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論

中共自 1978 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 量不斷的攀升,能源的消耗量也逐漸擴大,對於石油進口逐年快速增加。中共在 1993 年時成為石油淨進口國,石油的擁有量即變得相對不足,供應越來越跟不 上需要,而這正象徵中共石油安全政策的轉變。現在中共已變成世界工廠的經濟 結構,且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和進口國,石油需求量未來將 會持續大增,其當局已深刻的了解必須要有擴大油源的積極作為方能因應所需。

鑑此,確保能源安全已經超越經貿層次,成為中共重要的戰略目標之ㄧ。

對海外資源和能源的依賴,尤其是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在中共的戰略和政策 的制訂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方面的考慮將促使中共與安哥拉、中亞 地區國家、印尼、中東(包括伊朗)、俄羅斯、蘇丹和委內瑞拉等國尋求長期的供 應協議,同時和那些具有重要地理政治地位的國家建立良好關係,以尋求保證海 上航道暢通。中共方面認為需要和這些國家建立特殊的關係,以確保能源管道的 暢通,以便建立將來的國防戰略和軍事部署。

美國學者認為中共對海外油源依賴日深,同時又仰賴美國全球軍力部署,以 維護油源航運安全,此一「雙重依賴」正可供作箝制中共之用,石油成為影響中 共安全的重要因素,外交經濟以及軍事也在調整政策以適應新變化,如果整個石 油供給被美國或其他國家所壟斷及控制,則經濟軍事命脈被控制,對中共的戰略 上將會極端不利。

而在中共所進口的石油中,大致上可以分作為兩個區塊,一個是海上運輸,

主要的石油來源國家是中東國家以及非洲地區和東南亞國家,佔進口石油的總量 約 85%左右;第二個區塊是陸路的運輸,主要的石油來源國家是俄羅斯和中亞等 國家,占約 12%左右,在供應上明顯不足。因此,幾乎中共所進口的石油,皆要 靠海上運輸的方式,才足以供國內使用;海上運輸的方式,必然是用大型油輪運 輸,而其運輸路線,在中東的部份,通常會從先經過蘇伊士運河,然後再穿過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六甲海峽,最後經過臺灣海峽(或附近),到達中國大陸的各主要港口;非洲的石 油來源亦是如此,必定會穿越麻六甲海峽,然後再到達中國大陸的主要港口;故 除了東南亞少數的石油來源之外,有將近 80%的石油要進到中國大陸來,則必須 穿越麻六甲海峽。而在陸路運輸方面,中共也積極和俄羅斯以及鄰近的中亞各國 積極合作,建造石油管線傳輸石油,惟仍緩不濟急。

和平與發展是中共新一代領導核心的戰略選擇,但是石油安全給和平發展 帶來了嚴酷的挑戰。石油對傳統安全的挑戰,現代社會要依靠石油來發展經濟,

無論是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還是中共、印度等發達中國家都需要利用 石油來維持經濟成長,但全球能源資源有限。為了爭奪控制石油資源而發生的對 抗、衝突乃至於戰爭屢見不鮮,不論是波斯灣戰爭還是伊拉克都明顯充滿著石油 戰略的存在。更有甚者如牽涉國家領土爭端或者是關於海域劃界,其背後都有石 油的影子。石油不僅僅影響著傳統安全,其往往與非傳統安全因素交織在一起,

包含著生態與環境安全、金融安全與糧食安全,這些都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石。

基此,積極發展海權,保障海上通道的安全為當前中共重要課題,目前中 共走向海洋、發展海權已經取得重大的成果,但是要更上一層樓則面臨不少需要 克服的障礙。外在的挑戰主要是來自美國,過去十餘年可說是中共走向海洋的黃 金戰略機遇期,因為美國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之泥淖,無暇顧及東亞,而且 也認為中共對美國尚不構成真正挑戰或威脅,隨著美國逐漸自伊拉克脫身,加上 東亞友邦或同盟國之催促,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希拉蕊已經宣佈美國重返亞洲,對 中共崛起及發展海權必然會給予更多的關注,這可以從美國增加對南海問題及釣 魚臺紛爭之立場宣示,以及增加對中共海洋戰略、海軍發展之研究窺其端倪,美 國的海軍戰爭學院新成立中國海洋研究所以加強對中共海軍及海洋事務之研究 就是例子之一,中共發展海權的努力必須注意到美國及周邊國家的感受及可能反 制措施,否則將會抵銷部份成果。

