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海權發展看中共海上石油運輸安全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海權發展看中共海上石油運輸安全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武平博士. 政 治 大. 立 從海權發展看中共海上石油運輸安全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李方文 中華民國一0二年十二月.

(2) 摘. 要.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情勢發展快速,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開發問題,深受各 國重視。馬漢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中,明確的指出,「海權」係指國家 權力的一種,一國的政府對海權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過去中共自建政以後, 一直承襲中國大陸國家的思想,以陸權為主,直至冷戰後蘇聯解體,及受亞太局 勢和經濟等各項因素的影響便開始積極發展海權。海權的崛起對於中共的發展是 有其必要性的,由於中共自 1978 年進行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依存度逐漸提高。 中共從「內向性經濟」轉向以國際貿易的「外向性經濟」後,國家安全的空間便. 政 治 大 因此「海權」是「外向性」沿海國家生存的重要保障與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立. 向海洋擴展。一個沿海國家的生存與持續發展能力,往往與海權有著密切的關係,. ‧ 國. 學. 中共經濟近三十年來持續成長與工業蓬勃發展,已成為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 經濟體,亦是世界貿易與石油能源進口大國,其發展不僅越來越依賴海洋,所需. ‧. 原物料及能源需求均依賴進口,外銷亦輸往各地,這都必經世界主要海上運輸通. sit. y. Nat. 道,如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南海及台灣海峽等。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也必繼續. al. er. io. 此種情勢。如果中共不發展海權則將淪為經貿的奴隸,依附於具有海權國家的保. n. 護,而不能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Ch. engchi. i n U. v. 隨著中共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影響的擴大,以及與外部世界聯繫與合作的加深, 中共的國家利益已經突破了囿於國家之內的傳統地理界限。中共的經濟發展日益 依賴於世界,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按市場交換原則獲取海外資源和市場的能力。 所以,為確保中共的國家利益,中共必須關注兩個相關聯的重要問題,如何保障 能源供應滿足國內建設的需要?如何保障中共龐大的海外經濟利益?故發展海 權是不可少的手段。. 關鍵詞:海權、石油能源、運輸通道、海峽. I.

(3)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0.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海權與海上運輸安全 --------------------------- 13. 第一節 海權發展與國家安全 ------------------------------------ 13. 政 治 大 中共海權與海上運輸戰略 -------------------------------- 30 立. 第二節 美、日海權發展戰略 ------------------------------------ 22. 第三章. 小結 ----------------------------------------- 35. 學. 第四節. ‧ 國. 第三節. 中共的石油供需 ------------------------------- 37. ‧. 第一節 全球石油供需的現況與問題 ------------------------------ 37 第二節 中共主要海外油源供需現況 ------------------------------ 43. y. Nat. 第一節. er. al 中共的海權發展與威脅 ------------------------55 iv n. 第四章. 小結 ----------------------------------------- 53. io. 第四節. sit. 第三節 中共石油供需所面臨的瓶頸與挑戰 ------------------------ 47. n U 中共面臨的海權威脅 e -----------------------------------55 ngchi. Ch. 第二節 當前中共的海權發展 ------------------------------------ 58 第三節 中共海權發展與海上航道安全 ---------------------------- 63 第四節. 第五章. 小結 ----------------------------------------- 65. 中共海上石油運輸安全與海權發展 --------------- 67. 第一節 中共海上石油運輸的安全現況 ---------------------------- 67 第二節 石油運輸牽動中共海權發展 ------------------------------ 72 第三節 中共的海權發展與海上運輸安全的挑戰 -------------------- 77 第四節. 第六章. 小結 ----------------------------------------- 88. 結論 ----------------------------------------- 89 II.

(4) 參考文獻. --------------------------------------------- 93. 一、中文部分------------------------------------------------------ 93 二、英文部分----------------------------------------------------- 102 三、網路資訊----------------------------------------------------- 10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圖目錄 圖 1.1. 中共從 1986~2006 年間石油生產與消費變化 ------------------ 11. 圖 2.1. 海權的組成 ---------------------------------------------- 15. 圖 2.2. 中共「珍珠鏈(string of pearls)戰略」示意圖 ------------ 33. 圖 4.1. 中共海上航道示意圖 -------------------------------------- 63. 圖 5.1. 麻六甲海峽示意圖 ---------------------------------------- 69. 圖 5.2. 南海糾紛形勢圖 ------------------------------------------ 70. 圖 5.3. 霍爾姆茲海峽示意圖 -------------------------------------- 71. 圖 5.4. 中共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示意圖 ---------------------------- 7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表目錄 表 1.1. 中共與周邊鄰國有關海洋劃界及島礁主權爭議情形 ------------- 5. 表 3.1. 中共石油生產、進口和進口依存度統計表 -------------------- 4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迄今,隨著經濟持續成長與工業蓬勃發展,已成為西 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經濟體,亦是世界貿易與能源進口大國,其發展不僅越來越依 賴海洋,海洋經濟與海上通道安全對其綜合國力之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經濟 與社會發展都與海洋息息相關前提下,海洋戰略規劃及國防安全擴張,也正逐漸. 政 治 大 冷戰結束後,中共對地緣安全戰略的考量已逐漸從內陸邊界問題轉移到對海 立. 從因應海上傳統安全議題擴大至非傳統安全面向。. ‧ 國. 學. 洋國土與海洋權利的重視,其經濟發展重心亦已由「內向型」轉向「外向型」海 洋經濟。隨著工業與經濟快速成長,已無法供應足夠的能源支撐其經濟的高速發. ‧. 展,因此必須大量依賴海外能源輸入,這現象意味著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已開始. sit. y. Nat. 受到國內資源與市場不足制約。從長遠來看,必定從海洋戰略的高度重視海洋資. al. er. io. 源的取得,確保能夠通過海上交通航道(Sea-Lanes of Communication,SLOCs). v. n. 獲得全球資源與海外市場。因此,海上交通航道被視為當今中國大陸海洋經濟發. Ch. engchi. i n U. 展與能源運輸的生命線。在地緣戰略上,這條能源航道主要是從中國大陸東南沿 海航經麻六甲海峽、印度洋再到中東波斯灣地區。1日前其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已 高達約 60%以上,而且幾乎 90%的石油能源輸入是經由國際海線交通,2一旦運 輸航道受阻,其經濟發展與進出日貿易將遭受極大的影響。 在這一背景下,中共政府在石油安全問題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制 1. P. Parameswaran, "US, China, India Flex Muscle over Energy-Critical Sea Lanes,”Taiwan Security Research,Agence France Presse,October 5,2006, http:// taiwansecurity.org/AFP/2006/AFP-051006.htm。近十多年來,美國、日本、中共大陸與印 度為確保對中柬地區能源的運輸都正積極地對重要航道進行控制,這些國家聲稱的重要航道從 中共東岸算起,包括:中共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臺灣海峽、菲律賓的呂宋海峽、麻六甲海峽,以及 印度洋北邊的赫姆茲海峽。 2 黃恩浩。〈中共海權崛起與其「珍珠串」海上戰略〉。《中共研究》,第 41 卷第 11 期。2007 年 11 月,頁 87-102。 1.

(8) 定各項合理的石油安全及相因應之海權戰略,也就成為當今中共必需解決的緊迫 戰略課題,這些都是引發本論文的寫作主要動機。 二、研究目的 隨著中共的經濟增長,對石油的需求與日俱增,以及國際市場上石油期貨指 數推升,導致石油價格暴漲,石油安全問題也日益暴露,對中共經濟的影響不容 忽視。中共關於石油安全戰略的研究歷史不長。相關專家和學者在石油安全戰略 的各方面都曾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但是遺憾的是沒有形成系統的關於中共石油安 全戰略的理論體系。而石油安全戰略研究現狀石油安全屬於國家安全理論下經濟. 治 政 大 油安全被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的範疇。 立. 安全的範疇。隨著近十年綜合安全觀被很多國家重視,經濟安全的地位上升,石. 石油安全戰略理論的發展至今,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為界,分為兩個階. ‧ 國. 學. 段。在第一階段形成了對石油安全戰略初步的系統性和理性化的認識。第二階段. ‧. 理論的發展日益成熟,從單純的經濟方面發展到軍事、政治等各個方面。中共國. y. Nat. 內關於石油安全戰略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 er. io. sit. 共石油受國際影響較小。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石油行業與國際接軌,石油安全問 題日益突出。中共專家學者圍繞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在石油資源供給、石. al. n. v i n 油戰略儲備等各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目前,發達國家(石油消費國) Ch engchi U 的石油安全戰略包括:實行石油供應來源多元化、補足和增加石油戰略儲備量、. 擴大國內石油儲量利用份額、建立新的境外石油資源基地、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 推行節油和限油政策等。從 1993 年中共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開始,中共加大了對 國內西部資源以及海上資源的勘探力度。在調整能源結構方面,中共充分利用天 然氣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天然氣工。在節約能源方面,中共頒佈了《節能 法》 ,在發展替代能源方面,中共強化重視如風能、太陽能、垃圾發電、地熱能、 海洋能和核能等綠色資源的開發與使用。 本文藉由探討中共各項石油政策,以期勾勒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共對於石 油能源之戰略架構,及未來可能之因應措施。而中共在十八大後,已由習近平與 2.

