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組織承諾

文化衝突 一致性

整合成功

圖2-3 組織文化移轉整合程序 資料來源:Nahavandi & Malekzadeh(1988)

第三節 組織承諾 一、組織承諾的定義

1970 年代西方組織行為的研究者發現:員工在組織中的行為無法僅以 獎賞或處罰來理解,還是有員工願意主動為組織付出,於是開始注意到組 織忠誠的概念(姜定宇、鄭伯壎,2003);Whyte 在《Organization Man》一

書中提及:組織成員為組織工作,並且隸屬於組織,而員工與組織間的連 結關係,即為員工對組織的承諾或個人對組織的忠誠及貢獻(陳維岳,

2005;蔡盛明,2003)。Mowday、Porter & Steer 以此概念為基礎,對員工

與 組 織 間 之 互 動 本 質 進 行 討 論 , 進 而 提 出 組 織 承 諾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組織認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以及組織公民行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等類似組織忠誠的看法(姜定宇、鄭 伯壎,2003);而由於組織承諾代表著員工與組織的一種連結(linkage),

這種連結不僅對員工具有重要性,對組織、社會皆有其價值,對研究組織 的學者而言,研究組織承諾在概念及實證上可以發展出許多行為的過程模 式(Mowday、Porter & Steers,1982),對管理實務而言深具意義:可以有

效的預測員工的離職行為、員工的績效、還可當作組織績效衡量的指標(丁 虹、司徒達賢、吳靜吉,1988)。

由於各學派的學者以不同的理論基礎出發,從事各種不同的研究議 題,因此給予組織承諾不同的定義,故學者之間對組織承諾的看法頗有差 距(陳維岳,2005;姜定宇、鄭伯壎,2003):

(一)Mowday、Porter、Steer & Boulian 將組織承諾定義為個人對一特定組 織具有相當程度的認同與投入,組織承諾強烈的組織成員會表現出三種傾 向:價值承諾—在態度層面上對組織的目標、價值觀與經營理念有著強烈 的信仰;努力承諾—在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上願意為達成組織目

標付出額外的努力(extra effort);留職承諾—在動機(motivation)上渴望 繼續成為組織的一份子。

(二)Buchanan 的看法與 Porter 等人很接近,認為個體的情感依附於組織

的目標及價值、與這目標及價值有關的個人角色投入、以及除了個人的價 值外還有組織目的。

( 三 )Staw 的 研 究 將 組 織 承 諾 歸 納 為 : 態 度 性 承 諾 ( attitudinal commitment)—以態度的觀點解釋組織承諾,是將個人與組織目標越來越 趨向一致的過程;行為性承諾(behavioral commitment)—是組織成員對不

可撤回之決策所做不背棄的過程。根據 Staw 的觀點,個體在行動上有義務 且會藉由這些行動來維持組織內的活動,並使他自己投入在組織中。

(四)O´Reilly & Chatman 將員工對組織的認同與內化,視為個人對組織 的心理依附(psychological attachment),並根據 Kelman 的自我態度改變理 論,將心理依附由淺至深分為三種層次:順從(compliance)—指一種工具

性的投入,著重在特定的外在酬賞,基本上個人對組織的依附只是為了某 種利益,並非擁有共享的信念;認同(identification)—指個人相信且信服

組 織 的 價 值 觀 , 並 會 因 為 身 為 組 織 中 的 一 份 子 而 備 感 殊 榮 ; 內 化

(internalization)—指個人與組織的價值觀一致。

(五)Meyer & Allen 則歸納出三種組織承諾的組成:情感承諾(affective commitment)—是組織成員對組織的情感依附,這種依附會使個人對組織

的 目 標 產 生 認 同 , 並 內 化 為 組 織 的 價 值 觀 ; 持 續 承 諾 (continuance commitment)—源自於 Becker 的行動承諾(commit to behavior)概念,指 個人為了解決行動與態度不一致而產生的合理化反應,說明組織承諾的產 生是由於組織成員無法改變其行動結果,因而改變其態度,換言之,當組 織成員發覺態度與行為有落差、想離開組織時,評估離開的代價得不償失,

便會尋求某種藉口來改變態度,於是外在獎勵往往成為維持此類承諾關係 之關鍵;規範承諾(normative commitment)—強調個人與組織關係中的義 務層面,指組織成員經由組織或社會規範的內化,所產生之一種接近個人 義務或道德責任的承諾,亦即員工認為留在組織、為組織付出是一種不可 逃避的個人義務。

由於本研究談論的是併購背景下,主併公司剛進駐被併公司時(進駐 初期)與進駐後兩年有關組織承諾之差異,以及兩階段組織文化與組織承 諾之相關性暨差異之比較,加上個人身為被併企業之組織成員與對案例企 業長達8 年之了解,經評估後,本研究較適合採用 Mowday、Porter、Steer

& Boulian(1974)之論述,將組織承諾之定義視為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與 價值觀認同、並願意為組織付出額外努力、以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為了 測量上述想法,Porter 等人發展出適切的工具來測量,結果顯示組織承諾有 兩個清楚的向度:組織認同與留職意願,且大多數的研究亦發現,組織承 諾可以有效預測組織內員工的缺勤率、離職率與工作績效(鄭伯壎,1993);

