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系統架構與開發

3.1 系統架構

3.1.1 空間資料模型

依據空間物件導向的理論,在空間區域中,可以依照不同的需求去訂定空間 物件的性質(Properties)。這些性質又可分為本質性質(Essential Properties)和 非本質性質(Non-Essential Properties)。本質性質是指一個空間物件的必要資訊,

且當物件的本質性質改變時,該物件就必頇結束其生命來產生一個新的物件;而 非本質性質則是指除了本質性質之外的屬性,所以當物件的非本質性質改變時,

該物件只需由舊版本更新成新版本(Raafat et al., 1994)(圖 3-3)。

也就是說,2.7.1 節所提到的空間資訊為空間物件的本質性質;而 2.7.1 節所 提到的屬性資訊則為空間物件的非本質性質。所以,當空間資訊改變時會產生一 個新的空間物件;而當屬性資訊改變時則只需更新空間物件的版本。

舉例說明,如果有一空間區域物件「長沙郡」,它的本質性質就為「長沙郡」; 非本質性質之一為「太守」。長沙郡在時間點 T0 時其太守為廖立,而在時間點 T1 時卻改郝普為太守。這時改變的即為非本質性質,該物件只會更新版本;而 因為長沙郡本體並無改變,所以其本質性質也未改變。但若在時間點 T2時,由 於領土分割而造成長沙郡的本體產生變化,此時改變的即為本質性質,因而結束 原先的物件並產生一個新的物件。

圖 3-3:空間物件改變的形式(Raafat et al., 1994)

另外,地理政區發生變化的事件觸發時間即是物件的產生及物件的結束之時 間邊界,而該政區的有效時間則是由兩個時間邊界的分隔所組成的。圖 3-4 描述 出有兩個原始行政區域:程鄉(Object 1,O1)、平遠(Object 2,O2);O1 由時 間 1369 年產生,O2 由時間 1564 年產生。而在 1633 年時,程鄉(O1)和平遠

(O2)各將自己區域中的某部分分割,再合併成一個新的區域-鎮平(O4)。且 因為程鄉(O1)和平遠(O2)的區域範圍已經改變,所以它們也將結束原本物 件而成為新的物件:O1→O3、O2→O5。也可將此變化以拓樸關係圖畫出(圖 3-5)。

圖 3-4:行政區域的空間變化(範例)

圖 3-5:行政區域的拓樸關係圖(範例)

圖 3-6:三國荊州政區時空變動關係圖

由於本研究是以中國三國時代中的「荊州」的相關歷史事件變化為例,來表 達各種歷史事件的發生將會造成空間發生何種變化關係。所以需要先分析出在三 國歷史中,荊州在各不同時期的內部結構,以及是什麼樣的事件發生造成荊州內 部政區的狀況有所更動。因此,圖 3-6 便畫出以三國時期「荊州」各種不同時期 的時空變動關係圖,各政區的空間資訊和屬性資料以縱軸表示,時間序列則以橫 軸表示。也可以藉此分析出政區之間的變動過程與關係可被分成以下幾種型態:

1. 以起點為端點向未來延長的線段。如圖 3-6 中的南陽郡,此政區由過去 一直設置到西元 265 年。

2. 從別條線分割而出並向未來延長的線段。如圖 3-6 中的章陵郡,此政區

為西元 190 年時,由南陽郡所分割出的新政區。

3. 以起點為端點到中間斷線並向未來延長的線段。如圖 3-6 中的南郡,此 政區在西元 208 年 12 月因戰爭而分割成兩塊不同領地,並於西元 209 年再次合併成同一領地。

4. 從別條線分割出來並新設立的線段。如圖 3-6 中的新城郡,此政區在西 元 215 年 10 月由漢中郡分為房陵郡,並在西元 219 年 12 月改為新城郡。

而在完成資料解析後,便可以整理出對應的三國荊州資料表(表 3-1)。

表 3-1:三國荊州政區資料表 編號 政區

名稱 隸屬 起始 時間

結束

時間 事件 說明

1 南陽郡 漢 106BC 190/3 新置

漢武帝元封五年(西元前 106 年),為加強對地方的控 制分全國為 13 州(部),荊州

為其一。

2 南郡 漢 106BC 208/8 新置 3 江夏郡 漢 106BC 208/8 新置 4 零陵郡 漢 106BC 208/8 新置 5 桂陽郡 漢 106BC 208/8 新置 6 武陵郡 漢 106BC 208/8 新置 7 長沙郡 漢 106BC 208/8 新置

8 章陵郡 漢 190/3 208/8 析置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西元 190 年),劉表領荊州刺史,