(9) 李克強分別接任中共國家主席及國務院總理,由所謂的「胡溫體制」進入「習李 體制」,中共除了需消彌外在對於執政合法性的質疑外,內部亦面臨持續改革開 放或加強管制的路線之爭;在維護石油能源海洋運輸安全上,中共亦體認到若要 成為東亞地區的領導地位,在維護海權的問題上,海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隨著 遼寧號首艘航母的成軍,再加上中共極力建置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象徵即將 由近海防衛轉型成為遠洋海軍,更加保障中共在全球石油能源運輸的安全。本研 究目的就在探討從海權發展看中共海上石油運輸安全與面臨之挑戰問題。. 治 政文獻回顧與探討 大. 第二節. 立. 文獻研析主要在廣泛蒐集與閱讀研究主題直接或間接的資訊,而根據已知的. ‧ 國. 學. 部分來理解與研究主題有關的未知部分。3基此,本文認為中共在經濟發展與建 構世界強權的需求與企圖下,需藉由石油資源以鞏固戰略,而在具體作為上,除. ‧. 積極探勘中國大陸內陸及沿海的石油礦源外,更在「新安全觀」的基礎上,建構. y. Nat. sit. 中共能源軍事合作政策,以軍事合作結合金錢的手段,與俄羅斯、越南、印度、. n. al. er. io. 非洲等地區國家,簽訂相關石油輸出協定,為中共全球化經營的戰略目標佈局。. i n U. v. 因此,有關中共在與區域國家互動發展間的經貿、外交、軍事、邊界、反恐. Ch. engchi. 等相關議題,一直是近年研究中共問題所關注的焦點。本文從國家安全中擷取石 油安全議題,從辨識海權概念入手,闡明中共海權的現狀、特點、功能,然後探 討海權對石油運輸安全的影響。以下謹就與研究主題直接相關,且具代表性的文 獻加以探討,歸納如後: 若能以海洋作為商業運輸與貿易媒介而獲益,海權國家的經濟將得以繁榮起 來;若能善用於海洋上部署決定性軍事力量,並將其投射於岸上,以對抗陸上強. 3. Lawrence F. Locke(洛克)、Waneen Wyrick Spirduso(史彼迪歐) 、Stephen J. Silverman(西羅弗 曼 ) 等 合 著 。 項 靖 、 陳 儒 晰 、 陳 玉 箴 、 陳 美 馨 譯 。 Proposale That Work: A Guide for Planning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 版社,2002 年,頁 70-71。 3.

(10) 權的戰略優勢,其戰略將得以成功。因此,海權國家通常在平時得以繁榮,在戰 時得以獲勝,勢必壯大。海權國家認為,此即為諸如葡萄牙、荷蘭、英國,以及 再加上威尼斯(venice)、阿曼及其他少數,無論在國土面積、人口以及資源皆有 限的小國,得以成功的唯一解釋。因此在柯白的觀點中,只有海權能解釋何以「陸 軍並不強大的小國(如英國),得以獲取自己最想望的區域,而且是以最強大軍事 武力的代價下獲得。」但即便如法、德或俄羅斯等國對陸地的執著,無法完全利 用此種海上良機,若能效法海權國家,便能在商業與戰略上得利。4 中共是一個陸海兼備的國家。然而歷史以來,「重陸輕海」的思維一直佔據. 治 政 大 和國際責任的增大,都呼喚中共強化陸海統籌的戰略思維。增強海洋意識,創新 立. 著主導地位。中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國家利益的拓展、國際地位的上升. 和平發展戰略中的海權理論,是中共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 國. 學. 中共處於一個發展的歷史新起點,國防與軍隊建設卻存在著兩個嚴重「不適. ‧. 應」,即:現代化水準與打贏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軍事能. y. Nat. 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而與其他軍兵種相比,海軍整. al. er. io. 當其衝的。5. sit. 體上的差距最大。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海軍的地位和作用將是首. n. v i n 中共的海權理論應該區別於西方傳統海洋強國以軍事力量為支撐,對外侵略、 Ch engchi U. 掠奪和戰略擴張的海權。中共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需把「以海撐陸」、「以 洋補海」的戰略視角作為國家運籌地緣戰略的出發點,同時也是思考國家海權理 論的戰略指導。 中共面臨著世界上其他大國所沒有的複雜地緣狀況。中共所處的東亞區域是 大國勢力聚集區,而且中共在陸海兩個方向均面臨著巨大挑戰,陸海通常很難兼 顧,自近代以來,中國長期遭到陸地方向和海洋方向雙重傷害。今天的中共雖然 免除了在陸地遭敵人大規模入侵的危險,但中共與周邊國家廣泛存在著島嶼主權 4 5. 傑佛瑞.提爾(Geoffrey Till)。《21 世紀海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2 年,頁 60-61。 < 中國 海軍 實力 必須 遠 超日 本 , 至少 達到 美 軍 1/3 >, 2013 年 8 月 4 日, 鉅亨網,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804/KH9LJIVJJHQ9W.shtml 4.

(11) 歸屬爭端及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劃界爭議(詳表 1.1)。中共與日本存在釣魚臺的 主權爭議、東海劃界爭端,與南、北韓存在黃海劃界矛盾,與越南、菲律賓、馬 來西亞、汶萊等國存在南沙群島等島嶼歸屬問題及南海海域劃界爭端。目前,在 中共主張的 300 萬平方千米的所屬海域中,近一半海域都處於各類糾紛和爭端之 中,中共實際控制的海域僅 150 多萬平方千米。未來,中共海洋維權和發展任務 任重而道遠。6 表 1.1 中共與周邊鄰國有關海洋劃界及島礁主權爭議情形. 日本. Nat. 馬來西亞. 南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爭議。 南沙群島主權糾紛。 南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爭議。 部分島礁主權爭議。 南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爭議。. 汶萊. 南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爭議。. io. 印尼. n. al. Ch. ‧. 菲律賓. 南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爭議。 南沙群島主權糾紛。. 學. 越南. 立. 政 治 大. 未劃界。馬來西亞侵占南沙島礁 5 個。. y. 南韓. 現 狀 未劃界。2005 年 12 月 24 日簽訂「中朝政府 間關於海上共同開發石油的協定」。 未劃界。簽署「中韓漁業協定」,2001 年 6 月 30 日生效。韓國在蘇岩礁上建有人工設 施。 未劃界。簽署「中日漁業協定」,2000 年 6 月 1 日生效。日本實際控制著釣魚臺。 2000 年簽署北部灣漁業協定、專屬經濟區和 大陸架劃界協定。其他海域未劃界。越南侵 占南沙島礁 29 個。 未劃界。菲律賓侵占南沙島礁 8 個,並企圖 侵占中沙群島的黃岩島。. sit. 北韓. 爭 議 內 容 北黃海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爭 議 南黃海和東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爭 議。 蘇岩礁、日向礁歸屬問題。 東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爭議。 釣魚臺主權爭議。. 未劃界。中共和印尼之間不存在領土主權爭 議。 未劃界。汶萊對南通礁提出主權要求。. er. 別. ‧ 國. 國. i n U. v. 資料來源:中共國家海洋局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北. engchi. 京:海洋出版社,2007 年版,頁 16。. 中共的海權有其特殊定義。西方傳統的海權概念是指控制海洋的能力,而中 共的海權概念係指海上力量與相稱之海上權利的結合。在基本上無政府狀態的國 際政治體系中,海上權利往往是透過海上力量來行使。許多中共分析家認為,美 國是影響中共海上安全利益最重要的外在力量。這將進一步促使中共海軍重視在 該地區的不對稱戰術,特別是反介入戰略-旨在使華府在國內和國際都得為其介 入當地衝突付出昂貴的代價。大型的武器載臺,如航空母艦,將作為一種嚇阻力 6. 胡波。《中國海權策》。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年,頁 28-29。 5.