而 911 事件之前,中共石油戰略的重點,是尋求海外能源佈局、進口來源多 元化、開發自產能源及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但因為中共缺乏統合能源政策發展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單位,沒有清晰、明確的綜合性石油戰略,加上經濟實力不足,無法克服石油基 礎建設的投資成本壓力,造成許多能源戰略重點工作無法有效推動。例如中俄石 油管道計畫、中哈石油管道計畫等進口來源多元化計畫,都早在 1994 年及 1997 年就已經提出,但是這些計畫一直停留在評估程序中,遲遲沒有進入實質的規劃 與建設階段;而海外工作步調的不一致,造成如在哈薩克等地投資油田開發權等 海外能源佈局,無法獲得利潤、也無法供給石油至中共。而在開發自產能源方面,

因為重要的既有油田如大慶油田,已步入衰竭階段,新疆等地的新興油田,因為 早期的蘊藏量估計值過於樂觀,造成自產能源實力不如預期的結果,大規模開發 自產能源的期待落空。至於戰略石油儲備的建立方面,因為成本過高,加上政府 決心不足,也一直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911 事件之後,中共對於建立石油戰略的態度轉為積極,重點工作則落在加 強戰略石油儲備及力推石油外交和海外能源佈局。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方面,經 過幾年的反覆辯證與計畫的修訂,終於在 2003 年能源局和石油儲備辦公室成立 後,確定戰略石油儲備第一期工程計畫內容,並在 2004 年正式展開戰略石油儲 備的建設工程;未來數年內中共戰略石油儲備陸續完成後,中共石油供應的穩定 性將明顯提高,全球石油市場供需體系將更為完善。

此外,911 事件之後,美國與中共之間對於石油戰略發展的爭議,多集中在 中共的石油相關布局,應該發展雙邊關係或是多邊關係。例如中共在 911 事件後,

一度力促俄國同意發展中俄雙邊石油管道,但因為日本的介入而破局,未來俄國 最有可能規劃的方案,還是日本和中共都能分享石油資源的方案;同樣的,中共 原先計畫與哈薩克單獨合作興建東線石油運輸管道,但在美國勢力進入中亞地區 後,引發中共對於到中亞地區發展能源運輸管道的疑慮,於是此計畫一度沒有進 展;直到中共近期快速增加的石油進口需求,以及國內石油生產數額無法適時成 長,使中共到了 2004 年時,即使哈薩克仍有美國勢力進駐的隱憂,以及哈薩克 油管可能也通向美國支持的西線石油管道,仍不得不尋求與美國勢力妥協,全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發展與中亞的國際石油合作關係。可以說,中共已經逐漸放棄雙邊機制架構的機 會,而轉向為與各國發展多邊機制。

總體而言,中共一度腳步遲緩的戰略石油儲備,已經開始建設,此舉將有助 於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是國際石油供應體系的好消息;而中共原先力求進行的 雙邊能源合作關係,已經漸漸轉向為發展多邊架構,此將有助於降低國際石油地 緣政治的爭端,並將中共與國際石油市場機制做更緊密的結合。在未來的發展方 面,國際社會更重要的下一步驟,是要將中共更有效的納入世界石油市場的協調 機制,包括資訊分享與戰略石油儲備的協同調度等,才能藉由未來國際一致的步 調,有效降低現存於國際石油市場的風險。

中共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海洋國家,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且中共因國家經 濟發展需要大量石油能源,故提供石油運輸安全之所需,促使了中共海權的發展;

經濟發展所積累的國力,成為中共發展海權之重要支柱;自 1840 年鴉片戰爭後 經歷百年屈辱所刺激出來的民族主義更是中共走向海洋的重要動力。但是中共很 難像明朝初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權國家,至少在短、中期之未來很難取代 美國之海上霸主的地位,因為美國之海洋戰略及海上霸權地位是經過兩百年之發 展,至少是在十九世紀末馬漢鼓吹海權論後,歷經超過一百年的建設所積累的成 果,發展海洋已深深植入美國菁英和社會大眾的價值體系中,中共則仍相當缺乏 這種海洋意識。然而,中共的海權,尤其是其海軍,已經足以威脅東亞的任何一 個國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

大陸石油及化學工業研究組著。《大陸石油運輸及市場現況》。臺北:大陸石油及 化學工業研究組,1988 年。

大衛‧古斯丁(David Goodstein)著,郭寶蓮譯。《石油浩劫(Out of Gas: The End of theAge of Oil) 》。臺北:商周出版社,2004 年。

中共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著。《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構中共資源安全保 障體系研究》。臺北:大屯(中華歐亞基金會授權出版),2001 年。

中共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上安全課題組。《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

時事出版社,2005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