從南陽郡分出章陵郡 9 南陽郡 漢 190/3 208/8 析置

10 南陽郡 曹魏 208/8 265/12

改隸 析置

東漢建安十三年八月(西元 208 年),曹操南征。

劉表病亡,其次子劉琮降於 曹操。曹操從南陽郡分南鄉 郡;從南郡分襄陽郡、臨江

郡。

赤壁之戰爆發。

11 南鄉郡 曹魏 208/8 265/12 析置 12 南郡 曹魏 208/8 208/12 改隸 析置 13 襄陽郡 曹魏 208/8 265/12 析置 14 臨江郡 曹魏 208/8 208/12 析置 15 章陵郡 曹魏 208/8 265/12 改隸 16 長沙郡 曹魏 208/8 208/12 改隸 17 武陵郡 曹魏 208/8 208/12 改隸 18 桂陽郡 曹魏 208/8 208/12 改隸 19 零陵郡 曹魏 208/8 208/12 改隸

20 江夏郡 曹魏 208/8 208/12 改隸 21 南郡

(匇) 曹魏 208/12 209 析置

東漢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西 元 208 年),赤壁之戰後,

曹操退還匇方,留曹仁於江 陵。曹操得荊州匇部;孫權 得荊州東南部;劉備得荊州 西南部。遂形成三國鼎立。

22 江夏郡

(匇) 曹魏 208/12 265/12 析置 23 南郡

(南) 孫吳 208/12 209 析置 改隸 24 江夏郡

(南) 孫吳 208/12 280/6 析置 改隸 25 臨江郡 孫吳 208/12 210 改隸 26 長沙郡 蜀漢 208/12 210 改隸 27 武陵郡 蜀漢 208/12 219/12 改隸 28 零陵郡 蜀漢 208/12 215/5 改隸 29 桂陽郡 蜀漢 208/12 217/5 改隸 30 南郡 孫吳 209 210 改隸

併置

東漢建安十四年(西元 209 年),周瑜敗曹仁,取南郡

所有權。

31 南郡 蜀漢 210 219/12 改隸 東漢建安十五年(西元 210 年),魯肅主張借南郡、臨 江郡給劉備,以聯合抗曹。

劉備從長沙郡分漢昌郡予 孫權交換,並將臨江郡改為

宜都郡。

32 宜都郡 蜀漢 210 219/12 改隸 更名 33 長沙郡 蜀漢 210 217/5 析置 34 漢昌郡 孫吳 210 280/6 析置 改隸

35 長沙郡 孫吳 215/5 219/12 改隸 東漢建安二十年(西元 215 年),孫權派呂蒙率兵向劉 備索歸還荊州。呂蒙先書降 長沙、桂陽兩郡太守,後用

計收服零陵。

36 桂陽郡 孫吳 215/5 280/6 改隸 37 零陵郡 孫吳 215/5 217/5 改隸 38 房陵郡 曹魏 215/10 219/5 改隸

析置 東漢建安二十年十月(西元 215 年),張魯投降。曹操取 得漢中地區(原屬益州),分 房陵、上庸、西城,並納入

荊州。

39 上庸郡 曹魏 215/10 219/5 改隸 析置 40 西城郡 曹魏 215/10 219/5 改隸 析置

41 零陵郡 蜀漢 217/5 219/12 復隸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五月(西 元 217 年),劉備聞曹操平 定漢中後,深感其將威脅益 州。便重新與孫權結盟,以 湘水為界,重得零陵。

42 房陵郡 蜀漢 219/5 219/12 改隸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五月(西 元 219 年),漢中爭奪結束。

劉備勝,曹操還匇。

43 上庸郡 蜀漢 219/5 219/12 改隸 44 西城郡 蜀漢 219/5 219/12 改隸 45 武陵郡 孫吳 219/11 280/6 改隸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西元 219 年),襄樊/江陵之戰結

束,關羽失荊州而亡。

孫權分宜都為建平郡;分長 沙為衡陽、湘東郡;交州的 蒼梧分立臨賀郡併入荊州。

蜀將孟達憂自己未援軍關 羽而遭彈劾,遂降於魏。曹 操將西城改魏興郡,房陵改

新城郡。

46 零陵郡 孫吳 219/11 280/6 復隸 47 南郡 孫吳 219/11 280/6 復隸 48 宜都郡 孫吳 219/11 280/6 改隸 析置 49 建平郡 孫吳 219/11 280/6 析置 50 長沙郡 孫吳 219/11 280/6 析置 51 衡陽郡 孫吳 219/11 280/6 析置 52 湘東郡 孫吳 219/11 280/6 析置 53 臨賀郡 孫吳 219/11 280/6 析置

改隸 54 魏興郡 曹魏 219/12 265/12 復隸 更名 55 上庸郡 曹魏 219/12 265/12 復隸 56 新城郡 曹魏 219/12 265/12 復隸 更名

註:本研究所探討之三國範例,來源皆整理自參考文獻[3]、[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