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HES-SPATO

2.5.1 SPATO(Spatio-Person-Temporal-Attribute Object)

Raza 和 Kainz(1999)提出利用物件導向的方法來表達時空物件的 STAO

(Spatio-Temporal-Attribute Object),透過空間物件(SpatialClass)、時間物件

(TemporalClass)和屬性物件(AttributeClass)描述出在同一時間點上的空間、

時間與相關時空資料,並再將此三物件封裝(Encapsulation)成一個時空屬性物 件(SpatialTemporalAttributeClass)(圖 2-18)。它會將每個時空物件都視為一個 獨立的物件導向封包(Package),且每個封包都有屬於自己的本體資料(Data)

及物件方法(Method,亦稱為 Operation)。

STAO 的表示式為 <物件編號,屬性物件,空間物件,時間物件>。舉例來 說,我們可以將一個實體物件以 STAO 的方式表達成:<物件 001,農用地,地 區 001,1980-1990>。它是在描述一個地區 001(空間)在 1980 到 1990 年(時 間)時,它的使用用途為農用地(屬性物件),且將之編號成物件 001(物件編 號)。

圖 2-18:STAO 的概念圖(Raza & Kainz, 1999)

而在歷史教學系統上,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時間、過程、互相的關係及相關的 地理資料…等皆為極重要的資料。然而 STAO 只能適用於描述一般地理資料的改 變,因為其架構並無法呈現出歷史事件的相關人物及其所執行的行為,因此並不 適用於呈現歷史事件所造成的地理資料改變。張准榕(2006)延伸 STAO 的概念,

提出 SPATO(Spatio-Person-Temporal-Attribute Object)的概念。它一樣是以物件 導向的方式,透過空間物件(SpaceClass)、人物物件(PersonClass)、時間物件

(TemporalClass)和行為/屬性物件(Action/AttributeClass)描述出歷史事件,

並再將此四物件封裝成一個時空人物屬性物件(SPATOClass)(圖 2-19)。

圖 2-19:SPATO 的概念圖(張准榕,2006)

而因應描述歷史事件時,同時需要描述出事件的相關人、事、時、地…等資 訊,所以 SPATO 必頇要能描述出以下幾點:1. 是誰開啟了事件;2. 誰受到事件 的影響;3. 他們做了什麼;4. 事件何時發生;5. 事件在哪裡發生;因此可將 STAO 的表示式延伸成:

<物件編號,空間物件,人物物件_施行者,人物物件_接受者,

行為/屬性物件,時間物件_開始,時間物件_結束>。

「物件編號」在 SPATO 架構中為一唯一值;「空間物件」定義出該事件是在 哪裡發生;「人物物件_施行者」定義是誰開啟了該歷史事件;「人物物件_接受者」

定義哪些人物受到該歷史事件的影響;「行為/屬性物件」定義該事件為何;「時 間物件_開始」定義該事件的開始時間;「時間物件_結束」則定義該事件的結束 時間。

以一個三國歷史事件來說明 SPATO 的使用方式(圖 2-20)─「曹操從公元 208 年一月到十二月在鄴城訓練舟軍」。若以 SPATO 定義此歷史事件時,所需要 的物件資料為:鄴城(空間)、曹操(人物施行者)、舟軍(人物接受者)、訓練

(行為)、公元 208 年一月(起始時間)及公元 208 年十二月(結束時間)。表示 式即會為:<物件 001,鄴城,曹操,舟軍,訓練,公元 208 年一月,公元 208 年十二月>。而由於 SPATO 為物件導向的方詴來運作,所以可以類別圖的方式來 說明其模組(圖 2-21)。

圖 2-20:以三國歷史事件說明 SPATO(張准榕,2006)

圖 2-21:SPATO 類別圖(張准榕,2006)

本研究為達成讓學習者在吸收歷史知識時,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去呈現隨時 間變化的空間物件。因此,將應用空間邏輯推理和時空物件的概念,來讓本系統 能以連續性的圖形畫面顯示出歷史事件的整個過程,使得歷史知識較容易被吸收 且能引發學生更高的學習興趣。也就是說,本系統必頇將 HES-SPATO 原有的 SPATO 相關人物物件、時間物件、空間物件、行為/屬性物件加以處理過後,

再儲存進資料庫以供教學者編輯教材。所以接下來本研究將針對空間事件的不同 變化,透過地理空間推理的方法提出不同資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