(12) 量,以及在他們認為不敵美國優勢軍力時作為一種不得已的武器。7 中共現在經濟一日千里,國力蒸蒸日上,國家利益遍佈全球。保護航道和海 外資產安全,開發海洋資源成為擺在國人面前的一個嚴峻的挑戰。而要應對這個 挑戰,僅僅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或者僅有所謂的海洋意識是遠遠不夠的。 海權是陸權的延伸。縱觀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一個結論:只有擺脫大 陸政策糾纏的國家,才能發展成為為真正的海權國家。由此可見,中共要想伸張 海權,首先必須從大陸均勢陷阱中解脫出來,然後將中國大陸建設成為一個巨大 的堅不可摧的海上力量的基地,從而揚帆起航,縱橫四海。8. 治 政 大 心內容是確保海洋安全。海洋安全是指國家海洋利益沒有受到內外威脅,主觀上 立 海洋安全戰略有嚴格的概念界定、作用空間和要素內涵。海洋安全戰略的核. 不存在擔憂,客觀上處於良好狀態。由於國家利益大致可分「生存利益」和「發. ‧ 國. 學. 展利益」兩大類,而海洋利益又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維護國家海. ‧. 洋安全,是維護國家海洋方向的生存與發展利益。對一個陸海複合型的國家來說,. y. Nat. 維護陸上方向的生存利益涉及國家主體存在,其意義不言而喻,而維護國家海洋. er. io. sit. 方向發展利益,則涉及到國家的繁榮發展,也具有格外重安的意義。研究海洋安 全問題,主要是研究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海洋安全事務中可能出現的問題。9. al. n. v i n 其次,中共在計劃經濟時期受國際經濟的影響比較小,受到石油危機事件的 Ch engchi U. 衝擊也較少,因而專門針對石油安全問題的研究不是很多。而自中共改革開放以 來,尤其是中共石油行業逐步與國際接軌,石油安全問題日趨嚴峻,中共學者開 始對石油安全戰略理論進行研究。 建立石油儲備體系、擁有適當的石油儲備日益成為各國能源安全戰略的重中 之重。目前,不論從國內市場還是從外部環境來看,加快推進中共石油儲備體系 建設刻不容緩。完善中共石油儲備體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立法先行, 建立和健全石油儲備相關的法律法規;借鑒國外經驗,建立符合中共國情的石油 7 8 9. 萊恩.克拉克(Ryan Clarke)。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2 年,頁 45-51。 馬殺鷹。《中國崛起的海洋之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年,頁 193-202。 馮梁。 《亞太主要國家海洋安全戰略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 年 5 月,頁 1。 6.

(13) 儲備模式;分步實行,循序漸進確保石油儲備規模;減少單一品種依賴,促進石 油儲備品種多樣化;放鬆市場管制,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儲備主體;統籌考慮,科 學合理佈局規劃石油儲備基地;綜合決策,建立多層次的石油儲備籌資模式;密 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積極參與石油儲備國際合作。10 中共的能源問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三者構成一個迴圈,並且要走上良性 迴圈的道路,國家有充足的能源供應,保障一國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了就能發 展科技,降低能耗,保護環境,開發新能源。同時他還認為,能源問題光靠個別 行業或專家進行呼籲是不行的,要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做綜合研究並制定有. 治 政 大 安全問題思想的萌芽,對於石油安全戰略理論的研究而言是一個轉捩點,但是對 立 效的政策保障體制,即應由國家集中力量來解決。11這是從戰略角度來考慮能源. 於國家具體的方針政策以及如何實施能源政策方面的探討還不夠深入。. ‧ 國. 學. 中共必須堅持石油供需自給有餘的基本國策。經濟學中的「比較成本」和「國. ‧. 際分工」理論並不適用於石油,因為石油是戰時關係到一國的勝敗存亡,平時直. y. Nat. 接關係到一國的綜合國力的不可須臾短缺的重要戰略物資,而且當今世界各國對. er. io. sit. 於一切涉及本國基本需要和戰略安全的商品,從來都是堅持自給有餘或力爭自給 的基本政策。12這是從國際貿易理論的角度來分析中共石油問題的,這種觀點較. n. al. Ch. 趨保守,與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較有所不同。. engchi. i n U. v. 中共油氣儲量豐富,但是地質情況比較複雜,在進行油氣勘探的時候必須堅 持正確的勘探方針永不放棄。13在對新盆地和老油田的開採上,他針對勘探的指 導原則提出了許多建議,如石油勘探工作應遵循「從最好處設想,從最壞處準備」 原則等,對增加中共石油開採量作出貢獻。 中共石油戰略儲備應從實際情況出發,走以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為主,國家與 民間儲備相結合的道路,對納入國家儲備體系的企業儲備應適當給予補貼,以鼓 10 11 12. 13. 陳柳欽。 〈中共石油安全的戰略抉擇分析〉 。 《國際經濟戰略》 ,第 3 卷第 5 期。2012 年,頁 14-21。 潘家錚。〈中共能源問題和出路〉。《自然雜誌》,第 5 卷。1997 年,頁 249-254。 于民。〈從國際經驗看我國必須堅持石油供需自給有餘的基本國策〉。《中共經濟問題》,第 6 卷。1993 年,頁 42-53。 翟光明。〈我國油氣資源和油氣發展前景〉。《勘探家》,第 11 期。1996 年,頁 1-5。 7.

(14) 勵企業加入到資源儲備的行列,且中共民間石油儲備主要是國營大中型石油生產 銷售和進出口有關的企業。14這是從石油戰略儲備方式角度對中共石油安全戰略 提出意見,但是在對石油戰略儲備的資金來源沒有進一步的研究。 中共石油將長期、大比重地依賴國際市場已是不可避免的戰略選擇,中共石 油目前形勢的特點是世界有油賣,中共有錢買。同時把戰略研究的目標定位在少 買、不買油上是錯誤的,是和中共己經加入世貿組織的形勢相悖的,市場經濟就 是風險經濟,只有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充分利用市場化的避險手段、掌握市場運 行規律才識我們規避風險、提高安全程度的最好途徑。中共石油安全面臨的首要. 治 政 大 的戰略,而是戰勝市場的戰略。 這是將中共石油安全戰略的重點放在了研究國 立 威脅是價格風險,而並非是戰爭風險,中共新的石油戰略不應當是「要準備打仗」 15. 際市場上,這是符合全球一體化的大形勢。. ‧ 國. 學. 石油安全問題實質上並不是總量嚴重不足的問題,而是世界石油資源如何合. ‧. 理有效配置的問題, 「競爭下的合作」將是 21 世紀世界石油領域發展的主要趨勢,. y. Nat. 中共在石油安全問題上應採取「多贏」良策,在海外能源競爭中避免發生國際衝. 欠缺具體的政策實施方面的探討。. al. er. io. sit. 突,加強周邊地區的合作。16這對中共石油未來發展方針的方面指明道路,但是. n. v i n 石油安全問題應以石油高價位對經濟運行安全的衝擊為應對重點,採取「以 Ch engchi U. 油賺匯、以匯買油」的戰略減小運輸風險、增加油品供應。在綜合考慮石油安全. 時將保障汽油柴油的安全作為石油安全的核心。同時他認為石油安全是國家安全 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沒有石油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但是有了石油安 全未必一定有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是石油安全的後盾。17這對中共石油「走出去」 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中共石油戰略儲備指出了重點,同時辨證地看待石油安 全問題,否定了國家安全論中的「唯石油安全論」,但是在如何具體建立石油戰 14 15 16. 17. 王禮茂。〈中共資源安全戰略一以石油為例〉。《資源科學》,第 1 卷。2002 年,頁 5-10。 陳淮。 〈石油戰略要重點研究國際市場〉。《價格理論與實踐》,第 9 卷。2004 年,頁 16-17。 舒先林、閻高程。〈石油:中共能源安全的核心與國際戰略〉。《油化工技術經濟》,第 3 卷。 2004 年,頁 12-20。 冀星、都小林、錢家麟等。 〈我國石油安全戰略探討〉 。 《中共能源》 ,第 1 卷。2004 年,頁 12-22。 8.

(15) 略儲備及應對高油價風險方面沒有很好地探討。 在中共石油運輸安全方面應建立多元化的石油運輸線路,減輕對麻六甲海峽 的過分依賴,大致有三條,西線-中哈輸油管線,北線-中俄石油運輸線,南線 -經過麻六甲運輸線。同時他認為,在加強東亞地區各國間能源合作方面,亞太 地區的東協 N+3 (日中韓) 在能源領域合作勢在必行,合作可以在三個層面進行: 「一是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合作,二是中共與對南中共海主權存有爭議的國家 間加強在南中共海油氣資源開發方面的合作,三是在條件成熟時可以考慮會同俄 18 羅斯建立一個亞太能源共同體。」 這在中共石油運輸線路和東亞地區能源合作. 治 政 大 述。中國大陸相關行業的學者和專家們對於中共石油安全戰略理論方面的研究都 立 方面提出很好的建議,但是在能源區域合作方面具體措施如何實施沒有很好地闡. 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從石油資源開發到石油運輸安全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建設性意. Nat. n. al. er. io. 一、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sit. 第三節. y. ‧. ‧ 國. 學. 見。. i n U. v. 本文之研究途徑主要以國家發展為出發,分析中共國家發展的開展與過程中. Ch. engchi. 石油及海洋戰略,以國家發展研究途徑從國家安全與發展的角度,探討中共海權 發展和海上石油運輸安全問題。藉由蒐集大陸地區及海外地區之學術期刊、研討 會論文、碩博士論文等相關學術研究資料與專書等為主,並利用美國能源資訊局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中共統計局、彭博通訊社、路透社等相關統計資料,加以輔助 佐證分析。以期能相互呼應,藉以完整進行分析本研究。. 18. 張昌兵、王卉,〈淺析中共獲取海外石油的困境與對策〉,《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 4 卷, 2005 年,頁 13-19。 9.

