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三節 結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結語

本研究主要分析國際媒體如何報導臺灣總統大選,主要選取對象為各國主要 質報或英文報,未能針對不同媒介進行全面通盤深入分析。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加 入電子傳媒、雜誌,以及網路媒體等提供不同研究觀點。

另同時發現,一國總統大選的相關新聞屬性較為特殊複雜,影響因素涵括選 民結構、政治角力、候選人形象、國家認同等各種不同層次。日後研究可以透過 深度訪談或設計問卷的方式,納入新聞從業人員、選民,甚或有親身參與選舉過 程經驗的研究對象觀點加以分析,以致能更加充分瞭解相關新聞報導的產製邏輯 以及影響因素。

從學術貢獻的角度來看,總觀類似研究在國內付之闕如,僅有少數相關研究 以單一媒體代表單一地區、或將西方媒體與「國際」媒體劃上等號,代表性略顯 不足。另外由於本研究發現,國際媒體已逐漸取代傳統國際通訊社成為新聞資訊 流通的來源,部份國家新聞媒體已逐漸發展成全球性的新聞媒體,具有派駐記者 赴多地採訪、掌握各地方即時資訊與提供新聞訊息的傳播實力。而這樣的趨向,

是否足具形成對一個更為自由多元的國際新聞流通環境之樂觀期待?抑或反加 深各地方方國際新聞同質性的意見氣候?本文故嘗試結合不同理論層次,並以多 個國家媒體作為研究對象,冀能為國際傳播相關領域提供創新思考,仍後續研究 則可納入更多區域國家,或是單一國家境內不同性質(國營與商業)之媒體進行 比較分析,俾能得到更多元完整的觀點,使研究結果更臻完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方法部份應用部份亦可以採用多變量統計方法,進而比較不同變項之間 的相關性呈現出何種變化,如分析同一選舉中不同議題、候選人之間是否存在不 同馴化程度?屬於相同媒體的特派記者與本地編輯台對於新聞價值的判斷是否 會有差異?前述都是可以繼續延伸分析的切入角度。如能加強國內媒體觀點,反 看國際媒體如何報導臺灣大選,並加以分析國內媒體如何引用其他國家對臺報導 內容,相信可以有更具創新獨到的研究發現。

過去許多研究與個人觀察均顯示,臺灣媒體普遍不重視國際新聞報導,並在 處理國際新聞報導時,十分倚賴外電與通訊社通稿,內容多直接引用西方觀點編 譯撰寫而成,此失衡狀況固因為媒體有需精簡成本的經濟考量,但媒體記者扮演 著一國國際新聞守門角色,無論政府與民眾均仰賴新聞媒體所設定之議題與相關 資訊提供,從本研究中可看出不同國家媒體在報導他國新聞事件時,更重視建構 出符合國家利益獨立而多元的報導觀點,這部份值得新聞從業人員進一步檢視與 反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牛隆光(2010)《如何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 臺北,唐山。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踐》。臺北,幼師 。

王石番譯(1970)。〈世界各國領袖報紙研究〉,《新聞學研究》,6: 382-415。(原 書 Merrill, C. [1968]. The elite press: great newspapers of the word. New York: Pit-man.)

王仁雅(2008)《中美媒體報導北京奧運論述框架之分析-比較人民日報與紐約 時報》。南華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泰俐、周慧儀、羅文輝(2010)。〈臺灣國際電視新聞的小報化〉,《傳播與社會 學刊》,13 : 75-108。

何暉宗(2011)。《「人民日報」與「解放軍報」報導 2003 年第二次波灣戰爭新聞 之研究》。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人豪(2005)。〈政治人物表演行為之媒體再現:以立法委員的電視新聞報導為 例〉。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銓(1987)。《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出版社。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大學出版社。

李美華(2005)。〈從國際新聞流通理論探討臺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內容之轉變

(1988-1999)〉,《新聞學研究》,85 : 111-139。

李豔紅(2005)。〈政治新聞的模糊表述:從中國大陸兩家報紙對克林頓訪華的報 導看市場化的影響〉,《新聞學研究》,75 : 169-199。

呂美莉(2011)。〈中國大陸公眾外交作為之影響 -以美國主流媒體呈現的中國國 家形象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貞(2010)。《國際媒體對台灣總統大選的報導-以紐約時報報導台灣2000 年、2004 年、2008 年總統選舉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如(2000)《分析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菁英媒體之兩岸新聞報導-以紐約時 報及華盛頓郵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常富(2009)。《電視新聞框架研究-以電視新聞報導集會遊行為例》。國立政 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俶如(2000)。《美國媒體對「特殊國與關係論」報導之內容分析與立場傾向研 究-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為例》。國立臺灣大 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慧儀(2008)。《電視新聞中的地球村-台灣電視國際新聞的資訊娛樂化》。國 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柯惠新、劉來、朱川燕、陳洲、南雋(2005)〈兩岸三地報紙災難事件報導研究 —。 以臺灣 921 地震報導為例 〉,《新聞學研究》,104 : 195-235。

