面上的字義來看,有引領、導 向的意思,亦可做帶領、教導的解釋,亦即引導團體組織成員朝向團體所 欲達成的目標前進,在達成目標的歷程中,所運用的各種策略與方法,期 能達成團體的目標並滿足個人的需求,甚或創造一有利的工作環境,使團 體不斷成長茁壯,歷久彌新。

各專家學者對領導一辭的看法,有助於我們對領導意義的了解,我們 可以藉由國內外不同的研究學者所提出的定義,來研究及探討本研究中適 當的領導定義,茲就國內外學者對於領導的定義整理如表列 2-8 和 2-9 所 示。

表 2-8 國內學者對於領導的定義之整理

學者(年份) 領導的定義

黃昆輝(1972) 教育行政領導係教育人員指引教育的工作方向,採取交互 反應之策略,以糾合成員的意志,利用團體的智慧引導組 織的人力,進而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行為。

蔡培村(1980) 領導乃是在團體交互行為過程中,領導者運用各種影響 力,引發成員的智慧與能力,齊一心志,協同合作,以實 現團體的共同理想與目標的一種行為。

張潤書(1990) 領導乃是組織之中影響系統在交互行為下所產生的影響 力表現。

表 2-8(續)

學者(年份) 領導的定義

蔡進雄(1993) 學校領導是在學校環境中,藉著學校行政者影響力的發 揮,充分運用人力物力,而有效地達成學校組織目標的一 種歷程或行為。

廖春文(1994) 教育行政領導係教育行政人員或教育人員,透過組織團體 的運作歷程,以有效達成教育目標的行為。

黃英忠(2001) 領導是一種影響他人或組織的活動,來達成領導者所設定 的目標之一種過程。

丁一倫(2002) 對領導的定義為「組織中賦予某人特定的權責,用以身作 則的態度,教導組織成員應有的基本服務技能並關心部屬 工作情況,使其接受指揮、引導與影響和願意跟從著去達 成組織共同目標的管理行為」。

許士軍(2002) 在一特定情境下,為影響一人或一群人之行為,使其趨向 於達成某種群體目標之人際互動程序。

黃昆輝(2002) 教育行政領導是教育行政人員指引組織方向目標,發揮其 影響力,以糾合成員意志,利用團體智慧,激發並引導成 員心力,從而達成組織目標之行政行為。

謝文全(2003) 領導是在團體情境裡,透過與成員的互動來發揮影響力,

以導引團體方向,並糾合群力激發士氣,使其同心協力齊 赴團體目標的歷程。

蔡進雄(2004) 領導存在於團體中,藉著領導者影響力的發揮,充分運用 人力物力,而有效地達成組織目標的一種歷程或行為。

表 2-9 國外學者對於領導的定義之整理

學者(年份) 領導的定義

David(1991) 領導是影響他人的行為,達成組織目標的過程,也是影 響組織達到目標的一種能力。

Yukl (1994) 領導涉及社會影響的歷程,在這個歷程中,一個個體或 團體對其他的個體或團體發揮帶有目的性的,以建構組 織內的各項活動與關係。

Chemers(1997) 領導是一種社會影響過程,在此過程中有一方能獲得他 方的協助與支援,進而完成共同的任務。

Hoy & Miskel

(2001)

領導是一種社會歷程,在此歷程中,團體或組織的一位 成員影響著內外事件的銓釋、目標的選擇、工作的組織、

個人的激勵與能力、權利的關係與共同的導向。

Robbins(2001) 領導是一種影響群體達成目標的能力。

Yukl(2002) 認為領導乃為影響人們自願合作以達成群體目標。

Northouse(

2003

) 領導是一種過程,藉由此種過程影響領導者與 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

綜上所述,領導係指領導者在組織環境中,發揮其最大之影響力,透 過組織運作的歷程,糾合組織成員的意志與力量,以有效達成組織目標的 一種歷程或管理行為。

一個有效能的學校校長除了應具有洞觀全局的能力之外,更應了解領 導意義並能掌握領導理論的演進,時時探求領導的新興趨勢,採取適當的 領導類型,增進其領導力以促進學校效能。

貳、領導理論的演進

謝文全(2003)指出領導理論隨著不同的研究取向而演化成三種不同

的理論:特質論盛行於 1940 年以前;行為論約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 1960 年;情境論起自 1960 年代。張德銳(1994)和蔡進雄(2000)的研究將 行政領導發展研究時期分為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及轉型領導等四個研 究時期,而 Bryman(1992),Sims 和 Lorenzi(1992)等人則進一步將轉 型領導等相關的各種研究途徑統稱為「新的領導典範」(new leadership paradigm)。本研究將行政領導發展時期茲以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轉 型領導相關理論四大類分述之,如圖 2-3 所示:

一、領導特質論

為了證實到底哪些特質是可以放諸四海皆準的,且為有效能的領導者 必備,從二十世紀初期到中葉,學者致力於展開兩類的研究:一是成功的 領導者的人格特質研究;另一是這些領導者的共同特質研究(羅虞村,

1995)。現就特質論進行分析,探討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具 有什麼特質?茲將專家學者研究結果及看法彙整如表 2-10:

行為論

特質論 權變論 轉型領導

圖 2-3 行政領導發展時期

資料來源:引自蔡進雄(2004)。頁 54。

表 2-10 領導者所需具備的特質

Hemphill, Griffiths, &

Frederiksen

(1962)

調查分析小學校長維持組織關係最有效能多具備友善、負 責、活力、熱心、勇敢、富同情心、自發、自信、接納,

以及免於憂慮與焦急等特質。

Elsbree, McNally, &

Wynn(1967)

發現領導特質包括勇敢、友善、堅決、機智及自信。

Stogdill (1974) 歸納分析相關文獻,將領導才能相關特性分為:能力、成 就、責任、參與、地位等五大項。

Tichy &

Devanna(1990)

勇於促進變革、有冒險勇氣、能信任成員、追求價值、終 身學習、能應付複雜多變的情境、勇於築夢。

Bryman(1992) 認為特質研究可以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領導者的生理特 性如身高及體重;第二是領導者個人的能力如智商、語言 能力、知識等;第三是領導者的個性如內向及外向。

Hoy & Miskel

(2001)

綜合相關研究,歸納出三大有效領導特質:人格特質、動 機特質、技能。

最早應用科學實徵研究領導,起始於特質論,但由於有關特質論的各

種研究結果,各家不一,歸納並不一致,難以一概而論;當然,特質論也 忽略了對領導者行為的研究,加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逐漸盛行,因而導致 領導研究典範的轉移,行為論應運而生(曹學仁,2001)。使得領導研究 的方向轉變為著重領導者的外顯行為的探討。

二、領導行為論

由於領導特質論的研究結果不能解釋所有領導成效,加上此時期行為 主義心理學的興起,研究重心遂轉移到關注領導者表現的領導行為,利用 科學的統計方法,分析在各種情境中哪些具體的領導行為最有效,而且,

利用角色理論方法,指出領導者應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其功能為統整協調 組織目標及個人需求。

領導行為論者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企業研究中心(The Bureau of Business of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最具代表性,該研究的目的在找 尋有效率的領導行為(謝文全,2003)。Fleishman(1973) 根據因素分析提 出兩種行為其將領導行為區分為「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與「關懷」

(consideration)兩種。倡導係領導者為達成組織目標所表現出來的領導行 為,關懷則是領導者為協助成員滿足其個人需要所表現出來的領導行為。

Fleishman 和 Harris(1962) 發現領導者的關懷程度與員工流動率呈負相 關,而領導者的倡導程度則與員工的流動率呈正相關,如圖 2-4 所示。

領導行為論雖使領導領域更加的寬廣,且提供領導者另一面向的思 考。但領導行為論仍遭受許多批評,謝文全(2003)指出這階段的理論都 面臨了相同的問題:1.仍偏重使用一種研究取向,無法瞭解領導的多元面 貌;2.仍忽略了領導情境中被領導者的想法及需求;3.仍忽略了領導情境 因素的存在;4.同樣無法釐清領導者不同行為的相對重要性;5.同樣無法 辨別領導行為與效能的因果關係,譬如是領導者的倡導行為導致領導效能 呢?或是領導效能的提高加強了倡導行為?

綜上所述,領導行為論無法有效的衡量領導行為與組織績效的一致 性,這是因為忽略了影響組織成敗的情境因素所導致,之後的研究者開始 重視情境因素的影響。

三、領導權變論

領導情境論時期又稱為領導權變論時期,結合特質論及情境論而成,

認為領導效果同時受領導者者特質、領導行為、被領導者成熟度及領導情 境所影響。權變論以 Fiedler(1967)的權變理論最著名。權變論認為沒有 最好的領導方式,領導行為應隨情境而調整。

領導情境論認為領導行為與情境配合的程度,與領導效能成正相關,

領導情境論認為領導行為與情境配合的程度,與領導效能成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