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產業現況與文獻探討

第三節 策略管理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競爭方式改變:

在 傳統 生產 與 物 流 作 業, 競 爭 態勢為 企業間的競 爭,既 有同 業之間 的競爭、同時也是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競爭。此競爭方式,是較低層次 的競爭、削價競爭為主要方式。現代的供應鏈管理概念,將上、下游企業 整合形成戰略夥伴,企業的競爭轉化延伸為供應鏈管理之競爭,掌握供應 鏈成為企業當務之急。競爭的核心是組織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資訊化程 度,資源整合的速度與方向,是提高供應鏈競爭能力必要手段,也是企業 重要策略。

(四 ) 改變庫存 觀 念 :

過 去庫 存觀 念認 為: 庫存 是維繫 生 產與 提高 銷售的必要 作法 ,是 一 種 必要 的成 本, 因客 戶交 期必須 被 滿足, 交期快代表 競爭力 強,也 因 企業 超額 庫存 變成 一種 必要之 惡 。而 現代 供應鏈管理 觀念 為:使 企 業與 其上 、 下 游 企業間 在 不同的 市 場環境 需求,實現 了庫存 的轉 移 ,降 低企 業的 庫存 成本 。這必 須 要求供 應鏈上的各 個企業 成員建 立 戰略 合作 關係 , 能 快速反 應 降低庫 存總成本 , 形成雙 贏,非將庫 存 風險 成本 由供 應商 承擔 。

第三節 策略管理理論

一、 策略的定義

策略(strategy)一詞源於希臘文 Strategia,原意為「將官用兵之術」,也有「領 導」與「軍隊」的含意,故策略一詞早期用於軍事領域,現代企業為擴大事業版 圖,不斷擴張,與軍隊作戰頗有相似之處,其競爭之激烈,雖不致像軍事作戰務 求消滅敵人,但影響程度猶有過之。而近代策略學說多元,並不完全以競爭為手 段,有時更強調合作、聯盟關係,利用策略合作關係壯大整個團隊,競逐更大的 目標市場,獲取更多商業利益。

對於策略,各學派定義略有不同,惟其本質仍有相通之處,下表 2-1 為各派 學說簡單整理:

表 2-1:策略定義學說整理

Miller and Dess

(1993) 策略是:滿足組織目標,企業因此制定的計畫與行動。

資料來源: Robert M.Grant (2002),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P.17, 暨本研究整理

二、 策略管理演進

策略管理起始約在 1950 年代,當時著重在企業的預算規劃與控制,隨著

PIMS(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 戰略 與績效)分析

資料來源:Robert M. Grant (2002),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P.18, 暨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策略階層

Hofer and Schendel (1978)以企業組織層級劃分為:總體策略(Corporate Strategy)、事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功能策略(Functional Strategy)等三種階 層。

(一) 總體策略(Corporate Strategy)

總體策略為企業策略的最高層級,企業經理人應負責擬定(司徒達賢 1995),用以整合企業內部資源。總體策略應用於多角化經營之企業,決定 企業主要經營項目,各事業部門資源的有效分配以及整合各事業單位,發揮 組織的最大綜效.總體策略是組織的長遠方向,不應隨意更動,與其他經營 策略不同的是,總體策略非具體且較不易鑒別績效。

(二) 事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

事業策略主要目的在統整各事業單位的功能,例如:生產製造,行銷推廣,人 力資源、研究發展與財務等部門日常活動,除需符合企業總體策略外,更應 發展各事業單位的能力與競爭優勢,瞭解產品和滿足客戶、市場的需要,確 立市場定位,增加產品、技術、服務之邊際效益。事業策略為總體策略成功 須具備之基礎(Holfer 1978)。

(三) 功能策略(Functional Strategy)

功能策略屬企業日常營業活動操作之策略,主要目標在統整各功能單位內 的次級功能,例如:研發功能內的設計,偵錯,打樣等,使功能單位具有差異 化能力,發揮最佳效能,如此可支持事業策略,達成企業的總體策略目標。

此三階層策略完成一策略組織圖,由上述可知,三種策略存有從屬關係,

企業經營缺一不可。下圖 2-8 為簡單策略階層示意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8:策略層級與組織架構

資料來源: Robert M. Grant (2002)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p.p. 24.