(1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預計使用的研究方法為「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與「文獻分 析法」(document analysis)。 (一)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 歷史研究即從歷史學的角度,來分析所蒐集的資料,並描述事件的來龍去脈, 及其間的因果關係。本論文從蒐集、考證及整理史料來重建過去事件,理解因果 關係之呈獻。透過歸納、比較、分析等方式探討。 (二)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治 政 大 最重要的收集資料方式,意指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透過以各種既存的史料,如 立. 文獻分析法是根據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是研究方法中最普遍、最常用也是. 官方出版品、書籍、期刊、論文、報紙等相關資料,來檢證學者對某一事件的看. ‧ 國. 學. 法,剖析其含義,以推敲其淵源及影響或找出真相。本文將蒐集有關中共針對石. ‧. 油資源之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理論、重要決策、專書、各類學術專(期)刊、官方. y. Nat. 或民間網站以及報章雜誌相關報導等資料,以進行分析、比較、整理、與綜合,. n 一、研究範圍. er. io. al 第四節. sit. 從理論與實務並行,以獲得研究之目的。.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iv. Ch. n U engchi. (一)在時間範圍上,從美國能源資訊機構(EIA)的報告中(詳圖 1.1)可以 發現,中共的石油消費和生產,在 1993 年左右,出現了交叉點,也就是意味著 中共在 1993 年時首度成為石油淨進口國,故將以 1993 年以後中共石油政策以及 其所面臨的海上運輸安全問題做為時間的切割點。 (二)在空間範圍上,以中共逐步發展海權,及運用合作策略在亞洲、非洲、俄 羅斯等石油輸出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範圍,不涉入其他國家的能源安全 戰略研究。. 10.

(17) 圖 1.1 中共從 1986~2006 年間石油生產與消費變化. 資料來源:EIA China Energy August 2006. 二、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本文基於下列各項因素,對於研究結果將產生部分的限制。. ‧ 國. 學. (一)文件蒐集限制:由於中共對於原始資料的公開有其限制性,對研究學者而. ‧. 言,資料取得的困難度甚高,僅能就他國翻譯過後之二手資料或所蒐獲之各項文. y. Nat. 獻及網路等資訊作分析,故資料蒐集將不盡完備;其次,對於較易取得的資料如:. er. io. sit. 官方文件、中共領導人言論、書刊、雜誌等,該部分資料往往會有個人主觀意識 加入,也就容易影響到讀者的思維,其可信度往往大打折扣,也令人無法掌握實. al. n. v i n 情,是以個人乃盡力透過國內相關圖書館、網際網路等竭力蒐集,以彌補不足。 Ch engchi U. (二)時空因素限制:本研究因採歷史研究法及內容分析法,有時空範圍之限制, 因此無法涵蓋實際局勢、戰略之全況;另由於國內對中共海權發展等研究仍以美 國為主要對象,對中共的戰略轉變,多以中共學者及大學院校碩博士生為主,對 本研究課題探討較缺乏客觀與中立的角度,而且相關的歸納資料較為缺乏,加上 個人才疏學淺,對於本論文的研究深度與正確性皆有所限制。. 11.

(18)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各章節安排與探討的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主要包含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 與研究途徑、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等。 第二章先針對海權發展與國家安全之關係進行概述,並分析美、日海權發展 戰略之形成,最後探討中共的海權發展與海上運輸安全演進思維與概況。 第三章將以經濟角度探討全球石油供需情況,及中共石油供需演變的歷程與 所面臨的瓶頸與挑戰。. 政 治 大 展的概況,及對海上航道安全的影響。 立. 第四章先指出中共面臨的海權威脅,中共因應當前各種威脅所致力於海權發. ‧ 國. 學. 第五章主要在探討中共海上石油運輸所面臨的安全現況,進而牽動中共的海 權發展,及爾後中共海權發展與海上運輸安全所面臨的挑戰。. ‧. 第六章主要在總結中共致力於海權發展,未來對其海上石油運輸安全的影響,. n. al. er. io. sit. y. Nat. 及提出個人心得。. Ch. engchi. 12. i n U. v.

(19) 第二章. 海權與海上運輸安全. 第一節 海權發展與國家安全 一、 海權論之發展 公元前 218 年至 201 年,古羅馬擊敗北非海上強權迦太基(Carthage)名將漢 尼拔(Hannibal Barca)之第二次布匿戰爭(Punic Wars),其獲勝關鍵在於掌握了地 中海之制海權。1或許是基於此一歷史經驗,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即倡言: 「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 。2於 15 世紀以降之大國興起,. 治 政 大Mahan)之古典名著『海上 19 世紀末,美國知名海軍戰略家馬漢(Alfred Thayer 立. 諸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美國和英國等,無一不是與經略海洋息息相關。於. 權力史論』(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問世後,「海權」. ‧ 國. 學. (Sea Power)一辭即被廣泛的使用。. ‧. 馬漢是基於大國興衰與控制世界共用航道--海洋,具有密切關聯之認知下,. y. Nat. 執筆撰寫『海上權力史論』 。馬漢在緒論中指出: 「海權的歷史,從其廣義來說,. er. io. sit. 涉及了促使一個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強大起來的。但是,海權的歷史主要是 一部軍事史」 。3馬漢認為,日不落帝國英國之崛起,成就於擊敗西班牙,且應更. al. n. v i n 加歸功於控制與使用海洋,強調確保制海權正是英國繁榮富強之泉源。 Ch engchi U. 事實上,馬漢的海權概念,並非僅限於控制海洋之軍事力量,還包含了平時. 透過海洋運輸之海外商務活動。具體而言,馬漢海權論包含兩大部分,亦即以海 軍艦隊為主軸的海上軍事力量,以及透過海洋運輸從事海外貿易所需要之商務船 舶等相關設施與手段,兩者相輔相成,為國家創造財富,並擴大對外影響力。馬 漢在第一章開頭寫道:「生產,其目的在於交換;海運,保證不斷交換的實現; 殖民地,則是為了促進、擴大以及保護海運」 ,4強調海權主要是由生產、海運及. 1 2 3 4. 馬漢著,范利鴻譯。《海權論》。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12-13。 石家鑄。《海權與中共》。上海:三聯書店,2008 年,頁 2。 馬漢著,范利鴻譯。《海權論》。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22。 馬漢著,范利鴻譯。《海權論》。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42。 13.

(20) 殖民地等三個環節所連結而成。其中,殖民地扮演著海外市場與原料供應地,以 及提供商務船隊與海軍艦隊停泊休憩、整補、避風之基地角色。 其次,馬漢提出,影響國家海權發展之主要因素,包含以下六項:5 (一)地理位置:例如英國之地理位置遠優於法國,其海軍力量便於集中,而法 國不但必須分散海軍力量分別部署於地中海與大西洋,還必須支出龐大資源以建 構抵擋來自陸地威脅之陸軍。 (二)自然結構:包括天然的物產資源、良好的港灣(地形)與天候。 (三)領土範圍:包括國土面積、海岸線的長度以及港灣的特點。. 治 政 寡,此乃商務船隊與海軍力量的重要來源之一。 大 立. (四)人口:不僅只是人口數量,主要著眼於從事與海洋相關經濟活動之人口多. (五)民族特徵:是指國民是否具有從事海洋相關活動之習性,能否支持政府建. ‧ 國. 學. 構一支強大的海上貿易船隊與海軍力量。馬漢指出,從事商業的習性,往往必然. ‧. 是依靠海洋強大起來之民族的顯著特徵。. y. Nat. (六)政府特徵:是指政府體制與執政者能否一貫地長期關心海洋發展,並透過. er. io. sit. 政策支持國民之海洋活動。誠如馬漢所言,維護海權並發揮海權之作用,並使其 海上軍事力量保持良好的備戰狀態,都是取決於政府特徵。. al. n. v i n 總而言之,位於易於進入大洋之瀕海國家,只要其決策者認知到海洋的重要 Ch engchi U. 性,充分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結構,並且擬訂包括建構海軍力量在內之海洋 發展戰略,鼓勵國民從事與海洋事業或相關經濟活動,並且獲得國民支持與積極 參與,必然能夠發展成為海權大國。圖 2.1 顯示海權的組成因子,及其在廣泛定 義國力下之地位。 海權並不單只是與利用海洋有關(儘管這明顯就是先決條件),也是指藉由海 上作為以及自海上以行動來影響他人行為或事物的能量。此處定義海權的方法, 係依其結果、依其輸出(而非輸入)、依其目的(而非手段)為之。. 5. 馬漢著,范利鴻譯。《海權論》。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43-95。 14.

