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系統評估與分析

4.3 訪談對象與類別

本研究主要探討空間邏輯使用在線上歷史教學系統時,能否幫助身為學習者

(Learner)的學生能更加理解歷史事件與空間概念的相關性,以及身為作者 擬定訪談類別

擬定訪談大綱

連絡受訪人

確認訪談時間、地點

執行訪談內容

訪談紀綠轉成文字檔

校對訪談資料

分析資料與呈現結果

(Author)的教師能否方便建立空間相關的線上教材。根據此目的,本研究歸類 出教師與學生二類受訪對象,並參考張准榕(2006)的問卷類別並配合本研究之 目的,設計出訪談類別。以下針對各訪談對象及訪談類別做出詳細說明(圖 4-2):

1. 教師:角色為作者,又可分成課程編輯者和教學者兩種。在教學者進行 教學前,進行編輯教材的部份時,即為課程編輯者。訪談過程將探討教 師在平日實際教學的經驗、對歷史事件和空間概念結合成果的評估、以 及本系統對他們而言是否具有實用性、缺失與建議…等。在此類別共尋 找高中、大學二類歷史專門教師參與訪談,目的是為了要分析專精於歷 史但具有不同教學背景的教師,是否在平常課程教材編輯、教學過程有 不同之處,以及該二類教師是否對本研究之系統有不同看法。

2. 學生:角色為學習者。主要針對學生探討他們平常學歷史知識的過程,

以及本系統對他們而言是否具有實用性、缺失與建議…等。此類別尋找 高中、非歷史系、歷史系三類學生參與訪談,目的是為了要分析對於歷 史有一定程度的概念但又具有不同學歷背景的學生,是否在平常學習歷 史的過程有不同之處,以及該三類學生是否對本系統之研究有不同看法。

圖 4-2:訪談類別 教師

基本資料

平常製作教材過程 平常教學過程 知覺有用性 缺失與建議

學生 基本資料

對歷史事件及空間的理解程度 平常學習過程

知覺易用性 知覺有用性 缺失與建議

使用空間邏輯推理之線上歷史教學系統

1. 可否幫助學生更加理解歷史事件和空間概念的相關性 2. 可否幫助教師簡易製作空間相關線上教材

在本研究所規劃的訪談類別中,使用到 Davis(1986)所提出之科技接受模 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中的二類關鍵信念:知覺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和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來評估各類使用 者對於本系統的實際操作,是否能獲得顯著的成果。當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 都有顯著成果時,將可以驗證本系統之架構不僅能被各使用者所接受,還能符合 各使用者對於歷史教學系統的需求。

受訪者共計 13 位,教師角色為 2 位高中歷史老師、2 位大學歷史老師;學 生角色為 3 位高中生、3 位歷史系大學生、3 位其他科系大學生。教師受訪對象 均以是 E-Mail 介紹研究目的、系統內容過後,表明對本研究有興趣並自願之參 與者;學生受訪對象則皆為抽樣自願參與之訪問者。各受訪者皆有 4-7 天操作系 統的時間,詳細訪談名單與時間如表 4-1 所列。並在 4.5.1.1 節和 4.6.1.1 節中,

分別對教師、學生的基本資料做出詳細分析。

表 4-1:訪談名單與時間

編號 訪談對象 進行時間 訪談日期

TS_01 高中歷史老師 45 分鐘 2007/12/23 17:00 TS_02 高中歷史老師 50 分鐘 2007/12/24 12:00 TU_01 大學歷史老師 40 分鐘 2008/11/12 10:00 TU_02 大學歷史老師 50 分鐘 2008/11/14 15:00 LS_01 高中生 30 分鐘 2007/12/22 20:00 LS_02 高中生 40 分鐘 2007/12/22 22:00 LS_03 高中生 40 分鐘 2007/12/24 18:00 LN_01 非歷史系大學生 40 分鐘 2007/12/21 15:00 LN_02 非歷史系大學生 30 分鐘 2007/12/21 20:00 LN_03 非歷史系大學生 30 分鐘 2007/12/23 20:00 LH_01 歷史系大學生 40 分鐘 2007/12/21 22:00 LH_02 歷史系大學生 30 分鐘 2007/12/22 14:00 LH_03 歷史系大學生 35 分鐘 2007/12/23 14:00

*註:TS 為高中歷史老師,TU 為大學歷史老師 LS 為高中生,LN 為非歷史系大學生,LH 為歷史系大學生 數字則表在各類別中的受訪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