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一、研究現場與研究對象

(一)研究現場的選取

研究場域的選取以台北地區為主,主要考量於距離的因素與需要長時間的觀 察與訪談,因此,在選取學校上以研究者就讀學校範圍為主,一則研究者來往方 便,二則能花比較多的時間進行資料的蒐集與相關的聯繫。經過研究參與教師與 校長同意後,選擇安安國小進行研究。

(二)研究參與者的選取

本研究參與者為一位國小體育的經驗教師,並且熟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等概 念。目前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除在師資培育單位有所介紹外,各地教育局、處亦 成立建康與體育的輔導團,其中也有專門介紹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部分,而台灣 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於94年度至97年度進行理解式球類教學工作坊的 種子教師研習。依據本研究要求與參考黃泰源(2005)的研究,訂定下列理解式 球類教學經驗教師遴選標準:

1.教育背景:師範院校體育相關科系畢業。

2.年資:具有十年以上的體育教學經驗,曾參與理解式教學活動與研習。

3.現職:體育專任教師或有教授體育課。

4.工作認同:經由專家學者推薦,以及在體育教學工作上獲得他人讚許。

5.優良特殊表現:與理解式相關或體育教學相關之優秀事蹟。

本研究選取一位現任國小教師國小教師為個案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男性,

擔任校內教學組長的職務,學歷背景為師大研究所體育相關科系畢業,經過教師 同意參與研究並簽屬同意書後進行本研究。

二、研究現場與參與研究對象

(一)研究現場的描述 1. 學校情境

安安國小位於台北市區,全校六個年級總共55個班級,屬於大型學校。學校 學生家長社經背景較高,學生普遍活潑且友善。而學校內運動相關設施有游泳 池、籃球場、桌球室與體育館,大部分設施為非正式場地,除200公尺的田徑場 之外,如籃球場僅有一面正式場地,其他只有固定式籃框。體育館內為多功能體 育館,其場地包含六個籃框與四面羽球場,地下室則是25公尺的游泳池,校內運 動社團則有游泳、籃球、樂樂棒球、羽球、田徑、桌球、跆拳道、國術、足球與 直排輪等運動社團,大部分社團皆有成立校隊且代表該校出外比賽。而研究參與 教師擔任校內行政職務外,亦擔任游泳校隊的帶隊教師,於每天學校課程結束 後,進行游泳校隊訓練。

2. 上課環境

本研究主要以理解式籃球教學的為主,因此在場地安排上主要於體育館內進 行,使用半個體育館即一面不標準的籃球場地來進行小組比賽。而該校的室內籃 球框為成人的籃球框,因此,本研究學生在課程中進行比賽時,會受到場地因素 的影響,使學生的表現可能不如預期。研究者觀察的位置與角度則是在講台上,

於台上由上而下觀察教師與學生在課堂進行的互動並紀錄。

二、研究對象的描述

教師大學畢業於台北的師範院校教育系體育組,於畢業後進修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體育研究所,研究方向為運動教育學與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服務年資約 18年,目前擔任校內教學組長職務,授課的時數為一周六堂體育課。而本研究的 則是以教師所擔任體育教師的授課班級來進行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反省。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為了解教師進行理解式球類教學的反省狀況,因此透過參與觀察法、

訪談法與內容分析等方法來達成本研究的目的,其方法與工具如下述:

一、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的資料蒐集以現場札記的方式,當場記錄所看到的事情,並且盡量 具體的描述現場觀察所發生的情境與行為,藉此來蒐集理解式球類教學行為的相 關資料,藉此探討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其行動中反省的狀況。

(一)現場蒐集相關資料,教學過程中攝影記錄

運用攝影機將學生上課情形與師生互動的關係進行影像紀錄,以用於事後的 觀察、紀錄與討論之用。每周一節或兩節的體育課共實施六週十二堂課。

(二)撰寫田野日誌

於每一堂課結束後,研究者在研究參與教師實際教學中所觀察到的事件寫成 田野日誌,提供研究者反省與思考,並將日誌中所發現的問題與授課教師討論,

了解教師反省內容。如附錄 4。

二、訪談法

研究者觀察教師實施理解式球類的教學過程,並記錄重要事件或線索,並在 每堂教學觀察課後對教師進行訪談,訪談題目是參照吳淑靜(2004)、黃秋芳

(2003)、黃泰源(2005)的訪談題目而訂定,如附錄 3。

(一)教學後訪談

於每次課堂結束,研究者依據教學過程中所觀察的事件進行紀錄並於課後立 即和研究參與教師進行訪談,了解教師對於該事件的看法,並將訪談內容加以錄 音,成為訪談文字紀錄來加以分析。