(21) 圖 2.1 海權的組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n. al. er. io. sit. 資料來源:傑佛瑞.提爾(Geoffrey Till),《21 世紀海權》,頁 45。. i n U. v. 此外,海權與決定發生在海上與陸上事件的海基能力有關。正如另一位偉大. Ch. engchi. 的海洋思想家柯白再三表示,海權真正的重點不是放在海上發生的事,而是其如 何影響陸上事件的結果:由於人類是居住在陸地而非海上,因此除極少數狀況外, 交戰國家間的重大爭議不是由一方陸軍具備侵犯敵國,危害其國家生存的能力所 決定,就是由一方艦隊協助陸軍達成前述的作為決定之。 正如我們所見,近年來海軍的注意力已極明顯地從「在海上」之武力,轉變 為「來自海上」的武力。 大膽地綜合以上馬漢與柯白的論述,在此可立即做出二點結論。 第一,簡單說海權顯然並不僅止於灰色船身、漆上舷號的軍艦;亦包括其他 軍種影響海上事件之能力,以及海軍影響陸上或空中事件的能力。海權也包含非. 15.

(22) 軍事性利用海洋(船運、漁業、海上保險、造船以及修護......等等),因為這些活 動對海軍兵力有所貢獻,且能憑本身之權利影響他人行為。 第二,海權為一相對概念,有些國家的海權即大於他國,真正的重點在於程 度問題。幾乎所有國家皆享有一定程度的海權,並可透過海軍軍力,或造船,或 海上保險技能,或船員補給的能量,或結合所有類似特質的方式加以展現。重點 是,有些國家的海權不論大於或小於他國,這樣的相對關係在平時與戰時,皆有 其重要戰略意義。 這項結論,對處理諸如前蘇聯是否為海權國家等之類微不足道的問題,提供. 治 政 大 代在高希科夫上將英明領導下,擁有能削弱美國海軍作戰行動的一流海軍、龐大 立 了相當有用的解決之道。依此處所述的概念,前蘇聯當然是海權國家。前蘇聯時. 的商船隊、領先世界的漁船隊、一流的海洋學與海洋科學知識,以及驚人的造船. ‧ 國. 學. 工業。但同時,前蘇聯海軍與其他各軍種的關係,則有異於美軍。前蘇聯以戰爭. ‧. 為目的之作戰重心,係置於狹窄海域與局部海域,而非遠洋,其戰略思維仍以大. y. Nat. 陸為主。前蘇聯海軍將領明確地拒絕盲目追隨西方國家的作法與思維,彷彿此即. er. io. sit. 為在海上獲得成功的唯一正途。前蘇聯曾為海權國家,但卻是另類的海權國家。 一般說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大多數國家普遍傾向同時成為海權與陸權國家。. al. n. v i n 海權一詞的含義含糊不清、未盡周延,似乎最好遵循共同習慣,交替使用 「海 Ch engchi U. 上強權」(maritime power)與「海權」(seapower)兩種辭彙。但無論採用哪一個辭 彙,不單單應該將海軍與民間海事納入考量,也應該一併考量空中、地面部隊與 海軍的互動關係,因為所有這些因素對彼此的行為皆有著重大影響。使用「海權」 (seapower)一詞另有最後一項優點(即使極為謹慎地使用),那就是提醒人們一件事 實,海權乃是源自於海洋本身屬性的一種權力形式。 二、 國家安全分析 所謂國家安全,是指主權國家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即一個國家處於相對穩 定、完整、沒有威脅、恐怖的狀態,以及具備維持這種狀態的能力。 「國家安全」 的使用最早出現在美國報紙專欄作家李普曼(W. Lippmann) 1934 年的著作「美國 16.

(23) 外交政策」中。6國家安全觀是指在一定時代背景下對國家安全的系統看法,是 一個國家在維護本國的安全實踐中所形成的關於自身的安全利益、安全目標、安 全環境和安全手段等問題的認識,它是具體安全戰略政策的指導思想。國家安全 觀的發展以冷戰結束為分水嶺,冷戰結束以前的安全觀稱為傳統安全觀,冷戰結 束以後的安全觀稱為新安全觀。 傳統安全觀是相對于新安全觀而言的。它是用狹隘的、單一的國家安全利益 來考察安全問題,強調一切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異同劃分敵友;強調軍事安 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最強有力手段;強調安全是一種對抗性的非得即失,你得我. 治 政 大 用,例如其強調軍事在安全中的作用,對於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時代為新興國家 立. 失的「零和」 關係。傳統安全觀是於與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的,有其積極的作. 軍事實力的崛起,捍衛國家主權提供了思路。另外,國家是人類的存在方式與空. ‧ 國. 學. 間,傳統安全觀把維護國家主權作為國家安全觀的內容,甚至作為單一性的內容,. ‧. 也有其合理之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以及日益加. y. Nat. 深的全球相互依存,傳統安全觀在現實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尤其是冷. er. io. sit. 戰以後各國面臨著一系列多元、複雜而又不為人們熟悉的安全議題,如生態環境 保護、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合作打擊跨國犯罪以及共同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等,. al. n. v i n 這些安全議題的出現客觀上需要人們以全新的視角和方法來認識,也正是在這種 Ch engchi U 背景下,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應運而生。. 新安全觀主要是相對于傳統安全觀而言的。冷戰結束以後,各國根據各自的 利益提出了不同的新安全觀。 第一種是「冷戰思維」 的安全觀,它是以意識形態劃分戰友和以對抗性的 零和關係分析國際安全的觀念,是冷戰時期的安全觀的殘留。在新的形式下有其 新的特點,意識形態因素在國家安全觀中佔有重要地位;陣營對抗的色彩相對減 弱;霸權與均衡並存,但獨霸色彩更濃,美國即屬此類型。. 6. 資中篤。《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152。 17.

(24) 第二種是「共同安全」 觀,它以國家間的共同安全取代單一國家的安全, 認為軍事手段不是實現安全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手段,主張通過軍備控制、 開展多邊合作以及促進聯合國的安全職能等來實現共同安全。『共同安全』理念 的最早構思是出現在瑞典前首相奧洛夫‧帕爾梅於 1982 年就全球安全提出的「共 同安全:生存的藍圖」報告中。1983 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專門組建一個跨政府 研究小組,重點研究共同安全,最後發表了「安全概念」的研究,報告使共同安 全理念有了新的發展。 第三種是「合作安全」觀,顧名思義就是透過合作謀求安全。這是美國布魯. 治 政 大 區內所有國家間的合作而達成。1990 年 9 月,加拿大外長克拉克在聯合國大會 立. 金斯學會於 1988 年提出的概念,這一理論強調安全是一種群體行為,應透過地. 發言中指出,亞太國家應根據冷戰結束和亞太地區安全所出現的新情況,重新定. ‧ 國. 學. 義安全的概念,追求合作安全。他說,合作安全就是在互信基礎上開展多邊合作,. ‧. 取代以勢力均衡為基礎的冷戰安全觀。為此,克拉克提倡北太平洋的美國、蘇聯、. io. er. 這一倡議得到了各國不同程度的回應。7. sit. y. Nat. 中共、韓國、朝鮮、日本和加拿大等幾個國家進行『北太平洋合作安全對話』。. 第四種是「綜合安全」觀,這是日本在 70 年代末最先提出的一種安全觀,. al. n. v i n 其核心是:必須完整地考慮安全,包括危及國家利益的軍事威脅和非軍事威脅, Ch engchi U. 並保證國家的一切資源可用於促進國家安全。日本政府在一份名為「國家綜合安 全報告」中第一次系統闡述了綜合安全觀。日本政府之所以宣導綜合安全觀是因 為日本是一個資源出口依賴型國家,經濟安全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最近幾年綜合 安全觀念被各國廣泛接受,經濟安全的地位快速上升,己在許多國家的國家安全 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例如,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政府提出的美國國家安全的戰 略中,經濟安全是其三大經濟支柱之一;在俄羅斯 1997 年通過的「國家安全構 想」中,經濟安全是其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同時隨著全球工業化程度的加深, 7. 吳鵬。〈試論我國亞太地區安全觀及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 6 期,1999 年,頁 12-16。. 18.