故本研究將組織承諾之探討朝價值承諾、努力承諾與留職承諾三方面發展。

二、影響組織承諾的前因與後果變項

陳維岳(2006)提到當員工在決定加入組織時,歷經心理契約締結的 過程,開始對組織產生情感性承諾,而加入組織後,隨著組織的管理制度、

工作環境、氣氛、人際關係的互動、主管的領導模式以及組織的酬賞制度 等影響,會對組織產生不同程度的情感性、持續性或規範性的承諾,這些 因 素 可 視 為 組 織 承 諾 形 成 的 前 因 ;Steers 則 認 為 個 人 特 質 (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工作特性(job characteristics)、工作經驗(work experience)

才是形成組織承諾的前因,並且會影響留職意願、留職需求、出席率與工 作績效;而Mowday、Poter & Steers(1982)將組織承諾形成的前因分為四 項:第一項為個人特徵,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人格特質等;第二項 為角色特徵,如工作範圍、挑戰性、角色衝突和角色混淆等;第三項為結 構性特徵,如組織規範、控制幅度正式化、分權程度、決策參與程度等;

第四項為工作經驗,如組織可依賴性、期望程度、群體規範等,其所造成 之結果會影響工作績效、年資、缺勤率、怠工與離職率;Iverson & Buttigieg

(1999)則認為個人特質、工作特性與環境因素會造成組織產生不同程度

的情感性、持續性或規範性的承諾,並且影響留職意願、缺勤率、工作績 效以及組織變革接受度。Steers、Mowday、Iverson & Buttigieg 三位學者所 提出之組織承諾前因後果變項模式請參考圖2-4、圖 2-5、圖 2-6。

個人特質

(成就動機、年齡、教育程度)

留職意願 工作特性 留職需求

(工作完整、互動性、回饋性) 出席率 工作績效

工作經驗

(群體態度、組織可靠性、

個人重要性)

圖2-4 Steers 組織承諾前因後果變項模式 資料來源:R. M. Steers(1977)

個人特徵

工作績效 工作及角色特徵 年資 組織承諾 缺勤 怠工 結構特徵 離職 工作經驗

圖2-5 Mowday 等人組織承諾前因後果變項模式 資料來源:Mowday, Poter&Steers(1982)

組織承諾

個人變項

(教育程度、在位年資、組織年 資、工作動機、對工作預期、

工作道德、工作價值的認知)

․留職意願 工作變項 ․缺勤率

(工作多樣性、工作壓力、主管 ․工作績效 與同儕支持程度、升遷機會、 ․組織變革 薪資) 接受度

環境變項

(與產業相關的因素、其他工作 機會)

圖 2-6 Iverson & Buttigieg 組織承諾前因後果變項模式 資料來源:Iverson& Buttigieg(1999)

三、組織文化與組織承諾

學者們在組織文化與組織承諾相關性之實證研究上,顯示兩者確實有 關係存在(丁虹等人,1988;邱宏,1989;郭建志,1992;鄭伯壎,1993;

張惠蓉,2000;吳盈潔,2001;吳妙梓,2005);Robbins(1988)認為強

勢的組織文化會增加員工對組織核心價值的接受,具有強勢文化的員工對 組織的認同感也會較高;丁虹、司徒達賢、吳靜吉(1988)指出 Wiener 於 1982 年以 Fishbein 的行為傾向模式(behavioral in tentions model)為基礎,

針對組織承諾建立了一個規範性的架構,以表現出與組織有關之行為、與 組織承諾

此行為有關之信念、承諾及激勵之間的關係,且由其中看到了信念與承諾 的關係,而信念正是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Wiener 也強調價值一致

(value congruency)與忠誠的關係:價值一致是強勢文化的條件、忠誠是 承諾的內涵,因此判斷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的關係,並針對此關係研究發 現:組織內企業文化一致性越高,則組織承諾越高;組織內企業文化差距 越大,則組織承諾越小;組織內員工個人情況不同時,其所知覺的企業文 化不同,同時他對公司、對部門、對工作伙伴的承諾也會不同,但在這方 面的關係中,各公司在組織承諾上頗為ㄧ致,而在企業文化上則多分歧,

可見各公司皆具有不同之文化;但鄭伯壎(1993)卻認為以自由心證的方 式界定企業文化、並判斷文化鴻溝與組織承諾成負相關,是完全忽略組織 文化真正的意義,於是以不同加權模式與差距模式之比較,驗證出組織價 值觀對組織承諾的影響更大,可以解釋組織承諾變異量的36-52 %。

過去學者對組織承諾的衡量有兩個主要觀點(吳妙梓,2005;丁虹等 人,1988),並發展出相關量表:

(一)交換的觀點

組織成員常會將自己對組織的貢獻與所得到的報酬做比較,將兩者視 為一種交換,評估結果若認為這種交換對自己是有利的,則會對組織有較 高的承諾。由此觀點發展出來的量表以Hrebiniak & Alutto 的四題量表最具 代表性,此量表為測知受試者若有機會獲取一份薪水稍高、工作較有趣、

位階較好、同事較友善的工作,是否願意離開目前的公司,加入另一個組 織。

(二)心理的觀點

此觀點將組織承諾視為個人在心理上對組織的認同與投入,強調道德 投入(moral involvement)。由此觀點發展出來的量表以 Porter & Smith 的 15 題組織承諾量表(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Questionnaire,OCQ)為代 表,是目前有關組織承諾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個量表。

Ferris & Aranya 針對美國 1,105 位專業會計師同時採 Hrebiniak & Alutto

Ferris & Aranya 針對美國 1,105 位專業會計師同時採 Hrebiniak & Alu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