四、 策略類別

(一)Porter 競爭策略:

1980 年麥克波特(Michael.E Porter)依據企業競爭優勢(獨特性或差異化)及 競爭範疇(市場區隔,擴張或聚焦),提出三種競爭策略類型,「差異化策 略」、「成本領導策略」、「集中策略」認為企業應明確自己產業定位,採取 其中符合企業發展的一種競爭策略,一時間競爭策略成為顯學,引領市場 風潮,Porter 主張三種基本策略可以不同的功能活動而獲取競爭優勢,惟 成功的策略執行必須集中各種能力與資源投入,且搭配組織管理與控制手 段及激勵政策支持(Porter,1980)。因此,可依組織功能活動、能力與資 源與管理需求設定, 說明三種策略的特徵,如表 2-3。

表 2-3:porter基本競爭策略之功能需求、能力與資源需求、組織與管理需求 總體策略

功能策略 企業策略

企業總部

BU 1 BU 2

生產 銷售

人力資源

研發

財務

生產

銷售

人力資源

研發

財務

資料來源:Porter, M.(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p.34-46。

台灣科技電子業以代工發展成為跨國企業,也帶動台灣出口成長,台 謔稱。以觸控面板產業來看,也是如此,TPK-KY(宸鴻)於 2011 年起搭上 iPhone 風潮,獲利大爆發,接著在平潭籌建 5.5 代廠,資本支出大增,而 另一家觸控廠商勝華,卻以低價搶奪 iPhone 訂單,這樣的競爭結果,兩家

SWOT 矩陣分析由美國舊金山大學教授韋里克(Heinz Weihrich)在 1980 年提出,是分析企業競爭態勢的方法,也是市場營銷的基礎分析方法之 一。透過評估企業內部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外部競爭市 場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與威脅(Threats),以利在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 前,對企業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及競爭優勢的定位。Fred R.David 於 1986 年提出的通用策略管理模式,分為策略評估、制定、執行三個部分,策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透過交叉分析對於企業目前優劣勢、機會及威脅,採取相對應策略因 應,如運用優勢掌握機會(SO)、運用優勢克服威脅(ST)、改善劣勢克服威脅 (TW)、改善劣勢掌握機會(OW)等,SWOT 分析應該從外部因素,即機會跟 威脅著眼,如過於憑恃自己的優勢或過度畏懼自己劣勢,可能誤判情勢,錯 失了發展機會。

(三)動態競爭理論(Competitive Dynamics Theory)

動態競爭理論是 1988 年由近代管理學者陳明哲教授所提倡的策略管理理 論,應用於鑑別、預測競爭對手的行動模式與反應,以降低企業面對環境 快速變動的風險。動態競爭觀點認為,企業競爭優勢是短暫且是維持動態 改變的,而不似麥可·波特的五力分析所隱含的靜態與不變動。企業為了 避免被競爭對手超越、取代或被既有的成就所制約,需採用一系列的行動 以因應市場快速變化的競爭,任何的競爭行為皆會引起對手的反應,即便 對手選擇不回應也視為是一種反應方式。企業與競爭對手互相牽引的競爭 手段與反應是動態競爭理論架構的基礎。其主要架構如下圖 2-9:

圖 2-9:陳明哲動態競爭架構

此理論一般被認為能補足波特靜態競爭理論的不足處,動態競爭與麥 克波特五力分析整理如下表 2-5:

策略管理理論各家學派林立,如諾曼(John von Neumann)在 1940 年所 提賽局理論、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在 1990 年提出 BCG 矩陣、加里·哈默爾

(Hamel)及 C. K. Prahalad 在 1990 年提出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y),於 此無法一一說明,各學派均有其立論基礎與實務上應用,並無優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