(25) 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石油作為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顯 而易見。自 1973 年 10 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以後,石油安全即被納入國家安全 範疇。 三、 海權與國家安全之關係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地球財富和地球本身」。全球化起源於近代航 海地理大發現,海權從一開始就打上了全球化印記。一世紀前,海軍戰略家馬漢 在創立海權論時,就強調出世界正處於今天我們稱之為「全球化」的時代,在全 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更有必要探索海權對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深刻意. 治 政 大 海權是一國以軍事力量與非軍事力量從海上對海洋活動的主體和其他政治 立. 義。. 實體意志行為施加影響的能力。海權不單純是一個局限於海洋空間內的事物,海. ‧ 國. 學. 權是一個國家總體戰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海權的全面認識和完整運用應當. ‧. 有一個從陸地出發,通過海洋影響陸地的全球視野。海權學說一直是各國海軍戰. y. Nat. 略的理論基礎,指導海權的運用與發展是謀劃海上軍事鬥爭和海上力量運用的海. er. io. sit. 軍戰略的核心任務。8. 海權作為一種舉足輕重的國家戰略手段,是多種形式的物質強制效力和心理. al. n. v i n 效力的總和。海權具有三個要素,即:海上影響力、海權工具和海權資源。 Ch engchi U. 海權的影響力包括強制性的與親和性的兩大類,具體有武力、威懾、抑制和. 誘導這幾種形式。武力是實際使用物質手段予以制裁,從而強迫他人屈服;威懾 是威脅使用武力進行心理制裁的強迫;抑制是讓潛在的對手意識和預計到可能受 制裁而放棄某些不利於權力主體的行為和意圖,從而被迫自我強制;誘導則是給 予恩惠來贏得遵從。海權的各種影響形式往往互為補充,交替綜合運用。 行使海權時除了使用武力之外,應盡可能透過威懾、抑制和誘導力量去達成 既定目標。海權手段包括海上武裝、民用船隊和戰略基地,而海軍是海上武裝最. 8. 姜志軍、羅翌。〈海權、海軍與國家安全〉。《環球時報》, 2003 年 12 月 15 日 第十版。 19.

(26) 主要代表;民用船隊既是國家經濟實體的構成部分,又是重要的海權手段,民用 船隊能夠在和平與軍事用途之間靈活變換,沒有民用船隊的支援,海上遠距離的 大規模軍事行動幾乎不可能進行,使其有國家「第二海軍」之稱;飛機和遠端導 彈等武器裝備的使用,使得位於戰略航道要衝的海上戰略據點成為「不沉的航空 母艦」,因此在咽喉位置建立戰略基地就會對海洋擁有強大的戰略控制能力,能 夠產生重要的影響力。海權資源是能造就海權工具以及間接支持國家行使海權的 各種有形與無形因素的總稱。廣義的海權資源包括地理條件、海洋事業、科技與 製造能力、社會總體經濟財富、精神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海權資源雖不能直接. 政 治 大. 用來行使海權,但海權資源是發展和行使海權的起點和基礎,要鞏固海權就必須 不斷擴大海權資源的來源。. 立. 以海軍為代表的海權工具是海權的核心要素,是整個海權體系的中樞。對於. ‧ 國. 學. 國家來說,發展海權主要是獲取各類海權資源並進行有效整合,以建立強大的海. ‧. 軍。海軍可以借助海洋這一公共通道和戰略空間,合法地超出國家政治邊界行使. y. Nat. 多種職能,運用海軍維護國家利益的自主性受他國主權制約程度最小,海軍在維. er. io. sit. 護國家安全上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自主性、時效性和可控性。現代海軍的打擊能 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距海岸線 200 公里範圍的沿海地帶內分佈著世界 70%. al. n. v i n 的人口和大中城市,是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重心,正處於海軍常規火力 Ch engchi U. 最有效打擊範圍內。海軍的運用因而具有得天獨厚的力量放大效應,可以產生遠 遠超過同等規模的其他兵力的戰略影響力。 當前世界海軍掀起的新一輪以資訊化為特徵的軍備品質競賽,實質上就是融 合航太技術和資訊技術,爭相打造以資訊化部隊、數位化艦隊為物質基礎的資訊 時代海權工具。其目的完全在於進一步擴大本國的海權,延伸和拓展海權的影響 輻射範圍,強化從海洋影響陸地、左右地區和全球政治格局的能力。 今天世界最矚目的特徵是全球化。全球化表現為商品、資本、技術、人員、 資訊、觀念文化等社會要素全球流動以及各種事物相互影響的全球關聯性。全球 化顯著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總體面貌,國家安全也同樣因全球化的影響而改變。 20.

(27) 生存安全和發展安全是國家安全需要的兩個基本方面。當代國家的安全突出 表現為發展安全。全球化大大加深了各國的對外開放度和依賴性,進一步增大了 生存發展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種開放的政治經濟體系既可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也更易受外部環境衝擊震盪的影響,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和脆弱。 全球化蘊含著對海洋的巨大依賴。海洋作為巨大的天然通道在全球化中充當 著各國經濟聯繫紐帶和運輸大動脈的角色,對現代國際社會和各國的經濟、政治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人類正進入資訊化的社會,但全球化的人員流動、 資本流動和資訊流動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質流動基礎之上。沒有依賴於海洋運輸的. 治 政 大 世界海上運輸的貨物總噸位達 55 億噸,按重量計算占世界貿易的比重為 95%。 立 全球物質流動,現有的世界經濟秩序就將陷入混亂與崩潰。據統計,2000 年,. 在海上運輸貨物的構成中,大宗戰略物資的運輸占首要地位,其中能源運輸的比. ‧ 國. 學. 重就占了運輸總量的 50%。以石油為例,2000 年,世界海上運輸的原油總計為. ‧. 17.628 億噸,占總貨運量的 30%,通過海上運輸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 y. Nat. 50%左右,僅通過霍爾姆茲海峽的石油運輸量就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 25%。. er. io. sit. 石油是經濟的血液,經濟對於能源安全具有高度敏感性,石油在能源消費中 又有不可替代性和資源分佈的嚴重不均衡性,因此海上能源運輸就構成了當代世. al. n. v i n 界政治經濟中最引人注目的戰略問題之一。社會經濟對某一事物的依賴越大,這 Ch engchi U. 一方面面臨的潛在風險和威脅也越大。要保證當代社會賴以生存的海外貿易和海 上運輸的安全,必須發展強大的海上武力,這就是國家必須發展海權的經濟邏 輯。 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不能無視本國政治邊界之外的安全隱患,不能局限於政 治邊界內採取安全措施和行動,國家安全空間必須超越領土空間。全球化客觀上 必定會要求國家的權力更多的體現為國際性的權力。透過海洋投送權力是實現權 力國際化的重要途徑,海權在相當程度上代表著國際化的國家權力。全球化時代 維護國家安全的力量必須能向本土之外進行投射,海洋是投送權力的首要管道, 海權在相當程度上代表著國家在本國之外行動的能力。全球化蘊含著對海洋的巨 21.

(28) 大依賴,這是國家必須發展海權的必然邏輯。社會歷史進入全球化深入發展階段 後,運用海權保護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就不再是個別大國的專利,而成為與 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各國普遍的要求。 海洋不僅是經濟大動脈,也是延伸距離最長、最方便快捷的軍事交通線和最 廣闊的戰略機動空間,海軍可以借助海洋這一公共通道和戰略空間合法地超出國 家政治邊界行使強制力。在連通的海洋環境中部署投送軍事力量,具有在任何地 理環境中所不能比擬的機動性、隱蔽性和生存力。所以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夠 影響調控國際體系力量的平衡,誰就掌握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權力。. 治 政 大 放到「力量投送,由海制陸」上。超強的海權為美國提供的軍事潛能,使其超過 立. 目前,美國在全球海權方面無人能夠匹敵,因此其海軍戰略運用的重點全部. 其它任何海洋大國而制定出一項霸權主義對外政策。美國海軍的超強實力,使美. ‧ 國. 學. 國國家安全態勢也與其他國家不同。美國東西海岸瀕臨大西洋和太平洋,本身就. ‧. 是天然的海上安全屏障,美國在東亞的日本、韓國都有駐軍和軍事基地,在歐洲. y. Nat. 也有大量駐軍和軍事基地,這就使美國的安全縱深一下子向東西方向延伸出數千. er. io. sit. 公里,而不是在本土的海岸線。這樣的海權對美國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以上事實不難看出,海權在維護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 al. n. v i n 作用,強大可靠的軍事實力是平等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根本保證,海軍應成為 Ch engchi U 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及國際軍事格局的變遷,國家利益. 從未像今天這樣超越有形的領土邊界,對資源和國家海上安全邊界的保障需求也 從未像今天這樣顯得如此迫切,要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以武備為保障和平的基 礎,確保盡可能平等地參與這一過程。. 第二節 美、日海權發展戰略 一、 美國海權發展戰略 美國從 1783 年建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僅用了 160 多年的時間就迅 22.