洪貞玲、廖雅琴、林舫如(2008)。〈國際新聞的國內化與小報化:以我國報紙 報導 WTO 香港會議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4 : 79- 113。

胡幼偉(2005)。〈爭議性外交議題之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凱德磊隱匿訪台」

事件為例〉。《中華傳播學會 2005 年年會論文》。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胡智鈞(2010)。《「時代」看中國:北京奧運的中國形象》。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 究所碩士論文。

郁嬿如(1996)。《國際媒體對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報導-以紐約時報、國際論壇 報為例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 炎 元 (2001) 。〈初 探 論 述 分 析 與 傳 播 研 究 - 兼 論 其 在 中 文 傳 播 研 究 上 的 前 景 〉,郭 良 文 ( 編 ) ,《2000 年 傳 播 論 文 選 集 》。 台北:中華傳

播學會。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台 北:韋伯文化。

唐湘怡(2006)。〈臺灣報紙國際新聞小報化趨勢探討〉。《中華傳播學會 2006 年 年會論文》。

高嘉甫(2009)。《中共「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台灣新聞傾向與兩岸關係關聯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研究—以 1993 年至 2008 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佑宗(2011)。〈選舉結果、政治學習與民主支持 —兩次政黨輪替後台灣公民 在民主態度與價值的變遷〉,《臺灣民主季刊》,8(2) : 99-137。

張秋康(2003)。《分析美國菁英媒體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新聞報導─以 紐約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為例》。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家豪(2009)。《傳播媒體、沉默螺旋理論與投票行為-以 2008 年美國總統大 選之選舉行為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中實、杜耀明、黃煜、陳芳怡(2010)。〈距離的新聞涵意:香港報紙不同地域 報導之比較〉,《新聞學研究》,104 : 195-235。

黃西玲(1987)。〈英文報紙在傳播功效的評定與評估〉,《新聞學研究》36:

287-330。

黃煜、祝建華(2000)。〈中國大陸省際新聞流通之研究(1955-1996)),《新聞學 研究》,64 : 161-181。

黃振家譯(2003)。《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文化。(原書 Wimmer, R. D.,

& J. R. Dominick [198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

(原書為 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怡竹(2010)。《國際新聞之馴化-以兩岸三地報導 2008 年美國總統大選為 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伶、陳婷玉(2008)。〈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社會福利政策與媒體 — 以 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報紙再現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8(1): 3-52。

陳祥、陳嘉珮(2009)。〈臺灣國家形象轉變 20 年(1986-2005)—紐約時報與華 盛頓郵報形塑下的臺灣〉,《傳播與管理研究》,9(1): 5-32。

陳憶寧(2001)。〈總統候選人攻擊性新聞報導與支持度的關聯:以公元兩千年 總統大選為例〉,《新聞學研究》,69: 113-140。

陳憶寧(2001)。〈候選人負面新聞與新聞框架 對政治憤世嫉俗與政治責任歸屬 的影響〉,《中華傳播學會 2001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 。

陳韜文、李金銓、潘忠黨、蘇鑰機(2002)。〈國際新聞的「馴化」:香港回歸報 導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73 : 1-27。

梁慧玲(2004)《兩岸三地國際新聞報導之比較-以美伊戰爭期間的人民日報、

蘋果日報、聯合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卿卿(2002a)。〈競選新聞框架與廣告訴求對選民政治效能與信賴感的影響〉,

《新聞學研究》,70: 135-166。

張卿卿(2002b)。〈競選媒體使用對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兩千 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9(1): 1-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彭芸(1991)。《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書局。

蔡和穎(2012 年 1 月 9 日)〈外媒關注台大選 NHK 陣仗大〉《中央社新聞網》。

上網日期:101 年 5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aALL/201201090230.aspx

蔡俊傑(2000)《臺灣英文報紙產品差異化策略之比較研究-以英文中國郵報、

英文臺灣新聞與臺北時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1989)。〈國際新聞傳播研究的系統觀〉,《新聞學研究》,41 : 159-200。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觀點〉,《傳播研究集刊 第三集》。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

三民書局。

臧國仁、鍾蔚文(1997b)。〈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 探析〉,《廣告學研究》,9 : 99-130。

臧國仁、鍾蔚文、黃懿慧(1997)。新聞媒體與公共關係(消息來源)的互動。

朱立等主編《市場經濟與傳播》。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系。

錢震宇(2003)《檢視台灣報紙兩岸政治新聞的脈絡與演變-以李登輝執政時期 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書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鍾蔚文、臧國仁、陳韻如、張文強、朱玉芬(1995)。〈新聞的框架效果〉,收錄 於臧國仁主編,《中文傳播研究論述》,243-25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

鍾蔚文、臧國仁、陳韻如、張文強、朱玉芬(1995)。〈新聞的框架效果〉,收錄 於臧國仁主編,《中文傳播研究論述》,243-25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