三、內容分析法

本研究經由教師所進行的理解式球類教學反省日誌與教學設計進行資料的 蒐集。從反省札記的主題、內容進行編碼、內容分析、歸納類目與再分析,來探 討反省日誌中,其反省內容、反省層次的類目與關係。

(一)教學活動設計 (教案補充)

在課前請研究參與教師提出教學活動設計的內容,以提供研究者在教學過程 中對於研究參與教師的行動進行對照,了解教師在教學活動上的設計因素。

(二)教師反省札記

請研究參與教師在授課完畢之後,撰寫「理解式教學反省札記」,反省札記 形式採取固定、半結構式問題,由教師自由撰寫反省內容(如附錄 4),共三週,

每周六節共十五篇的反省札記。

 

第五節 資料處理

一、資料分析的步驟

將現場觀察、課後訪談、反省日誌、田野札記、活動設計等所獲取的資料,

透過持續比較法來進行內容分析,並將其內容加以編碼、歸納、比較與分析,最 後將結果予以呈現,並撰寫研究報告。具體步驟如下:

(一)於現場所觀察到的事件紀錄,並形成訪談問題。

(二)將訪談錄音資料文字化,並且將其編碼。

(三)反覆閱讀編碼資料,尋找資料間的共通處與關連性。

(四)將類似的主題與概念分類形成主題類目。

(五)將主題式的事件與主題不斷進行比對、刪除、合併、歸類,形成整體脈絡。

(六)結合研究的情境脈絡,詮釋資料

二、資料的編碼

本研究所蒐集資料包含觀察資料、訪談內容、反省日誌、田野日誌…等內容 其編碼方式如表 7:

表 7

編碼資料代號說明表

代號 意義

師 代表研究參與教師

研 代表研究者

教學設計 1010316 代表民國 101 年 3 月 16 日教學設計 觀察 1010322 代表民國 101 年 3 月 22 日觀察紀錄 訪談 1010329 代表民國 101 年 3 月 29 日訪談紀錄 T 反省日誌 1010321 代表民國 101 年 3 月 21 日教師教學反省日誌

三、資料的信效度檢核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主要透過多元取向的觀點,採取三角檢核的方式來進行 本研究信效度檢核。三角檢核法為使用多種方法來研究同一現象,研究者將不同 形式的資料來與研究參與者討論與驗證,以便研究者的分析與解釋,減少研究者 的偏見。最後,研究者將蒐集的資料分析整理,反覆的驗證與比較,最後形成研 究報告並提出本研究的發現與相關建議。而三角檢證的方法為訪談法、觀察法與 文件分析法,如下述:

(一)訪談法

訪談法可分為正式訪談、非正式訪談與非結構式訪談三種。正式訪談主要 是依照研究參與教師於合適無人干擾的地點進行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是依據訪 談大綱進行訪談;非正式訪談則是教師於課間休息時間與教師於課間移動的路 程中進行的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是以教師的想法與心情為主;最後是非結構式 的訪談,非結構式訪談於研究開始前與研究結束,主要訪談內容以教師的學歷 背景、學校環境與教師的教學信念為主。訪談法主要是透過上述三種方式蒐集 資料並將其轉為逐字稿或觀察日誌。

(二)觀察法

觀察法為研究者參與教師教學場域中所觀察的紀錄的事項。研究者將教學 場域中所發現的事物記錄下來,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與學生的互動與課程進 行流程所發現的疑問記錄下來,並於課後向教師提問;其次是教師於校內與其 他教師的互動與行政業務的觀察,上述觀察內容紀錄後分為上課觀察日誌與田 野札記為主要觀察內容資料。

(三)內容分析

文件資料來源,主要是依據教師所提供的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反省日誌、

學生學習單、學生戰術討論單為主。除此之外,其他包含與教師的訪談內容逐 字稿、上課觀察表與田野札記等文件,透過交叉比對與驗證來達到三角檢核的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