(29) 速崛起為擁有最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遍及全球的世界大國。在此 過程中,海權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首先,海權的發展推動了美國國內商品的出口,保護了美國的海外經濟利益, 加速了美國經濟的崛起。在早期的商業競爭中,列強並非完全依靠技術和經濟實 力,而往往訴諸武力攫取特權,實行排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來維護本國商品在 佔領區的市場份額。正如馬漢所論述的,「無疑,純粹的商業競爭完全是基於工 業和經濟效率。然而, 不管一個民族在這個方面如何表現上佳, 它也只會在無 力操縱事態時才願意依靠效率進行競爭。一旦有了權力, 它就會使用權力, 而. 治 政 大 國家力圖佔有某塊地區; 二是佔有者倚助武力來保住已到手的地盤。」 因此, 擁 立 之所以未能這樣做就是因為它未控制某片土地。於是就有了兩種結果: 一是一些 9. 有海權一方面可以使商品貿易通道保持暢通,免除海盜和敵國的劫掠;另一方面. ‧ 國. 學. 海權作為一種工具,透過瓜分海外殖民地可以拓展海外市場,正如當年中國的「鴉. ‧. 片戰爭」一樣。因而,盡可能地保護商業和貿易對整個國家的財力至關重要。尤. y. Nat. 其是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崛起,其利益必然是全球性的,海權優勢是在全球範圍. er. io. sit. 內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早在 1887 年馬漢就在《加勒比海與墨 西哥灣的未來戰略》中提出了「一個國家的商業(即商品輸出) 和海軍的利益是. al. n. v i n 而從長期看,美國出口貿易量與海軍的成長也呈正相關 Ch engchi U. 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係。. 10. 其次,海權成為美國爭取獨立、擴張領土、維護統一的重要工具。1776 年 北美獨立戰爭時期,臨時的大陸會議沒有海軍,主要依靠商船武裝。正是在當時 的同盟國法國的幫助下,以法國精良的 63 艘軍艦決定了 1781 年的約克鎮大捷, 才最終迫使英國通過 1783 年的巴黎和約-承認美國獨立。原英屬北美 13 個殖民 地的範圍僅限於北美阿帕拉契山脈以東至大西洋沿岸的一條狹長地帶。在獨立後 的幾十年間,美國通過征服、吞併、購買和外交等手段將版圖向西一直擴展,成. 9 10. 馬漢。《海權論》。北京:言實出版社,1997 年 8 月,頁 158。 艾.塞.馬漢。《海軍戰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 7 月,頁 6。 23.

(30) 為橫跨北美大陸、東西兩面臨海的大國。1898 年併吞夏威夷後,美國面積達 3618467 平方英里,是最初的 11.2 倍多。11在此過程中,是美國海軍在伊利湖和 香普蘭湖的勝利,打破了英國企圖建立遏制美國向西擴張的印第安屏障國的幻夢。 從而結束了英國人策動的印第安人的反抗行動,並控制了加拿大,確保美國不再 受英國的侵擾。在 1846~1848 年對墨西哥的戰爭中,美國的太平洋分艦隊和本土 艦隊起了積極的作用。南北戰爭期間,北方憑藉一支大約擁有 700 艘艦船的艦隊, 對叛亂的南方實行了成功的海上封鎖,從而最終挫敗了依靠向歐洲出口農產品來 購買武器和必需品的南方,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治 政 大 1823 年美國提出了「門羅宣言」,一方面試圖排除歐洲列強染指美洲事務,另 立. 再次,海權成為擴大美國政治影響力,實現美國國際戰略目標的有力工具。. 一方面意在加強美國對美洲新獨立國家的影響和干預。於是,強大的海軍成為美. ‧ 國. 學. 國外交中的有力手段。1898 年美國發動美西戰爭並打敗了西班牙。這場戰爭的. ‧. 勝利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海軍強國。正如學者所指出的,「如果有什麼事件標誌. y. Nat. 著美國崛起成為一個主要強國, 那就是 1898 年的美西戰爭。」12正是憑藉美西. er. io. sit. 戰爭的勝利,美國在遠東的勢力急劇上升,並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美國不 僅利用海權工具大肆擴展自身的影響,而且將它作為削弱英國霸權的工具。早在. al. n. v i n 一戰剛結束的 1918 年,威爾遜就提出包涵「公海航行絕對自由」、「消除一切 Ch engchi U. 經濟壁壘」及「民族自決」在內的「十四點原則」,矛頭直指英國。二戰期間, 美國大力宣揚反殖民主義,並迫使英國接受將民族自決列為國際法準則而寫入 「聯合國憲章」。美國正是透過鼓勵英國的殖民地獨立,瓦解了英國的海權支柱 -海外基地這一環,從而削弱了英國的海上霸權。13 綜上,美國的海權興起具有以下特徵:14 11. M. B. Nort on, et . al , A People and Nation - A Historyof the United States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91,Appendix 18.. 12. E.B.波特主編。《海上實力》中譯本。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頁366。. 13. 王繩祖。《國際關係史》第6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頁389。. 14. 曹雲華、李昌新合著。 〈美國崛起中的海權因素初探〉 。 《當代亞太》 ,第 5 期。2006 年,頁 26-28。 24.

(31) 第一, 美國海權的興起具有其內在的邏輯和動力,它沿著工業-市場-控制- 海軍-基地這一鏈條不斷延伸。 正如馬漢所指出的,「海權的歷史,從其廣義來說,涉及了有益於使一個民 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強大起來的所有事情。」15這些事情無外乎三個重要的方 面,即「生產-航運-市場」。生產是基礎,海軍是其正常運轉的安全保障。從 1812 年戰爭開始,特別是南北戰爭後,隨著西部開發的全面深入,美國工業化 迅速推進,經濟高速增長。從而為海權的興起奠定了基礎。經過這段時間的發展, 在 1860 至 1914 年間,美國出口額就從 3.34 億美元增加到 23.65 億美元,增加. 治 政 年間,美國加工工業產值增加了約 10 倍,19 世紀大 80 年代初躍居世界第一。在 立. 了 6 倍多。大量美國農產品越過大西洋湧向歐洲。在工業方面, 1859 至 1909. 16. 世界工業中的比重由 1870 年的 23%上升到 1913 年的 36%。 隨著美國工業的快速. ‧ 國. 學. 成長,它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美國工農業的崛起就意味著在全球範圍. ‧. 內擠佔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傳統市場,為對貿易和市場施加影響和控制,. y. Nat. 一支強大海軍的崛起也就成為必然。. er. io. sit. 第二,美國海權的擴展是循序漸進的,由近及遠逐步提升。 美國建國之初,海軍的主要目標是保障東部沿海港口與密西西比河之間的貿. al. n. v i n 易通道暢通。奉行「不僅要使敵人離開我們的港口,而且要使敵人遠離我們的海 Ch engchi U 岸,即所謂的積極防禦。」17當時美國海軍關注的重點是加勒比海地區尤其是古. 巴。早在 19 世紀 30~40 年代,美國歷屆政府都在盡一切努力阻止古巴落入英法 等歐洲強國手裡。「門羅宣言」的發表意在鞏固美國在美洲的勢力。其起草人約 翰.昆西.亞當斯並不否認,這個宣言的首要目標就是古巴。隨著資本主義進入 壟斷階段,美國迫切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向亞洲滲透。為此通過美西戰爭,將古 巴變為自己的保護國,並佔領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同時美國於 1898 年將. 15. 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頁1。. 16. 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上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頁433。. 17. 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 1660-1783》。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 年,頁 83。 25.

(32) 夏威夷正式吞併,並於 1899 年和德國簽訂分割薩摩亞的條約,佔領了土土伊拉 島及若干小島。1903 年 11 月,美國在巴拿馬城策動政變,使巴拿馬脫離哥倫比 亞獨立,並立即與巴拿馬簽訂條約,獲得了運河開鑿權和管理權。巴拿馬運河的 開通大大便利了美國對拉美和亞太地區的控制。這樣,沿著本土-巴拿馬運河- 威克島-關島-菲律賓這一島嶼鏈,可以清晰地展示美國海權由近及遠的擴展脈 絡,成為美國勢力向遠東及世界延伸的橋樑。 第三,政府的積極推動。 美國海軍是在獨立後 10 年才組建的。直到 19 世紀初,美國還在向阿爾及爾、. 治 政 大 霸主,一方面如上所述,是經濟發展競爭的必然產物,但另一方面也和美國政府 立. 的黎波里和突尼斯交納貢金以免除海盜的侵擾。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為世界海權. 的積極推動政策密不可分。尤其是在 19 世紀 80 年代後,美國政府越來越強烈地. ‧ 國. 學. 認識到加強海軍建設的重要性。馬漢的「海權論」成為理論依據,美國政壇中的. ‧. 一大批人物,如本傑明.特雷西、亨利.洛奇和希歐多爾.羅斯福等都是海權論. y. Nat. 的鼓吹者和實踐者。為此政府大量撥款建造軍艦,1890 年的海軍經費為 2,200. er. io. sit. 萬美元,只占聯邦政府支出的 6.9%,而到 1914 年,海軍經費上升至 1.39 億美 元,占聯邦政府支出的 19%。18同時,美國還制定了「海軍法」,從制度上加以. n. al. 完善以推動海軍建設。. Ch. engchi. i n U. v. 美國還大力扶助商船和航運。早在 1789 年,美國國會就通過兩項法律對美 國船舶進口貨物實行較低的關稅率,而對外國徵收較高的船舶噸位稅和入港稅。 19. 在政策扶持下,到 1854 年,美國已經在造船學、造船廠和航海術方面居世界領. 先地位。此後,美國又於 1916 年頒行「海運法」,承認海運公會合法性,使其 不受反托拉斯立法的制約。1936 年的「商船法」更是以直接的補貼及政府援助 方式,擴大美國商船隊的規模並提高其效率,以鞏固美國海權的根基。 第四,處理好與當時海權霸主英國的關係,充分利用機遇跳躍式發展。 18 19. 保羅.甘迺迪。《大國的興衰》中譯本。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頁309。 吉羅德.J.曼貢。《美國的海洋政策》中譯本。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頁110。 26.

(33) 海權不僅是一個經濟、軍事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戰略問題,它與國際政 治密切相關。法國著名海軍上校達裡厄認為,「海軍的每項規劃,如不考慮同大 國的關係,又不考慮本國資源所能提供的物資限度,就會立足於一個虛弱不穩的 基礎之上。外交政策和戰略是被一條不可割裂的鏈條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的,海軍 戰略是一部民族戰略、一部民族戰術。」對此,馬漢也強調「在軍事計畫中必須 包括政治和國際關係」。為此他認為,美國的對外政策應以對加勒比地區的政治 統治、太平洋地區的政治合作和歐洲地區的政治回避為基礎。其核心是靈活處理 與當時的海上霸主英國的關係。1814 年「根特條約」的簽訂開始了英美和解進. 治 政 大 適時提出「門羅主義」並得到英國的支持。在美西戰爭中,美國又利用當時英國 立. 程。儘管雙方的摩擦不斷,但從此並未再次發生戰爭。此後,美國利用英俄矛盾,. 在國際上處於孤立的境地,以在非洲和遠東事務中支援英國反對德法俄為交換,. ‧ 國. 學. 將英國拉往自己一邊。正是英國的友好行動,使美國在這次戰爭中的預定目標得. y. Nat. 技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美國實力的增長所致。. ‧. 以順利實現。但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對美妥協,既有民族淵源、文化認同及外交. er. io. sit. 與此同時,美國利用英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迫使英國放棄「兩強標準」。最 終在華盛頓會議上取得與英國在主力艦上的平等地位,並確立了對日優勢。一戰. al. n. v i n 和二戰中,美國利用遠隔歐洲大陸的地緣優勢,採取「推卸責任」 Ch engchi U. 20. 戰略,消耗. 歐洲列強。在二戰中並不嚴格遵守「先歐後亞」戰略原則,而是時時採取靈活的 「兩洋戰略」。經過二戰,英國海權大勢已去,1939 年英國商船隊的船舶數量 和噸位大約是美國的 2 倍;到 1945 年,英國商船數只及美國的一半,噸位相當 於美國的 37%。二戰結束時,美國擁有 1,250 萬軍事人員,其中海外駐軍 750 萬 人,1,200 艘大型軍艦組成的艦隊,實力遠遠超過英國皇家海軍。21戰後美國正 式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海權霸主。. 20. 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中譯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頁220-221。. 21. 保羅.甘迺迪。《大國的興衰》中譯本。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 年,頁 447。 27.

(34) 二、 日本海權發展戰略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又是一個具有近代海洋擴張歷史的國家。冷戰 時期,日本受國內外環境的制約,海洋安全戰略保持了數十年的低調。冷戰結束 之後,日本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海洋擴張的近代傳統以各種方式復活, 其海洋安全戰略的實施,對西太平洋穩定和中共海洋安全將產生重大影響。22 日本近代以前僅有的蒙古海軍侵襲就因海上氣候的惡劣而被阻遏。於是,日 本逐漸形成了海洋是保護日本的天然屏障的樸素觀念,加之鎖國政策的推行,在 相當長的時期內日本的海權觀與世界近代的海權觀幾乎隔絕。. 治 政 大 的便利。俄國及英國的艦船分別出現於日本的北、南海域,少數日本人的海權觀 立. 但是,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西力東漸,海洋不再是交通的屏障而是交通. 念發生了變化。工藤平助的《赤蝦夷風說考》、林子平的《海國兵談》、橫井小. ‧ 國. 學. 楠的《國是三論》、本多利明的《經世秘笈》等著作陸續出現,分別從島國位置、. ‧. 海軍軍備、海外貿易等角度提出了日本的海權觀。例如,日本海防理論的先驅林. y. Nat. 子平,提出了轉變海洋為國家天然屏障的觀點,為海洋也容易成為敵方進攻之便. er. io. sit. 利的觀點,探討了日本的發展與海軍建設之間的關係,主張建立歐洲模式的海軍; 橫井小楠提出了海洋對國家安全與發展存在利弊轉換的看法,提出日本應利用海. al. n. v i n 洋給國家發展所帶來的益處為日本服務 、 C h 。隨後,日本又出現了一些關於海軍戰略 engchi U. 戰術的譯著及專著,例如本木正榮翻譯的《海岸炮術備要》、天文方譯局人員翻. 譯的《海上炮術全書》、鈴木春山翻譯的《海上攻守略說》、藤井三郎著的《舶 炮新編》等。 觀念的徹底轉變還需要環境的巨變。鴉片戰爭中大清帝國竟被島國英國的幾 艘軍艦擊敗;美國培利艦隊叩關以及隨後各歐洲列強船堅炮利紛至,日本也被迫 開國簽約。這一系列殘酷的現實終於使日本社會徹底接受了近代的海權觀念。日 本開始進入重視海軍及海上安全的傳統海權觀階段。. 22. 馮梁。 《亞太主要國家海洋安全戰略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 年 5 月,頁 37。 28.

(35) 明治維新伊始,日本天皇就提出了「欲開拓萬裡波濤, 布國威于四方」23的 強國目標,並被作為國家意志由日本政府堅決地貫徹執行。1872 年 2 月,日本廢 除了兵部省,設置了海軍省和陸軍省,從而使日本海軍完全獨立。為加大對海軍 的資金投入,日本皇室、文武官員以及普通國民都積極捐錢、購買公債。隨著馬 漢著作的問世,海權觀進一步理論化,日本又陸續出現了一批海權論者,如金子 堅太郎、小笠原太郎、秋山真之、佐藤鐵太郎、加藤寬治等。他們的特點是把「馬 漢海權觀」與日本的實際相結合、把海洋戰略研究與海軍戰術研究相結合,最終 形成了日本傳統的海權觀及海洋戰略:日本及世界的未來取決於海洋,海洋的關. 治 政 大 潰敵方。從此,日本開始以海軍擴張為依託,追求海權強國的目標,並將鄰國一 立. 鍵是制海權,制海權的關鍵在於海軍的強大,海軍戰略的關鍵是透過艦隊決戰擊. 次次拖進戰爭:甲午戰爭以日本突襲大清帝國的北洋海軍開始,日俄戰爭以日本. ‧ 國. 學. 襲擊俄國駐旅順的海軍開始,太平洋戰爭以日本突襲美國駐珍珠港的海軍開始。. ‧. 正如《日本海軍史》所言,「使日本海軍興起的是戰爭,使日本海軍覆滅的也是. y. Nat. 戰爭。」24高度重視依託海上力量奪取海洋利益的傳統海權觀及海洋戰略,助推. er. io. 國的歷程。. sit. 著日本在 70 餘年間,走完了從島國擴張為東亞海上及陸上強國,而後又回歸島. al. n. v i n 日本對海權中傳統因素即海軍及海上安全的持續關注,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 Ch engchi U. 個方面:25. 一是島國的地緣環境。作為處於太平洋的一個列島國家,日本南北長、東西 窄、資源有限。這一方面造成日本陸地戰略縱深很短、內陸防禦的迴旋空間極其 有限;另一方面造成日本對海外資源的依賴性很強、海洋交通對其舉足輕重。因 此,日本必須在海上做文章,以海洋空間彌補陸地空間的不足,把海洋作為日本 的戰略縱深帶,確保國家安全和海上經濟命脈,日本把擁有絕對優勢的海軍力量. 23. 《明治文化集》第2卷。日本評論社,1928年,頁33、34。. 24. 外山三郎。《日本海軍史》中譯本。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頁193。. 25. 張景全。〈日本的海權觀及海洋戰略初探〉。《當代亞太》,第 5 期。2005 年,頁 38。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2, the total import value of liquid and gas fuels reached the amount of 339 millions Patacas, representing an increase of 1.2% over the same period of

Mathematically, 5-equation model approaches to same relaxation limits as HRM, but is difficult to solve numerically to ensure solution to be feasible.. 5 -equation

A mixture-energy-consistent 6-equation two-phase numerical model for fluids with interfaces, cavitation and evaporation waves. Modelling phase transition in metastable

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the global total energy supply and the global energy production per capita, the world is probably approaching an energy depletion stage.. Due to the lack

• Non-vanishing Berry phase results from a non-analyticity in the electronic wave function as function of R.. • Non-vanishing Berry phase results from a non-analyticity in

FlowQCD, 2014: continuum extrapolation only WHOT-QCD, 2016: small t limit

2003~2010: Control experiment  Initial state effects such as Cronin effect, (anti-)shadowing and saturation. 2010~today: Discussion of possibility to create QGP in small

● Using canonical formalism, we showed how to construct free energy (or partition function) in higher spin theory and verified the black holes and conical surpluses are S-dual.